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

2020-08-26 孔祥安說

極限挑戰第四季第1期「知識改變命運」的最終章,有這樣幾個鏡頭。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圖片來自於網絡

我們的文章自《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十七)》開始,就進入到了如何架構孩子與內在自我的連結的部分。在《(十七)》中,我們和大家聊了聊「什麼是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十八)》中,我們引用李松蔚老師的文章,引入了一個新的概念——「每一個人,每一對父母,因為自己的認知、成長經歷,都會存在這樣的慣性思維,我們叫『有色眼鏡』。並且所有進入到我們眼睛的信息,有時會被它過濾,有時會被它加強,還有一些時候,它會扭曲信息。如果一個人成天都戴著這副有色眼鏡,這副眼鏡會愈發固化你看待人、事、問題的方式。所以,有的時候,並非孩子真的有問題,而是父母透過自己的有色眼鏡,『看到』了孩子的問題,甚至在無意識中,『維持』了孩子的問題。目的是,父母需要通過孩子來證明自己的內在價值感。」;《(十九)》告訴我們「父母幫助孩子架構孩子與內在自我的連結的具體步驟。」;《(十九)》之後我們發了一個《番外篇》通過一道簡單的心理學測試題,讓父母看到自己童年成長過程中的擁有和缺失,從而幫助大家覺察到自己的「有色眼鏡」是怎樣的?該注意什麼?

那麼今天這期的主題,我們就以極限挑戰中「顏王——帥雷雷」的成長感悟作為引子,來聊聊如何架構孩子與內在自我的連結的最後一個部分——如何通過培養孩子自信、自尊、自愛的能力,提高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什麼是自信、自愛和自尊?

自信就是信賴自己有足夠的能力取得所追求的價值。一個人必須對自己有足夠的信任,才能信任別人,同時,別人也才能信任他。

自愛就是愛護自己。一個人也只有先愛自己,才有餘力去愛別人,別人也會愛他。

自尊就是尊重自己。一個人只有先做到有自尊,才能夠尊重他人,他人也才會尊重他。

自信、自愛、自尊是相互關聯的:一個人必須先有足夠的自信,才能建立足夠的自愛;有了足夠的自愛,才能建立起足夠的自尊。

自信的基礎是能力。但是,能力必須經過肯定才能變成自信。

舉例說明,我們任何一對父母面對剛出生的小寶寶的時候,對這個孩子的期望是最多的。父母會想像他長大了之後的樣子,工作的樣子,談戀愛、結婚的樣子……,充滿愛。並且對如何教育好這個孩子自信滿滿,相信自己有能力照顧好他。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孩子漸漸長大,漸漸開始有自己的思維、想法,並付諸以行動,此時,很多父母會產生深深地挫敗感,你說他,他不聽;講好話,他不理你;打罵一頓,好一會兒,過一會兒又恢復原樣了……家長這種教育行為的付出,遲遲得不到孩子行為的一種符合家長肯定需求的回報,漸漸地,家長就沒有那麼自信了,覺得這個孩子無藥可救,用盡方法怎麼教育都沒有用,漸漸地,也就聽之任之,放棄了事。

問題的根結是什麼?能力。近幾年,中國傳統文化盛行,可是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源是什麼嗎?對了,《易經》。《易經》為「百經之祖」。《易經》告訴我們一個最普世的哲學思想就是,「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道理,就是這個世界一直在變化。」同樣,孩子在成長,在變化,而家長的教育思維和方式沒有成長,沒有變化,如何去順應孩子發育、成長的需要呢?教育孩子的能力不足,是家長對教育孩子的問題失去信心的根源,那麼為什麼家長對於教育自己的孩子會漸漸失去信心?因為他得不到他想要的結果,也就是「得不到孩子的某些行為,因為家長的教育而改變」的這種肯定的反饋。

每一個心智成熟的家長都知道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家長都會因為得不到肯定的反饋,而放棄如此之重要的孩子教育,何況一個未成年、心智還不成熟的孩子?學習,包括學習成績對於孩子來說重要嗎?重要。但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得不到有效的肯定的反饋,孩子是不是也會像家長一樣放棄學業呢?答案不言而喻了吧。

自信的基礎是能力,能力的基礎是經驗,經驗的基礎是嘗試,嘗試的基礎是感覺,感覺就是想去嘗試的內心狀態,也是自信最基本的原動力。沒有願意嘗試的心態,就沒有想嘗試的感覺,沒有想嘗試的感覺,就不會去做第一次的嘗試,因此,就不可能有任何的經驗積累,也因此就不具備做事的能力。

經驗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叫做成功,成功的經驗;一種叫做失敗,從失敗中學習到的經驗。擁有成功的經驗固然是好的。但是,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從嬰兒到成年,從走路到說話,每一項能力都是憑藉著不斷地失敗,不斷地累積經驗而學會的。偏偏有很多的家長不允許孩子失敗,其實,家長也不是不允許孩子失敗,而是家長自己本身不允許自己失敗,孩子的失敗恰恰體現了他自己的失敗。為了避免失敗,家長也不願意去面對和嘗試新的東西,這是不讓自我成長的做法,而家長的這種做法,通過家長的「不要失敗。失敗是不好的,是錯誤的。」教育模型漸漸傳遞到了孩子的潛意識中,孩子也開始不願意失敗,也開始不願意承擔失敗的責任,也開始不讓自我成長。避免失敗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去做」,所以,當這個孩子面對學習上的困難和失敗的時候,就選擇「不面對,不嘗試,不要做」,結果就是逃學、厭學、不學,孩子也天天活在,沒有體會到學習和成長的快樂而帶來的痛苦中。

面對我們的家長,我總說,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就是父母,而且每一對父母都是最優秀的老師,其實大家根本就不用學習如何教育孩子。為什麼?那麼,不用學習,你在這裡瞎胡叨叨幹什麼呢?因為教育孩子是我們天生就具備的能力,但,事實是,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都忘卻如何教育孩子了,我們失去了這樣的技能,而我的工作,就是幫助大家重新找到這些技能。我們回顧一下歷史就會發現,人類不知用了幾百萬年,才從四肢爬行學會直立行走;也不知用了多長時間,才從動物般的吼叫進化出語言。而我們的每一個無生理缺陷的嬰兒,卻要用1年左右的時間,學會人類歷程幾百萬年才學會的兩大技能——直立行走和語言。這中間固然有基因的原因,但同時也離不開每一對父母的辛勤哺育。

還記得嗎?當你的孩子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我們作為父母是怎麼教會他說話的?孩子偶然蹦出一個類似「媽媽」或者「爸爸」的發音,作為父母,欣喜若狂,開心的告訴周圍的每一個人,「我的孩子會叫媽媽/爸爸了,我的孩子會叫媽媽/爸爸了……」。這份喜悅是發自內心的,同樣對於孩子來說也是最大的肯定。之後呢?你會怎麼做?你會繼續開心的面對孩子,鼓勵他,「來,寶貝,再叫個媽媽/爸爸。」孩子呢?也開心的回應。

回應的對,你會怎樣說?「來,寶貝,再叫一個,媽媽/爸爸,再叫一個,哈哈哈!」回應的不對,你會一把把孩子推搡出去,然後指著他的鼻子罵到,「你怎麼就這麼笨?這麼簡單的媽媽、爸爸都不會叫?其餘的小朋友都會,你怎麼就學不會?你是白痴嗎?你腦子裡是漿糊嗎?……」,又或者把孩子抱起來,放到腿上,對著小屁股一頓噼裡啪啦的亂打,邊打還邊說,「叫你記不住,叫你記住,打你,你是不是就記住了?」

你會這樣嗎?不會。每一對父母都是這樣教孩子說話的,我們會說,「沒關係的,來,寶貝,跟著媽媽/爸爸說,媽媽/爸爸。再來一遍,媽媽/爸爸,對對,你說的很好,再來,媽媽/爸爸……」。

同樣,孩子學走路,不小心摔倒了,當時的你會怎麼辦?是衝過去踢兩腳,「你不會注意點嗎?你不會小心點嗎?你眼睛瞎了?這麼大的馬路,就那麼一塊小石頭,還把你絆倒了,你不會繞過去嗎?……」,還是趕緊跑過去,把他抱起來,拍拍他身上的灰塵,輕聲的和他說,「沒關係的,寶寶,來,跟媽媽一起,媽媽扶著你走……」,又或者,跑到跟前,用期待和鼓勵的眼神看著他,鼓勵他,「快,站起來寶寶,你可以的,你很堅強,你自己能站起來的,加油……」

這些最好的、最質樸的、最符合人類天性的教育方式,我們本來都會的,只是,太可惜了,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都忘卻了。

給大家一個培養孩子自信的公式:

轉變對失敗的看法→願意嘗試的心態→嘗試→經驗(成功或者失敗都可以獲得肯定支持的)→肯定→能力→自信→自愛→自尊

孩子出生的時候是沒有什麼自信、自愛和自尊的,但是在他成長的過程中,他經歷的每一份人生經驗都會讓他產生一些信念和價值觀,這些信念和價值觀累積的效果轉化進孩子的潛意識,就形成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的自我價值了。因此,在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身邊的每一位成年人對他的影響都會非常的巨大。當然,主要是父母,其次是家人、老師和同學、朋友。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夠得到足夠的肯定,他便能培養出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反之,他的自信、自愛、自尊就會不足,他就會在內心不斷地貶低他自己的價值。還有,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長或者孩子的監護者只能看到孩子行為的不合理和破壞性,並且與孩子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關係和信任基礎,僅僅企圖通過規範、約束來教育孩子,那麼孩子的內心是不會把這份規範和約束當做是父母愛的表達,他會把它們當做是不讓他成長的東西,所以就總是會反抗,這就解釋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叛逆、過激甚至犯罪行為。

所以,對於自我價值不足的人,幫助他們重新培養出自我價值,只有一個方法:製造機會,讓他自己多做點事情,或者幫助他多做點事情,然後在做事的過程中,讓他得到多一些的肯定。沒有其他的辦法,而且,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這個方法一樣有效,所以,我們可以再用一個重要的公式來補償第一個公式的不足:

多做→多肯定→多做到→因多做到而獲得更多的肯定→能力→自信→自愛→自尊

我是麒麟爸爸,曾經在一線教書十餘年,現在側重於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請轉發或者收藏,關注亦無不可,謝謝大家,我們下期再見。

相關焦點

  • 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三)
    所以,不是所有的孩子我都能幫助的,我也幫助不了所有的孩子,這與什麼有關?與我們在《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十八)》的文章中提到的,父母所佩戴的「有色眼鏡」有關,父母的「有色眼鏡」又與父母的認知有關,所以,局限於父母的認知,我不得不詢問每一個到我面前的來訪者,「你相信我嗎?」
  • 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五)
    其實,據我當時的觀察(我是任課老師),她也不是假努力,她是真的很用功,但就是事倍功半,因為她缺少一個很重要的學習組成部分——學習方法。我們經常稱讚一個學習上能力突出的孩子,會怎樣稱讚?「嗯嗯,這個孩子學的快,會的多……」「學的快」,是說這個孩子在學習上花的時間少;「會的多」,是說這個孩子學習的效果很好;綜合起來說,就是花最少的學習時間,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這是任何一個自主自動自發學習的孩子都想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每一個學習者的最終夢想,而這,也就突出了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 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四)
    承接上一期,我們聊了有關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提高孩子學習體系的建設比提高學習成績目標更重要。為什麼?因為,很多時候,我們作為家長,面對孩子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焦慮、無助、擔憂,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過分關注於解決問題這個目標,而忽略了「怎麼做,才能解決問題」——這個完整體系的建設。
  • 《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知識體系結構圖
    我是麒麟爸爸,曾經在一線教書十餘年,現在側重於精研未成年孩子心理因素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係。今天到這裡,我們歷時近30天,幾乎每天更新一篇的有關「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的內容就全部講完了。
  • 怎麼做,才能夠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二十一)
    這個女孩有一個特別典型的現象,平時學習很努力,而且成績也還不錯,每次在補習班裡數學的測試成績基本都是百分制的85分左右,可以判做「優秀」。但是,每次學校的考試,這個女孩就是考不及格,離及格線也不遠,大概每次都是五十七八分(百分制),但就是及格不了。後來,她的媽媽給我電話,說,孔老師,我的孩子已經來你這裡補習很久了,為什麼她的數學成績總也上不去呢?
  • 5技巧讓孩子自動自發收玩具
    孩子玩玩具老是不專心,是注意力不足嗎?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自動自發收玩具?孩子總喜歡搶別人的玩具,該怎麼辦?寶貝遊戲時難免會出現一些壞習慣。想讓孩子改變行為、學會正確做法,專家教你這樣做。
  • 家長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孩子的興趣呢?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手爸媽開始意識到早教的重要性,所以,他們會用各種各樣的早教工具,來開發孩子的潛力,又或者是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並以此來提升孩子的學習力。興趣對於孩子來說,確實是最好的老師。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孩子的興趣呢?
  • 6大訣竅,孩子學會折衣、收玩具、切菜!培養孩子自動自發
    同時爸媽在過程中,不要吝嗇給予社會性鼓勵,像是擁抱、讚美等,都能增強願意學習的動機。3.說出明確的指令若是爸媽想要孩子協助家事,應該避免模糊不清的指令,像是『把這邊收一收;那邊好髒,幫忙擦一下』,對於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會不了解真正要做的事是什麼,也不知道怎麼做才叫完成,爸媽應該明確說出『請你把車車收進這個大盒子裡、這兩個餐桌是你負責的,要把桌上的菜菜擦起來』之類的話語,必要時搭配手勢或示範,才能傳達給孩子正確的資訊。
  • 引導孩子愛上學習的奧秘(一)
    前幾天去叔叔家,上小學二年級的弟弟一如既往地玩遊戲玩的廢寢忘食,聽到叔叔和弟弟說了這樣一句話:「你要學習有玩遊戲這勁頭,早成學霸了。」這句話聽起來怎麼有點熟悉,這是不是所有整日沉溺於遊戲的孩子的家長們的心聲呢?
  • 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呢?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夠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呢?因此,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家長可以帶著孩子去觀察一下這些勞動者的工作情況,也可以讓孩子多跟他們交流2、讓孩子看看自己的勞動環境許多孩子之所以不懂得父母的辛勞,大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根本沒有深入地了解過父母的勞動環境,所以他們會覺得養家餬口對於父母來說
  • 怎樣跟孩子說,讓孩子才能自覺學習?好的家長都怎麼做的?
    前言:你是不是在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做事非常認真,而且不用家長督促就能夠做得很好呢,其實你在羨慕別人家孩子的同時,別人家的家長可能也在羨慕你,有時候很多人都說自己家的孩子學習一點不認真,總喜歡非常淘氣的去玩耍,下課之後一點都不知道為下一堂課做準備,其實這樣的孩子也非常正常,小孩子都喜歡到處去玩耍,這有助於孩子內心的發展,那麼如果讓孩子自覺的去學習呢?
  • 課堂上怎麼做才能夠讓自己get到老師的點不犯困,提高學習效率?
    但是在網絡課堂中,老師面對我們孩子的作用力就變得很弱,更多的是我們學生自己怎樣的捲入到介入到老師的課堂中。因為我們知道如果一件事情你沒有進去的話,是聽起來很痛苦的,因為聽一個人嘮叨嘮叨的話,你又不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或者你沒主動的跟著他去走的話,其實它是一種噪音,很人很容易犯困。
  • 廣播心理學大講堂丨搞定孩子的學習(三)
    )怎麼克服厭學(習得性無助)的狀態 怎麼才能不要(儘量避免)讓孩子產生厭學的感覺讓所有的學生都能自覺地參與到學習中來,盡情地體驗學習道路上的不同經歷,不斷去克服困難,盡情地享受學習帶來的成就感和愉悅感,以最好的姿態迎接自己的未來。怎麼在學習中重視過程呢?
  • 學習的天性:「父母」如何成為學習教練(2)
    昨天我們和大家談了談關於學習當中需要什麼樣的支持,才能真的去提升自己,或者是孩子學習的能力,因為我們學習的背後要獲得的是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知識本身,那麼我們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教練式」的陪伴。那什麼是「教練式」陪伴呢?今天就和大家再來詳細的聊一聊.....
  • 陪伴孩子走出焦慮的日子(二十)
    雖然還是時時被突如其來的軀體症狀困擾,斷斷續續堅持上學,請假從未超過兩天,每周半天的畫畫都能夠堅持去。看得出來,孩子十分用心,能堅持一定要堅持,學校每天晚上9點的夜跑也儘量參加。其實從中醫的角度講是不贊成夜跑的,但學校的統一安排孩子還是儘量遵守。在這個期間,蕁麻疹老是出現,還有腳動不動就扭傷了,去畫畫都路上還肩膀脫臼。我從學習中了解到這都是焦慮引發的神經系統的症狀。
  • 為什麼,我家的孩子就不會主動自發的去學習?之「動機篇」
    大家可以體會一下,比如說,車,必須要給它加油,它才能行駛;車裡沒有油,你再鞭撻它,它也不會行駛。汽油車,你加柴油不行;柴油車,你加汽油沒有用。因此,對於車來說,你要想讓它動,就必須要給它一個它想要的一個能量,適合它的能量,你給它,它才能行駛,它才能動;你不給它,你怎麼做,它也不動。所以,車,有它內在的一個動力。人也是一樣的。
  • 去上學分享-家長如何孩子學習英語?(下)
    年齡:7-9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小學,對於語言符號系統的認知能力更強,也具有了一定的詞彙量基礎,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就是擴大詞彙量,突破聽說能力。去上學家長應該怎麼做? 孩子在課堂會上會學習一些英語詞彙,家長朋友們不妨拓展同一主題的詞彙讓孩子來學習。比如:孩子在課上學習了顏色詞彙red、green,爸爸媽媽便可以在家裡教孩子black, white,yellow等等,使用單詞卡或者自己製作卡片都行。 還可以和孩子玩一些詞彙遊戲,比如詞語接龍、看圖猜詞。
  • 二十個人性誤區(下)
    這二十個誤區能讓你看穿社會,看透人性。十一、我們總以為,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條件,把自己最好的都留給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責任,心裡才能踏實。實際上,世上最大的悲劇是讓孩子「蠢而多財」。自古以來,企圖給孩子留一筆錢,夢想讓孩子也可以富貴逍遙的人,基本上沒有實現的。相反,那些留下良好習慣、家風的家族,卻可以昌盛多年。
  • 花甲到底怎麼做才能洗乾淨呢?教你一些小妙招,讓花甲自動吐沙!
    花甲到底怎麼做才能洗乾淨呢?教你一些小妙招,讓花甲自動吐沙!花甲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吃的的一種海鮮之一,不過我們都知道在外面買的花甲的價格一點都不便宜,所以說有很多的人他們都會到海鮮市場去購買一些新鮮的花架,然後自己回家裡做著吃,但是我們在製作花甲的時候,有一步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處理花甲裡邊殘留的沙子,要不然的話我們在吃的時候是非常影響口感的。
  • 去上學分享-家長如何孩子學習英語?(中)
    年齡:3-6歲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正處於語言敏感期,也是孩子英語啟蒙的黃金期,他們對於各種語音信號,比如電視、人講話的聲音、鳥叫等非常敏感,是培養純正語音語調的好時機,也是讓孩子學習自然拼讀,培養孩子英語興趣的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