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中國是禮儀之邦,自古以來就非常講究禮儀。家長讓孩子懂禮貌,這一點當然是很好的,可是有的時候孩子過於懂禮貌,卻也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有的「禮貌」根本就是多餘的!下面說到的這五種「中國式禮貌」,反而會害了孩子。
小靜是一位寶媽,她的女兒苗苗今年已經五歲了。有一次小靜帶著女兒帶小區的花園裡玩,花園裡有個鞦韆,苗苗玩兒得不亦樂乎,此時卻來了另外一對父子。
孩子的父親上前和小靜說,他家孩子也很想玩鞦韆,可不可以先讓給他們玩一會兒。
小靜一看,小男孩年紀比苗苗小,覺得苗苗應該讓著人家,就馬上答應了下來,直接把苗苗給抱了下來。
苗苗正在興頭上,非常不高興地跟媽媽說,我還想再玩一會兒。小靜只得耐著性子和女兒說,你是姐姐應該讓著弟弟呀,我們以後再玩兒好不好?
苗苗聽了也只能點頭同意,但是眼睛裡都是委屈的淚水。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的父母都和小靜一樣,沒有照顧到孩子的情緒,只是一味讓孩子懂事、有禮貌。
玩具和美食,在孩子的眼裡都是非常珍貴的東西。可能在家長看來這些都沒有什麼,但是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他們獨一無二的寶貝。
而且當孩子歸屬權意識覺醒的時候,家長貿然把孩子喜歡的東西分享給別人,或者命令孩子分享這些東西,孩子肯定會覺得很受傷。
可能當時孩子不敢說什麼,但是他們的內心會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不知道該怎麼辦。
有的孩子天生性格比較開朗,有的孩子性格比較靦腆。性格並沒有高低好壞之分,家長要做的是鼓勵孩子,給孩子更多的信心。
有的家長喜歡強迫孩子和陌生人打招呼,其實孩子處在不明所以的階段,連對方是誰都不知道,只是在家長的催促下才打了招呼。
讓孩子有禮貌是對的,但是還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讓孩子生硬地和對方打招呼,這樣孩子的心裡也會覺得很不好受。
家裡有兩個孩子的話,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認可這樣的教育理念:哥哥姐姐必須讓著弟弟妹妹。
這樣的話,其實對大孩子來說是非常不公平的。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忍讓,而不知道真正的是非對錯是什麼,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沒有什麼好處的。
如果家裡有兩個孩子,父母更應該做到一碗水端平,不要讓孩子的內心受到傷害。
有很多家長認為,謙虛謹慎才是最重要的,不管孩子多麼優秀,都應該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
保持謙虛的態度,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讓孩子過于謙虛,無疑是在打壓孩子的自信心。
當孩子真的取得進步、獲得一些成就的時候,父母要給孩子真心的肯定,不要什麼事都打壓孩子。
即使在孩子表現的很優秀的時候,也很謙虛地說:哪裡,我家孩子比你家孩子差遠了。這些話聽在孩子的耳朵裡,肯定是讓孩子覺得不舒服的,甚至孩子還會自我懷疑。
很多家長自己習慣了做老好人,對別人的要求不懂得拒絕。他們在培養孩子的時候,往往也採取同樣的方式,讓孩子不懂得主動說「不」。
其實這也是非常不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懂得說不,可以讓孩子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沒有必要讓孩子承受這些人際關係上的負擔,在想拒絕別人的時候要勇敢拒絕。當孩子學會拒絕的時候,才是獨立人格形成的開始。
我們中國人的性格非常委婉,有什麼話都不願意直接說出來,而是會採取比較間接方式。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同樣也會延續這樣的風格。
讓孩子有禮貌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問題是很多事情和「禮貌」無關,不僅不能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性格,還會讓孩子感到膽小和自卑。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還是應該多給孩子一些鼓勵,讓孩子擁有更多的信心。
讓孩子懂禮貌、謙虛不驕傲,和讓孩子充滿陽光自信,這兩點是並不衝突的。一些沒有必要的「禮貌」,不去培養也可以。
今日話題:你會培養孩子哪些中國式禮貌呢?歡迎留言一起討論。
有關孩子心理、教育、性格等方面的困擾,都能為您答疑解惑,希望我的建議可以幫助到大家,讓每一個寶寶都能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