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了解自己,除非他們不討厭他們。因此,許多父母經常強調自己的孩子:「我為您做這件事」。儘管有時孩子不理解,但這反映了父母尋求孩子身份的熱情。很多父母說,我捨不得吃穿,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為什麼孩子一點也不爭氣,成績不行,也不懂得感恩。說到底,教育孩子本就是一場艱難的徵程,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對,累死也教不出好孩子。
下面幾種父母,孩子最不喜歡,付出越多越失敗。
什麼都不管的父母
甩手父母往往比較忙,很少有時間關注孩子。這樣長大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孩子做什麼都沒有動力,因為孩子內心感受是父母的工作很重要,他在父母心中是不重要的。這樣的孩子不會遵從父母的要求,連父母說什麼,他們都不會聽。
老是和別人比的父母
大多數孩子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隔壁的小強成績門門優秀,他媽在我面前不知誇了多少遍了,你再看看你,每次都原地踏步!」 「看看你們班班長,人長得秀氣,還會唱歌跳舞,家長會上給人家爸爸多長臉啊,你怎麼什麼都不會呢?」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隨著孩子的成長與日俱增,父母希望孩子能優秀,同時也能讓自己在別人家的家長面前挺直腰板。對比本身可以是一種激勵,承認別人的優秀,看到自己的不足,知「恥」而後勇。但當對比變成了攀比或者更總拿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模板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會適得其反了。
每個孩子的天賦秉性,成長環境,所受的家庭教育不同,自然在學習成績,興趣特長方面會有高有低,有所差異。孩子不優秀,父母不能單指責他們,而是要學習正確的管教方式,多看到自己孩子的進步,鼓勵自己的孩子成長,遇到問題父母和孩子一同面對。
其實,孩子之間的比拼,就是家長間的比拼。父母想要教出優秀的孩子,自己也要不斷提升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孩子間有些差距是與生俱來的,無法抹去,但父母可以改變教育方式,和孩子一起成長,讓孩子慢慢變優秀。
抓住機會時罵的父母
在許多孩子看來,那種不加選擇地責罵而抓住機會的父親是最可惡的。因為孩子也有尊嚴和容顏,所以父母不理會他們,經常在公共場合罵他們。即使這是有道理的,在這種情況下孩子還是完全聽不見的:他們只記得父母的屈辱,並可能在他們的心中埋下怨恨的種子,這以後會變得自卑或不感恩。人民之心。
強迫孩子完美無瑕的父母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所以從小就嚴厲地教育孩子,要求孩子事事要做得好做得完美,只要孩子犯了一點小錯,或者有什麼不好的舉動就馬上批評他,想從根源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
孩子也有犯錯誤的權利,如果爸爸媽媽一直盯緊孩子,要求太嚴格,反而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更不用說讓孩子健康成長了。其實,如果孩子犯了無傷大雅的小錯,爸爸媽媽大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嘗到事情的後果,以後自然而然就不會再犯錯了。
比如吃飯的時候,孩子想伸手抓飯吃的時候,媽媽沉住氣,不要立刻制止他,讓孩子看到抓飯的後果就是把飯都弄到地上了,而且自己吃不飽,那麼他以後就會乖乖地用勺子吃飯啦。然後在平時的聊天中用講道理的方式來引導他,告訴他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能做,或者把孩子近期犯的小錯誤拿出來分析,幫他改正壞習慣就好了。
作為父母,都希望孩子變得優秀,能理解自己,最起碼不要恨自己。父母的吼叫,對比,命令及嘮叨式的教育,對孩子來說還是很難接受的。教育孩子還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選擇他們能接受的且對他們有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