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限挑戰第四季第1期「知識改變命運」的最終章,有這樣幾個鏡頭。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我們的文章自《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十七)》開始,就進入到了如何架構孩子與內在自我的連結的部分。在《(十七)》中,我們和大家聊了聊「什麼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十八)》中,我們引用李松蔚老師的文章,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每一個人,每一對父母,因為自己的認知、成長經歷,都會存在這樣的慣性思維,我們叫『有色眼鏡』。並且所有進入到我們眼睛的信息,有時會被它過濾,有時會被它加強,還有一些時候,它會扭曲信息。如果一個人成天都戴著這副有色眼鏡,這副眼鏡會愈發固化你看待人、事、問題的方式。所以,有的時候,並非孩子真的有問題,而是父母透過自己的有色眼鏡,『看到』了孩子的問題,甚至在無意識中,『維持』了孩子的問題。目的是,父母需要通過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內在價值感。」;《(十九)》告訴我們「父母幫助孩子架構孩子與內在自我的連結的具體步驟。」;《(十九)》之後我們發了一個《番外篇》,通過一道簡單的心理學測試題,讓父母看到自己童年成長過程中的擁有和缺失,從而幫助大家覺察到自己的「有色眼鏡」是怎樣的?該注意什麼?
那麼今天這期的主題,我們就以極限挑戰中「顏王——帥雷雷」的成長感悟作為引子,來聊聊如何架構孩子與內在自我的連結的最後一個部分——如何通過培養孩子自信、自尊、自愛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什麼是自信、自愛和自尊?
自信就是信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價值。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才能信任別人,同時,別人也才能信任他。
自愛就是愛護自己。一個人也只有先愛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人只有先做到有自尊,才能夠尊重他人,他人也才會尊重他。
自信、自愛、自尊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人必須先有足夠的自信,才能建立足夠的自愛;有了足夠的自愛,才能建立起足夠的自尊。
自信的基礎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須經過肯定才能變成自信。
舉例說明,我們任何一對父母面對剛出生的小寶寶的時候,對這個孩子的期望是最多的。父母會想像他長大了之後的樣子,工作的樣子,談戀愛、結婚的樣子……,充滿愛。並且對如何教育好這個孩子自信滿滿,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好他。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孩子漸漸長大,漸漸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想法,並付諸以行動,此時,很多父母會產生深深地挫敗感,你說他,他不聽;講好話,他不理你;打罵一頓,好一會兒,過一會兒又恢復原樣了……家長這種教育行為的付出,遲遲得不到孩子行為的一種符合家長肯定需求的回報,漸漸地,家長就沒有那麼自信了,覺得這個孩子無藥可救,用盡方法怎麼教育都沒有用,漸漸地,也就聽之任之,放棄了事。
問題的根結是什麼?能力。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盛行,可是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嗎?對了,《易經》。《易經》為「百經之祖」。《易經》告訴我們一個最普世的哲學思想就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同樣,孩子在成長,在變化,而家長的教育思維和方式沒有成長,沒有變化,如何去順應孩子發育、成長的需要呢?教育孩子的能力不足,是家長對教育孩子的問題失去信心的根源,那麼為什麼家長對於教育自己的孩子會漸漸失去信心?因為他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也就是「得不到孩子的某些行為,因為家長的教育而改變」的這種肯定的反饋。
每一個心智成熟的家長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家長都會因為得不到肯定的反饋,而放棄如此之重要的孩子教育,何況一個未成年、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學習,包括學習成績對於孩子來說重要嗎?重要。但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肯定的反饋,孩子是不是也會像家長一樣放棄學業呢?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自信的基礎是能力,能力的基礎是經驗,經驗的基礎是嘗試,嘗試的基礎是感覺,感覺就是想去嘗試的內心狀態,也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動力。沒有願意嘗試的心態,就沒有想嘗試的感覺,沒有想嘗試的感覺,就不會去做第一次的嘗試,因此,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經驗積累,也因此就不具備做事的能力。
經驗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叫做成功,成功的經驗;一種叫做失敗,從失敗中學習到的經驗。擁有成功的經驗固然是好的。但是,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從嬰兒到成年,從走路到說話,每一項能力都是憑藉著不斷地失敗,不斷地累積經驗而學會的。偏偏有很多的家長不允許孩子失敗,其實,家長也不是不允許孩子失敗,而是家長自己本身不允許自己失敗,孩子的失敗恰恰體現了他自己的失敗。為了避免失敗,家長也不願意去面對和嘗試新的東西,這是不讓自我成長的做法,而家長的這種做法,通過家長的「不要失敗。失敗是不好的,是錯誤的。」教育模型漸漸傳遞到了孩子的潛意識中,孩子也開始不願意失敗,也開始不願意承擔失敗的責任,也開始不讓自我成長。避免失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去做」,所以,當這個孩子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就選擇「不面對,不嘗試,不要做」,結果就是逃學、厭學、不學,孩子也天天活在,沒有體會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而帶來的痛苦中。
面對我們的家長,我總說,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而且每一對父母都是最優秀的老師,其實大家根本就不用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為什麼?那麼,不用學習,你在這裡瞎胡叨叨幹什麼呢?因為教育孩子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能力,但,事實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都忘卻如何教育孩子了,我們失去了這樣的技能,而我的工作,就是幫助大家重新找到這些技能。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人類不知用了幾百萬年,才從四肢爬行學會直立行走;也不知用了多長時間,才從動物般的吼叫進化出語言。而我們的每一個無生理缺陷的嬰兒,卻要用1年左右的時間,學會人類歷程幾百萬年才學會的兩大技能——直立行走和語言。這中間固然有基因的原因,但同時也離不開每一對父母的辛勤哺育。
還記得嗎?當你的孩子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是怎麼教會他說話的?孩子偶然蹦出一個類似「媽媽」或者「爸爸」的發音,作為父母,欣喜若狂,開心的告訴周圍的每一個人,「我的孩子會叫媽媽/爸爸了,我的孩子會叫媽媽/爸爸了……」。這份喜悅是發自內心的,同樣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最大的肯定。之後呢?你會怎麼做?你會繼續開心的面對孩子,鼓勵他,「來,寶貝,再叫個媽媽/爸爸。」孩子呢?也開心的回應。
回應的對,你會怎樣說?「來,寶貝,再叫一個,媽媽/爸爸,再叫一個,哈哈哈!」回應的不對,你會一把把孩子推搡出去,然後指著他的鼻子罵到,「你怎麼就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媽媽、爸爸都不會叫?其餘的小朋友都會,你怎麼就學不會?你是白痴嗎?你腦子裡是漿糊嗎?……」,又或者把孩子抱起來,放到腿上,對著小屁股一頓噼裡啪啦的亂打,邊打還邊說,「叫你記不住,叫你記住,打你,你是不是就記住了?」
你會這樣嗎?不會。每一對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說話的,我們會說,「沒關係的,來,寶貝,跟著媽媽/爸爸說,媽媽/爸爸。再來一遍,媽媽/爸爸,對對,你說的很好,再來,媽媽/爸爸……」。
同樣,孩子學走路,不小心摔倒了,當時的你會怎麼辦?是衝過去踢兩腳,「你不會注意點嗎?你不會小心點嗎?你眼睛瞎了?這麼大的馬路,就那麼一塊小石頭,還把你絆倒了,你不會繞過去嗎?……」,還是趕緊跑過去,把他抱起來,拍拍他身上的灰塵,輕聲的和他說,「沒關係的,寶寶,來,跟媽媽一起,媽媽扶著你走……」,又或者,跑到跟前,用期待和鼓勵的眼神看著他,鼓勵他,「快,站起來寶寶,你可以的,你很堅強,你自己能站起來的,加油……」
這些最好的、最質樸的、最符合人類天性的教育方式,我們本來都會的,只是,太可惜了,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都忘卻了。
給大家一個培養孩子自信的公式:
轉變對失敗的看法→願意嘗試的心態→嘗試→經驗(成功或者失敗都可以獲得肯定支持的)→肯定→能力→自信→自愛→自尊
孩子出生的時候是沒有什麼自信、自愛和自尊的,但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歷的每一份人生經驗都會讓他產生一些信念和價值觀,這些信念和價值觀累積的效果轉化進孩子的潛意識,就形成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自我價值了。因此,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身邊的每一位成年人對他的影響都會非常的巨大。當然,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家人、老師和同學、朋友。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足夠的肯定,他便能培養出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反之,他的自信、自愛、自尊就會不足,他就會在內心不斷地貶低他自己的價值。還有,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長或者孩子的監護者只能看到孩子行為的不合理和破壞性,並且與孩子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關係和信任基礎,僅僅企圖通過規範、約束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的內心是不會把這份規範和約束當做是父母愛的表達,他會把它們當做是不讓他成長的東西,所以就總是會反抗,這就解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過激甚至犯罪行為。
所以,對於自我價值不足的人,幫助他們重新培養出自我價值,只有一個方法:製造機會,讓他自己多做點事情,或者幫助他多做點事情,然後在做事的過程中,讓他得到多一些的肯定。沒有其他的辦法,而且,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這個方法一樣有效,所以,我們可以再用一個重要的公式來補償第一個公式的不足:
多做→多肯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獲得更多的肯定→能力→自信→自愛→自尊
我是麒麟爸爸,曾經在一線教書十餘年,現在側重於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關注亦無不可,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