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獲得了第一名」。
給學員們講解機械原理。
他不是專業雜技演員,卻駕駛重達20多噸、輪胎有一人多高的大型裝載機,1分鐘之內打開30個啤酒瓶蓋,創造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他將大型裝載機倒立,用尾部火把點燃了7.5米高的煙花,挑戰了不可能。參加了中電視臺「中國夢·中國人」大型人物紀錄片《工人之歌》的錄製,播放後引起巨大反響;
從所在的分公司到青島港集團再到青島市、山東省的各級技術大比武中,他數次獲得或蟬聯冠軍,堪稱「冠軍專業戶」;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工作法達6項,僅「節油法」一項在青島港全面推廣後,每年節省油料費用就達2000多萬元;
他帶出徒弟百餘名,個個是精英。別人讓他在教徒弟時留一手,他卻堅持「不教好他們,心裡不落忍」;
去年7月1日,他榮獲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此前還榮獲過全國「最美青工」、全國「青年崗位能手」……
他叫郭凱,青島港的一名普通裝載機司機。在小小的駕駛室內,他實現了多年追隨的夢想,並成就了一段耀眼的傳奇。
在國有企業講求做強做優做大,提效率、降成本的今天,「工匠精神」的真正意味是什麼?
郭凱,青島港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前港分公司流機隊的一名裝載機司機,用他獨有的方式和12年的奮鬥不止,給出了鮮活而真實的詮釋——專注於自己的領域,追求讓人豔羨的專業和看似不可能的極致。
磨難
「絕不當逃兵」
記者眼前的郭凱,著一身橘紅色工裝,三十出頭,高高大大,典型的山東大漢,未開口眼睛已經眯成一條縫。
幾天的採訪中,當他的上司、師傅,以及工友們聊起他時,沒有不豎起大拇指的。
「好學、上進,自己不如人時,總會想辦法提升。」
「郭凱能幹是有原因的,起早貪黑地付出一般人做不到!」
「不僅機械操控技術一流,而且為人熱情、謙遜。」
「能從別人忽視的地方發現節油和提效的道道,真的太細心了!」
「我從港灣學校畢業幹著掃艙底的活,剛開始真不適應,是郭師傅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什麼崗位幹好了,都是好樣的!」
……
面對同事們的評價,郭凱只是笑笑說:「他們抬舉我。多虧有了青島港這個好平臺,要不然我還在外面出大力掙錢呢!」
記者了解到,出身於「孔孟之鄉」山東的郭凱,16歲那年父親患上了嚴重的心臟病,家裡的頂梁柱倒了,還需要長期抓藥治病。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郭凱本想通過學習跳出農門的,最終只好含淚棄學外出打工,期望學點技術掙錢,給父親治病。
由於文化低,先後到過3個省5個單位做學徒工,每天工作十三、四個小時不說,也沒學到真本事。最讓他難忘的是在天津某車隊當學徒,起初並沒有去學車,而是被領到了蓋房工地,搬磚、攉灰、幹苦力……累得他到吃飯點時,拿著饅頭就睡著了。
「快別幹了,趕緊回家吧!」看到狼狽不堪的郭凱,前來看望他的表哥心疼地說。
「我能就這麼回去麼?人家會說郭凱不行,給累回來了。只要老闆還給錢,我還有力氣,就要堅持!」郭凱咬著牙說。
就這樣他硬是堅持了32天。如今提起來,郭凱說是山東的傳統及家風支撐著他:「絕不能當逃兵!」
他雖沒參過軍,但爺爺、父親都參過軍打過仗,大爺還成為烈士,他是聽著戰鬥故事長大的。而父親不怕吃苦、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倔強,至今深深地影響著他。
此後,郭凱又嘗試過其他職業,儘管收入微薄,但他堅持每月把工資都寄給家裡。早餐、午餐可以在單位吃,晚餐就靠下班後賣小飾品掙錢解決了,賣了錢就買幾個包子衝飢。
歷經千辛萬苦,只為追逐心目中的夢想。而遠方,究竟在哪裡?
轉機
「小學徒」有了「大作為」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報紙上看到青島港許振超「知識改變命運,崗位成就事業」的事跡,精神為之一振。從那時起他相信:只要勤奮地學、紮實地幹,「小學徒」定有「大作為」!
不久後,他幸運地以農民工的身份加入青島港,成為一名裝載機司機。
在正式上崗前,青島港安排了6個月的技能和安全培訓。培訓中,郭凱看到港口師傅們手把手地教,回想自己做學徒時的酸楚,真是又驚又喜!
從此,他以小小的駕駛室為支點,追尋著心中的夢想。
白天,他如饑似渴地練,跟著師傅轉碼頭、下船艙,認真練習;晚上回到宿舍,別人在聊天打撲克時,他堅持複習到深夜。憑藉著這股「鑽」勁,3個月後他就完成培訓,提前上崗了。
然而,剛開始給礦石船清艙作業時,由於經驗少,往往在艙壁、角落處留下厚厚一層貨,只能由其他工人師傅用鐵鍁、掃把清理。因為在接卸大型礦石、煤炭船時,卸船機抓斗只能抓取船艙中間的貨,邊角的貨需要裝載機倒運到中間,即清艙作業。這很考驗裝載機司機的技術。
「看到工人師傅們揮舞著鐵鍬累得滿頭大汗時,心裡太難受了!」郭凱說。
一定要練就精準、快速的清艙技術。於是,他每天操作裝載機的方向盤、油門、檔位上萬次,白天在碼頭上練到手、膀紅腫,眼睛、脖子酸痛,下班回到宿舍還拿著筷子不停地比劃。到了晚上說夢話,都說「快點裝」。
不到半年時間,他的技術飛速提升,凡是他清過的船艙,可減少人工清艙量上千噸,相當於30名職工一天的工作量。過去每個艙需要七、八個人去清理,如今一個人可以清兩個艙,效率提高好幾倍。
由此,他成為現場調度員「爭搶」對象,也成為港口保障重點船舶卸船計劃時的「必點將」。
「郭師傅下艙後,從來不用擔心計劃完不成的。」青島港前港公司調度員劉鵬說。
而對於清理船艙邊角的工人師傅來說,更是一項「福利」。
「只要郭師傅在,那個艙就可以少下人。既節約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前港公司裝卸隊班長趙彬表示。
由於表現出色,2010年10月,郭凱被青島港吸納成為港口正式職工,實現了從沒有一技之長的「打工仔」到有著技術專長的碼頭工人的蛻變。
每天上萬次的技術打磨,加上對技術的近乎偏執的熱愛,終於讓他跨越了人生徵途中的崎嶇,直抵心中的遠方。
極致
把不可能變為現實
「他參加之前別人還能拿冠軍,他參加了就基本把冠軍包圓了。」前港公司流機隊隊長張迎新說。
記者了解到,為了促進員工崗位成才,本著「幹什麼,學什麼,比什麼」原則,青島港每年都要舉行各層級的技術比武大賽。通過比賽,模擬現場作業環境,以提高員工技能和安全作業水平。
「每次看別人的技術比我好,我就特羨慕,總要琢磨出別人的道道後才罷休。」郭凱說。
入港12年裡,郭凱連續6年蟬聯前港公司技術比武裝載機冠軍,連續3年蟬聯青島港冠軍,並先後在青島市、山東省舉辦的多項技能比武中奪得冠軍,簡直成了「冠軍專業戶」。
冠軍的背後,是他用近乎苛刻的標準要求自己。
他和工友經常用一些土辦法模擬現場實際環境,練習分毫不差的精準度。比如練習用裝載機開啤酒瓶蓋。用一個龐然大物去打開那麼小的啤酒瓶蓋,談何容易?
「練習這些絕活,不是為了擺花架子好看,而是磨合『人機合一』的精準度,這樣現場裝車作業時就能做到不灑不漏,並大幅提高工效,更好地為客戶服務。」張迎新說。
作為服務性企業,港口之間的競爭不僅比裝卸效率,更要比裝卸質量。別看一輛裝載機,也是港口服務的窗口。比如給貨車裝貨時,貨車司機就希望分量剛好的貨被裝到車上。多裝了出港過磅後就得折返卸掉多餘的貨,少裝了則會被貨主扣除運費。
「如果裝車能夠零誤差,他們就會口口相傳,都願意上港口來,我們就有了飯吃。」郭凱說,通過練習絕活,自己對方向、速度以及重量的把握更精準了,裝卸作業也就更加得心應手。如今,他能做到每鬥抓取十噸,誤差控制在40斤左右。這樣裝一輛載重40噸的貨車,4鬥就能裝滿,誤差僅為40噸總量的兩千分之一!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不僅能精準操控裝載機,還逐漸熟練掌握了隊裡的挖掘機、叉車、自卸車、拖車等其他機種的操控技術,做到「樣樣通、樣樣精。」而在以前,司機一般都只專攻一類機械的。
雖然已經多次獲得冠軍,雖然裝車技術已經非常嫻熟,但郭凱並未滿足。
去年8月底,他報名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挑戰不可能》節目,成功地將裝載機倒立著,用尾部點燃了7米多高的煙花,驚豔全場!
回到青島後,他又萌生出了挑戰裝載機開啤酒瓶蓋的想法。
「偶然的機會看到世界吉尼斯紀錄的名錄中,大多數是『老外』時,我的興奮點又上來了!」從此,郭凱又向金氏世界紀錄發起了衝擊。
去年春節期間,郭凱登上央視《吉尼斯·中國之夜》節目,在全國觀眾的見證下,成功創造了裝載機開啤酒瓶蓋的金氏世界紀錄!
專業遇見匠心,郭凱近乎苛刻的倔強已融入血液中,成為匠心的源泉,也成為港口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之本。
專注
抓細節想細節鑽細節
僅開車技術好還不行,又省又好才是真本事。
「別看只花了100多元,卻解決了棘手的現實問題。」在機械保養現場,張迎新指著一輛裝載機上的實時油量顯示裝置說。
據介紹,實行燃油消耗單車核算,是前港公司近年來推進的重點工作。但推進中遭遇一個難題——機械自帶的油料計量裝置都是大致顯示,無法精確計量。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前灣公司組織技術人員嘗試了很多現代技術,但要麼計量不準,要麼容易損壞,事情就這樣擱置下來。
可郭凱的腦海裡一直在琢磨。經多次試驗,他最終利用虹吸原理,將油箱內的油料用軟管引出,再根據實際標出刻度,這樣每臺機械花100多元改造就解決了問題。不僅計量可以精確到升,還能長期使用。為此,青島港集團召開現場會,在集團內所有機械上進行推廣。
隨後,郭凱又在更大範圍的「節油經」上動了腦筋。
前港公司流機隊有各類大型機械90多臺,每年燃油消耗達5000萬元以上,怎麼能更省油呢?
他通過自己的裝載機不斷地總結、實踐,從「三少」(少用一秒鐘、少加一腳油、少跑一米路)入手,最終形成了包括操作、路線、保養、檢查、質量、工藝等環節的「六步節油法」。如今,這套節油法在全港推廣,每年可省燃油費2000多萬元。
「工作要善於抓細節,想細節,鑽細節。」郭凱說,比如裝載機裝車,一般人認為能熟練裝上車就行了。但是如果稍不注意,裝一鬥貨就會多走2米,一鬥來回就是4米,裝一輛40噸貨車一般4鬥,這樣下來一輛車就要多走16米。別小看這16米,一個臺班12個小時就是大數,一年下來就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嘗到了節約燃油的甜頭,他又瞄向了隊裡的另一項成本——潤滑油。隊裡每年潤滑油使用費用超過400萬元,而在潤滑油使用上,機械廠家要求定時更換,不管油質好壞。
私家車能按潤滑油的質量來更換,裝載機怎麼就不能?
然而,要實現「按質換油」存在很大風險:如果按照廠家規定換油,車輛出現問題與使用者無關;如果「按質換油」,出了問題就是使用者的責任。一臺設備200多萬元,可不是小事!
「這不是自找麻煩嗎?」記者問。
「如果把單位的車當成自家的呢?」郭凱說。
於是,他又一頭扎了進去。「按質換油」,最關鍵、最難的環節就是專門的油質檢測設備,當時國內只有一家外資廠商配備。他想去偷偷「學藝」,卻被拒之門外。他不服輸的勁頭又上來了,在一不懂技術、二沒有圖紙、三無樣本可借鑑的情況下,利用業餘時間多次摸索,最終設計出了一套檢測設備,一年可省潤滑油費用30多萬元。
記者了解到,進港以來,郭凱和工友先後完成了60多項創新成果,獲得5項國家專利,被工友們親切地稱作「小魯班」。他先後總結提煉的「郭凱清艙作業法」、「郭凱帶徒工作法」、「郭凱提裝車作業法」、「郭凱保養工作法」和「郭凱潤滑注油工作法」等6項「工作法」,在港口生產中廣泛應用後,為提高港口效率、降低成本立下不小功勞。
每天的工作是重複的,開的機械也是重複的,而從這些重複的環節中,發現可提升的細微空間,並總結歸納,最終獲得了技術和人生的升華。
超越
助更多工友實現「蛻變」
今年只有32歲的郭凱,門下已有上百位弟子。
但在2013年,郭凱「丟人」了。
一直穩居冠軍寶座的他,被「90後」徒弟高磊比下去了。在那一年的山東省港航系統第七屆勞動技能競賽中,他領著徒弟一起參賽,結果高磊奪得冠軍,而他屈居第二。
「你那麼教徒弟,看把你這師傅『拍在沙灘上』了吧。」事後,有親友數落他。
「徒弟超過我,我這師傅臉上才有光呢!」郭凱回敬道。其實,從革命家庭出身的他,助人為樂、家和萬事興的意識,從小就深入骨髓。教學中,哪裡有說得不到位的,他總會覺得不好受。
記者了解到,隨著青島港的快速發展,職業院校畢業生逐漸成為機械司機主要來源。這些畢業生入港後,雖然有一定理論基礎,但在操作方面毫無經驗。2010年,郭凱主動請纓,擔任隊裡的教練員。
初中生教大學生,行嗎?
當時只有25歲的郭凱心裡犯嘀咕。但看到港口生產的需要,看著新隊友們的期盼眼神,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最好的技術教給大家!然而,這些徒弟大多是「90後」,領悟得快,但很多人對學車感到枯燥乏味,對玩電子遊戲卻很感興趣。
怎樣激發起他們的興趣?郭凱又琢磨上了。
他和隊友們一起製作了3D動漫,把抽象、枯燥的駕駛知識變成「真刀實槍」的動漫視頻,既可以單人操作,也可以雙人PK。這下徒弟們都來了興趣,一邊看動漫,一邊實操訓練,很快就熟練掌握了駕駛技巧。
「凱哥總是手把手地教,反反覆覆地講,生怕我們不明白。一天學完後,還布置了很多作業,讓我們迅速成長起來。」徒弟高磊說。
幾年來,郭凱已帶出100餘名徒弟,其中有1人成為技師、23人成為高級工、2人當上班長、5人當上副班長、17人成為車長。在他的感召下,流機隊打造出了一支優秀團隊,先後創出了十幾項全港生產紀錄,22次打破鐵礦石卸船效率世界紀錄,為中國港口贏得世界讚譽。
更為了不起的是,如今郭凱不僅是大學生的師傅,還成為很多「老師傅」的師傅。
原來,隨著港口的發展,青島港流動機械種類越來越多,形成了裝載機、挖掘機、叉車、拖車、自卸車等五大類。以前受傳統思想束縛,一類機種只由一批專人操控。郭凱五類機械「樣樣通」的先例,讓管理層看到了「一專多能」的可能性。特別是青島港董家口港區開港後,前灣公司大部分骨幹司機被抽走,更需要一線司機向「一專多能」轉變。
「樣樣精」的郭凱自然成為這些「老師傅」們的教練。
來到訓練場上,記者看到幾名以前開過其他機械的老司機,正在郭凱的細心指導下,學習駕駛超大型礦霸翻鬥車。每一輪下來,郭凱都會仔細地講解,一遍遍反覆提醒。而訓練用的器材、線路等,都是由郭凱帶著徒弟們一起設計的。
就這樣,他把一身的絕活,以及愛鑽研、好琢磨的秉性傳授給工友,好讓工友們儘早「蛻變」,為提高港口生產效率、降低成本效力。他也在利用教學的機會,向徒弟們請教理論知識,彌補自己的不足,好讓自己變成更優秀的司機,一個對港口更有用的人。
望著他的背影,記者的耳畔油然響起熟悉的旋律:「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
世界上最遠的路莫過於自己的雙腳,最高的山莫過於自己的心靈。郭凱將純粹為了把事情做好、做到極致的欲望,化作了一道道腳印,翻越了心靈的高山,也成就著自己的夢想。
□手記
工匠精神——產業報國的基石
在青島港2萬多職工中,郭凱不過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一線司機。但是,他把最普通的工作練成了絕活,練到了極致,實現了讓中國工人「長臉」的金氏世界紀錄,並由此延伸到降耗和提效等範疇,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
這種自我「進階」的背後,有家族中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基因,有孔孟之鄉的深厚底蘊,有青島港人才培養的平臺動力,更有他每天上萬次練習、吃飯時情不自禁比劃、睡覺時魂牽夢繞的「魔怔」式追求。
匠,字典裡的解釋為「具有某一方面熟練技能的手藝人」。其更深遠的含義,在於它代表了一種時代氣質——堅定、踏實、精益求精。這是古老中國的傳承,也是我們應該堅守的敦厚的底子。郭凱的可貴,在於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青島港碼頭工人對於「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在於他把自己對父母的孝順、對企業的感恩,都化作了濃烈的對極致的追求,並讓眾多工友將其傳承和升華。
在港口競爭激烈的今天,需要這種追求極致的精神;在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當下,更需要這種精益求精的品質。他是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產業報國等宏偉藍圖變成現實的基石。
為郭凱的「工匠精神」點讚! 周獻恩
本文圖片由 青島港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