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續冬:學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翻譯詩

2020-12-14 騰訊網

南都訊 記者黃茜 實習生 劉鵬波 巴西國寶級詩人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的詩集《花與噁心:安德拉德詩選》近日由詩人、北京大學副教授胡續冬迻譯、譯林出版社出版。這是卡洛斯·德魯蒙特的作品首次比較成系統地譯為中文。《花與噁心》輯錄他的三部詩集《一些詩》《自然之愛》《人民的玫瑰》中的重要詩作,全面呈現卡洛斯·德魯蒙特幽默、反諷、富於戲劇化又充滿現實穿透力的獨特詩風。

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出生於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伊塔比拉,一生的大部分時候都在做公務員。然而他同時也是1920年代巴西的現代主義詩歌運動中的一名健將,以歡愉戲謔的音調,活潑的俗語俚語,漫畫式的疏離和白描,一反抒情傳統。

胡續冬告訴南都記者,卡洛斯·德魯蒙特是再造巴西國民情感的詩人,他的頭像被印上巴西紙幣,他的詩歌亦為普羅大眾熟知。2016年里約奧運會的開幕式,電影《中央車站》的女主演費爾蘭德·蒙特納哥和「007系列電影」M夫人的扮演者朱迪·丹奇共同朗誦了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的名作《花與噁心》,這位巴西詩人的盛名一時傳揚世界。

【訪 談】

南都:裡約奧運會的開幕式讓廣大中國讀者第一次知道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當時,您翻譯的《花與噁心》在網上引起很大反響,可以回憶一下當時的情況嗎?

胡續冬:卡洛斯·德魯蒙特在中國的接受度比較低,我很早之前譯過他的詩。裡約奧運會開幕式朗誦的《花與噁心》,我一聽非常熟悉,想起曾經譯過,就把譯文找出來貼在朋友圈。後來非常驚訝,開幕式還沒結束,不少公眾號已經把我的譯詩拿去用了。

接下來不斷有媒體朋友打電話過來,問我能否授權譯文,或以這首詩為切入點講點什麼。卡洛斯·德魯蒙特在巴西是非常重要的詩人,突然以這樣一起公眾性的直播事件為助推被全世界知道,大家都很驚訝。

南都:您第一次知道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是什麼時候?

胡續冬:在去巴西做訪問教師前,我已經讀過卡洛斯·德魯蒙特的詩,但印象不深。那是巴西大使館印刷的巴西詩歌選集,由趙德明老先生翻譯。後來我在巴西教書時發現公眾建築的戶外招貼或其它非純文學的媒介引用的詩下面經常標註同一個名字———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這引起了我的注意。

後來我去巴西利亞大學的圖書館找他的作品,找到美國詩人伊莉莎白·畢曉普翻譯的《巴西20世紀詩選》,畢曉普在前言裡對卡洛斯·德魯蒙推崇備至。讀完卡洛斯·德魯蒙特第一首詩,我便喜歡上了,冷峭、譏誚,將市井的東西做機智處理,具有強烈的反諷張力,符合我的口味。後來因為「存活」的需要,我自學了葡語。學一種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翻譯詩,實際上《花與噁心》這本選集最早的一部分翻譯早在2004年初學葡語的時候已經完成。

南都:翻譯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最大的困難是什麼?

胡續冬:卡洛斯·德魯蒙特的詩表面看似簡單,其實很難翻。難在哪呢?卡洛斯·德魯蒙特的出生地是巴西內陸米納斯吉拉斯州的一個鎮,叫伊塔比拉。早期的兩本詩集裡有很濃重的米納斯地方經驗,俚語、方言比較多。另外一個難度在於詩裡裹挾著一些特殊時段、富有地方性的具體事物,你很難在漢語裡找到對應物。

南都:書名《花與噁心:安德拉德詩選》將「花」與「噁心」兩種相反的事物並置在一起,是否暗示安德拉德的某種寫作風格?

胡續冬:卡洛斯·德魯蒙特早年詩歌有較強的反諷張力,將意向度差別大的東西並置一起,或者表面上書寫一個項目,其實建構反向的閱讀方案,他有意避免單向度處理簡單的抒情話題。《花與噁心》體現出來的矛盾感或者張力,從詞形或語言層面形成互為依託的關係。《花與噁心》寫於1945年左右,當時巴西初步工業化,弊端很多。花與噁心的並置,一方面體現了卡洛斯·德魯蒙特把各種對抗的東西找到富有張力的處理方式,另一方面也有將這些東西互相依存、互相轉換的策略。

南都: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一生都是公職人員,同時不間斷地寫詩,他如何平衡公務員和詩人兩者的身份?

胡續冬:可能很多人對詩人有過多模式化的幻想,認為他們一定反抗刻板的生活,一定詛咒循規蹈矩的日子,認為所有詩人都該是蘭波或波德萊爾的形象。但其實很多詩人過著一種非常安穩,甚至可以說乏味的生活,比如佩索阿、史蒂文斯……我覺得沒有必要在詩人的職業生涯和寫作之間尋找對應關係。不過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卡洛斯·德魯蒙特既作為公職人員也作為詩人的生活方式,更加強化了他面具化生活的心理。

南都:你曾在巴西任教多年,據你的觀察,巴西人民怎麼看卡洛斯·德魯蒙特·德·安德拉德?

胡續冬:卡洛斯·德魯蒙特被認為是再造國民情感的詩人,他對底層經驗的洞悉能力和情感複雜向度的把握能力,讓巴西人民感同身受。我在巴西教書時經常發現學生能完整背誦卡洛斯·德魯蒙特的詩,好多並非文學科班出生,說明巴西人民對這位詩人的認可度非常高。許多地方都能發現卡洛斯·德魯蒙特的雕像,比如在裡約熱內盧最漂亮的科帕卡巴納海灘上,最好的位置就放著卡洛斯·德魯蒙特的青銅雕像,一把長椅上坐著卡洛斯·德魯蒙特,戴個眼鏡。這副眼鏡經常被偷,最後萬不得已裝了攝像頭———可見卡洛斯·德魯蒙特在巴西受歡迎的程度。

相關焦點

  • 我懷念那些戴套袖的人 | 常立評胡續冬詩二首
    簡評胡續冬詩二首作者:常立一胡續冬以「平等」的態度處理著各異的語言材料就是在今天、在安娜•保拉大媽格外安靜的今天,我也想不到她寫詩。我跟著若澤走進家門、側目瞥見她四仰八叉躺在泳池旁邊抽菸的時候,想不到她寫詩;我在客廳裡撞見一個梳著鮑勃•馬力辮子的肌肉男、吉賽莉告訴我那是她婆婆昨晚的男朋友的時候,我更是打死都沒想到每天都有肌肉男的安娜•保拉大媽也寫詩。千真萬確,安娜•保拉大媽也寫詩。
  • 卡爾維諾:翻譯是閱讀文章的最好方式
    讀小說有幾個要素,其一是小說的內容,其二則是小說的表達方式,也就是小說的語言。通常來說,外國讀者更願意讀那種故事背景為一個典型的、具有義大利特色的地方,特別是發生在義大利南方的小說。或者說,至少小說中描寫的地方是一個讀者可以到達、可以遊覽的地方,一個國外的讀者可以從照片上感受到義大利熱情的地方。
  • 艾略特·溫伯格談中國詩的翻譯
    艾略特·溫伯格(澎湃新聞 蔣立冬繪)艾略特·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和墨西哥大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合寫了一本小冊子《讀王維的十九種方式》,從翻譯和詩歌的角度細緻解析了王維詩《鹿柴》在多種語言中的代表性譯文。溫伯格對自古以來的一切文學都有興趣,他淵博風趣,翻譯作品和散文在知識分子中廣受愛戴。
  • 翻譯的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
    譯者要有個性,但同時要奉行「非個人化」詩學原則,翻譯本身就應是一種奉獻和犧牲。一、本雅明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遇中對「純語言」的發掘;二,艾略特認為龐德不是翻譯而是在英語中「發明」了中國詩。這些,都突顯出翻譯的重要意義。
  • 【偏見】翻譯的問題就是存在的問題
    譯者要有個性,但同時要奉行「非個人化」詩學原則,翻譯本身就應是一種奉獻和犧牲。一、本雅明認為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遇中對「純語言」的發掘;二,艾略特認為龐德不是翻譯而是在英語中「發明」了中國詩。這些,都突顯出翻譯的重要意義。
  • 趙越勝丨詩的語言是酒神的語言又是日神的語言.
    這本書是海德格爾關於語言的一個演講集。該書由孫周興翻譯。孫稱:「海德格爾這本著作出奇的難解。在貌似短小精悍的語句裡,有的是晦澀曲折的義理。海德格爾喜歡做的詞語遊戲固然頗多機智,時時體現『思』的嚴格和『說』的莊重,但譯者如我,卻往往要徒喚奈何。許多時候,譯者被逼到了『不可說』的邊界上。」
  • 當外國詩翻譯成中文?那就是一場美的盛宴!
    昨天小編和大家分享了十首中國現當代最美的現代詩,得到了網友們的熱烈回應。也有朋友讓編輯我推薦幾首國外的詩歌來欣賞下。其實,對於國外的詩歌,大部分的人包括我都是依賴於譯者的翻譯,對於原作大都淺嘗即止。這其中有語言文化的差異,也有生活習慣的不同。
  • 精通八國語言很「牛」?巴金不僅會十五種語言 還翻譯不少外國文學...
    陳思和說,巴金喜歡翻譯俄羅斯文學,高爾基、屠格涅夫這些俄羅斯大作家他都翻譯過,他們的作品具有強烈的革命性,透著跟沙皇制度鬥爭的反抗精神。  比如,《散文詩》這本書裡收錄了一篇屠格涅夫的《門檻》,寫俄羅斯一個女革命者犧牲自己的故事。此外,他還翻譯了屠格涅夫兩個長篇,一個《父與子》,還有一個《處女地》。  但是巴金沒翻譯過託爾斯泰,「因為太沉重了」。
  • 讀詩與寫詩的最好技巧
    那麼詩歌,就是這種獨立於現實之外的一種美好而神奇的東西,可以引領我們的精神世界向上、向遠、向更深處進發。說現實一點呢,詩歌既可以讓我們感受人生和世界的無限廣大,也能讓我們感到語言,特別是中國語言的神奇和博大,還能讓我們學到很多文藝方面的知識,提高藝術修養。
  • 翻譯:荻原朔太郎 關於詩的翻譯(詩の翻訳について)
    但是宮森的翻譯將「や」替為「!」。英語中的「!」單純只是一個感嘆號,完全表現不出原詩的時間觀念和存在觀念。俳句中的切字「や」能夠表示出豐富的內容和複雜的言語,而外語中像「!」這樣的、單純的感嘆符號,沒有辦法表示出這些含義。這就是第一點:無法完全翻譯。其次,小宮就語言的關聯性作了論述。例如說到「古池」一詞,日本人會直接想到古寺的水池,給人以「長滿青苔的幽靜庭院中的小小積水池」的印象。
  • 進入名校學語言類專業,畢業出來做翻譯工作,是不是好的選擇?
    小編有一個朋友,是學日語的,想找翻譯工作,感覺就很難,這裡的原因其實也不複雜。從專業看,日語這種語言類專業,除非你對語言比較擅長,也比較喜歡,也有將來就業以語言文字類工作(比如翻譯、寫作等)為主的規劃,否則,純粹的語言專業,只是一個工具,它本身並不能帶來太多的學科專業知識。
  • 「學而」講壇:文學大省的文學翻譯
    4月8日晚,「學而」講壇——教授系列講座第320講在主樓A204舉行。西北大學外語學院副院長胡宗鋒教授以文化大省陝西省的著名作家部分文學作品的翻譯為例,為在座師生作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講座。講座過程中,胡教授以他特有的幽默詼諧演講風格得到了陣陣掌聲。羅賓•吉爾班克博士也以流利的英語及對中國文化的精通贏得了大家的讚許。
  • 科普 | 布拉格學派:語言的結構、功能與詩性
    他們的思想涉及音位學理論、言語交際、語言的詩性功能等諸多方面,又統攝於「結構—功能」這一思想框架之下。聚會的討論、成果匯報、廣泛的跨國活動,使得布拉格學派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其理論也不斷走向深入。相比於索緒爾「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的孤獨,布拉格學派總是「有朋自遠方來」的不亦樂乎。
  • 龔學敏將100首古體詩「翻譯」成了白話新詩
    李商隱就像一座礦,後人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挖掘開採之,各自獲得寶貴的收穫,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後輩詩人。在當代詩人中,《星星》詩刊主編、詩人龔學敏,就是李商隱的「粉絲」讀者之一。他閱讀李商隱,思考李商隱,還將李商隱翻譯成一本白話文詩集。「我是以新詩的名義在向李商隱,向偉大的唐詩致敬。」龔學敏說。 2019年夏季,酷熱浮躁的氛圍中,他開始集中閱讀李商隱。
  • 許淵衝:轉換不同語言之美的百歲翻譯家
    20世紀80年代,許淵衝曾多次致信老師錢鍾書,與他探討詩詞翻譯,談到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給詩下的定義:詩是翻譯中失掉的東西。錢鍾書表示贊同,他認為無色玻璃(直譯)的翻譯會得罪詩,有色玻璃(意譯)的翻譯會得罪譯,只能兩害相權擇其輕。他說,許淵衝的譯文雖然戴著音韻和節奏的鐐銬跳舞,卻靈活自如,「如果李白懂英文並活到今天,定能與許結為知己」。
  • 龔學敏將100首古體詩「翻譯...
    李商隱就像一座礦,後人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式去挖掘開採之,各自獲得寶貴的收穫,這其中也包括很多後輩詩人。在當代詩人中,《星星》詩刊主編、詩人龔學敏,就是李商隱的「粉絲」讀者之一。他閱讀李商隱,思考李商隱,還將李商隱翻譯成一本白話文詩集。「我是以新詩的名義在向李商隱,向偉大的唐詩致敬。」龔學敏說。2019年夏季,酷熱浮躁的氛圍中,他開始集中閱讀李商隱。
  • 馮唐首部翻譯詩集《飛鳥集》:嘗試翻譯的另一種方式
    原標題:馮唐嘗試翻譯的另一種方式他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他想嘗試詩歌翻譯的另一種方式,把個人的特色在翻譯中體現出來。  為什麼不能把「雅」放第一位?  《飛鳥集》初版於1916年,收錄了326首詩,包含泰戈爾孟加拉語短詩的英譯文,以及訪日時的即興英文詩作。馮唐說:「去年6月,我辭職去了美國,當時想練練筆,感覺需要像運動員一樣做點基礎體能訓練,出版社就提起《飛鳥集》這個事,我說可以啊。
  • 他不熟悉漢語,反而翻譯漢語詩還拿了獎
    今天,儘管他仍然不懂中文,但他已經在翻譯軟體以及夫人田海燕的協助下翻譯了多首漢語現代詩,並將其發表在「詩生活」網站上。2018年,兩人獲得了首屆徐玉諾詩歌獎·翻譯獎。在他看來,詩歌是比語言更為古老的東西,他設想一個尚在母體中的嬰兒,他不會說話,但是能聽見母親心跳的節奏。「這是最古老的詩歌。」詩人就是在成年之後,仍然記住這一節拍的人。
  • 作家、譯者貝小金談其翻譯作品中的意境與技巧翻譯要實現語言對等
    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就是將英文的單詞翻譯成相對應的中文詞組,同時要保持整體含義一致,保證讀者能夠準確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含義。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學會正確處理中西文化的差異,保證英語文學的翻譯質量。要分析作品中涉及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圍,將其與中文語境進行對比,找出兩種文化的差異,翻譯時對其進行深入理解與對比,保證譯文既忠於原文,又符合漢語的閱讀習慣。
  • 全球化的文學就是翻譯
    我今天的任務是告訴你們我為什麼翻譯特翁的詩歌。特翁就是去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託馬斯·特朗斯特羅姆。他的姓名太長了,我管他叫託馬斯或者特翁——我比81歲的託馬斯大8歲,所以「特翁」這個稱呼也許不妥當。我知道有人會問我:你為什麼翻譯特翁的詩歌?我就回答說:因為我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詩人。你為什麼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好的詩人呢?因為我很欣賞他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