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上幼兒園時,曾經跟我講過他班上有個孩子上課時總會亂動,打擾別的孩子聽課。有的家長聽說了之後就小聲議論「這孩子會不會是多動症啊?」大人也忙著按別人的建議去做微量元素檢測,並想辦法補鋅。
似乎現實中多動症孩子很多,難道只因比其他人更活潑好動就是多動症?
我又問了問具體情況,孩子告訴我,那個孩子平時也有情況是很安靜的,比如:他在吃飯的時候就很專心,他在玩玩具時也很專心……聽過大家對這孩子的談論,再看.看這孩子的表現,我個人覺得他只是純粹的活潑好動、思想更容易開小差,走神而已。
其實,在孩子7歲以前,不要隨意給他貼上「多動症」的標籤,儘管孩子的有些表現確實與多動症孩子近似,但還是有本質區別的。那麼,多動症孩子與普通好動的孩子主要區別在哪兒呢?
01自我控制能力差,隨波逐流
正常的孩子即便在陌生的環境裡也會儘量約束自己,對人有禮貌,將自己變成「乖寶寶」,不膽大妄為。
而多動症孩子無論到了哪裡,都如坐針氈,小動作不斷,根本靜不下來,也基本沒有自治能力,不分生熟。做事前缺乏思考,不顧及後果,容易造成不良後果。
02做事都心不在焉,愛管閒事
孩子畢竟還小,貪玩心強,而一般正常的孩子儘管也頑皮好動,但一旦遇到他感興趣的事情也會不由自主聚精會神地聽或做,並且還很討厭被別人打斷——倘若有人來打擾了他,一定會跟這個急,一會兒跟那個貧……
多動症的孩子幾乎沒有什麼定力,無論做啥事情,或者玩什麼玩具,基本都是心猿意馬,心不焉的,仿佛他的精力根本集中不起來,沒有幾件事能讓他專心致志的,但卻愛管其它無頭之事。
03腳踏西瓜皮,滑到哪兒算
正常的孩子如果看上去是活潑好動的,可能有其原因、有其目的。他們往往是想讓家長過多地關注自己,或是希望得到某樣想要的東西,也可能是對某東西感興趣了……所以孩子才會表現得很好奇,很想一探究竟。
而多動症孩子的行為卻往往是漫無目的,是隨機性的,屬於一時的衝動,三分鐘熱度。他們不在意於別人的內心感受、表情或無惡意的玩笑,故而常常做出與場景極不符的、令人不悅的操作。
個人覺得還跟家庭教養,監護人的心態也有較多關聯。怎麼規避也是一門學問,有一定的科學規律,也可適當改善飲食、微量元素增補等。
1 給孩子創設良好學習環境
為孩子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或專注做一樣事情時不要幹擾他,家長最好坐下來,耐心等他把事情完成,當孩子沉浸於他喜歡做的事情時,也在培養他的注意力。這是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必要條件。
2 讓孩子專注一件事情
如果孩子手裡同時在做兩件或者兩件以上的事,那麼孩子的注意力就容易被分散,也就影響了注意力的有效性。
每天安排孩子讀書10到20分鐘,挑選孩子喜歡的文章,和孩子一起幫助孩子完整地將文章讀完,可以使孩子的口、眼、腦互相協調,使注意力集中。
3 關心孩子,適時調整孩子的情緒
孩子只有在歡快的心情下才有可能專注做一事。所以當孩子有壓力、生病時,家長要多給予他關愛,不要一味地強求孩子做高要求的事。
而當孩子做了某件事情時,就要讓孩子學會辨別操作的對錯,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讓孩子在做事情時集中注意力,讓約束力轉化為控制力,專心做好手中的事。
孩子專注力的養成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也非一蹴而就能成,有時需要一定的時間——有個比喻說得好:就像牽著蝸牛去散步!
作為家長要懂得一定教育規律,需要時刻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幫助孩子培養好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