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學校的正常節奏,阻隔了學校管理者和老師之間面對面的交流,學校的各項工作又得有條不紊的往前推進,因此,在大家只能靠手機溝通的情況下,如何保證溝通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稍有不慎則會引發不必要的麻煩。這不,最近網上就爆出兩則學校管理者與老師溝通不暢的新聞來。
一則新聞是這樣的,一位年輕的教師在網上諮詢,說他所在的學校學生基礎差,去年不是他教的,學生們就考了倒數第一,這學期改他教了成績還是差。學校領導叫他一個外地老師在疫情期間,最遲3月1日必須到校交2000字的手寫教學反思,否則叫校長不安排下學期工作!領導這樣說算恐嚇嗎?
另外一則新聞則是說,有位鄉鎮女老師,剛畢業到現在連續做了十年班主任。最近因為家裡有事,去和校長說想不做班主任了,校長說學校人手不夠,讓她回去再考慮考慮。可這位女老師仍堅持說自己已經做了十年班主任,沒功勞也有苦勞,也該輪到別人做了。兩人最終吵了起來,校長還對她說「這十年來教書咋樣你心裡沒數嗎,誰給你的膽子提?」
這兩件事,即便不是發生在疫情期間,很多學校的管理者也可能會遇到,如果溝通的方式不得當,比如像上面兩位管理者那樣話趕話,就很容易造成舊麻煩沒解決,新麻煩又出現的情況,搞得大家焦頭爛額、心情煩躁。我們常說,善於溝通是管理者應當具備的必備技能,那麼,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成為溝通的高手呢?今天,咱們就從管理者自身的角度出發,來掰扯掰扯這事。
自身因素如何影響溝通?
1
自我概念
所謂自我概念,就是你對自己的認知,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比如,你認為自己聰明、美麗、勇敢,或者蠢笨、醜陋、懦弱等等,這些都屬於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的兩個特徵
1
自我概念是主觀而不是客觀的,所以自我概念不一定準確。比方說,在學校裡老師們或多或少會拍我們管理者的馬屁,說你睿智、大度、能力強,這些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久而久之呢,你就會覺得自己擁有這些特質。
2
自我概念抗拒改變,自我概念一旦形成了,我們就傾向於去堅持和維護自我概念,不會輕易去改變。
自我概念的這兩個特徵導致了我們在與他人溝通交流當中,會更容易接受那些符合自我概念的觀點,而拒絕那些與自我概念相違背的觀點,哪怕自我概念是錯誤的。就像我們向別人請求建議,不管他說得多有道理,但只要是跟自己認為的不一樣,就很難聽得進去,在這種情況下,溝通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
2
知覺
這個知覺不是我們對身體的感覺,而是我們對外界的人、事、物的感受和認知。由於獲取信息、生理因素、文化習俗和社會角色等方面的不同,每個人的知覺也存在差異。比如,校長們在學校很嚴厲,老師們會覺得你是個古板的領導,等下班回到家後對孩子溫柔、體貼,你的女兒就會覺得你是個慈愛的好父親。這種知覺差異會使我們對同一事實的理解不盡相同,進而影響到我們溝通的方式。
我們每個人都習慣於根據自己的知覺,將他人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比如按照外貌將人分為美和醜,按照職業將人分為官員、校長、老師,按照性格將人分為樂觀開朗的、純真善良的、冷漠無情的等等。
這種分類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們與人溝通的方式。比如你將某位校長歸類為友善的,你也會用更加友善、親切的方式和他溝通,如果你將他歸類為壞脾氣的,那你就會用更加小心謹慎的方式與他溝通。
在依據知覺對別人進行分類歸納的同時,我們還習慣於按照不同的分類模型對別人進行預測。比如提到教授我們會想到溫文爾雅,提到演員我們會想到多才多藝。適度的運用這種方式並無不妥,但是如果過分的使用分類系統對其他人進行歸納和預測的話,很可能會與事實造成巨大的偏離,形成對某類群體的刻板印象。比如我們認為東北人都玩主播、山東人都千杯不醉、湖南人都能吃辣等等,其實這都是一種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存在在很多時候會造成溝通障礙,甚至加深兩個人之間的分歧,這是因為一旦我們陷入了某類刻板印象,為了支持自己的判斷,我們會搜刮一些孤立、單一的事件或者行為作為例證。
3
情緒
能否在溝通當中合理且清晰的表達情緒,是影響溝通質量的關鍵之一,良好的情緒表達會促成良好的溝通結果,而粗暴的情緒表達會阻礙溝通的進行。
比如,在案例2中,校長和班主任之間因為溝通不順暢,導致二人情緒上來了,最後就吵起來啦,反而阻礙了溝通。
我們該如何應對?
1
適當的自我坦露
所謂自我坦露是指有意透露與自己相關的、重要的、不為人知的信息,換句話說就是在溝通的過程中透露出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展現一些隱藏的自我。
通過自我坦露,我們可以將部分自我概念展示給溝通對象,尋求對方的支持,增進對方的理解。此外,一個自我坦露的行為有助於增加對方的安全感,從而引發另一個自我坦露的行為,形成良性的互動。就像我告訴你一個秘密,你也可能告訴我一個秘密。比如,在上述兩個案例中,倘若校長們能向老師們坦露自己的壓力和擔憂,展現出自己焦慮不安的情緒,進而尋求對方的支持和理解,可能結果會好得多。
自我坦露有什麼用處呢?自我坦露有助於減弱自我概念所帶來的那種抗拒感,拉近與別人之間的心理的距離。但是,自我坦露必須要合理且適度,不合理且過度的自我坦露,不僅無法發揮積極作用,反而會導致負面影響。
因此,有效的自我坦露必須是根據不同對象、不同情境,審時度勢、隨機應變的。
具體可以綜合考慮以下幾個因素
·
首先,你與對方關係的遠近,關係近的多坦露,關係遠的少坦露;
·
其次,你所處的環境是公開還是私密,私密情境可以坦露,公開場合不宜坦露;
·
第三,討論的風險是否合理,風險相對低的可以坦露,風險比較高的不坦露。
2
學會知覺檢核
知覺檢核,即檢查和核驗自己的知覺。前面我們提到,知覺差異會使每個人對事實的認知都不同,如果按照刻板印象等錯誤的認知,去選擇與不同對象的溝通方式,那麼結果也多半不會好到哪裡去。因此檢查、核驗自己對某個事實、某個人的認知是否正確,是開展有效溝通開始的重要前提。
知覺檢核完整程序的三個步驟
·
第一,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
·
第二,列出關於這個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
·
第三,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出澄清。
在案例1中,那位領導可能就沒進行知覺檢核。他可以這樣來進行知覺檢核:
「你剛才說你不能交上來」——這是描述行為。
「我不確定你是不是對這個要求不理解?」——這是第一種詮釋。
「還是說你寫總結有什麼困難?」——這是第二種詮釋。
「你能告訴我到底是因為什麼嗎?」——這是請求澄清。
通過上述步驟,我們能夠避免掉入刻板印象的陷阱,對別人有更加正確的了解,進而選擇更加適合的溝通方式,改進溝通效果。
3
擴充情緒詞彙
前面我們說到,能否在溝通中合理且清晰的表達情緒是影響溝通質量的關鍵之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常用的情緒詞彙有限,基本不會超過馬馬虎虎、還行、一般、不太好等等幾個詞的範圍,這在很多時候讓別人難以理解我們真正的感受,影響溝通效果,而如果我們能夠用更加具體、準確的詞彙去表達想法,則可以有效的去避免這種問題。
比如,在案例1中,領導如果使用「學生考試成績不理想,你不及時交上來,我什麼情況都不知道,我感覺很有壓力,很著急。」來代替簡單粗暴的威脅,溝通的結果可能會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因此,在與別人的溝通中,如果我們想要表達某種情緒,要儘量擴充情緒詞彙,用更加精準的詞語代替籠統的感覺,使別人能夠更清晰的了解我們的真實感受。比如,用我有些焦慮、煩躁、害怕等來代替我感覺不好,用我感覺很平靜、開心、興奮來代替我感覺不錯。
給大家支兩個親測有效的小妙招
1
用描述式溝通替代評價式溝通
評價式溝通重在對他人的行為作出評價,容易喚起對方的防衛行為。比如,而描述式的溝通將焦點放在說話者的想法和感受上,而非著重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價值判斷,激起他人防禦性行為的可能也就大大降低了。比如在案例2中,當校長和班主任的意見發生爭執時,用「現在在疫情期間,學校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你突然向我提出不當班主任了,我臨時很難找人頂替你」,顯然要比「這十年來教書咋樣你心裡沒數嗎,誰給你的膽子提?」,火藥味淡得多。
3
用問題導向替代支配導向
支配導向的溝通者,經常不顧對方的需求和興趣擅自做決定。這種人總是展現出支配的態度,就好像在說我知道什麼對你最好,如果你按照我的話去做,事情就會成功。這就容易引起別人的敵意。
而問題導向的溝通者,會將焦點放在滿足自己和他人需求的辦法上,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
比如在案例1中,本來領導可以使用「現在馬上要開學了,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太理想,能不能將你過去的教學思路理一理髮給我,大家一起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思路可以幫助到你。」這樣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溝通方式來增加溝通成功的可能性。而他卻用了「最遲3月1日必須到校交2000字的手寫教學反思,否則叫校長不安排下學期工作!」這種支配導向的溝通方式,其結果就導致了老師在網上求助。
END
政策,法務、財稅、管理、品牌建設……特殊形勢下,眾多問題亟需民辦教育人的關注與解決。作為線上教育新知平臺,「即曉」將密切關注當前形勢,快捷迅速地為您匯總推送民辦教育相關輿情信息,助力民辦學校管理者進行有效決策。
特殊情況下,民辦學校如何應對各種突發情況,我們推出了《疫情期間學校應對策略直播課》:
田光成:疫情期間民辦學校應對勞動關係策略
張 闊:民辦學校如何借勢新媒體,在非常時期提升品牌「免疫力」
謝志強:特殊時期民辦學校的財務風險與管理
郭際眀:2020高考作文備考策略
張聚傑:學校對於疫情的防控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