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培養孩子的5種「中國式禮貌」,長大後容易沒出息,抓緊改掉

2020-08-21 羊駝媽媽

(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非常講究禮儀。家長讓孩子懂禮貌,這一點當然是很好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過於懂禮貌,卻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的「禮貌」根本就是多餘的!下面說到的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反而會害了孩子。

小靜是一位寶媽,她的女兒苗苗今年已經五歲了。有一次小靜帶著女兒帶小區的花園裡玩,花園裡有個鞦韆,苗苗玩兒得不亦樂乎,此時卻來了另外一對父子。

孩子的父親上前和小靜說,他家孩子也很想玩鞦韆,可不可以先讓給他們玩一會兒。

小靜一看,小男孩年紀比苗苗小,覺得苗苗應該讓著人家,就馬上答應了下來,直接把苗苗給抱了下來。

苗苗正在興頭上,非常不高興地跟媽媽說,我還想再玩一會兒。小靜只得耐著性子和女兒說,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呀,我們以後再玩兒好不好?

苗苗聽了也只能點頭同意,但是眼睛裡都是委屈的淚水。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父母都和小靜一樣,沒有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只是一味讓孩子懂事、有禮貌。

這5種「中國式禮貌」,其實並不可取:

  • 強迫孩子進行分享

玩具和美食,在孩子的眼裡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可能在家長看來這些都沒有什麼,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他們獨一無二的寶貝。

而且當孩子歸屬權意識覺醒的時候,家長貿然把孩子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或者命令孩子分享這些東西,孩子肯定會覺得很受傷。

可能當時孩子不敢說什麼,但是他們的內心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辦。

  • 看見人必須打招呼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較開朗,有的孩子性格比較靦腆。性格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給孩子更多的信心。

有的家長喜歡強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其實孩子處在不明所以的階段,連對方是誰都不知道,只是在家長的催促下才打了招呼。

讓孩子有禮貌是對的,但是還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讓孩子生硬地和對方打招呼,這樣孩子的心裡也會覺得很不好受。

  • 大的必須讓著小的

家裡有兩個孩子的話,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認可這樣的教育理念:哥哥姐姐必須讓著弟弟妹妹。

這樣的話,其實對大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忍讓,而不知道真正的是非對錯是什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父母更應該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讓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

  • 讓孩子過于謙虛

有很多家長認為,謙虛謹慎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孩子多麼優秀,都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

保持謙虛的態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讓孩子過于謙虛,無疑是在打壓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真的取得進步、獲得一些成就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真心的肯定,不要什麼事都打壓孩子。

即使在孩子表現的很優秀的時候,也很謙虛地說:哪裡,我家孩子比你家孩子差遠了。這些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肯定是讓孩子覺得不舒服的,甚至孩子還會自我懷疑。

  • 不懂得拒絕

很多家長自己習慣了做老好人,對別人的要求不懂得拒絕。他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往往也採取同樣的方式,讓孩子不懂得主動說「不」。

其實這也是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懂得說不,可以讓孩子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沒有必要讓孩子承受這些人際關係上的負擔,在想拒絕別人的時候要勇敢拒絕。當孩子學會拒絕的時候,才是獨立人格形成的開始。

我們中國人的性格非常委婉,有什麼話都不願意直接說出來,而是會採取比較間接方式。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樣也會延續這樣的風格。

讓孩子有禮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問題是很多事情和「禮貌」無關,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性格,還會讓孩子感到膽小和自卑。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還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擁有更多的信心。

讓孩子懂禮貌、謙虛不驕傲,和讓孩子充滿陽光自信,這兩點是並不衝突的。一些沒有必要的「禮貌」,不去培養也可以。

今日話題:你會培養孩子哪些中國式禮貌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

相關焦點

  • 李玫瑾提醒家長:孩子吃飯的時候有這3種行為,暗示長大後沒出息
    因此,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在未來有出息,就一定要培養好孩子的情商,而我國的著名教育學者李玫瑾教授對孩子們的情商培養也十分重視,並且也提醒家長們說:吃飯時有這三種行為的孩子情商低,長大之後容易沒出息。餐桌上的3種行為,暗示孩子長大後沒出息一、吃飯不老實、亂動有些家長覺得孩子的年齡很小,因此不需要太多在意禮儀禮貌方面的問題,但其實如果從本質上看,孩子在吃飯的時候不老實,總是跑來跑去甚至影響到別人,那就是規則意識淡薄的重要表現。
  • 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都「沒出息」,隨便一種都討人嫌
    文/糯媽育兒經(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中國是一個非常講究禮儀的國家,所以小時候就算家庭條件再艱苦,家長們對於孩子的讀書寫字可能沒什麼講究,但是對於孩子的禮貌問題,還有禮儀問題都是相當注重的。孩子吃飯時有這3種表現,長大後都「沒出息」,隨便一種都討人嫌1.
  • 長大後沒出息的男孩,往往都出自這5種家庭,多數家長尚未察覺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性別來為孩子構建一個合適的家庭環境。一般來說,出身於以下幾種家庭的男孩,長大後往往都很難有出息。如果家長不能及時察覺並改正的話,孩子的人生就很可能會被毀掉。等到孩子長大了以後,再後悔就遲了。
  • 吃飯時有這幾種表現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沒出息,尤其是第一種!
    恰恰因此,便有了從吃飯行為來看孩子長大後如何的說法。如果你家孩子吃飯時總出現這4種行為,長大後可能會沒出息,尤其是第一種表現,家長朋友們可要引起注意啦!但如果每次吃飯都仍由孩子挑挑揀揀,甚至將不喜歡吃的食物翻得到處都是,就會讓他們認為這樣是應該的,不僅容易造成營養物質攝入不均衡,影響到身體的正常發育,而且還極易給旁人留下不講禮貌的不良印象,嚴重者還可能會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不利於以後的人生發展。
  • 5種常見的「中國式禮貌」,正在悄悄毀掉你的孩子,家長沒必要教
    我們國家歷來以「禮儀之邦」聞名,講文明懂禮貌成為固定的行為準則。禮貌的行為有助於人際交往,禮貌的人有助於社會和諧穩定。然而,有一些常見的「禮貌」並非有益,它正在一步步改變著我們的孩子,你中招了嗎?5種常見的「中國式禮貌」,正在悄悄毀掉孩子,家長沒必要教
  • 「中國式禮貌」,是推孩子步入深淵的元兇,你是「中國式家長」嗎
    但是僅限於正確的禮節,不少家長只是單純的要求孩子「守禮」,卻沒想到自己認為的禮貌是「中國式禮貌」。「中國式禮貌」,是推孩子步入深淵的元兇,你是「中國式家長」嗎典型的中國式禮貌有4種,這幾種中國式禮貌看似是對孩子的教育,實則是把孩子推入深淵的元兇。
  • 清華校長曾坦言:有一類孩子看起來很聰明,長大後卻容易沒出息
    除了九年義務教育的課程之外,還有各種的作業班、輔導班,為了孩子有一天能出人頭地,家長不惜省吃儉用。父母的付出好不容易換來了高分,人人都誇自己的孩子聰明前途不可限量。可畢業以後孩子還是沒出息,找的工作也不盡如人意,在工作上處處遇坎,這到底是是為什麼呢?
  • 這4種「中國式禮貌」,正在傷害孩子,家長趕快停止
    很多家長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會逼孩子講禮貌,於是就出現了「中國式禮貌」,這種「中國式禮貌」無形中給孩子帶來了很多傷害。下面這4種就是很好的詮釋,家長要趕快來停止這樣做,不然後果很嚴重。雖說家長這樣做也許是無心之舉,但卻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所以家長不要逼迫孩子去打招呼,更不要在孩子不願意的時候給他貼上這種標籤,這會讓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從而影響孩子長大以後的正常社交。
  • 別讓「中國式禮貌」毀了你的孩子
    很多家長都是從小教育孩子要做一個懂禮貌、有素質的人,所以對孩子的教導也是很上心。但是有時候家長自己認為很有禮貌的行為,由於家長一些認識上的偏差,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些負面影響。比如說生活中有些很常見的「中國式禮貌」,看似孩子學著做這些行為對成長是有利的,實則是恰恰相反。下面列舉3種「禮貌性」的錯誤,看看家長們是不是正在做。
  • 5種「中國式禮貌」,正在瓦解孩子的自尊心,家長別再沾沾自喜了
    哲學家Herzen說:「禮貌是比最高智慧、一切學識更重要的東西」。懂禮的孩子更易被眾人接納,擁有最好的機會。但每位父母對「禮貌」的定義不同,作為禮儀之邦的中國也有一些「特別的禮貌」,或許會給孩子帶來傷害而非成長。
  • 這3種「中國式禮貌」,影響孩子成長,很多家長中了卻不自知
    有教養的人,一定是個有禮貌的人。中國的家長都希望自家的孩子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於是一直耳提面命的要求孩子講禮貌,見到人要問好之類的。也還用中國古代很多關於禮節的故事來教育孩子,比如「孔融讓梨」「漢文帝親嘗湯藥」等故事來教育孩子,要尊老要愛幼。
  • 長大後沒出息的娃,吃飯時大多有這3種表現,第一種就讓人反感
    文丨小影(文章原創 ,轉載請註明,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常常說細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而這樣的說法並不是簡明扼要且武斷的說法,而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尤其是在小孩的時候,如果在餐桌吃飯的時候沒有表現出應有的禮儀,那麼娃娃在長大後容易受挫,甚至沒出息。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吃飯大多有「3種表現」,每一種都讓人反感
    餐桌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一餐簡簡單單的飯會反映一個人基本的禮貌和休養。生活中,有些孩子在飯桌上表現得像個大人一樣,處處滴水不漏,惹人稱讚;而有些孩子則會錯誤百出,甚至會有一些及其不禮貌的行為,讓一起吃飯的人感到厭煩。孩子的一些餐桌行為會引起他人反感,這也從側面反映出孩子性格與品德,可以以此來估計孩子長大後的表現。
  • 李玫瑾:這3個方面,孩子小時候越「懂事」,長大後越容易沒出息
    3點貌似懂事的特徵,長大之後很容易沒出息。家長想讓孩子有出息,就一定要讓孩子區分好謙讓和自卑,而這需要孩子擁有較高的情商才能做到,我在這裡向各位家長推薦這套可以有效培養孩子情商的《歪歪兔全情商彩圖注音讀本》。
  • 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你的孩子,很多家長卻都在做
    為了讓孩子變得更加懂事、聽話,還有的父母會強制讓孩子學會懂禮貌的思想,而這就是「中國式禮貌」,這樣的禮貌不僅沒有讓孩子養成好品質,反而會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甚至三觀都出現扭曲的情況,這3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你的孩子,很多家長卻都在做!有哪些行為是屬於「中國式禮貌」的呢?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多半來自於以下家庭,家長卻還沾沾自喜
    老闆很無奈,原本想讓孩子意識到錯誤,卻沒想到家長有過之而無不及。其實想想,這裡面的孫子其實還蠻可憐的。小時候驕縱,有父母寵著,還以為是愛,卻不知是導致自己長大沒出息的根源。爸爸也是如此,看似是愛孩子,沾沾自喜是為孩子討回公道,實則助紂為虐。這也提醒大家,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多半來自於這幾種家庭,家長別不在意。
  • 李玫瑾:這3種孩子小時候很「聰明」,長大卻沒出息,父母要警惕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寶貝,因此有些家長對孩子總是很縱容,甚至自家的孩子那些小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是可愛又聰明的表現,所以對孩子的行為不僅不加以教導,還會誇讚。孩子小不懂事,做什麼說什麼都是模仿別人,或者隨自己的心意做事,如果父母不制止反而大力誇讚的行為無疑是加深孩子的這種意識,等他們長大後,再想改過來就難了。
  • 這5種中國式禮貌讓家長有了面子,卻傷害了孩子
    中國是禮儀之邦,與人來往之間非常注重禮節。從小聽的最多的話,除了好好學習、聽話以外,估計就是要懂禮貌了。不過,教孩子禮貌是好事,強迫式的禮貌,卻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傷害。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4大最傷孩子的「中國式禮貌」,以及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講禮貌。
  • 這些「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還在暗自竊喜麼?
    我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從古至今都是一個非常講禮儀的國家,見面問好寒暄這已經成為了禮儀的基礎,所以現在的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做一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當然這樣的教育方法我們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但是這種中國式的禮貌如果被父母強加於孩子身上,那麼就顯得有些強人所難了。
  • 催娃叫人、強迫娃「營業」,這5種「中國式禮貌」,正在毀掉孩子
    一方面,我很喜歡人多的熱鬧氛圍,也能見到久違的親戚朋友,另一方面,我又十分反感和他們的禮貌應酬,尤其是我媽喊我打招呼的時候。後來和朋友聊起這個事,發現跟我一樣對這種「中國式禮貌」反感的人不止我自己。尤其是下面這5種「客套話」對娃的殺傷力可謂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