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古代韓國一直都在使用漢字,甚至就連韓國的史書也是用漢字書寫的。然而從1948年發布《諺文專屬用途法》以來,韓國已經花了72年時間來廢除漢字,不過儘管如此,在韓國國內關於是否要使用漢字的爭議仍然持續不斷。12月2日,韓國國內又對是否要在小學教育中使用漢字展開了激烈爭論。
漢字之爭再惹爭議韓文協會堅決反對
根據韓國權威媒體《朝鮮日報》的報導,在12月2日的韓國國會上,以金睿智為首的10位議員發起了一個名為「中小學教育法修正案」的草案,其主要內容就是要在韓國教科書裡加入漢字。事實上,金睿智等人提出這個法案絕非無的放矢,畢竟在韓國語言中,漢字詞彙佔據了70%左右,因此能夠掌握和使用漢字對韓國學生來說是必須的,也有助於他們理解韓文。韓漢混用,有其實際的意義。
不過儘管金睿智等人提出的理由相當有說服力,但還是被韓國某些群體極力反對。12月10日,韓國韓文協會發表聲明,稱在教科書中僅僅使用韓文就已經足夠了,完全能滿足所有的教學需求,甚至危言聳聽,誇張地表示使用漢字會阻礙韓國「信息化和科學化」的實現。隨後韓國支持韓漢混用的學者也站出來對韓文協會進行反駁,表示在韓文協會提出的「韓文專用」四個字中,不依賴漢字就會出現歧義。
韓國多次試圖脫離漢文化圈
事實上韓國教育部門為了提高學生的漢字水平一直煞費苦心,2014年就曾出臺相關政策,要在韓國的中小學課本裡使用漢字,但該政策受到了韓國各界人士的不少反對,最後無疾而終。因此2018年的時候又被廢止。
韓國人的「自尊」是出了名的,不過在古代東亞圈裡韓國一直是中國的「小老弟」,因此韓國人對於和這段歷史有關的一切都特別敏感,而漢字則首當其衝。脫離漢文化圈,正是韓國去漢字化的一個重要目的。
但有意思的是,如果真的完全把漢文化從韓國歷史中剝離,那麼剩下的所謂「韓國文化」幾乎少得可憐,為此,甚至有人想出了一個損招,那就是給漢文化「換姓」,孔子成了韓國人,端午節成了韓國傳統節日,由此引發的爭議,也讓韓國在中、日等東亞國家的文化圈裡觀感越來越差。
文|小魚 審|南北
免責聲明:本文由《醒獅解讀》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
部分消息參考: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