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致辭
7月18日,「東方明珠——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海外展」在曼徹斯特大學開幕。本次展覽由上海市政府「中華文化走出去」項目支持指導,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聯合策劃,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英國青年華人企業家聯合會協辦。
藏品匯聚東方精粹展現中華文化魅力。
本次展覽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縮影,體現了中國高校博物館的發展盛況,以及高校博物館在塑造大學精神、傳承中華文化、推動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展覽在曼徹斯特會議中心面向全體公眾開放,通過生動的藏品圖片展示與文字介紹,講述來自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上海戲劇學院5所知名高校博物館的文化歷史故事,圍繞古代航運、海派文藝、傳統書畫、紡織服飾、國粹戲曲及中醫藥等主題,展示藏品背後蘊含的中國高等教育的厚重脈絡與人文情懷,以及中華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
錢學森圖書館的展板介紹了改進型中近程飛彈實體、錢學森生前所使用的公文包以及《工程控制論》、《飛彈概論》等為代表的學術著作等藏品,其中錢學森旅美期間參加國際會議獲贈的公文包,一直陪伴了他40餘載。公文包上的「H.S.T.」為錢學森英文名字的縮寫。雖已經過多次縫補但包兩處仍有大小不一的破洞,包帶也更換了多次,體現了錢學森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
董浩雲航運博物館的展板介紹了沙船和鄭和寶船,其中沙船是中國著名的平底海洋帆船,源於上海地區的江海兩用船——沙船一向是元、明、清三代以來國內漕糧海上運輸的主力,上海市將沙船作為市徽圖案的組成部分。
上海中醫藥大學介紹了清朝乾隆九年(1744年)的御製針灸銅人。銅人質地是黃銅質,高45.8釐米,寬22.8釐米,厚16釐米。針灸銅人創始於宋代,最早是用於針灸教學和考試的教具模型,對於針灸穴位的統一和確定,起了規範化的作用。此銅人老婦形象,體態豐腴自然,面部表情慈祥生動,體表鑄有經絡、穴位,用錦盒包裝並附註。另外通過展板還介紹了明代的獬豸銅燻以及清代的黃帝象牙雕像等展品。
本次展覽將為英國的觀眾們展開一副充滿魅力的東方畫卷,彰顯上海高校博物館這一顆顆璀璨東方明珠以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迷人風採與深厚底蘊,讓海派文化走向英國,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上海高校展覽首進歐洲推進中英文化交流
本次展覽是上海高校博物館藏品首次走進歐洲進行巡展,旨在將優秀的中華文化帶到海外,積極推廣上海城市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協辦方代表英國青年華人企業家聯合會秘書長居理首先致歡迎辭,他期待未來能夠積極聯合組織英國青年華人企業家,為不斷推動中英青年之間更加深入對話與交流貢獻力量。剪彩儀式過後,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胡昊致辭。他強調,當前隨著中英關係「黃金時代」深入發展,英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天然合作夥伴,而本次將英國曼徹斯特大學作為上海高校博物館珍品故事海外展首站,具有非凡意義。他期待上海交通大學未來能與曼徹斯特大學以及更多英國高校在當前友好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交流合作領域,在學術、文化等諸多方面開展更加豐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
交大文博不斷嘗試創新積極打造國際合作新平臺
作為中國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和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的秘書長單位,上海交通大學歷來十分重視博物館建設與文博育人工作,積極搭建兄弟高校、校內校外、國內國外的文博溝通橋梁,於2017年首創「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邀請來自世界各國的著名博物館館長及文博領域專家從歷史範疇、文化傳承和跨文化交流的視角講述博物館裡的藏品故事、治館理念與文化融合等,為加強國際間文化交流進行了成功嘗試。
目前校內共有五所博物館:錢學森圖書館、李政道圖書館、董浩雲航運博物館、程及美術館、校史博物館,博物館館藏內容涵蓋著名科學家生平、古代航運、書畫藝術及學校歷史多個方面。上海交通大學博物館也在積極建設中,將於2019年下半年正式開放。除了舉辦內容豐富的展覽,校內各大博物館也定期舉行文博體驗營和國際博物館協會培訓班等形式多樣的文博教育活動,並積極與國內外博物館開展密切合作,不斷提升文博育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