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小說《三國演義》和翻拍成劇版後的演繹,歷史上的三國時期變得更加雲波詭譎、風雲動蕩,雖說人物、地理、主要事件等方面的名稱與《三國志》是基本相同的,但人物的性格是在固定形象基礎上進行再發揮的,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比如諸葛亮在書中就是被神化了,諸葛亮成為三國時期最神秘莫測的人物,是千古奇才,是超級謀士,後世對於諸葛亮的評價不可謂是不高。
不過無論是在《三國演義》還是在《三國志》中,諸葛亮確實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他的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首先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這才向劉備大概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成為劉備多年來奉行的決策,後世稱之為《隆中對》,隨後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直接打擊了曹軍的囂張氣焰,遲滯了曹軍的進攻,讓諸葛亮名聲大噪的舌戰群儒一「戰」,他憑三寸不爛之舌犀利還擊了孫權的一批謀士,為後來智激說服孫權和周瑜抗曹準備條件,赤壁之戰正是在他們的合作之下才促成的,曹軍損失嚴重,引軍北還。
後世所傳的歇後語「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這件事就是諸葛亮促成的,此後劉備暫且有了根據地,可以發展勢力。「既生瑜何生亮」這句千古名言同樣是與諸葛亮有關,周瑜也是一位曠世奇才,只可惜他遇上了同一時期的諸葛亮,諸葛亮識破了他的各項計謀,甚至反將一軍,這讓周瑜心中鬱結,發出哀嘆,病死江邊,雖說諸葛亮不是故意的,但周瑜的去世確實為劉備解決了一個大隱患。
七擒七縱孟獲,不僅平定了叛亂,也收服了人心,如此看來諸葛亮確實是善於揣摩人心,多次抓住孟獲,卻始終沒有殺掉他,因為孟獲一死,他掌管的南中各部就會發生混亂,只能是真正收服孟獲,那麼位於蜀漢大後方的南中才能夠真正平定,讓蜀漢沒有後顧之憂。
六出祁山,病逝五丈原,正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後功績,享年五十四歲,先主託孤,諸葛亮輔佐新皇劉禪,繼續完成先帝大業,北伐中原,岐山是中原的腹心之地,若是能夠爭得此地,那麼日後統一中原就容易多了,但一向神通廣大的諸葛亮遇上了最大的難題,六出祁山都失敗了,其實其中四次都是魏軍主動進攻,病重的諸葛亮仍然是率軍給了曹軍沉重一擊,暫時穩定了蜀漢的統治。
諸葛亮不止是國人心中的一代忠臣和智者,魯迅評價他「多智近乎妖」,同樣在外國人眼中,他似乎就是一位神,神通廣大。比如日本人,他們非常喜歡中國的三國歷史,還創作了三國主題的系列遊戲,花費十五億日元做出史上最大的劇場版《三國志》,而劇本則是來自著名漫畫家橫山光輝同名漫畫,為了場景的還原,相關人員多次來到中國各地取了實景,為了達到三國的宏大規模,僅僅是諸葛亮北伐,就僱了三千人穿上鎧甲,製片人追求極致的真實,由此他們廣泛了解諸葛亮,根據日本媒體的調查,日本人最崇拜的中國名人中,諸葛亮名列前茅。
1898年,日本有一位詩人土井晚翠發表了長篇敘事詩《星落秋風五丈原》,故事主要是圍繞諸葛亮寫的,深刻描述了他傳奇而悲壯的一生,此詩一出,立馬引起人們的追捧,年輕人很喜歡這篇詩作,甚至能夠將書中的許多精彩片段倒背如流,他們更加佩服的是諸葛亮的忠心,即便蜀漢無望,但還是在臨死前也為蜀漢做著最後一份努力。還有《日本歷史》中記述的《出師表》讓對中國歷史無感的日本人每次讀到都會感動到熱淚盈眶,相比整個三國歷史,他們最為感興趣的人就是諸葛亮了。
如果你是中國留學生,可以跟老闆說說《三國演義》和《水滸傳》,或許能夠被他們另眼相看,因為許多日本大老闆將《三國演義》列為領袖必讀書籍,被稱為「經營之神」的松下幸之助也表示:「讀三國能給我帶來智慧和方向,是我最好的老師。」《三國演義》這本書是與日本政府的一本必讀書籍《德川家康》齊名的,可想而知三國歷史對於日本的深刻影響,就連他們的建築也保留了三國的風格,當年94版的《三國演義》開拍時,還特地到了日本去參考學習。
當然三國歷史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也吸引了他們,將領謀士的文韜武略、忠義雙全與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結合在一起,他們就更加痴迷崇拜三國中的風雲人物了,其實日本數百年前就已經被中國文化影響了,可以說是中國的複製品。不止是蔓延整個日本,東亞和東南亞地區都掛起了「三國風」,由此可見三國的影響力在世界上有多麼深刻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