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甘肅】蘭州漿水面:一碗麵的歷史和傳承

2020-12-19 每日甘肅

蘭州漿水面:一碗麵的歷史和傳承

上世紀90年代的醉仙樓。蘭州醉仙樓供圖

蘇懷偉在全民漿水文化節上致辭。

引子:水是這個世界最基本的形態,亦是天下萬物最基礎的構成。在生命與水的漫長關係史上,其實有另一種更為恰切和深入的精神指向。——涓流成海,點滴作濤,一切生命其實就是從最初的源頭上孤筏重洋,一路走來,構成了我們眼前這個斑斕而雄闊的世界。不錯,水是一種日常,澆灌身體,哺育萬物,讓日月輪轉,晨昏更替,於是文明肇起,蔭布大地。這時,因了繁衍和生息的需要,水漸漸地泌出了一種別樣的物質,它悄靜,它充滿了恩遇,潤澤蒼生,扶人上馬。我們將這種水稱之為奶,或者乳汁。當這個少年漸漸長大,策馬而行,馳奔於這個廣闊而明亮的人世上時,他慢慢地看見了愛與哀愁,生死或別離,於是他的眼中又泌出了另一種特殊的液體。我們知道,這是淚,一定布滿了鹹腥的故事,以及忐忑的歡愉。事實上,一個人滿腹的淚水走到了盡頭,肯定會包含著他對這個世界冷暖、人間炎涼的充分態度,他瞭然在心,他緘默,他兀自一人,把盞啜飲。這一剎,那杯中盛滿的液體,分明是酒,是柔軟的火焰,也是水中的狂歡。此後,在暮色沉降之際,這個人終於頭頂白雪,坐入了黃昏,看見倦鳥歸林,落日如墨,所以他明白了宿命的一切陳詞。這種覺醒,緣於身體內的一種鮮紅的液體,它叫血。是的,血是一份思想,更是一種命運。

從水到奶,繼而成淚,在酒的燃燒中,每個人的生命便有了血一般的亮色。此乃水的精神實質,也是水的精神分析。……但是,漿水卻是另一種獨特的存在。它是一位北地的隱士,一介邊城的浪子,一座悠然世外的桃花源,一次頓悟。在一個人紛繁而顛簸的生涯中,的確需要肅穆,需要寧靜和隱忍,而這種醞釀莊嚴的過程,我們稱之為「漿」。 ——葉舟

A 27年的執著

對於吃這件事,蘭州人是既講究又隨性。

根據蘭州地方史志專家鄧明先生《良風美俗》的記述,20世紀50年代以前,蘭州人的主糧為小麥麵粉和黃米等,家常便飯以麵食為主,他以一個老蘭州的視角寫足了蘭州的麵食。

漿水面便是其中的一種。作為蘭州人——準確地說應該是「正宗的老蘭州」食譜裡,怎可無漿水面?

就這一碗漿水面,蘭州人講究得很,他們會像梁實秋先生筆下的那些會吃的「饞人」,「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頂著烈日,也會忍受堵車,甚至還會在下雪的季節,衝著醉仙樓的「漿水面,豬蹄子」義無反顧地「殺」到雁灘去,好像就饞那一口。等到面和豬蹄子下肚如願遂心之時,那副享受和愜意,真是無以言表。

關於饞,梁實秋先生下的定義實為精準: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

講真格,醉仙樓的漿水面、豬蹄子,很多蘭州人都吃過。一些配得上饕餮稱譽的,都是吃了十來年的「吃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些「吃貨」是伴隨著醉仙樓一起趟過歲月這條河的。從1990年的茅草房起步的醉仙樓到今天已走過27個春秋,用醉仙樓掌門人蘇懷偉的話說就是:這27年他們專注只做兩件事:每天起早摸黑地滷豬手,日日操心投漿水。

美食從來不是一個簡單的東西。一碗漿水面,蘇懷偉做了27年,沒有理由不承認,和時間一同沉澱下來的是一份執著。靠著這份執著,蘇懷偉「釀造了」一種蘭州人都懂得的味道。

蘇家臺這個地名現在沒有了,偶爾被提及也多是在如蘇懷偉這些生於斯長於斯的老蘭州口中。雁灘蘇家臺的蘇家已遷居金城300年。民國時期蘇氏祖輩在蘭州創立「三合公」商號,誠信立德、和氣生財是祖上留給後輩續寫傳奇的信條。蘇氏多能人,有醫德高明的行醫者,亦有雕龍繡虎的巧匠,還有蘇懷偉這樣廚藝精湛的現代「庖丁」。

蘇懷偉的廚藝是自幼跟著擅烹飪的父親學來的,小時候的蘇懷偉天性調皮好動,之所以能安下心跟著父親幫廚鄉鄰,用他的話說「這樣就能吃上幾片肉」,而這個年代,物資比較匱乏,買肉是要憑肉票的。彼時,對於一個孩子來說,還有比能吃上肉更具有吸引力的事嗎?到16歲的時候,蘇懷偉已經可以獨立操作「門式活」了,代替父親掌勺鄉鄰親戚家的紅白事。

醉仙樓最初的名字是醉仙飯莊大排檔,這是蘇懷偉20歲的時候創立的,雖然當時只有兩層,但這裡無疑算得上是上世紀九十年代雁灘的一個路標。醉仙飯莊大排檔的那些老饕餮們都清楚,最初這裡是以「牛肉麵加滷肉」起家的。親自掌勺的時候,蘇懷偉這個廚師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愛琢磨好鑽研,牛肉麵加滷肉,這個給最初的醉仙樓贏來好口碑的美食,也就他能琢磨出來。

至於讓醉仙樓口碑好到爆棚的「手工漿水面」,蘇懷偉的話說「那是自然的事,偶爾吃過的都愛吃得很,那乾脆就推出來讓盡情地吃」。

雁灘志記載過一件事,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大文豪郭沫若陪柬埔寨貴賓訪問雁灘鄉,在一戶農民家受到了漿水面的款待,食後大加讚揚,一時傳為佳話。

在蘇懷偉的記憶中,早年間蘇家臺做漿水最好的就是他的「五奶奶」,那是一個識文斷字的蘭州城裡的閨女,嫁到雁灘蘇家臺的蘇家。「那(五奶奶)是個乾淨利落的人,飯做得好,她家廚房灶臺上一年四季放著個擦得發亮的罈子,罈子是做漿水的。」蘇懷偉記得當時蘇家臺的婦道人家幾乎人人都要過五奶奶的漿水,然後用這個做自家漿水的「酵子」。

「蘇媽的漿水面也好得很。就蘇氏家族的漿水面來看,從五奶奶到蘇媽都有五六十年的歷史了。」醉仙樓餐飲部經理楊彥國口中的蘇媽是蘇懷偉的母親。對蘇懷偉來說,即使現在,幾天不吃一頓母親做的面,漿水面也好,臊子麵也好,他心裡多少有些空落落的感覺,尤其喝了酒之後,如果能吃上一碗麵,整個人立馬就舒坦了。

「從上一輩到自己再到現在的兒子一代,幾十年,三代人,圍繞著一碗漿水面。」說這番話時,蘇懷偉坐在他一手打造的如今高達10層的醉仙樓的樓頂,那一刻陽光燦爛,在他回憶食物的話語,也讓人不由感嘆:我們平淡疏鬆的日子就是食物和回憶構成的。

B一碗漿水裡的「文化味」

漿水是做酸菜時產生的酸菜水,由於略帶黏稠,似漿液,故稱之為「漿水」。這是一種富含對人體有益的酶的清涼飲料。

108個缸是醉仙樓做漿水的容器。

蘭州的漿水做法不複雜,鄧明先生在《良風美俗》中詳細記述了其製作方法:將芹菜、蓮花菜菜葉燙熟,投入盆、罐、甕之類的陶器、瓷器內,再倒入熱麵湯,稍涼,投入酵子,兩三天後,發酵而成。

在這一點上,醉仙樓忠實地秉承了「古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所用食材均取自自家菜地的有機蔬菜。蘇懷偉小時候家裡種過菜,他也賣過菜,對於他這樣一位諳熟廚藝的人來說,食材之於一道美食的重要性,他心裡再清楚不過。「只要做一定要做到最好。」這是蘇懷偉做事的信條。

醉仙樓的手工漿水面讓人慾罷不能的還有它的面,筋道,有嚼勁,撈起一根,就會讓人想到清朝蘭州進士王煊讚美漿水面的那句詩:「一吸尺餘長」。這是地道的和尚頭面的功勞。

老蘭州人講頭多,認為漿水的味道跟人,有的做出來的味道很香,有的做出來的有種說不出來的怪味道,人不愛吃。換個角度而言,這未嘗不是「一碗麵裡乾坤大」的另一種解讀。

幾年前,蘇懷偉周圍的不少朋友都向他吹噓有一處賣漿水面的,那裡的面多好,漿水多好喝。聽得多了,蘇懷偉就上心了,「到底有多好吃?」他就想去探個究竟。「真好的話,我們也學習一下。」等到漿水面端上桌,只喝了一口,蘇懷偉心裡已經明鏡一樣了——他敏銳地嗅出了藏在漿水裡的「白醋」的味道。「都說我長了一副狗鼻子,二話沒有,我直接把漿水倒掉,就著菜吃了一碗拌麵。不能扔下一口不吃轉身走人,那太不給老闆面子了。」蘭州人最愛面子也最講面子,蘇懷偉不例外。不過,他認為面子不是別人給的,它是人自己給自己掙來的。

「做飯的人一定要有德。」蘇懷偉最愛說的就是這句,最恨的是無德的人。無論是生猛的年少時候,還是如今的人到中年,蘇懷偉個性中的豪爽仗義從未缺位。

27年,蘇懷偉用一碗漿水面把「做飯的人一定要有德」這一信條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由醉仙樓發起並主辦的「全民漿水文化節暨敬老宴」已經連續舉辦兩屆了,其大力弘揚的「孝文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與好評,中國飯店協會甘肅名廚委主席趙長安參加了今年的活動,現場近700名老人受到後輩禮拜的感人場面,讓他不禁感慨萬千,「百善孝為先,百宴技為先。醉仙樓的敬老宴可謂為甘肅餐飲樹立了善舉為民的典範。」

就在前不久,蘇氏祠堂煊德堂正式建成。建這個祠堂是蘇懷偉發起的,他的腦海裡存留著蘇氏先祖的一件德賢之事。「我小時候聽爺爺講過,蘇家臺曾有過一塊功德碑,這個碑是裡五灘的鄉民們為感念我們蘇家先祖讓畝開道的賢德專門立的。」據載,清同治年間,裡五灘的鄉民出行艱難,需繞蘇氏田疇而行,每到三九嚴寒霜雪遍地時行路更是困難。蘇氏先祖蘇可久古道熱腸慨然援助,獻出田地兩畝有五,修通衢一道,以解鄉民燃眉之難。

一直以來,蘇懷偉想要這樣的宗族傳統得以延續,恢復重建蘇氏祠堂成了承載他這一理想的最佳選擇。「那時候過年我們都要到祠堂拜祭先祖,印象深的是,但凡是做了壞事的族人都是在祠堂裡接受處罰和教育的。」

還有一件事,蘇懷偉也一直想著,那就是蘭州漿水面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蘇懷偉認定了一定努力辦好,而且越早辦越好。「這不單單是一碗漿水面的事,我覺得這裡面有歷史和文化需要保護,這個再不能也丟了。」

或可期待,有了像蘇懷偉這樣真正做事的人,有一天——除牛肉麵外——蘭州漿水面也能成為隴上民間走向全國的又一張美食名片!蘭州晨報首席記者雷媛

相關焦點

  • 蘭州牛肉麵:一碗麵40年的傳承蛻變
    一碗麵40年的傳承蛻變  傳承:對於一碗麵的執著  蘭州人的一天,是從一碗牛肉麵開始。地處西北,多民族、多文化的融合,為美食創新提供了天然機會。  「師傅,二細,辣子多些,面多些……」蘭州人的地方語言中,蘊含著極其豐富的地方飲食習慣,簡單的幾個字,凸顯了牛肉麵食客與拉麵師傅之間無比熟悉的關係。
  • 甘肅的天水漿水面,夏日清涼的一刻,消暑必備!
    要說這漿水面的由來,這還得感謝漢高祖劉邦和丞相蕭何。他們在漢中的時候無意間發現了怎麼製作漿水面。它的味道有點酸,有點辣,但十分清香。在夏天吃,還對你的身體有好處呢。他能讓你不再感到疲憊,還有降血壓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能解暑。夏天吃一碗頓感清涼。還能開胃。漿水面的分類也有很多:像漢中漿水面,關中漿水面,涼州漿水面……這些漿水面都各具特色。
  • 原來除了牛肉麵,甘肅還有一碗神秘的面…
    漿水面廣泛流行於蘭州、天水、定西、臨夏等地,而以蘭州的最為考究,天水的最為味美。它含有多種有益的酶,能清暑解熱,增進食慾,為夏令佳品。漿水面以白面擀制普遍,用豆面、蕎麥麵、玉米面等雜糧做的漿水面,風味更是獨特,深受人們青睞。把熗好的漿水澆在煮好的麵條上,調些油潑辣子,調些炒好的蔥花或者韭菜,便是酸香溜爽的漿水面。
  • 不止牛肉麵,甘肅還有9999種吃麵方法!
    提起甘肅的面,許多人只能想到「蘭州牛肉麵」,脫口而出的瞬間,也往往會變成「蘭州拉麵」——在外地人眼中,好像甘肅只有一種面似的,還常被叫錯名字。蘭州人認為,牛肉麵出了蘭州城就不行,最好的牛肉麵店,面隨湯走,中午時分鐵定關門。所以,全國各地數不清的「正宗蘭州牛肉拉麵館」,基本都不正宗。很多人感嘆,只有去了蘭州,才知道以前的牛肉麵都白吃了。 早上吃一碗牛肉麵,咱往蘭州東北方向走,趕一趕,白銀的大肉麵和水川長面就是午餐。
  • 蘭州清湯牛肉麵即便承受著褒貶不一,但它依然是甘肅非遺美食之一
    引言今天跟大家說說關於甘肅的非遺美食之一——蘭州清湯牛肉麵,縱使它現在被很多人褒貶不一,依然掩蓋不了這傳承百年的風味美食魅力。甘肅地廣物博,歷史悠久,幾千年來誕生了很多衣食住行方面的民俗瑰寶,尤其是美食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 傳承美食文化絲路金味軒牛肉麵品牌
    談到今後的發展,他說:傳承飲食文化 打造自主品牌馬天儒在展示拉麵技藝在山城區奔流街一家門面不大的牛肉麵館裡,每天客人絡繹不絕。前來消費的顧客中,有不少是從其他縣區慕名趕來的。麵館老闆是個年輕小夥兒,叫馬天儒,甘肅人。
  • 馬路牙子|牛肉麵,一碗麵的傳承,一代人的習慣
    縱然去過許多地方,吃過千千萬萬的美食,我卻依然忘不了那一碗,香到骨子深處的牛肉麵。是的!就是那碗蘭州馬路牙子牛肉麵。正宗牛肉麵加盟、加盟牛肉麵店在蘭州,每天早晨,馬路邊最熱鬧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遍布大街小巷的1200多家牛肉麵館了。男的女的,老的少的,蹲的站的,那麼多的人一爬起床,就衝著那一碗馬路牙子牛肉麵。
  • 甘肅有哪些美食?細數最全的甘肅美食之舌尖上的甘肅
    今天我們來談一談舌尖上的甘肅,有哪些東西呢,接下來列給你們。1、蘭州牛肉麵 2、靖遠羊羔肉 3、平涼饢 4、平涼炒麵 5、手抓羊肉 6、釀皮子 7、搓魚子 8、藏包子 9、臊子麵 10、天水漿水面 11、靜寧燒雞等等。
  • 甘肅平涼餄餎面 打造餐飲新名片
    來源:經濟日報繼甘肅推出第一張餐飲名片——蘭州牛肉拉麵後,7月19日,甘肅平涼餄餎面文化產業項目落成開業,餄絡面成為甘肅具有挖掘潛力的第二張麵條新名片。餄餎面起源於甘肅平涼,傳承久遠、品味獨特、群眾喜愛、市場認可,在隴東地區1000有多家、僅平涼地區就有近600家餄餎面餐館。目前,平涼餄餎面文化產業項目一期建設面積6000多平米,平涼餄餎面(博物館)體驗工坊已經完成。「近看就是一碗餄餎面、遠看其實是一個強大的產業鏈。」
  • 甘肅蘭州:美食烹飪盡顯「舌尖上的文化」
    8月9日,在甘肅會展中心隆重召開第九屆蘭州黃河文化旅遊節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蘭州地方特色美食烹飪大賽。醉仙樓"、"狗不理"、"思泊湖牛肉麵"、"蘭州禹家大院"、"光頭粉"、"金城尕老漢"、"蘭州漿水面"、"蘭州蕎麥牛肉麵""金城老碗""蘭州高升記大眾小吃"等五十餘種膾炙人口的特色小吃薈萃一堂,香飄四溢。民以食為天,隴原大地哺育了品類豐富,特色鮮明的美味佳餚。
  • 到底是「蘭州拉麵」還是「牛肉麵」?
    蘭州人的早晨始於一碗牛肉麵,一碗香噴噴的牛肉麵再配上一碗麵湯,蘭州人的一天就開始了。到底是 「蘭州拉麵」還是「牛肉麵」?「蘭州拉麵」在蘭州可不這麼叫,蘭州人更習慣於叫「牛肉麵」。說起牛肉麵,那可真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碗麵,甚至可以說得上是一門學科了。牛肉麵的起源坊間傳說,蘭州牛肉麵起源於唐代。
  • 400多名北京學生慕名來蘭州,學做牛肉麵
    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 梁峽林 攝每日甘肅網10月14日訊(蘭州晨報/掌上蘭州記者梁峽林 實習生宋冠儒)隨著蘭州牛肉麵的知名度擴大,前來蘭州學習的中外學員越來越多,10月13日上午,來自北京朝陽外國語學校的400多名師生走進蘭州金味德牛肉麵體驗工坊,感受蘭州牛肉麵背後的歷史文化,探秘絲綢之路文化的博大精深。
  • 國家牛肉麵地理:誰家門口還沒一碗牛肉麵?
    東亞和南亞的民族,有許多歷史共性。比如,都有 不吃牛肉 的歷史。嘗過老畫家手藝的演員郭小莊回憶:「張大千的牛肉麵做的非常好,他做牛肉分兩種,一個是紅燒牛肉麵,一個是清燉牛肉麵。」郭小莊平時為了保持身材吃的很少,面對牛肉麵卻禁不住誘惑,一口氣吃下了三大碗。張大千曾經旅居甘肅,臨摹敦煌壁畫四年之久,他做的清湯牛肉麵,恐怕就是當時從甘肅師傅手上偷師得來;而他的紅燒牛肉麵,則應該是正宗的家鄉味道了。
  • 漿水面魚、魔芋豆腐,超美味
    秦巴山是秦嶺和大巴山的簡稱,橫亙於中國中部,地跨甘肅、四川、陝西等省。伏天潮溼悶熱,但是山裡人卻有對抗炎熱的美味,一口下去清熱解暑、暑氣消散。這屬於秦巴山的伏天味道,今天被寄到了《回家吃飯》的現場。酸漿水用蔬菜和麵湯等發酵而成的食物,裡面的汁水稱為酸漿水。
  • 甘肅十大美食排行榜,清湯肉麵當得第一,藏包竟然是最後!
    第一名:蘭州清湯牛肉麵這道麵食還有一個俗稱是叫做牛肉來面,是蘭州最具特色的小吃了,隨處都可見,這道小面的歷史非常的悠久,最早開始是在光緒年間,是一個叫馬保子創新的,而牛肉是要燉得爛爛的,然後面質非常精細,而這道麵食有5個特點就是首先是湯是清淡的,而蘿蔔要用白的,而辣椒必須是油紅的,而葉子必須是香菜葉,麵條得是黃色的,這5
  • 從蘭州的麵食中看蘭州人的性格
    「面」如命不少甘肅人在一起聊天彼此問起對飯食的嗜好多半會自稱「麵食派」不少甘肅人外出若是三天吃不上麵食就覺得不舒服若是外出十天半月外行吃熱鬧內行吃門道在蘭州本地人的心目中「蘭州拉麵」和「蘭州牛肉麵」絕對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蘭州人更喜歡把牛肉麵呼之為
  • 盛夏,一瓢漿水的清涼
    ·核心技巧隴上,一碗漿水愈千年。而且這碗漿水,可以貫穿甘肅人整個夏天。悠悠靜思的漿水,以一汪清泉般的色澤,一種最卑微的身價,更以最接近地氣的方式,在世世代代母親精心「投」制下,培育出黃土地上最樸實的人民…漿液中的水分不多。
  • 國慶吃麵為祖國慶生,一碗麵條隱含了文化傳承,包含著規矩和講究
    麵條在中國的食用歷史悠久,各地豐富的物產和生活習俗,蘊育出了不同特色和口味的麵條,其種類眾多,麵條融入到人們的生活,在人生禮儀、年節慶典、社會交往的許多習俗當中,都可以見到麵條的身影。各地有各自特色風味的麵條,豐富的麵條口味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的窗口,為青少年了解家鄉、熱愛家鄉,進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創造了重要條件。麵條如此地深入人心,在現實生活中落地,進而發展成了各地的風土習俗,成為當地的人文資源。
  • 平涼餄餎面產業發展提檔升級 打造甘肅麵食餐飲新名片
    每日甘肅網7月19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 冀晉存)今日上午,平涼餄餎面文化產業項目落成開業,該項目為進一步打造「平涼餄餎面」甘肅餐飲新名片,促進平涼市乃至甘肅省餐飲業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助推脫貧攻堅、助推傳統產業和旅遊產業融合發展意義重大。
  • 甘肅的省會是哪裡?你吃過漿水面嗎?為什麼不能說蘭州牛肉拉麵?
    從杭州飛蘭州,候機的時候無聊的很,也不敢打盹。就開始尋找和我一樣無聊的人去搭訕。你知道甘肅的省會是哪裡嗎?聽到幾個可以讓你笑哭的回覆:敦煌吧,要不就是酒泉!甘肅的省會好像是青海!(親娘啊,人家青海也是個省啊!)當然回復蘭州的人還是很多的,畢竟這是一個常識。奇葩回復側面的說明很多人對於甘肅真的不了解,對於蘭州更加沒什麼概念。飛機在中川機場落地,乾淨明亮寬敞是一般機場的標準,這裡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