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海外展」在曼徹斯特大學舉行—新聞...

2020-12-14 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致辭

 

7月18日,「東方明珠——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海外展」在曼徹斯特大學開幕。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政府「中華文化走出去」項目支持指導,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聯合策劃,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英國青年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協辦。

 

藏品匯聚東方精粹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本次展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體現了中國高校博物館的發展盛況,以及高校博物館在塑造大學精神、傳承中華文化、推動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在曼徹斯特會議中心面向全體公眾開放,通過生動的藏品圖片展示與文字介紹,講述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戲劇學院5所知名高校博物館的文化歷史故事,圍繞古代航運、海派文藝、傳統書畫、紡織服飾、國粹戲曲及中醫藥等主題,展示藏品背後蘊含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厚重脈絡與人文情懷,以及中華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

 

錢學森圖書館的展板介紹了改進型中近程飛彈實體、錢學森生前所使用的公文包以及《工程控制論》、《飛彈概論》等為代表的學術著作等藏品,其中錢學森旅美期間參加國際會議獲贈的公文包,一直陪伴了他40餘載。公文包上的「H.S.T.」為錢學森英文名字的縮寫。雖已經過多次縫補但包兩處仍有大小不一的破洞,包帶也更換了多次,體現了錢學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董浩雲航運博物館的展板介紹了沙船和鄭和寶船,其中沙船是中國著名的平底海洋帆船,源於上海地區的江海兩用船——沙船一向是元、明、清三代以來國內漕糧海上運輸的主力,上海市將沙船作為市徽圖案的組成部分。

 

上海中醫藥大學介紹了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的御製針灸銅人。銅人質地是黃銅質,高45.8釐米,寬22.8釐米,厚16釐米。針灸銅人創始於宋代,最早是用於針灸教學和考試的教具模型,對於針灸穴位的統一和確定,起了規範化的作用。此銅人老婦形象,體態豐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動,體表鑄有經絡、穴位,用錦盒包裝並附註。另外通過展板還介紹了明代的獬豸銅燻以及清代的黃帝象牙雕像等展品。

 

本次展覽將為英國的觀眾們展開一副充滿魅力的東方畫卷,彰顯上海高校博物館這一顆顆璀璨東方明珠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迷人風採與深厚底蘊,讓海派文化走向英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上海高校展覽首進歐洲推進中英文化交流

 

本次展覽是上海高校博物館藏品首次走進歐洲進行巡展,旨在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帶到海外,積極推廣上海城市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協辦方代表英國青年華人企業家聯合會秘書長居理首先致歡迎辭,他期待未來能夠積極聯合組織英國青年華人企業家,為不斷推動中英青年之間更加深入對話與交流貢獻力量。剪彩儀式過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致辭。他強調,當前隨著中英關係「黃金時代」深入發展,英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天然合作夥伴,而本次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作為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海外展首站,具有非凡意義。他期待上海交通大學未來能與曼徹斯特大學以及更多英國高校在當前友好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交流合作領域,在學術、文化等諸多方面開展更加豐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

 

交大文博不斷嘗試創新積極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

 

作為中國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和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的秘書長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歷來十分重視博物館建設與文博育人工作,積極搭建兄弟高校、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的文博溝通橋梁,於2017年首創「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博物館館長及文博領域專家從歷史範疇、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的視角講述博物館裡的藏品故事、治館理念與文化融合等,為加強國際間文化交流進行了成功嘗試。

 

目前校內共有五所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程及美術館、校史博物館,博物館館藏內容涵蓋著名科學家生平、古代航運、書畫藝術及學校歷史多個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也在積極建設中,將於2019年下半年正式開放。除了舉辦內容豐富的展覽,校內各大博物館也定期舉行文博體驗營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培訓班等形式多樣的文博教育活動,並積極與國內外博物館開展密切合作,不斷提升文博育人成果。

 

相關焦點

  • 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開幕
    螭紋玉方牌 明 上海博物館藏 原標題:明代遺珍   近日,「上海博物館藏明代藝術珍品展」在俄羅斯克裡姆林宮國立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共有83組156件展品,分為「文人書房」「崇古生活」「明瓷薈萃」「古墓遺珍」四大板塊,既有上海地區考古出土的文物珍品,也有官窯瓷器、漆器、家具、繪畫、金銀玉器、文房用品以及仿古青銅禮器等眾多館藏精品,表現出了明代社會文人士大夫階層生活的方方面面。明代的文人將自己審美情趣和藝術追求表達在多種多樣的藝術品當中,這些精美的藝術品不僅僅是他們自我身份的覺醒與認同,更是物質與精神的完美融合。
  • 新疆烏魯木齊博物館舉行大型文物珍品展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9日專電(記者 李曉玲)為集中展示新疆古代歷史文明的魅力,烏魯木齊博物館28日舉行大型文物珍品展,140件文物珍品亮相。    在700多平方米的展廳內,記者看到,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的文物,包括吐魯番出土的刺蝟形木盆、羅布泊地區採集的玉斧、伊犁河谷出土的青銅武士俑在內的140件珍品文物吸引了眾多觀眾。
  • 「中國紫檀博物館館藏珍品特展」臺灣行巡禮
    這一天,臺北101大樓迎來了自建成以來大陸首個赴臺文化交流項目:「紫檀的奧秘——中國紫檀博物館館藏珍品特展」臺北展覽的隆重開幕。101件價值超過新臺幣十億元的紫檀藝術珍品,讓臺灣民眾有機會近距離領略巔峰工藝之精和傳統文化之美。
  • 畫中車,詩中舟,上海汽車博物館攜手蘇州博物館推出「水陸出行展」
    「上海汽車博物館在今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以這樣一個問句,拉開了今年首個特展「行以致遠——水陸出行掠影生活展」的線上展覽。本次展覽由上海汽車博物館與蘇州博物館主辦,在長三角一體化區域聯動的背景下,從上海與蘇州這兩座城市的發展與文化傳承中,找到「水陸出行」為切入點,通過對四種不同交通工具的發展歷史,講述了人類千年來對於出行方式的追求和創新。
  • 講述|疫情下的上海博物館,何以最早開放與持續有序辦展
    在今年史無前例的新冠疫情之下,經歷了從2020年1月24日到3月12日總共49天的閉館後,上海博物館成為國內最早重新迎來參觀者的大型博物館,並一直有序開放,一個個大展、特展在其後也有條不紊地展開,受到觀眾的歡迎,何以如此?何以至此?
  • 「箋之語——上海交通大學收藏名人手札擷英展」舉行—新聞—科學網
    26通書信真跡講述各界名人與交大的故事
  • 上海汽車博物館聯手蘇州博物館 以「水陸出行展」重塑雙城故事
    央廣網上海7月16日消息(記者傅聞捷)今天,由上海汽車博物館與蘇州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行以致遠——水陸出行掠影生活展」在位於上海安亭的上海汽車博物館正式開展。本次展覽以「江南水陸出行」為切入點,聚焦四類水陸交通工具及其發展歷史,講述了人類千年來對於出行方式的追求和創新。
  • 先秦的踞織機、最大抹香鯨標本……上海高校博物館有多豐富?
    本文圖片均來自上海市公安局文化保衛分局世界上首座博物館就起源於大學,高校博物館植根於大學文化的深厚土壤,是大學深厚學術和文化積澱的重要標誌。讓我們來一起探討大學的建設博物館之道。上大博物館現任館長為劉紹學副教授,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先生等校內外文物博物館學、海派文化研究領域專家組成顧問委員會。上海大學博物館屬於中國博物館協會高校博物館專業委員會會員單位、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成員單位,通過臨展活動、志願者工作發揮博物館教育功能。開放時間:周一至周五 8:00~16:00。
  • 館長訪談|上海大學博物館:溯源海派文化的背景與興起
    目前上海大學博物館包括「四館一園」,即海派文化博物館、上海方言文化展示體驗館、校史館、錢偉長紀念館,以及老上海大學(1922—1927)校史室外展區溯園,建築面積近7,000平方米,擁有各類藏品近1萬件(套)。李明斌澎湃新聞:上海大學博物館的藏品體系是如何構建起來的?
  • 滄海雲帆——博物館奇妙夜昨晚在上博舉行
    昨晚,配合第三屆長三角文博會的舉行,上海博物館以「滄海雲帆」為主題,舉辦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 此次奇妙夜活動圍繞「啟航」「交融」「揚帆」三大主題,從上海博物館特展「寶曆風物——黑石號沉船出水珍品展」出發,回溯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成就,展望上博的未來發展。
  • 國際博物館日 360件考古珍品出庫入展首博[圖]
    原標題:360件考古珍品出庫入展首博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展。從史前到明清,360件文物珍品橫跨5000年文明史。
  • 《書聲》走進上海博物館:如何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SMG上海電視臺《書聲》文化大講堂第五期近期在上海博物館開啟直播時刻,這是《書聲》從上一期的西安回到江南上海,並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進行了主講。在現場嘉賓對話環節,來自大克鼎、大盂鼎捐獻家族後人的潘裕翼、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與楊志剛一起,直面熱點,探討了文博與當下生活的關係等話題及如何用文物與展覽講好「中國故事」。
  • 商代青銅小豬賀歲,上海博物館公布七大特展計劃
    一隻體態渾圓的「小豬」,將為上海博物館2019年的展覽拉開帷幕。提到豬年的第一個展覽,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笑言,「它有望成為新晉網紅」。「董其昌大展」掀起的觀展熱潮尚未消散,1月24日,上海博物館又公布了新一年的展覽計劃。
  •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特展,突出海外生活與創作
    11月26日,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張大千:得心應手」展,以紀念20世紀這位傑出的水墨畫家。澎湃新聞獲悉,此次展覽共展出34件作品,有18件來自博物館館藏,16件借展自私人收藏和其他博物館。循著張大千藝術生涯的脈絡,展覽大致分為三個主題,從「師古」到「師自然」再到「師心」,涵蓋從張大千早期的仿古作品,到後期拓展傳統水墨可能性的成熟作品。
  • 臺灣奇美博物館館藏珍品赴大陸首展
    《藝術中的兒童形象:奇美博物館珍藏展》12日在鎮江舉行了藏品運抵當地的開箱儀式,臺灣奇美博物館館長郭玲玲表示,這次展出是該館首次離島在大陸舉辦的館藏珍品展。此次展出該館珍藏的65件相關「兒童、家庭、親情」館藏精品。展品中,油畫37件、雕塑28件,作品年代從14至20世紀,大部分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根據西方古典繪畫題材分為「宗教與神話」、「文學與歷史」、「肖像與風俗」三個主題。
  • 臺灣「奇美博物館珍品鎮江展」逾15萬人次參觀
    中國臺灣網8月2日鎮江消息日前,從鎮江博物館了解到,自4月17日題為《兩地情 一家親》——藝術中的兒童形象·奇美博物館珍品展」在鎮江博物館開展以來,三個月時間已接待參觀者逾15萬人次,5-6月份與展前參觀人數上升35%,7月份進入署假後,參觀人次與展前上升50%以上。
  • 大學如何圓博物館之夢
    北京師範大學2010年就北京高校博物館在大學生中的影響力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知道並去過本校博物館的大學生僅有48%,超過10%的大學生根本就不知道本校有博物館。郭小凌曾公開表示,主要原因是高校博物館投入較低、定位滯後和專業性不強。比如,上海大學副校長、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段勇在《當代中國博物館》一書中寫到,西南聯大博物館存在管理層級偏低、場館設施較陳舊、藏品數量和質量偏弱等問題。
  • 足不出戶看展覽 上海博物館推出「雲看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2月17日訊 為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上海市各博物館、紀念館自1月24日相繼閉館。為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近日,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指導全市的文物博物館單位開展線上展覽展示工作,暫停開放後的博物館、紀念館紛紛推出網上展覽,繼續為各界公眾提供服務,在家足不出戶看展覽成為市民文化生活的新選擇。
  • 浙江舉行第30屆留學展 百餘所海外院校杭州招生
    浙江舉行第30屆留學展 百餘所海外院校杭州招生   春季最大規模出國盛會——浙江省第30屆出國考試留學展將舉行。來自美、英、澳、加、法、德、新加坡、韓國等13國超過100所海外院校齊聚招生。  100多所名校特色院校現場招生  截至目前,已有104所海外知名院校參與,創下歷屆春展之最。
  • 1200年後榮歸故裡,上海博物館特展,黑石號「寶曆風物」
    上海博物館在辦一個有關「黑石號」的特展,你們知道嗎?反正我是前幾天在飛機上的雜誌上剛看到,今天就特地趕去上海博物館一探究竟。「黑石號」是什麼?它是一艘沉船,一艘9世紀的阿拉伯貿易商船。也因此,在參觀這些打撈物時,你感覺不到這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又或是說,用怎樣的趣味性和故事性,講述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是擺在博物館布展方面前的難題。所以我們會看到,除了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的館藏外,還有上海博物館等10家國內博物館一同參與布展,更直觀地向遊客介紹「黑石號」文物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