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關中東北部,有一片古老的土地,東聞關關雎鳩之歌詠,西察倉頡造字之神韻,南望華山奇險之雄姿,北接軒轅黃帝肇啟之紫韻,自地誕天生它就在此,正是我的故鄉澄城。
這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在縣城西端,坐落著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結構建築群——澄城樂樓。
據史料記載,澄城樂樓始建於唐德宗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據說早先廟前有兩座神樓,原是先民祭祀敬神的場所,古時候每逢初一、十五或廟會的時候,人們在此敲鐘擊鼓,舉行大型鼓樂祭祀活動,後人取鼓樂祭神之意,故名樂樓。可惜,遭元末戰亂焚毀,明嘉靖年間,知縣徐孝賢修復,後又被四百多年前的關中大地震震毀。萬曆壬午(公元1582年)知縣暢孟樂認為,澄城之所以地瘠民貧,是因為怠慢了神。治民祀神是有司之責(當官人的責任)。他帶頭為重建神樓捐獻奉銀,鄉紳庶民均紛紛響應,捐資出力,不到半年時間修繕完成,並增修為三樓,始為現貌。
站在樓前,隔著臺階仰望主樓,只見主樓楣上三個醒目的鎏金大字卻是「城隍廟」,城隍是中國民間城池的守護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同時,城隍也是司法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增福進利等等。既然是城隍廟,為什麼人們卻稱其為「樂樓」呢?大約就是因為前文提到的先民鼓樂祭祀的緣故吧。
要遊覽樂樓,需先踏上四十級臺階,是古代出入城隍廟的唯一通道。相傳明代時的澄城縣縣轄40裡,每裡都設有裡長。裡,是明代的行政區劃單位,裡比村大,比鎮小。每逢初一、十五或廟會之時,裡長們都會率民眾捧著供品,登上這四十級臺階進入大殿祭拜城隍,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事事順心。四十級臺階就象徵著澄城縣四十裡的百姓都受城隍爺的庇佑。
城隍廟一般都修建在城內,而澄城的城隍廟為啥偏偏建於縣城西門外?相傳在清代,有姑嫂倆為一隻遺失的馬鐙互相猜疑,嫂嫂懷疑馬鐙讓小姑偷回婆家,小姑認為馬鐙被嫂嫂偷藏了,兩人為此爭執不下,一同來到城隍廟盟誓鳴冤。小姑先跪倒發誓說:「如果我拿了馬鐙,叫我出門把腿摔斷。」嫂嫂也不甘示弱,發誓說:「要是我拿了馬鐙,叫我吃飯噎死。」這時正是城隍爺準備收「香火」的時間,她們的糾紛使城隍爺很不耐煩。於是,城隍爺憑經驗推想,認定是小姑不賢偷了家裡的馬鐙。小姑發完誓出門時,城隍爺便命小鬼絆倒她,小姑扭傷腿腳,使其誓言成真。
看到小姑誓言成真,嫂嫂不但對其冷言羞辱,還將這件事在村裡散播。受了屈辱的小姑傷心欲絕,為了自己的清白,一氣之下撞死在城隍廟廟門上。後來,家人從馬廄中找到了馬鐙。這時,城隍爺知道自己犯了錯,不但沒有明斷是非,還釀出一條人命冤案。從此,他引以為戒,決心斷是非一定要重視調查。為了便於自己早出晚歸,明察暗訪,城隍爺特託夢給當時的縣官楊某,請求將城隍廟移到縣城西門外。
當然,傳說是人們口口相傳的美好景願。關于澄城城隍廟為何建在西門外,澄城樂樓文管所馬軼博主任從風水學角度給出了解答,他告訴記者說:「因為澄城四面環溝,且東高西低,東為陽,西為陰,不能抱守平衡,風水會從西方流逝,所以在西方建一高樓鎮風水。黃鶴樓等著名建築均有風水之說,且城隍為陰神,處西方不會影響本來的平衡。」傳說也好,風水也罷,總之這一古建築群承載了千百年來澄城人民對生活的美好祝願。
沿階拾級而上,在兩側牆上砌著精美的磚雕。東邊牆上雕有兩顆壽桃,造型飽滿豐腴,寓意長壽;又雕有寓意多子多福的石榴和枝葉翻卷的鳳戲牡丹,寓意富貴美滿;佛手和蝙蝠寓意福壽雙全;下側雕有如意和古代兵器戟,寓意吉祥如意;西側牆上則雕有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葡萄,寓意多子多福;喜鵲登梅,寓意喜事臨門;中間展翅穿梭在祥雲紋中的蝙蝠寓意遍地是福;下側雕有琴棋書畫,寓意高雅清潔。
東西兩側牆,面朝南的那一面上,頂部飾有扇形磚雕,東邊刻「飛龍」兩字,西邊刻「舞鳳」兩字。馬軼博主任告訴記者,東方代表陽,陽也代表男性,龍,則是大家熟知的代表古代天子;而西方日落,代表陰,鳳,古時泛指女性之尊皇后,也代表著女性。這樣的安排,東陽方為陽,雕刻飛龍,西方為陰,雕刻舞鳳,同是陰陽抱守,陰陽平衡。
儘管馬軼博主任強調這只是他自己琢磨出來的,不能代表專業註解。但是他善於鑽研的治學精神和他詳盡周到的講解,讓筆者感受到他對自己職業的熱愛,以及對文化古蹟的敬畏之心。
樂樓三座古樓坐北面南,均為梁柱式木結構建築,共立於高臺之上,佔地約300平方米。背依綿延的黃龍山系,梁原禹門諸山蜿蜒而來,呈龍盤虎踞之勢,俯觀西河水流迢迢,乃風水團聚之地。其主樓高17米,佔地140.2平方米,經32根柱子架梁疊木而成,其中10根為通天柱(所謂通天柱,就是說這根柱子從地面通向樓頂是完整的一根,也就是說主樓有多高,這根木柱就有多長),內頂為八卦藻井,繪飾「火焰寶珠」圖案,象徵吉祥如意。樓內畫棟連雲,在通柱與廊柱間建有空中迴廊,設有木樓梯,遊人登梯上樓可觀四方,遠山近景一目了然。主樓樓頂為琉璃重簷三滴水歇山頂,歇山頂是古代的官式建築的屋頂格式,僅次於北京故宮太和殿的廡殿頂,由此可見城隍在古代社會地位崇高,所謂三滴水就是說雨水從空中落到地面需停歇三下。
東西兩側樓為方形亭式樓閣,各佔地四十平方米,各用14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樓頂為琉璃重簷十字歇山頂。秀麗精巧,如翼凌空。三座古樓樓頂屋面山花均用琉璃瓦、龍、鳳、套角獸和武士俑等琉璃配飾,飛簷鬥拱,雕龍飾鳳,挑角掛鈴,答遠響而引清風,蘊煙霞而幻昕夕。
三座古樓可以說在工藝上極盡奢華,拋開其複雜的梁柱式木結構不說,僅精美的磚雕、木雕、造型各異的琉璃俑就很難悉數描繪。這組古建築中僅木圓雕動物就有各式樣的龍、鳳、象、魚、蝙蝠、瑞獸等;又有透雕靈雀、祥雲,靈芝等;其中所繪紋飾有各樣寶相花、祥雲紋、海水紋等;每根柱子的兩端正反兩側均繪有工筆花鳥、山水、人物、典故等等;我以藝術門外漢的能力,實在是難以將樂樓的華美敘於筆端,讀者諸君唯有親臨去感受了。
主樓東側是鐘樓,懸掛著一口明代大鐵鐘,鑄造於明隆慶四年,距今400多年,高1.5米,重約2噸,生鐵澆鑄而成。大明神物,神鐘有靈,敲鐘每一響,都有它的吉祥寓意。主樓西側是鼓樓,裡面架設八卦神鼓,擊鼓可以定乾坤,擊敲神鼓每一響,也都有它的吉祥寓意。
位於樂樓北側的院牆上,鑲嵌著一大塊琉璃圖匾,上面刻畫有一隻聳肩塌背的琉璃虎,它兩眼炯炯有神,前爪按在山巒之上,綿延的群山在它爪下如綿羊般乖順。琉璃虎粗大的虎尾如鋼鞭挺立,讓人生出一種幻覺,似乎只要它輕拂虎尾,吼聲即可聲振百裡。琉璃虎神威蓋世,民間還流傳著一段關於它的傳說,相傳澄城的城隍在世為官清廉,百姓感念,死後封為城隍爺。玉皇大帝聞知城隍爺清廉為民的事跡後,派天虎星下凡協助城隍爺保一方城池平安。並在大通橋下為天虎星塑像立座,鎮守城池。該橋洞是通往黃龍白水的必經要道,路面窄長,光線暗淡,行人車輛匆匆忙忙通過,因而流傳著「每日都從神樓下過,不知琉璃虎從哪裡臥」的說法。上世紀60年代該洞被封,從洞壁卸下琉璃虎,移至樂樓牆壁,如今這隻神獸一身正氣盯視著世間,保一方平安。
在澄城這片大地上,有漢武帝所鑿「關中六渠」之一「龍首渠」、梁周秦漢宮殿遺址、澄城縣業善鄉坡頭村的西漢鑄錢遺址、樂樓、精進寺、堯頭窯等歷史古蹟和文化瑰寶。澄城磚雕、拴馬樁石、窯頭黑瓷、澄城刺繡、花饃、家織布等民俗工藝精美絕倫;澄城水盆羊肉、麥子泡饃、辣子烹豆腐、酸黃菜、烀肉碗子、帶把肘子等地域名菜色香味俱佳。
2017年12月12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澄城縣劉家窪村發現周代封國採邑。劉家窪墓地為目前全國規模最大的春秋時期周系墓葬。在這片溝壑縱橫的黃土地上,生活著勤勞的澄城人民,一代又一代澄城人勵精圖治,奮發進取,譜寫華章。在澄城這黃土地下,蘊藏著無盡的天華物寶,澄城神秘的面紗才拂開一角,等待讀者諸君親臨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