文|萱媽(戳↑關注,你想了解的的育兒知識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中國是個禮儀之邦。但有一些常見的中國式禮貌,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害的。今天分享的這幾種中國式禮貌,可謂歷史悠久。觀察發現,隨著年輕父母的成長,不少已有改觀。但是仍然會有部分父母,會自然不自然地犯「禮貌性」的錯誤。
七色花幼兒園開家長會,散會後,家長們在外面交流。那次考試得第一名的孩子,以前一直是班裡的十幾名,許多父母紛紛去請教那位孩子的媽媽,想求得進步的秘訣。父母們你一言我一句的羨慕著:「這孩子真厲害,一下子進步這麼多名,背後肯定下功夫了」「太棒了,我也得讓豆豆向你孩子學習」……誰知那位媽媽聽完,卻擺擺手開始細數孩子的不是:「有什麼厲害的,他這就是瞎貓逮了死耗子,碰上的!平時在家也沒見他學習,呆頭呆腦的,一點聰明勁都沒有。」旁邊的家長們面面相覷,十分尷尬。
對人講禮貌,不僅是一種尊重,更是自我修養的體現。但並不是所有的禮貌都是正確的,特別是以下這幾種,會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家長務必要引起重視。
哪些行為是家長逼迫孩子的中國式禮貌
大孩子讓小孩子
這種行為可能會傷害孩子的物權觀和自我認同感。假如4歲的哥哥在玩自己的玩具時,2歲的妹妹來搗亂。倆人爭搶起來時候,媽媽看到了,抱起妹妹,安慰她的同時以責備的口吻對哥哥說:「妹妹還小,你要多讓著她!」哥哥情緒爆發了,一邊大哭,一邊嚷著:「不讓,就是不讓!」
大的讓小的,大的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這是我國的傳統文化,幾千年來我們一代一代都是這種文化中成長起來的。但是希望小孩子就嚴格遵守這個傳統,去背負這麼沉重的道德包袱,未免苛刻了。
逼孩子打招呼
這種行為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我建構,就像媽媽帶孩子回老家,出發前就跟孩子說見到爺爺和奶奶要大聲問好。可是孩子到了老家,怎麼說都不肯叫。而且總是媽媽越批評,孩子就越犟著不喊。
見面問好,尤其是見了長輩要問好,這是世界性的禮貌。這本身也是基礎的社交禮儀,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技能。但若為了培養孩子的基礎禮儀,而採取逼孩子打招呼的方式,就往往會事與願違,尤其是對於叛逆期的孩子,越逼迫越叛逆。
總是謙虛面對別人的誇獎
中國有句古話:「滿招損,謙受益。」可是一味的謙虛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你是否也見到過這樣的情景:媽媽帶著孩子在小區騎自行車玩,有個阿姨看到了,誇獎說:「哇!你家孩子車騎得真好啊!」這種時候,這位媽媽謙虛地說:「哪裡哪裡,好多小朋友都比他騎得好呢。」孩子聽了,一臉黯然。聽到誇獎時,習慣性地回復「哪裡哪裡」,這也是常見的中國父母的謙虛和禮儀方式,然而,對孩子而言,很多時候卻是一味毒藥,甚至會瞬間殺死孩子那點脆 弱的自信心。
就像這位媽媽,她的過分「謙虛」完全沒注意到孩子內心的活動,也沒有顧及孩子的「面子」,更別提保護孩子的自信。如果經常這樣「拒絕」別人對 孩子的誇獎,他很可能會認為真的是自己能力不行,自己努力了還是做不好。這樣一來,很可能會出現自卑情緒,並且懶於付出努力。
中華民族素來是禮儀之邦,「孔融讓梨」、「千裡送鵝毛」的故事從古至今廣為流傳。我們每個人從懂事起,都會從父母長輩那裡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可是孩子的這些行為真的是沒有禮貌的表現嗎?這些行為背後有著怎樣的原因?又對孩子有著怎樣的影響?
孩子的「沒有禮貌」背後有些怎樣的原因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不愛打招呼也是遺傳?
研究發現,人的性格既有先天遺傳,也有後天的環境作用,兩者難說孰輕孰重。天生較不怕生的孩子,通常能順著大人的要求,靦腆地輕聲說「阿姨好」。但天生個性較為內向、敏感的,對陌生人心生戒備,要他對一個見都沒見過的陌生人表示友好和開放,往往內心要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
怕生,是孩子在自我保護!
其實,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或者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是嬰兒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他們通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
不打招呼就責怪孩子?
被大人說「沒禮貌」對孩子來講既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眾、眾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將心比心,作為大人,在大庭廣眾下被羞辱,也覺得不好受,那麼,同樣的痛苦,為什麼身為父母,卻硬要強加於自己的孩子身上?
孩子的性格內向,並不是一種缺陷,有多少個孩子,就有多少種性格,作為父母,沒有必要強迫孩子變得外向,也沒有必要讓他們見誰都自來熟。尊重他們的天然性格,對孩子的發展才有益處。每種性格的孩子,教育方式是不同的,家長們應該學會區別。
家長應該怎麼做
引導孩子打招呼
首先要鄭重介紹雙方,給孩子提供一個打招呼的入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鄭重地介紹是對雙方的尊重,孩子也不例外。之後,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打招呼的方式,「阿姨好」和「嗨」都是很好的方式,並不會讓對方感覺到不尊重。如果孩子實在不願意問候,出於對「禮貌」的考慮,在交流結束之後我們不妨讓孩子說聲「再見」。
不要逼迫孩子表演才藝
首先,就是不要帶著博眼球和取悅他人的心態來主動要求孩子表演才藝。我們對應的行為應該分兩步。第一步,是徵詢孩子自己的意願。作為獨立個體,孩子有決定的權力。第二步,如果孩子不願意,也千萬別說孩子做得不好,可以說,「年後剛好幼兒園有演出,到時候我們再邀請叔叔來看!」這樣,雙方都有了臺階,也不會尷尬。
學著接受表揚
下次再有這樣的表揚,家長大可不必用貶低自己孩子的方式來表達不好意思,你可以採用這樣的話語:五分感謝,三分支持,兩分期待。五分感謝,就是代表自己跟孩子,謝謝對方的誇獎;三分支持,是指對於孩子能做到這一點的積極認可;兩分期待,就是要表現出對孩子越來越好的信心。
禮貌是一個人立足社會,人際交往的基礎。但是對於上述這些不經意間會傷害到孩子的禮貌性行為,家長還需謹慎使用,有所取捨,在具體實踐中不斷更新教育理念。
您也對孩子做過這種事情嗎?如果有,您以後準備怎麼做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分享。
-----------------------
在育兒過程中,無論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煩惱與困惑。我是萱媽,一位高級育嬰師、家庭指導教師。關注萱媽,關注更多育嬰知識。您所想要了解的,剛好是我所專業的,我將盡我所能分享更多育兒知識,喜歡就請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