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長大了就不喜歡和父母說話了?做到這點就能改變

2020-08-28 畫裡畫外話人生

孩子小的時候往往喜歡黏著父母,好像有問不完的問題、有說不完的話。但是當小朋友長成少年,慢慢成年,留給父母的似乎常常是漸行漸遠的背影。

下面的這些情況你有沒有遇到: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難得回來一次也不愛講話,看手機的時間比看你的多,電話裡多說幾句就不耐煩……

如果有類似的情況,就說明:您和孩子之間出現了溝通障礙。

其實人從小到大,他在交流中的需求都沒有改變,就是獲取幫助或者獲取快樂,所以並不是孩子變了。簡單的說,他不喜歡和你說話了,是因為:你們的對話對他沒用了,既沒有得到知識,也沒有得到快感。這麼說您也許不理解,覺得不是這樣啊,先別急,咱們展開了詳細說,您聽聽是不是這麼回事?

父母會關心子女的健康,常常叮囑:天冷了多穿衣服、晚上別熬夜、開車注意安全、和人吃飯少喝酒……這些的確很重要,也是希望幫助他,但是您想想,這些信息真的有實際意義嗎?他哪一樣不知道呢?所以即便有時候他做不到,也並不是因為他不知道。

所以,這些信息對他來說屬於無用信息,這時候您單純地反覆和他說無用信息,他自然感受不到快樂。更重要的是,通常當人們清楚知道該如何做但沒做到時,內心會產生羞恥感。他當然知道要注意身體、要早睡、少喝酒……但迫於工作壓力等原因無法做到,他的內心本身已經對此有愧疚,此時,您的好心叮嚀對他的情緒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自然容易不耐煩。

那麼該如何做呢?試著從他的角度去考慮。所以我們不是告訴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而是接受事實如此,能做什麼幫助他。比如不再責備他「你能不能少喝點酒」,而是衝一杯蜂蜜水,輕輕地說「辛苦了」。

父母會擔心孩子受苦,希望把自己的經驗提前告訴他,讓他少走彎路。

您說的話可能對他的確是有用的,但他為什麼還是不愛聽呢?這就涉及到前面提到的溝通中的第二點需求:獲得快樂。人們除了物質需求外,很重要的是內心的需求,被理解、被接受、被肯定、被尊重……

當您的子女工作很累了,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跟您抱怨老闆或客戶。此時他希望得到的是您的理解和安慰,或者至少能讓他吐吐槽、心理痛快一下。

此時,如果您反而指責他:「你看看,早和你說不要這樣你偏不信,現在知道苦了吧?」或者說:「工作哪有容易的?我不也是這麼拼過來的嗎?挺一下就過去了。」再或者說:「不想幹就算了,辭職換個工作。」

溝通中比內容更先傳達的是情緒,他在接受語言信息前,先接受到的是您居高臨下的批評教育。這時他自然會排斥,沒有得到預期的理解,他下次就不願意再講了,久而久之,和您說的話越來越少。一旦到了這個階段,您寶貴的人生經驗就很難傳給他了。

為什麼這幾種方式他都不願意接受呢?難道我不是為他好嗎?不是在替他出主意嗎?這恰恰是父母與子女溝通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您太急於提供幫助了!

而實際上,他說這些話的時候,很多情況並不是在尋求指導,而是在尋求安慰。他希望被傾聽,而不是要聽你的。所以耐心地陪他坐坐,泡上一壺茶,讓自己保持平靜,坐下來認真地聽他說。

不打斷、不指責,慢慢地,他會自己平靜下來。認真地聽他說完,如果他信任您的經驗或者需要您的建議,他會主動請教,這個時候,再從他的角度,給予恰當的幫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人,您的理解和支持是他一飛沖天的能量源泉。所以真正有智慧的父母要有「井」德,寧靜祥和卻靜水流深,不枯不溢卻有打不完的水。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父母能做到這10點,孩子就能做人生贏家
    》),養育人生贏家,你要先做到這10點!舉個例子:一個八年級孩子,很容易分心和暴躁,成績不好,還喜歡爭辯。父母是應該指責孩子,還是該多給孩子一些理解,保護他的自尊心?對這個孩子來說,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情緒低落,或是睡眠不足。那是不是因為老熬夜呢?答案可能是,孩子學習有困難,他只是需要的是別人幫他規劃學習時間罷了。
  • 寶寶早說話,父母要做到這3點
    1~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最快、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細心的父母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寶寶在這個時期的語言發展速度相當驚人,只要稍加引導,寶寶就能說出一些多詞句的話語,並學會使用各種基本類型的句子,說話時還會出現一些複合句。  這個時期的寶寶還非常渴望能與父母交流,對此,父母可利用以下方法,因勢利導地對寶寶的語言能力進行訓練。
  • 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話,是因為內向?父母是時候放下姿態進行溝通
    作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及時自我反省,孩子的性格是否和我們平時的言語、接觸有關。孩子除了性格內向,那麼不願意和家長溝通的原因還有哪些?試著走進孩子內心,讓孩子健康成長。為什麼有的孩子越長大越不喜歡和家長溝通?
  • 孩子喜歡亂說話,是情商低的表現,這離不開父母的影響
    生活中父母們也許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自家的孩子說話太過直接,導致在與別人交流的時候將彼此陷入一種十分窘迫的境地。然而在面對這類事情發生的時候,很多父母可能第一反應是斥責自己的孩子,並且為孩子開脫。但其實,孩子喜歡亂說話是情商低的表現,而最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是出在父母身上。情商主要是指一個人對於情緒以及意志等方面的控制能力。
  • 父母做到這3點,就能和孩子輕鬆做朋友
    網友評論一邊倒的批評孩子太脆弱,不過是父母批評幾句揍了兩下就跳樓。其實,網友只看到孩子衝動輕生的一面,而忽視了很多父母公開場合打罵的落後教育方式。面對這種突如其來的衝擊,孩子的心智沒有成熟,往往不知道怎麼應對,所以會產生輕生的行為。
  • 育兒管理心理學:你的孩子為什麼不喜歡和你說話?
    有粉絲反饋給我,他的孩子不喜歡和他說話,但孩子一個人玩的時候卻會自己說話並且說話很大聲。作為父母,他不清楚這是屬於什麼情況。父母不知道這個情況,因為父母是從生理上分析孩子是具備正常說話功能,以及從性格上也判斷孩子是喜歡說話並且可以正常表達。
  • 孩子不喜歡學習怎麼辦?父母做到這4點,孩子由「被動」變主動
    學習主要靠的還是孩子的主動性,如果孩子自己不自主的學習,那麼家長說再多也是沒用的,無法從根本解決問題,想讓孩子主動去學習,下面這幾點很關鍵。久而久之孩子變得不說就不動,有時甚至說了也不動,對學習產生厭煩,提不起興趣,所以為了孩子父母要減少一點說教和嘮叨,幫助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懂得學習所帶給自己的好處,從而自己主動的去學習。
  • 孩子說話總重複,父母覺得這是孩子和自己親近,錯了,這是語言障礙
    在孩子剛剛開始學會說話的時候,父母最喜歡讓孩子重複的兩個詞就是「爸爸」、「媽媽」。 於是出現了那麼一個經典的問題:你最喜歡爸爸還是媽媽啊? 可能這就是我們最早遭遇的求生欲大考驗。 但是如果按照父母的邏輯來說,孩子長大後叫玩具的次數更多,那他豈不是和玩具最親近?
  • 父母說話的時候孩子總是喜歡插話,這是有原因的,父母一定得了解
    有時候孩子插話會使我們沒有面子,因為不管在什麼情況下什麼樣的場合,孩子總是有意無意的在我們說話的時候插嘴。甚至有的人認為這是一種沒有教養,讓自己的父母挺反感的。尤其是守著外人的時候,父母覺得很沒有面子,臉上掛不住,講了幾次呢,孩子也不聽,總是有意無意的插話。
  • 一個常和嬰兒說話,一個幾乎不對話,孩子長大在三方面拉開差距
    執筆:胡蝶編輯:胡蝶定稿:歐陽比文如今的年輕人做了父母,基本上都是視若明珠,看著寶寶可愛的小臉,怎麼都親不夠,明明還是個小嬰兒,就迫不及待地和孩子開始「聊天」。看著新手爸媽寵溺孩子的樣子,老人往往看不慣,那麼小的孩子,說了不也都是白說?對於這一點,還真是說錯了。
  • 孩子長大後受不受歡迎,餐桌禮儀就能看到,家長也要學習下
    孩子的行為舉止直接反映了這個孩子的家教水平,孩子在外面亂來丟的是家長的人,因此很多家長都非常關注家庭教育。孩子的起碼素質在餐桌上最容易體現出來,因為孩子都是貪吃的,在吃飯的時候就能夠看出一個孩子最起碼的素質和修養。
  • 不吼不叫不打罵的教養孩子?!修煉好這一招你就能做到!
    如果父母不能掌控自己的情緒,那麼在怒氣的牽引下,有可能做出各種令自己遺憾和後悔的衝動行為。而孩子在父母狂風暴雨的怒吼下,有時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這樣對待,有時知道為什麼被罵,但他不一定會去改變,只記住了父母因憤怒而扭曲的表情,以及那一句句難以忍受的粗暴話語。同時,在這種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也學會用暴怒來解決各種問題。
  • 想讓孩子更優秀,父母要「逼」他做到這4點,長大後太實用
    每對父母都想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但優秀的孩子需要父母用更優秀的方式去教育。很多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長大後想讓他成為人中龍鳳,這簡直就是「痴人說夢」。如果想讓孩子長大後更優秀,那父母需要從小培養,尤其是要「逼」孩子養成以下這4種習慣,長大後他一定會感激你,
  • 家長要想陪孩子寫作業不生氣,通過改變2點認知就能做到
    陪孩子寫作業,最不缺的就是家長的咆哮聲和質問聲,還會有不小心引起鄰居誤會的情況:那麼問題來了,遇到怎麼教都教不會、寫作業三心二意的孩子,家長到底怎樣才能做到不生氣呢?其實家長改變以下2點認知就能做到。2點認知就能做到,不再焦慮1、接納孩子的不足陪孩子寫作業時,很多家長會由衷發出這樣的疑問:&34;家長需要明白,孩子的各項能力和知識水平是非常有限的,我們陪他們寫作業的時候
  • 聰明的孩子令人喜歡!做到這四點,你也可以培養一個聰明的孩子
    每一個爸爸媽媽都想有一個聰明的孩子,聰明的孩子著實令人喜歡,但是並不是我們父母想把孩子培養成聰明的孩子就能輕易達成的。聰明的孩子有先天和後天之分,先天的我們無法改變,這取決於遺傳因素。而後天的培養,我們卻可以通過我們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變得聰明,讓他成為一個人見人愛的聰明孩子。
  • 父母平時做到這5點,孩子往往比同齡人更聰明
    曾經有一本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讓許多父母知道了自己的責任重大。沒錯,爸爸媽媽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他們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深遠的影響。在我們周圍,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聰明伶俐,將來能夠出人頭地,但在現實中他們往往卻不知道該怎樣教育孩子,導致孩子偏離了原來的期盼,讓他們後悔莫及。
  • 父母的語言對自己的孩子是有魔力的,永遠不要這麼和孩子說話
    父母的語言對自己的孩子是有魔力的,父母的無意之言可能就會改變孩子的世界觀或者產生心理問題,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好好說話,永遠不要這麼對孩子說話。這句一聽貌似是正確的,但是「貪婪」「吝嗇」是孩子這個階段正常的心理表現。父母這麼說會深深的傷害孩子自尊,也可能會讓孩子認為我必須分享一切,沒有什麼是歸屬我的。隨著孩子長大,很大可能會發展成「老好人」的性格。正確的說法:你能讓這個小朋友玩一會你的玩具嗎?或者:你們倆可以交換玩一下玩具嗎?把決定權交給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管理好自己的東西。如果孩子反對,我們不需要繼續堅持。
  • 什麼樣的媽媽才是孩子喜歡的?做到這6點孩子越來越愛你
    當媽媽容易,當個好媽媽卻不那麼容易。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從十月懷胎到生下孩子,再到後來養育孩子,這整個過程自己付出了很多很多,特別的辛苦,甚至還會有委屈。可是,為什麼我們付出了那麼多,還是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呢?又為什麼,有的孩子特別懂禮貌,特別能理解人呢?什麼樣的媽媽才是孩子喜歡的?
  • 高情商的父母如何和孩子說話?這5種方式,讓孩子自信又懂事
    假如父母缺席孩子的童年時光的話,對於孩子的童年美好時光的話,也會有很大的空缺。有些孩子甚至會因為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性格變得扭曲,長大後做一些對家庭和社會不利的事情。父母應該重視起孩子的童年教育來。
  • 為什麼有些女生不喜歡內向且不愛說話的男生?
    一個男生,內向、不愛說話,為什麼不招有些女生喜歡呢?其實不光他不招有些女生喜歡,連他們自己都會不喜歡自己。這在心理學上可以稱為社交退縮,背後的原因是焦慮,擔心自己不夠好,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擔心負面事情向自己湧向自己,擔心這擔心那。所以不說話就不犯錯,不會出錯,但這樣就會導致一個惡性循環,越來越迴避社交,進而工作和生活都會受到嚴重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