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年全國高考成績發布後,澎湃新聞對全國31個省份的60餘名省級高考狀元發去一份「2017年高考狀元問卷調查」。
最終,共回收40份有效問卷,涵蓋27個省份的高考文理科狀元。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調查結果。看看調查報告裡的高考狀元,跟你想像中的,一樣嗎?
本文製圖均來自澎湃新聞記者 龔維 製圖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的大學。你像我這種中產階級的孩子,衣食無憂的,而且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學子或者農村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這種。」2017年高考後,北京市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的一番話引起了廣泛熱議,寒門是否真的難出貴子?
根據2017年的問卷調查,40名高考狀元中僅有6名來自農村,其餘85%的狀元均為城鎮戶口。
出身於地地道道農民家庭的某省狀元陳晨(化名)在接受澎湃新聞的回訪時表示,「貴門」的孩子確實比普通家庭的孩子機會多,「家庭背景好,父母學歷高,孩子從小能夠接受質量較高的家庭教育,尤其是在社會交往和興趣特長方面,這也是我和這些同學的差距。」但多數出身「寒門」的狀元認為,因家庭出身產生的差距並非不可「彌補」。
「父母的學歷和背景會影響到子女的教育,但不是決定性因素……無論出身於寒門還是貴門,成為『貴子』都是一件艱難的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成功,都是值得尊敬的。」河南省文科狀元吳錚的父母皆在家務農,但她認為學習更看個人的主動性,成為「貴子」最大的困難仍在於能否堅持不懈地努力。
同樣出身農家的湖南省文科雷詠荃則並不認同父母學歷和背景會影響子女教育。「在同一個學校裡面,平臺都是一樣的,家境上的區別就被弱化了。」在她看來,只要進入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老師教,自己學,就足夠了」。
對此,調查數據顯示,52.5%的高考狀元都來自省級示範高級中學,浙江狀元王雷捷、河南文科狀元吳錚、海南文科狀元李超富和某省狀元陳晨等雖出身「寒門」,但其母校均是各自省份的重點高中。
在家庭教育方面,2017年有10%受訪高考狀元的父母為碩士學歷,相比於2016年受訪高考狀元的父母親碩士學歷佔比4.1%,今年高考狀元父母親的學歷有顯著提升。
但2017年受訪狀元父母親為本科學歷的比例為35%,相比於2016年的46%,則下降了11%。專科學歷2017年則為佔比22.5%。
就父母親職業而言,2015年、2016年兩年的調查問卷顯示,教師連續兩年佔比最高。但在2017年的調查中發現,公務員則取代了教師,成為狀元父母職業佔比最高的職業。其中35%的狀元父親為公務員;而在母親的職業中,公務員以22.5%的佔比與公司職員並列第一。
而父母親為教師的佔比僅為7.5%,其中父親佔比2.5%,母親佔比12.5%,相比於2016年問卷調查中母親為教師的佔比27.8%、父親13.9%,有著明顯下降,「老師的孩子成績好」在2017年的調查中並不突出。
值得一提的是,在母親職業中無業的比例佔了7.5%,排名第三,根據對受訪狀元回訪的調查顯示,無業中的母親大多都是全職媽媽。江蘇省文科狀元李天宇的母親,就是一名全職媽媽,「從小到大,她都是一位全職媽媽,平時就是負責照顧我。」
在「父母對自己學習的幹預程度」一問中,65%的受訪狀元們選擇了「時常關心但不幹涉」,這代表著狀元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基本處於關心卻不過度的狀況,更多的靠狀元們的自覺性。
這種家庭自由在「平時與父母溝通的程度」 中也可見一斑。在該題中40%的狀元選擇了與父母相處「像朋友一樣,時常交流自己的想法」,47.5%受訪狀元們選擇了「關係很好,但自己不會什麼話都告訴父母」。
而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上,是否與父母有過分歧」這一項問題中,有60%的狀元都表示和父母沒有過分歧,父母很尊重自己的想法,僅有2名狀元曾在學校與專業選擇上和父母發生激烈爭論。
由這三項數據可以看出,狀元們大多身處比較開明、自由的家庭中,與父母關係融洽,溝通中基本無障礙。
在各種奧數、英語、體育等校區、省市、國際競賽中,狀元們也是主力軍中的一部分。有55%的高考狀元曾參加過英語競賽,52.5%的狀元參加過奧數競賽,還有32.5%的狀元參加過體育競賽。
與此相對應的是,2017年近七成狀元表示「在高中階段並沒有額外去參加課外補習班」,2016年這一數據則為86.11%。
雖然狀元們花在課外補習班、興趣班上的時間較少,但並不意味著狀元們就是「書呆子」,相反,他們也有非常豐富的課餘活動與人際交往圈。
在「從小學到高中參加過的活動」一題中,有72.5%受訪狀元都參加過學校的社團活動,而62.5%的狀元參加過文藝類活動,樂器、跳舞皆精通。
在「是否擔任過班幹部」一題中,有八成狀元表示擔任過。而在我們對狀元班主任的採訪中,不少老師提出他們在班級裡都是極為受歡迎的同學。
「你別看武子健呆萌呆萌的,和同學老師之間相處起來卻都像老朋友一樣。」談起寧夏理科狀元武子健,他的班主任李英波形容他是一個非常熱情、有趣的學生。
在學習緊張、壓力大的高中階段,不少學生都要熬夜複習、寫作業,然而狀元們是如何管理作息的?
對於「是否有午睡習慣」一題,有80%受訪狀元都有午睡的習慣,並一直堅持,僅有2名狀元沒有午睡習慣,這一數據和2016年的狀元調查基本一致。
而在「高三每天睡眠時長」的調查中,狀元們的普遍睡眠時間為6-8小時,佔比80%,2016年則佔比69.44%,符合科學所規定的最佳睡眠時間。
但在「高三每天睡眠時間」裡,狀元們睡得並不算早,有60%的狀元都是在晚上12點左右睡覺,而32.5%的狀元選擇在11點左右睡覺,僅有3名狀元是在10點左右睡覺。
能成為狀元,除了良好的作息和學習習慣,72.5%的高考狀元認為「心態穩定」是取得好成績的最大原因,70%的狀元稱在高考前一晚可以「按計劃輕鬆入睡」,僅有1名狀元失眠。
在「高考時的心態」這一選項中,45%的狀元表示自己「比較輕鬆」,12.5%的狀元則是「非常輕鬆」。
但狀元們在高三時也會出現焦慮、緊張、煩躁等負面情緒,77.5%的狀元表示「偶爾出現,但可以自我調節」。而在調節負面情緒上,逾八成狀元選擇了「自我心理調節」(85%)。
而除了良好的心態,狀元們在學習上的獨立和自律也從數據中可見一斑。
72.5%的受訪狀元表示平時除了日常作業,會針對薄弱環節額外給自己布置作業。80%受訪狀元則會自己經常總結學習經驗教訓。
在遇到學習瓶頸時,狀元們也大多選擇獨立解決,有92.5%受訪狀元選擇「自己分析薄弱所在」,70%選擇「與同學交流探討」,57.5%選擇「找老師指點迷津」。
高考狀元並非「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書呆子,正值青春年少的他們對愛情同樣有美好的希冀。
40名參與調查的省級狀元中,有16人坦誠自己曾經有過戀愛經歷,佔比40%。其中,除1人覺得會影響學習,其他15人均覺得與學習沒有衝突。另有45%的狀元表示雖沒有戀愛經歷,但也憧憬過。而在2016年的數據中,則有25%的狀元有過戀愛經歷,44.44%的狀元曾憧憬戀愛。
將數據交叉對比後,發現男女在戀愛觀上有著較大差異。戀愛過的男生為10人,而戀愛過的女生為6人。對於早戀,有27.8%的女生表示反對,有1個女生戀愛過,且影響學習。而男生中有50%憧憬戀愛,41%戀愛過,且不影響學習。
高中階段交往過兩個女朋友的東部某省狀元劉念(化名)算是同齡人中戀愛經歷較為豐富的,他認為高中談戀愛並沒有影響到自己學習,「在學校裡我們就是互相討論學習,課餘時間聊聊共同的興趣愛好,雙方互相鼓勵。」
而已經被清華大學錄取的某省理科狀元則告訴澎湃新聞,自己的女友也同樣很優秀,「她是我同桌,成績也很優秀,我們經常一起討論學習,她今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我們又可以在同一座城市了。」
但也有戀愛過的狀元認為,「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對方,難免分心學習。」她和男友在升入高中後半年選擇了分手,「我習慣用理性思維去看待問題,戀愛和學習孰輕孰重,我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的取捨。」
調查中,只有6名狀元明確表示反對早戀。在大部分狀元眼中,高中生談戀愛可以理解,多了些許愛情點綴的高中生活將成為一段美好的青春記憶。但對於高中生性行為,狀元們多數表示反對,87.5%都不支持這一行為。
在本科院校的選擇上,有95%的受訪狀元選擇到「內地頂尖學校」就讀,2.5%選擇到「國外頂尖高校」就讀。
對於未來的發展,有35位狀元表示,儘管還沒有入學,但已經有了讀研究生的計劃。談及希望在什麼高校讀研,有65.71%受訪狀元想到「國外頂尖高校」繼續深造,僅有31.43%的狀元考慮在「內地頂尖學校」讀研究生,這與本科院校的選擇幾乎相反。
「西方的經濟學有自己的體系,我是偏經濟類方向,這會對我的學術道路還有社會實踐的具體方面有比較大的幫助。」廣西文科狀元韓思雨希望在大學時有國外交換生的機會,或者將來讀研時出國深造學習。
但相比2016年有83.33%的受訪狀元想到「國外頂尖高校」讀研,2017年出國讀研的狀元比例有所下降,狀元們對國內高校有了更多的信任。
本文原作者:澎湃新聞記者李思文、何利權,實習生周玉華、葉傳增。實習生史春蕾、陳子威、劉登輝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