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上海簡稱:滬」或「申」,春申君的封邑,所以故別稱:申,全市總面積約:6340.5平方千米,據官網顯示,2019年常住人口達:2428.14萬人,市內有著名景點:外灘、豫園、南京路、人民廣場、靜安寺、新天地、上海迪士尼度假區等等。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上海市古代史較為知名的六大人物,你都知道哪些呢?
第一位:黃道婆
黃道婆出生於1245年—1330年,又名黃婆、黃母,原松江府烏泥涇(今屬上海市)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 幼時為童養媳,因不堪虐待流落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省三亞市崖城鎮),居約40年,向黎族婦女學習棉紡織技藝並有改進,總結出「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的織造技術。元朝元貞年間(1295~1297年),返回故鄉,教鄉人改進紡織工具,製造擀、彈、紡、織等專用機具,織成各種花紋的棉織品。後人譽之為「衣被天下」的「女紡織技術家」。卒後瓊、滬兩地鄉民均立祠奉祀。
第二位:董其昌
董其昌出生於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賜諡「文敏」。董其昌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傑出代表,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 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煙江疊嶂圖跋》《明董其昌秋興八景圖冊》《晝錦堂圖》《白居易琵琶行》《草書詩冊》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戲鴻堂帖》等。
第三位:徐光啟
徐光啟出生於1562.4.24-1633.11.8,字子先,號玄扈,天主教聖名保祿,漢族,上海縣法華匯(今上海市)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政治家。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主持西書七千部翻譯運動。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第四位:陳子龍
陳子龍(1608年-1647年),初名陳介,字人中,改字臥子,南直隸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明朝末年大臣、著名學者、民族英雄,工部侍郎陳所聞之子。陳子龍不僅是明末著名烈士與民族英雄,也是明末重要作家,具有多方面的傑出成就。他的詩歌成就較高,被公認為明代最後一個大詩人,「明詩殿軍」,並對清代詩歌與詩學產生較大影響。陳子龍的奏疏與策論都有很深厚的功底,也很有成就。陳子龍的小品文自成一格,《三慨》等作品真切感人又寄託自己纏綿忠厚之情。陳子龍也是明末著名的編輯,曾主編巨著《皇明經世文編》,刪改徐光啟《農政全書》並定稿,這兩部巨著具有很重要的史學價值。
第五位:錢大昕
錢大昕(1728年2月16日—1804年11月2日),字曉徵,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漢族,江蘇嘉定人(今屬上海),清代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乾嘉學派代表人物。早年以詩賦聞名江南,乾隆十六年特賜舉人,乾隆十九年(中進士,官至詹事府少詹事,乾隆四十年居喪回鄉,潛心著述課徒,歷主鐘山、婁東、紫陽書院講席,出其門下之士多至兩千人。錢大昕是18世紀中國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術大師,也是乾嘉學派的代表人物。生前就已是飲譽海內的著名學者。王昶、段玉裁、王引之等著名學者都給予他極高的評價,後世公推錢大昕為「一代儒宗」。
第六位:陸深
陸深(1477年—1544年) 明代文學家、書法家。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南直隸松江府上海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人。弘治十八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遭劉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誅,復職,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陸深書法遒勁有法,如鐵畫銀鉤。著述宏富,為明代上海人中絕無僅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陸家嘴地區也因其故宅和祖塋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