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巧
隴上,一碗漿水愈千年。而且這碗漿水,可以貫穿甘肅人整個夏天。
悠悠靜思的漿水,以一汪清泉般的色澤,一種最卑微的身價,更以最接近地氣的方式,在世世代代母親精心「投」制下,培育出黃土地上最樸實的人民…
漿液中的水分不多。曾經和一個外地的朋友談起漿水面,他問:「漿水面上放醋嗎?」可見外地漿水面少,他不知道漿水面是用漿水代替醋做成的面。即使在漿水盛行的陝西、甘肅,也未必人人都愛吃;有的人頓頓也不厭,有的人偶爾也會吃一頓,這不關漿水的事,人的口味一向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強求不得。
所謂的漿水,就是發酵酸菜的湯汁,做法很普通:找一個漿水缸,把蔬菜煮沸後切碎,加入煮好的麵湯,冷卻後加入「酸引子」(通常是舊漿水),蓋上蓋子,防止雜菌,過兩到三天,一缸清澈透亮,稍微有點乳白色的漿水就可以食用了。
一個成功的漿液雖然都帶有一點酸味,但是每個漿液缸的「前調」「後調」都不一樣。好喝的漿水湯色澤清澈,幾處可照亮,就是「生漿水」。其酸味獨特,不似食醋濃,不似酸奶厚,但帶有些許清香。
漿水要常吃常新,不時加麵湯,做法也跟著叫一聲動感:陝西安康人叫「拔酸」,甘肅天水人叫「拔漿水」,製作漿水的過程一般叫「投」或「插」,慶陽人叫「窩」,蘭州人叫「榨漿水」。但表面看起來簡單的漿水,在行家眼中也是大有人在的,漿水作為發酵類食品,是十分嬌氣的,做出來的時候不能沾一點油鹽和素腥,溫度不要太熱,也不要太冷,夏天要勤攪勤用,冬天要稍加溫熱。簡而言之,春夏秋冬,家鄉的泥缸也變換著四季的味道。
正午時分,農夫們開始準備午餐,通常準備好大蒜片,幹辣椒片,大蔥等調料,待油熱後放入調料燉湯中,舀一瓢如透明綢緞般光滑的漿液倒入鍋中燒開,此過程名為:燉漿水。
西北部,麵食和漿水的搭配,就像男女搭配一樣,男人如麵食,撐著一天三餐的飢餓,而女人如漿水,調理著一天三餐的清香,更調理著一家人的清淡日子。
夏季適宜食用的還有漿水調製的各種小吃,如漿水魚肉,天水人稱鍋為 zō u。儘管有魚腥味,但這裡卻沒有半點素食味,一口香滑的鍋,總能讓那些熟悉的記憶在天水人的味蕾裡甦醒,就像夏日裡的一次奇妙相遇。
湯中最質樸的漿水混和,滿是鄉土味。備好麵粉,撥入少許水,將碎碎的麵粉倒入案板上,切成顆粒狀,下鍋煮熟後,澆上一勺清湯,拌勻韭菜及油潑辣子、細鹽即成。夏末秋初,每逢煮洋芋、玉米面,大快朵頤後,一碗熱騰騰的湯漿,是畫龍點睛之筆。
玉米面,莜麥麵,豆面等雜糧面,最認漿水。當我長大後,對於那些曾經令人討厭的漿水玉米面,現在已經沒有了一點抵抗力。人們都是那麼奇怪,過去的時光,當時覺得很辛苦,可過了幾年後再回想起來,就變得美好了。
把小麥粒切成雀舌狀,我們叫它「雀舌」,放進水裡煮熟,撈到漿水裡,佐以切碎的芹菜、辣椒炒青菜,是隴上農家的家常便飯。甘肅省有一句俗語:「有鹽沒漿水的」就是指一個人說話無趣無味。漿水淡中有微涼,在炎熱的夏季,最適宜於消暑。醋酸具有一種凝結的力量,集中、濃烈,一小口就足以令人咋舌,所以在調味時,用小湯匙計可無限釋放;漿水的酸度,類似於悠長的回味,稍大一點就可以吃出味道來。「大熱天,喝一氣漿水,那個舒坦!」就好像一到夏天,生活的快樂滋味,全在那碗清涼漿水裡。
誠然,吃一碗漿水面上的幾道涼菜,也是農家人的必備食品。如今,鄉間的光景越來越好,那份涼菜比一份「硬」,特別是在夏天,坐在槐樹蔭下,支起小方桌,擺上滷肉、豬蹄、虎皮辣子、涼拌黃瓜、涼拌白蘿蔔或炒一盤洋芋絲……吃完了,把碗一放,也許風就會吹來一片小葉子,人們便繼續勞作,或休息,這樣的日子,的確是一首田園詩,而且這樣的田園詩,確是譜寫在了西北廣闊的土地上。
時光流逝,西北人已習慣了這種味道,無論走到哪裡,一瓢漿水的清香都留在思鄉人的心底,它不會因為離家太遠而漸行漸遠,反而會越來越濃,越來越長。
漿體表面處理方法
泥面,在陝西、甘肅等地都很流行。漿水是以包菜,芹菜,苦苦菜等為原料,經沸水燙後,經發酵,以芹菜漿水為上品。甘肅省隴南地區有一種特別擅長製漿水的蔬菜——漿水菜,也叫辣菜。漿水呈淡白色,微酸,直接舀出飲用時若加少許白糖,則又酸又甜,其營養豐富,消暑解渴。若將紅椒、蔥油加入漿水中,再加入拉麵或手工麵條,便成了一碗地道的漿水面。
製造方法:
一、麵湯煮麵時,只取面上清部,放溫,但不放涼,倒入陶器內。(儘量用陶器,不要用其他塑料器皿。)
將香芹洗淨,放入溫麵湯中,倒入老漿水作引子。
三、將陶器放涼,蓋上蓋子,但不要蓋得太緊,然後再等待,每天用乾淨的筷子攪拌,差不多3-5天就好了。
如果上面有厚厚的白色浮層,說明漿水沒有起作用,無法食用。
五、炒鍋放油,熱時放入紅辣椒(用量視個人能力而定),快速炒紅辣椒(注意不要把紅辣椒燒掉),此時倒入漿水,煮熟,放鹽備用。
六、配菜準備:一般是用大蔥炒一下,也可以另選一種,但是韭菜由於其獨特的香味和漿水相得益彰,所以一直比較受歡迎。
七、煮麵,手做的面,寬面,或麵條,最好不要用細面或掛麵代替,否則無法體味漿水爽滑的口感。麵條再下鍋煮熟,撈起放入剛煮好的湯中,分碗盛起即可。
生產提示:
芹菜最好選用水芹,一定要用泡菜罈或陶盆或其它陶器,在壇口蓋上紗布再蓋上;當然最常見的還是芹菜、薺菜。
要注意的是,麵湯的溫度不要太高,手伸進去感覺有點燙就可以了;麵湯不能加油,容易使漿液變質,儘量用手擀麵湯或外機切面的麵湯;用紗布蓋住容器或漏網,蓋不住就可以了;漿水壺必須放在涼爽的地方,每天用乾淨無水的筷子攪拌。漿液煮好後,如不能及時食用,請繼續醃漬,每天仍要用乾淨、無油的筷子攪拌數次。但醃製時間不可過長,最好不要超過7天,如果溫度較低,可保持10天左右。
·相關連結
漿液的起源
對於泥水的起源,各地有不同的說法。傳說中,三國時期的蜀漢大將軍,天水郡的冀縣(今天水甘谷地區)人,姜維。
據傳長途跋涉時,姜維命眾將士帶著乾菜以備不時之需。突如其來的大雨把戰士們帶的乾菜都淋溼了,又經過日曬自然發酵,使人們以為乾菜已經變質了,不能食用了。當時正好軍糧不足,姜維覺得丟棄了遺憾,便嘗了幾口,發現酸味醇香可口。
有些傷兵為了解渴,試著將泡好的菜汁喝了下去,頓感神清氣爽,疲憊不堪。
從此,姜維便有意讓士兵們做了「酸菜」,其湯的名字叫「姜水」。戰士行軍途中,喝了「姜水」,消渴止渴,愈傷解暑,有「神水」之稱。後來不斷演變改良,逐漸被人們稱為「漿水」。
唐書《前定錄》所載,《五牛圖》的作者韓遂,一次吃得過多糕糜,便腹脹,「歸私第,召醫者視之,曰『食所奎,宜服少橘皮湯,夜飲漿水粥,明旦疾愈』。」這大概說明了「漿水」在唐朝,就是今天西北地區常見的一種食品。
在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中有一句話:吃不完的漿水飯給我半碗吧。
晚清蘭州進士王煊曾詩詠:「以漿水消暑,以熱消胃。面長嚼耐性好,芹美多。濺赤酸含透,沁心凍不起。終日吃飽了飯,味比秀才呢?」
漿水食之功效及禁忌
漿水有清熱消暑,治病救人的功效,可單獨飲用。酷熱的夏天,喝上一碗漿水,會讓人感覺到涼爽爽快,還可以解除疲勞,恢復體力。經常吃漿水還可以治療一些疾病,有高血壓的病人常吃芹菜漿水,可以起到降壓和穩定血壓的作用。同時還可治療腸胃及泌尿系統某些疾病。在一些醫院,漿液水配合藥物治療燒傷,可以大大減輕病人的痛苦,取得明顯的效果。
漿液雖然美味,但也並非萬能,如孕婦不可多食,漿液在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亞硝酸鹽,多吃對身體不好。此外過酸的漿水對有胃潰瘍的病人很不友好,漿水還有刮油的作用,吃太多會引起胃不適,要儘量搭配一些其它的養胃小菜一起吃。還有些剛剛發酵的漿液要儘早食用不要泡太久,如果發現漿液顏色變黃、有異味或上面漂白物不能食用,否則會吃壞肚子甚至食物中毒!因此說漿水好吃就不要貪吃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