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的時候往往喜歡黏著父母,好像有問不完的問題、有說不完的話。但是當小朋友長成少年,慢慢成年,留給父母的似乎常常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下面的這些情況你有沒有遇到: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難得回來一次也不愛講話,看手機的時間比看你的多,電話裡多說幾句就不耐煩……
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就說明:您和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
其實人從小到大,他在交流中的需求都沒有改變,就是獲取幫助或者獲取快樂,所以並不是孩子變了。簡單的說,他不喜歡和你說話了,是因為:你們的對話對他沒用了,既沒有得到知識,也沒有得到快感。這麼說您也許不理解,覺得不是這樣啊,先別急,咱們展開了詳細說,您聽聽是不是這麼回事?
父母會關心子女的健康,常常叮囑:天冷了多穿衣服、晚上別熬夜、開車注意安全、和人吃飯少喝酒……這些的確很重要,也是希望幫助他,但是您想想,這些信息真的有實際意義嗎?他哪一樣不知道呢?所以即便有時候他做不到,也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
所以,這些信息對他來說屬於無用信息,這時候您單純地反覆和他說無用信息,他自然感受不到快樂。更重要的是,通常當人們清楚知道該如何做但沒做到時,內心會產生羞恥感。他當然知道要注意身體、要早睡、少喝酒……但迫於工作壓力等原因無法做到,他的內心本身已經對此有愧疚,此時,您的好心叮嚀對他的情緒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自然容易不耐煩。
那麼該如何做呢?試著從他的角度去考慮。所以我們不是告訴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而是接受事實如此,能做什麼幫助他。比如不再責備他「你能不能少喝點酒」,而是衝一杯蜂蜜水,輕輕地說「辛苦了」。
父母會擔心孩子受苦,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提前告訴他,讓他少走彎路。
您說的話可能對他的確是有用的,但他為什麼還是不愛聽呢?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溝通中的第二點需求:獲得快樂。人們除了物質需求外,很重要的是內心的需求,被理解、被接受、被肯定、被尊重……
當您的子女工作很累了,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跟您抱怨老闆或客戶。此時他希望得到的是您的理解和安慰,或者至少能讓他吐吐槽、心理痛快一下。
此時,如果您反而指責他:「你看看,早和你說不要這樣你偏不信,現在知道苦了吧?」或者說:「工作哪有容易的?我不也是這麼拼過來的嗎?挺一下就過去了。」再或者說:「不想幹就算了,辭職換個工作。」
溝通中比內容更先傳達的是情緒,他在接受語言信息前,先接受到的是您居高臨下的批評教育。這時他自然會排斥,沒有得到預期的理解,他下次就不願意再講了,久而久之,和您說的話越來越少。一旦到了這個階段,您寶貴的人生經驗就很難傳給他了。
為什麼這幾種方式他都不願意接受呢?難道我不是為他好嗎?不是在替他出主意嗎?這恰恰是父母與子女溝通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您太急於提供幫助了!
而實際上,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很多情況並不是在尋求指導,而是在尋求安慰。他希望被傾聽,而不是要聽你的。所以耐心地陪他坐坐,泡上一壺茶,讓自己保持平靜,坐下來認真地聽他說。
不打斷、不指責,慢慢地,他會自己平靜下來。認真地聽他說完,如果他信任您的經驗或者需要您的建議,他會主動請教,這個時候,再從他的角度,給予恰當的幫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人,您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一飛沖天的能量源泉。所以真正有智慧的父母要有「井」德,寧靜祥和卻靜水流深,不枯不溢卻有打不完的水。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