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一家店火不火,很重要的一個指標是:有沒有被大媽攻佔。
Costco顯然符合這個指標,不止是現場被攻佔,而且開業當天周圍三公裡道路已經被堵死,停車3小時,結帳2小時,甚至很多人是拉著箱子完成購物最後一公裡的。
1499元的飛天茅臺、919元的五糧液、79.9元一公斤的德式豬肘、37.9元一隻的現烤雞、25.9元30枚的草雞蛋……簡直買到就是賺到。正在消費者被這家全球性價比最高的高品質商場折服時,挑戰者也突如其來。
9月7日,國內產業網際網路C2M電商平臺——必要商城(以下簡稱「必要」)市場部副總裁苗芳赫,在帶隊詳細考察了一天Costco後,發現Costco的商品平均比必要貴30%以上,當即在Costco商場向Costco發起挑戰:任何人,只要發現必要上的同類商品比Costco的貴,通過必要APP,找到平臺客服,上傳相應證據,必要將按照差價的十倍給用戶獎金!
一時間大家的議論沸沸揚揚,畢竟剛滿5歲的必要就敢向43歲的行業巨頭Costco叫板,這樣的例子在行業內可並不多見。
挑戰Costco的時機真的到了嗎?
必要發起對於Costco的價格戰,很多網友的第一反應是必要在「碰瓷營銷」?畢竟在體量上,必要與Costco有著接近500倍的體量之差。
資料顯示,必要商城成立僅5年,2018年GMV接近20億人民幣,而Costco作為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量販店,零售排名全美第三,全球第九,是一家誕生43年的老牌零售巨頭,2018年已在全球開店762家,市值達到了1384億美金(9845億人民幣)。
挑戰看似蚍蜉撼樹,不過雄心勃勃的必要在資本上卻似乎早有準備。天眼查顯示,中金啟元國家新興產業引導基金已於去年投資了必要,成為必要A輪投資人。據介紹,中金啟元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作為國內首支專注於新興產業創投基金投資和直接投資的國家級基金,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及社會出資人共同發起設立,總規模400億元,目前控制的資金高達3000多億元。
同時,蘇州元禾、招商局創投等國家隊基金以及近年來在市場上表現優異的PE機構華蓋資本,琨鈺資本,光大旗下的光控眾盈等機構也有同步入場。
除了有「國家隊」股東的資本力量,此次高調喊話 Costco,苗芳赫表示,更多的還是因為必要本身的力量——「底氣來自我們對中國消費者的了解,以及對中國製造的信心!」
以純PC材質的合金包角鋁框拉杆箱為例,苗芳赫表示,二者都採用了360度萬向輪,Costco上的拉杆箱採用了TSA海關安全鎖,而必要上的拉杆箱則採用了中控旋轉TSA海關安全鎖,必要上這款拉杆箱的價格是359元,而Costco上的這款拉杆箱的價格則是629.9元,二者價差巨大。
他認為,作為全球品質最高,價格最低的商場, Costco與其他傳統零售業相比,都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然而,與必要商城C2M模式相比,Costco並不佔優勢。
打敗Costco的不會是下一個「Costco」
Costco之所以受歡迎在於它的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量大、質優、價格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商品幾乎平進平出,靠會員費用來盈利。
而必要選擇的模式卻不同,其基於C2M(Customer-to-Manufacturer)模式,商品聚焦於對標大牌的同品質商品,通過大牌同一工廠生產來保障質量,又因為去「品牌化」產品而大幅壓低了價格。
當幾乎所有的同行,都在Costco的遊戲規則裡拼命追趕Costco時,必要商城創始人兼CEO畢勝表示,想要挑戰Costco,就需要新的遊戲規則——瓦解Costco的優勢,然後創建自身優勢,從一片紅海中開闢出一條藍海,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挑戰甚至超越Costco。
畢勝認為,在中國製造的趨勢下,低質高價和低質低價的低端製造業都會被逐步淘汰,未來只有優質低價的高端製造業才能活下來,而C2M模式,就是實現優質低價的一個有效手段。
必要商城採取的C2M模式,是將消費者和工廠之間的所有流通、庫存、營銷等加價環節去掉,當用戶下單後,工廠才進行生產,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商品的成本,進而讓消費者能夠以最低的價格買到高品質的商品。
在專家看來,一頭連著理性消費者,而另一頭連著最頂級的製造商,必要商城只與奢侈品代工廠合作,對商品上架有著嚴格標準,在保證商品品質的同時,砍掉中間所有加價環節,能夠讓每一件產品實現最高性價比。
必要:打贏Costco不是最終目的
巨頭很容易進入到靜態思維區間,這是商業自然規律,而後起的挑戰者則不會。
畢勝介紹,必要商城與其他平臺最大的差異就是這點:消費者需求。所有的平臺都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但是必要商城真正做到了定製消費。當有人下單時,工廠才生產,沒有下單就不生產。在這種形勢下,工廠減少了庫存成本,用戶又能購買到定製化的商品,滿足個性化需求,供求兩端均得到了滿足。
畢勝把這套做法總結為「短路經濟」,過去的路太長,中間都是無效加價,因此要縮短這條路。消滅庫存,就是必要的「顧客到工廠」模式的核心。
零售品牌商大多認為自己的優勢在於「品牌」,但在這個品牌大量過剩的時代,不少零售品牌商的真正優勢,其實是懂得佔據「零售」資源:廣告轟炸比別人猛,店開得比別人多、比別人快,所以賣得比別人好。這種以量取勝的模式帶來的最大挑戰是:對未來的預測不夠準確,以及隨之而來的高庫存問題。
要知道,庫存曾是壓垮眾多電商、傳統零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為了解決零庫存問題,C2M是一個顯性的商業模式。但是,如果想要打通C2M這樣一個通道,就必須實現另外一個必要因素——柔性生產鏈。據介紹,柔性生產鏈區別於「剛性生產鏈」,即產品細節可以根據客戶需求調整。要知道,一條柔性生產鏈的改造成本,通常要在數百萬以上。
「但是,一旦擁有了這樣一條柔性生產鏈,就會實現C2M的商業模式,『短路經濟』就將成為現實,繼而最終實現零庫存。」畢勝表示。
消費大數據指導上遊生產變革,消滅庫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是該商業模式最大的競爭優勢,在產業網際網路背景下,C2M模式也將成為助力製造業智能升級的重要一環。
可以預見的是,近幾年剛剛成為風口的零售市場,必定將會因為必要的殺入而變得更加暗潮洶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