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砰砰地,跟密集的鼓點一樣,跳得很快,最高時,每分鐘達250次!」7月70日下午,海寧一名15天大的嬰兒在住院時,突發心動過速.....這是市人民醫院心內科常務副主任吉亞軍從醫21年來,第一次搶救年齡這麼小的孩子。
7月30日中午,出生才15天的一名寶寶因為肺炎,住進了市人民醫院新生兒室治療。「孩子來的時候,精神、胃口都不佳。」醫生介紹。
然而,到了當天下午3點40分左右,一旁的心電監護儀提示,孩子出現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心率最高時達250次/分,「一般來說,孩子的心率在120-130次/分都是正常,而成人的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這個速度相當於成人的3倍!」吉亞軍進一步打了一個比喻:「相當於心臟在超負荷運動,以百米的速度在持續加快地跑。」
這就意味著,若心動過速再持續下去,不及時搶救的話,恐怕會出現心衰、血壓低、休克等後果。
當時接到會診電話時,吉亞軍還在門診坐診。隨後,他馬上趕赴住院部3樓的新生兒室。
新生兒室雖然給寶寶已經使用了常規的藥物,但是效果並不理想。如果給寶寶加大藥物量的話,副作用會大,「這一招並不適合。」吉亞軍介紹。
一般來說,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唯一根治的辦法就是做射頻消融手術,然而,眼前這麼小的孩子,並不適合手術治療。
吉亞軍研究病情後,迅速擬定治療方案——食道調搏術治療。很快,由心內科同事平嘉溜立即帶上食道調搏電極和電生理刺激儀趕往新生兒室。
據悉,食管調搏是一項無創的電生理檢查。因為人的食管的一部分緊貼著心臟,通過鼻孔,把電極導管送到食管的特定的位置以後,用特定的辦法發放電刺激,就能對心跳產生短暫的幹擾,就可以終止心動過速,「而且這種方法痛苦很小,寶寶完全可以承受。」
可是,面對這麼小的孩子,心內科醫生有點犯了難,「孩子太小,插管可能會不配合,而且容量的深度很難掌握。」吉亞軍解釋。
好在,新生兒室護士對插管很熟練,治療馬上展開。
只見新生兒室護士熟練地用一根細管插入了寶寶的鼻腔,到達一定位置,隨後,由心內科醫生接入心電圖導聯,查食管心電圖......只幾秒鐘的工夫,心電監護屏幕上,寶寶的心率轉成了正常的150次/分。
據悉,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是心內科常見病,各個年齡階段都有,屬於先天性疾病。
這一次,由於寶寶患上了肺炎,一定程度上誘發了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導致心跳過快、低血壓等一系列問題,「等孩子長大了,可以做射頻消融術,這也是唯一能根治這種疾病的辦法。」吉醫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