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帶常現天體排成直線運行,天文學家模擬得出有巨行星隱藏其內

2020-12-14 水木長龍探索科學宇宙

天文學家在觀測古柏帶(即柯伊柏帶)區域時,發現了幾種奇怪的現象:

現象一,柯伊伯帶有十幾個天體經常排成縱一字型沿各自的軌道圍繞著太陽旋轉。我們應該都聽說過太陽系有九星連珠的現象,即冥王星還屬於九大行星之一的時候,太陽系九顆行星在某一特定時間會同時運行到太陽的同測,並排成縱一字形。這種奇異的天文現象,可謂是千年難遇,但卻真實存在,只是不會那麼輕易地發生。而天文學家在最近幾年卻觀測到,柯伊伯帶有十幾個天體經常發生連珠的現象,且周期性非常之短,有時候在一個地球年裡可以發生幾十次連珠的現象,這種現象令科學家們困惑不已。

現象二,柯伊柏帶這十幾個經常連珠的天體的運行軌道都不在同一平面內,如同孔雀開屏般,呈360度分布。

現象三,柯伊柏帶的這十幾個天體每個的運行軌道都成扁橢圓形,離心率非常大,且每個的遠日點到太陽的距離基本上都是近日點到太陽距離的8~13倍之間。

現象四,這十幾個特殊天體的運行方向並不都相同,且並不固定。天文學家的最後一次觀測是,其中有六個天體是自西向東運動,剩餘的是自東向西運轉。天文學家在觀測期間曾發現,有個別幾個天體,在圍繞太陽運行到一半時,會突然出現反轉的現象。

根據以上幾種奇怪的現象,科學家用電腦進行了模擬分析,最後得出:柯伊伯帶邊緣之外很可能隱藏著一顆巨行星,該巨行星的體積至少是地球的十倍以上,才有可能對柯伊柏帶內的這十幾顆天體造成奇異的影響。並預測出,該巨行星的運行周期非常長,可能在10000~25000年之間,運行軌道平面與太陽系八大行星的軌道平面垂直,橢圓軌道離心率極大,長軸已伸出太陽系之外。

當天文學家對柯伊伯帶的實際天體現象進行多次模擬時發現,該巨行星可能會在180年之後回歸到太陽系。天文學家原先認為該巨行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但根據對該巨行星的微波背景輻射模擬得出,這顆質量至少是地球十倍以上的巨行星,很可能是一顆固態行星,且上面很可能存在有某種生命形態。

我們都知道,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在地球資源枯竭之前,地球環境變得不再適宜人類居住之前,尋找到人類的第二個家園。如果柯伊伯帶的邊緣之外,果真存在著一顆類似地球的固態巨行星,那麼對於我們人類來說,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人類文明的延續不但尋找到出路,人類今後繼續向宇宙深處進發也將有所保障。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感謝對水木的支持。

本篇文章「水木長龍」原創,轉載標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我們太陽系的行星什麼時候會排成「一條直線」?
    我們太陽系的行星們絕不會像電影裡展現的那樣排列成一條完美的直線。如果你觀察一個行星的二維圖,行星它們的軌道在同一個紙面上,這可能導致你相信所有的行星終將會繞軌道轉到一條相同的直線上。事實上,行星不會在一個相同的平面完美繞行。與之相反的是,他們會在三維空間沿不同的軌道繞行旋轉。正因如此,他們將永遠不會完美地排成一條直線。
  • 天天打卡 | 發現行星運行規律的天文學家是?
    【第一題】常識判斷行政機關在其法定職權範圍內,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可以委託下列哪一機關或者單位實施行政許可?A.所屬事業單位B.其他行政機關C.其他國家機關D.其他行政機關和所屬事業單位答案:B.
  • 天文學家推算出「HD 106906 b」行星運行軌道
    據悉,這顆太陽系外行星是一顆氣態巨行星,位於距離地球約300光年的南十字座,其母恆星編號為「HD 106906」,也是迄今為止該母恆星周圍唯一一顆被觀測到的行星。「HD 106906 b」行星的質量大約是木星的11倍,與母恆星的距離大約是650天文單位,即接近970億公裡。
  • 身體雙重:理解多行星二元星系的天體物理學
    上個月,天文學家宣布首次發現多顆行星繞一顆恆星運行。二元恆星系統包括圍繞公共點旋轉的兩顆恆星,非常常見 - 大約一半的太陽大小的恆星被認為是雙星系統的成員。但僅在2011年,天文學家才報導了第一個確認的二元系統實例,即使是一顆行星。
  • 科學新發現,消失的「九號行星」,其軌道或許超越了柯伊伯帶
    近日,科學家公布了一顆軌道奇異的行星,該行星在距離宿主雙星系統336光年遠的軌道上運行,而這是一個看似不太可能的軌道,因為這顆行星的運行軌道距離其宿主恆星和星盤很遠。這不由讓科學家想到太陽系「隱形」的「九號行星」。
  • 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一顆新行星將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 行星「X」
    這顆假想的行星約為天王星大小,有著超橢圓軌道平面,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研究員將此物體命名為「第九行星」。該行星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0倍,與太陽平均距離約為海王星距太陽距離的20倍,完整圍繞太陽運行一周時間約為10,000至20,000地球年。此公告並不意味著在我們的太陽系內真的存在一顆新的行星。
  • 太陽系發現未知第九大行星?且慢下定論
    太陽系發現新行星是公眾很感興趣的話題,但這幾年都有類似成果聲稱太陽系可能存在未知行星由於柯伊柏帶天體運行軌道與預期不符,有天文學家提出,太陽系內 柯依伯帶以遠的區域內可能存在未知的大行星。由於這些區域又冷又暗,未知行星反射的太陽光極為微弱,要通過觀測確證未知行星非常困難。但未知行星一旦確 證,將改變太陽系的疆界,行星的定義可能又要重新修改,太陽系形成模型也要修改。
  • 行星為何繞太陽公轉?來看看天文學家是如何回答的
    圖片來源:LefthgiR太陽才是太陽系的中心直到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出版了他那本改變世界的書《天體運行論》,才提出了新的更加準確的太陽系模型。哥白尼準確地揭示了太陽系的結構,把太陽放在中心,稱為日心說。
  • 天文學家的這些發現讓人振奮!
    不過,天文學家可以根據地球的條件來篩選哪些系外行星更有可能存在生命。就目前所知,地球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與地球的環境迥然不同,那些天體上都沒有發現生命的存在。因此,我們在尋找外星生命的時候,自然會優先關注那些條件與地球接近的系外行星。
  • 天文學家首次在銀河系發現地球大小的流浪行星
    目前,天文學家發現一顆與眾不同的神秘星球:體積較小、自由漂浮的行星,其質量與地球相近,在銀河系內部自由漂浮。這項研究報告發表在10月29日出版的《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上,該行星可能是迄今發現最小的流浪行星,它可能有助於證明一個長期存在的宇宙理論。依據研究作者的觀點,該行星的發現可能是一個真實有效的證據,證實自由漂浮的地球大小行星可能是銀河系較常見的天體。
  • 天文學家預估整個太陽系中矮行星的數量至少有數百顆
    天文學家預估整個太陽系中矮行星的數量至少有數百顆,那麼究竟是什麼是矮行星呢? 矮行星的特點是近似於球形,在體積方面介於小行星和行星之間,還有一點就是矮行星的天體軌道上會有其他的天體。
  • 天文學家發現質量為木星三倍的系外巨行星 它的軌道很是怪異
    天文學家新發現了一顆質量為木星三倍的系外巨行星,但它竟然在一條長長的蛋形軌道上繞恆星運轉。科學家表示,若將這顆名為 HR 5183 b 的行星放入我們所在的這個太陽系,它將擁有一個高度橢圓形的軌道,並小行星帶一路掃到海王星的位置。
  • 美科學家稱「第九大行星」或為流浪行星:被太陽系引力捕獲
    維斯珀和他的導師,新墨西哥州立大學數學與物理學教授保羅·曼森(Paul Mason)在計算機上模擬了156顆不同大小、不同軌道的流浪行星與太陽系之間的相遇情景。在與大會報告相配合的論文中,曼森寫道:「在銀河系中到處自由運動的流浪行星可能有很多。有一些曾經在太陽系附近空間被觀測到。甚至有科學家認為這類流浪行星的數量要大大超過恆星的數量,可能可以解釋星系盤中暗物質的本質問題。
  • 太陽系「柯伊伯帶」究竟是什麼?天文學家發現相互「糾纏的星球」
    2001年8月,太空人用最先進的望遠鏡在柯伊伯帶搜尋行星形成過程中留下的碎片,柯伊伯帶是太陽系遙遠邊緣的廣闊空間,科學家們在太空中觀察這些天體,試圖描繪出行星系統的演化,他們跟蹤了一個被稱為2001QW322的小物體,將它的坐標輸入望遠鏡控制系統,望遠鏡旋轉指向天空的那一部分,他們得到了一個圖像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距恆星最遠的孤獨行星
    近日,天文學家幫一顆孤獨漂泊在宇宙中的行星找到了「媽媽」——它的「媽媽」是距其約1萬億公裡的一顆恆星。 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官網消息,這顆行星是一個編號為2MASS J2126-8140的氣態巨行星,它環繞寄主星的軌道直徑相當於冥王星繞日軌道的140倍,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當於100萬地球年。
  • 小行星帶的最大天體,卻不是小行星,上面有個「金字塔」6000米高
    在太陽系的小行星帶中,有著50萬顆左右的小天體在那裡運行,其中體積和質量最大的就是穀神星,但它在定義上卻並非小行星,而是一顆矮行星,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將穀神星定義為矮行星,之前它曾被認為是太陽系已知最大的小行星,現在我們必須說它是矮行星了。
  • 小行星帶面積巨大數量眾多,是幾顆行星撞出來的?其實一顆也沒有
    小行星帶位於火星和木星之間,它形成的原因實際上是由於太陽的引力和木星的引力對小天體的共同作用,從小行星帶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們就曾經認為小行星帶可能是有一顆行星被撞碎之後形成的。而當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穀神星被發現之後,天文學家們一度認為它就應該是那顆行星,但是穀神星的質量又太小,它的直徑只有950公裡左右,不足以稱它為行星,而且小行星帶中又有著很多的小天體,所以天文學家們曾經認為小行星帶是有一顆或兩顆行星受到撞擊之後形成的。
  • 小行星帶中最大天體!曾被認為是第5大行星,上面白點令人費解!
    於是,許多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也踏上了尋找行星的徵程。希望可以取得像赫歇爾一樣的成就。在1801年新年夜晚義大利天文學家朱塞佩皮亞琪,他連續三個夜晚記錄天空中的繁星,把觀測到的同一個星群畫在紙上。並仔細測量它們的相對位置,令他驚訝的是有顆星移動了。也就是說那不是一顆恆星,隨後他便病倒了。等他再次準備觀察這顆小行星時,它卻早已消失。
  • 從天體運行到向心力的詮釋
    在太陽系裡,行星圍繞太陽作近圓周(橢圓軌道),太陽在行星橢圓軌道的一個焦點上。根據克卜勒第三定律行星和太陽的連線在相同的時間內掃過的面積相等,說明行星在冬季時在橢圓軌道的近日端線速度和角速度均比夏季時行星在遠日端快,說明行星的運動是變速運動,運動存在著加速度。
  • 《天體物理學雜誌》:「年輕版太陽系」擁有兩個小行星帶
    其中,靠內的小行星帶與太陽系中的十分相似,相比之下,靠外的小行星帶中的質量要大20倍。此外,新的發現或許意味著,還有人類未發現的行星在限制和塑造著它們。相關論文將發表在2009年1月10日的《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