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都區漿水鎮:種上「致富果」念好「生態經」

2020-12-19 河北新聞網

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之信都區漿水鎮

種上「致富果」念好「生態經」

相關數據

全鎮蘋果、板慄種植面積分別達2萬畝和14萬畝,創建蘋果標準化示範園生產基地18個,板慄生產基地21個

2019年全鎮農業產值2.21億元,蘋果產值1.43億元,板慄產值0.58億元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第十批423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推介91個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十億元鎮和136個億元村。「太行醉紅·蘋果小鎮」————河北省邢臺市信都區漿水鎮再獲「國字號」榮譽。

近年來,漿水鎮緊緊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發展現代蘋果產業、展示蘋果文化、實現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深度融合的全域旅遊為著力點,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山村群眾增收致富渠道。

據統計,全鎮蘋果、板慄種植面積分別達2萬畝和14萬畝,2019年農業產值2.21億元,蘋果產值1.43億元,板慄產值0.58億元。

●林果業提質增效,「紅蛋蛋」變身「致富果」

沿著寬闊平坦的道路行走在漿水鎮,道路兩旁種植的蘋果樹向前延伸,果園裡不時傳來忙碌果農說笑的聲音,銀鈴般的笑聲中流露出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的希冀。

坡子峪村幾乎家家戶戶種植蘋果樹,現在正是果樹修剪的時候,經過接連不斷的技術培訓,大傢伙個個都是技術能手。劉聚軍種植蘋果樹7畝,年產優質蘋果2.5萬多公斤,是人人皆知的「蘋果大王」。「早些年光知道管樹,果子不管好賴都是論堆賣,收入少不說有時候還上愁賣不出去。有些戶甚至賭氣砍掉蘋果樹種板慄。」說起這些年種蘋果的變化,他頗有感慨:「現在可不一樣了。同樣的地塊生產出的蘋果品質逐年提升,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俺們的蘋果再也不愁賣了。」

劉聚軍眼中「漿水蘋果」的變化是信都區漿水鎮多年如一日做大做強林果產業的生動實踐。

漿水鎮按照「材林頭,乾果腰,水果腳」的建設模式,全面治理荒山,大力發展高效林果業。為樹立創建漿水蘋果、板慄品牌,提升蘋果和板慄產量、質量,漿水鎮凝心聚力,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推廣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落實蘋果、板慄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工程,果園統防統治面積4000畝;加強自然災害防禦能力,安裝防雹網、建設防雹點。目前,全鎮共創建漿水蘋果標準化示範園生產基地18個,漿水板慄生產基地21個。

全力做好林果產業提質增效的基礎上,漿水鎮成功舉辦四屆漿水蘋果文化節、首屆漿水蘋果花節、漿水蘋果採摘節、「迎雙節、慶豐收、促消費」活動和家樂園首屆邢臺(太行山)蘋果文化節,提高了「漿水蘋果」知名度和美譽度。漿水蘋果多次被中國廊坊農交會評為果王,連年被評為河北省「省優產品」;2017年成功註冊了「漿水蘋果」區域公用品牌,並被省林業廳評為河北十大林果地域公用品牌;2019年,成功註冊「漿水蘋果」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壯大旅遊產業,好風景中栽下搖錢樹

漿水鎮群眾的獲得感,不止林果產品暢銷,還有農旅融合發展的實惠。在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實踐中,漿水鎮良好生態不斷釋放「美麗經濟」紅利。

陽春三月的「桃花節」、盛夏的「高山音樂節」、金秋時節的「紅葉節」、進入隆冬的「冰雪文化節」,九龍峽景區依託良好生態打造的一張張旅遊「金名片」越擦越亮。

前南峪景區作為全國農業生態旅遊示範園區、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是典型的旅遊和農業深度融合模式,挖掘抗大紅色和生態綠色兩大優勢發展鄉村旅遊業;依託抗大紅色文化陣地推進抗大舊址共建共享,推動紅色教育與鄉村遊、生態遊融合發展,構建以紅色旅遊為主要內容的全域旅遊發展格局。

在龍頭景區和經典旅遊線路的帶動引領下,紅色遊、農家樂、採摘園等特色旅遊產業蓬勃發展,不僅增加了百姓收入,更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協調發展。

漿水鎮生態旅遊特色小鎮基礎設施項目有序推進,停車場、商業街道路管網改造、休閒廣場等29個子項目建設完成,「太行醉紅·蘋果小鎮」特色小鎮雛形顯現。同時,開工建設了前南峪農家樂、九龍峽遊客中心、下龍門停車場和星級廁所、李保國幹部學院等項目,旅遊業態不斷豐富。

●好環境引來民宿項目,「窮溝溝」變成「富窩窩」

道路寬敞整潔,閒置石頭房屋變成精緻民宿,廢棄石碾石磨也成了旅遊體驗項目。位於漿水鎮的傳統村落前禪房村開出了信都區又一家山村民宿,古樸雅致的山村環境、精巧別致的院落與現代化的客房裝修、古式家具相結合,吸引各地遊客紛至沓來,也給古村發展帶來機遇。村黨支部支書李紀成說,這不只是個旅館,更將為村民增收致富開闢新路子。

李紀成介紹說,以往的前禪房位置偏遠不說,村裡到處是破破爛爛,旱廁牲口棚到處都是。「當時那真叫窮。隨著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精品民宿項目落戶小山村,百姓增收致富又有了新渠道,俺們村這窮溝溝正變成富窩窩。」李紀成說。

漿水鎮全力加強特色小鎮美麗鄉村環境衛生整治和美麗城鎮建設工作,經過近五年打造,51個村全部建成美麗鄉村;大力開展「廁所革命」,所有旱廁清零;全鎮51個村實現了垃圾處理一體化全覆蓋,農村垃圾實現日產日清,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得到進一步完善,全鎮21個村實現了汙水集中收集、處理。充分發揮鎮綜合執法中隊作用,加大對鎮區容貌、經營秩序、環境衛生等工作日常管理,按照市「十個一」標配,積極打造美麗城鎮建設,漿水鎮先後被評為省級和國家衛生鄉鎮。

圍繞大力發展康養休閒民宿,助推大健康產業形成規模效應,漿水鎮在打造前禪房、營房臺、寨上、大寨、慄樹坪等精品民宿的基礎上,引導51個村發揮自身優勢,打造一村一品一特色,發展民宿康養休閒新業態,實現全域康養旅遊目標。

「下一步,我們將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實施『千斤糧、萬元錢』項目,調優林果產業結構,謀劃農貿市場建設,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漿水鎮黨委書記李潤國表示。(記者閆麗靜 通訊員王聚芬)

來源:邢臺日報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相關焦點

  • 念好「山字經」 共奔致富路
    如今,大傢伙兒都指望著這吊瓜帶領我們增收致富。」三合村村主任馮慶國說,自息烽縣引進貴州山友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九莊鎮種植吊瓜以來,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三合村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曾經的三合村可不是這般「熱鬧」場景。  「我們村以種植包穀、水稻為主,又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嚴重,土壤貧瘠,成片的土地並不多,再加上缺水,村民們都是過著靠天吃飯的日子。」
  • 【信都區高中教師培訓】信都區高中「有效教學與精細管理」專題培訓在漿水中學拉開帷幕
    2020年9月19日上午8:00,信都區高中「有效教學與精細管理」專題培訓在我校先鋒樓五樓會議室拉開帷幕。培訓由信都區教師發展中心和信都區教師進修學校聯合舉辦,邢臺市漿水中學承辦。此次培訓為時兩天,特邀浙派名師、高考命題專家吳江林教授開展此次培訓,教師發展中心鞏伏英主任、信都區教師進修學校郭俊峰校長出席了培訓。
  • 邢臺縣西境併入,邢臺市橋西區更名信都區,太行山下好地方
    這裡文化底蘊深厚,相傳春秋戰國時縱橫家鼻祖鬼谷子曾在此修道,有講經洞、孫臏峰、龐涓嶺、毛遂洞等大量文化遺存;相傳唐末黃巢起義軍曾在此紮營;770多年前元朝傑出的科學家郭守敬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這裡擁有河北省最大的城市公園,原邢臺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名全球宜居環境500佳。
  • ​【地評線】華龍兩江評:念好「山」字經也能加快奔小康
    位於武陵山區的仙女山經多年打造,仙女山如今已成為世界自然遺產、5A級景區、國家級旅遊度假區,高峰時遊客和避暑住戶達20多萬人,拉動周邊鄉鎮農業類消費超過5億元,帶動1萬餘人就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慶仙女山區依靠山水做起脫貧致富的大文章,在「山」字經裡實現了加快奔小康。仙女山鎮之變,從窮鄉僻壤到度假勝地,該地不僅成為重慶市武陵山區城鎮群生態脫貧的生動實踐。
  • 「三峽橘海」激活鄉村旅遊 生態種植種出「致富果」
    13日,記者採訪中了解到,昔日的貧瘠小山村,如今已實現了從一粒種子到一杯橙汁的融合發展,忠縣柑橘產業已建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實現了生態資源保護和農民致富增收的「雙贏」。荒山變果園 生態種植結出「致富果」位於忠縣長江邊的友誼村,曾經是一塊貧瘠之地,直到2001年9月,友誼村被納入忠縣35.2萬畝優質柑橘基地首批示範果園,村民紛紛開始種植柑橘,友誼村自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規模化的柑橘種植讓曾經的莊稼地變成了柑橘林,生態環境得到了保護,村民們也紛紛嘗到了「甜頭」。
  • 牛油果成孟連老百姓的「致富果」
    人民網昆明12月1日電 (虎遵會)本網11月30日從雲南省普洱市孟連縣舉辦的「孟連牛油果」區域公共品牌發布推介會上獲悉,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牛油果規範化種植示範園5萬畝,投產1萬畝,產量4000噸,產值1億元,牛油果已發展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果」。
  • 宜春這位「追夢人」種下「致富果」!
    宜春這位「追夢人」種下「致富果」!攝影|胡麟蘭幼年患上小兒麻痺症的李高成,是奉新縣赤岸鎮洲子村人,從小備受貧窮和疾病折磨。他讀書不多,只能跟著父母在地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活。生活的艱難使他養成了勤勞堅韌的品格,他有一個夢想,就是想靠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
  • 【邳州資訊】我的家鄉我的鎮丨「三特一有」產業敲開佔城鎮致富門
    【邳州資訊】我的家鄉我的鎮丨「三特一有」產業敲開佔城鎮致富門 2019-12-12 10:1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日照市陳疃鎮:藍莓樹結出「致富果」
    6月19日,記者來到日照市東港區陳疃鎮,正值摘果高峰,工人們在田間穿梭忙碌,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陳疃鎮位於東港區西部,弱酸性的土壤非常適宜種植藍莓,從2005年開始發展藍莓產業,經過15年的悉心呵護和扶持培育,如今全鎮藍莓種植面積達2.5萬畝,2019年藍莓鮮果產量8000噸,產值2.8億元。
  • 「生態搬運」念好項目建設「生態經」
    現在田裡能種的東西多了,一斤上海青能賣到2元。」她告訴記者,這裡原本是貧瘠的砂地,地勢低,下大雨時容易被淹,不久前工人們開著鬥車送來了新土壤,讓荒地變成了良田。黃秀美家裡的農田能夠「脫胎換骨」,得益於濱海新城推行的耕作層剝離開發模式。「建設用地上的肥沃土壤如果廢棄,將造成極大浪費。」
  • 念好「茶」字經 鋪寬致富路
    2018年,胡夏莉先後獲得「來賓市十佳創業青年」、金秀瑤族自治縣「十大創業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我現在通過微信朋友圈賣貨,一年有100多萬元收入。」胡夏莉的茶葉生意步入正軌後,開始思考如何幫助村裡更多群眾致富。2019年5月,胡夏莉開始嘗試「茶旅」結合發展道路,吸引周邊城市遊客到村裡體驗鄉村採茶的田園生活,促進當地餐飲、民宿業發展,帶動全村村民增收致富。
  • 宕昌:樹莓結出致富果
    原標題:宕昌:樹莓結出致富果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通訊員 劉國慶 劉治學  冬日,走進宕昌縣南陽鎮下付村,楊俊蘭農業特色產業農民專業合作社電商體驗館展廳裡
  • 天山深處荊棘林結出「致富果」
    天山深處荊棘林結出「致富果」 2020-07-07 17: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治多:念好「致富經」唱活「草山戲」
    讓支柱產業提檔升級,治多縣始終堅持以生態畜牧業為主攻方向,按照「要致富、靠畜牧,挖窮根、興產業,可持續、抓生態,先育點、後連片建公司、聯牧戶,拓市場、增收入」的工作方針,推動生態畜牧業全面發展,實現了貧困戶穩定脫貧。
  • 用慈善心種良心果 念生態經走致富路
    2014年在美麗富饒的鄱陽湖畔永修縣吳城鎮,一家由返鄉農民工創立的創新型生態農業公司——江西慈果開發有限公司順利紮根落戶,該公司在重視迎合市場需求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經濟的基礎上,積極發揮帶動地方經濟和就業的作用,並致力於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健康實惠的物質資源。
  • 樟市鎮:致富有「稻」 「橙」心照亮小康路
    據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公司在樟市流坑、北約村發展種植的1000多畝馬壩油粘,推廣了無公害生態種植法,解決了當地100多人的就業問題,實現每畝純收入300多元,加上政府谷種、肥料獎補資金,全年基地種植馬壩油粘純收入突破40萬元。下一步,基地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為當地農戶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從而帶動更多的農戶增收致富。
  • 天津市寧河區:好生態為村民打開致富門
    七裏海溼地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天津古海岸與溼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組成部分,負氧離子含量比大城市中心區高出30倍至50倍,被譽為「天然氧吧」「京津綠肺」,是天津市「南北生態」發展戰略的重要節點。曾經,周邊部分村民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在七裏海核心區內私自挖坑養魚、養殖七裏海河蟹,對七裏海整體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 漿水菜
    上中專學農產品加工,老師講醃菜時問我們,醃漬菜分糖漬菜、醋漬菜、醬漬菜、鹽漬菜……同學們,有沒有清水漬菜呢?是呀!
  • 雲南嵩明牛欄江鎮荒田村致富有「四寶」
    以前是名副其實的荒田村,現在卻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打起了綠色生態發展牌,孕育出了脫貧致富的四個寶貝。致富第一寶——烤菸套種荒田村海拔2016米,年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900毫米。去年7月,31歲的馬豔美在村委會組織下到陸良學習烤菸地套種莢豆技術,回來後在自家烤菸地裡試驗套種了7畝豌豆,在原有烤菸收入的基礎上,多收了500公斤豌豆,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4000元。
  • 竹市蝶變①「三棵樹」結出「致富果」
    在該鎮竹龍村油茶種植基地,眼前200多畝鬱鬱蔥蔥的油茶樹,生機盎然,滿滿地承載著村民致富的希望……圖為洞口縣委書記艾方毅和鎮黨委書記胡小革等在竹市鎮曲塘村雪峰蜜桔基地調研「三棵樹」發展情況。柑橘、油茶、茶葉這「三棵樹」已逐漸成為洞口人的致富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