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一名10歲女童被親生母親毒打的新聞引起全網關注。
9月,全國各地的學校都陸續開學,其中安徽合肥颱風的吳山中心小學也迎來了可愛的學生。
但是當天,任課老師發現一位三年級女孩不太對勁,一副痛苦的樣子,走近一看,竟然發現有血從她的衣服上滲出,老師連忙將她送往了醫院。
醫生給女孩做了全身檢查,得知她全身上下都有傷口,除了正在流血的新傷,還有已經癒合的舊疤痕。
面對醫生和老師的詢問關切,女孩說,媽媽經常打她,不僅用鞭子抽她,還會把火鉗放她身上,並且威脅她不可以告訴任何人……
當地警方發通報稱,已經安排孩子親屬暫時照顧孩子,也將依法處理那位媽媽。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可是有些父母,不僅沒有對孩子付出,還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工具,這樣的父母比比皆是……
在一期訪談類節目中,嘉賓姬小卓透露,他和親生父親處同一屋簷下,卻幾乎8年零交流。
小時候,媽媽讓爸爸看他寫作業,爸爸就躺在床上看著他。
有一次,媽媽看到原本應該在做功課的小卓在桌子上睡著,爸爸在床上睡著,非常生氣,質問他爸爸:
為什麼你沒有盡到一個父親的責任。
他們大吵了起來,甚至發生了肢體衝突,媽媽哭著回房睡了。
爸爸從晚上7點到第二天凌晨5點,拿著30釐米長的塑料尺子,抽打了他一個晚上。
小卓寫錯了一個字,爸爸就拿橡皮把所有的都擦掉,讓小卓從頭開始寫。
當時小卓6歲,他非常不理解,為什么爸爸要用這種極端的方式對待他。
他媽媽常說他爸爸不管孩子,他對小卓的教育是不負責的。
他的爸爸想證明給他的媽媽看:
好,你說我不負責是吧?我把孩子打成這樣,讓你看看我有多負責。
小卓的遭遇揭開了「中國式暴力管教」這道沉默的傷疤。
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打罵對一個孩子的傷害是無形的,像一道疤痕永遠伴隨著他長大。
揪心的是,這種成長的隱痛,大部分子女都經歷過亦或許正在經歷著。
三流父母
「棍棒底下出孝子」,是父母最大的愚蠢
&34;你今天不把作業寫完,就不要進這個家門。」
爸爸作勢把李賀推出了家門。
李賀漲紅了小臉:「不進就不進,這個家,誰愛呆誰呆,我再也不回來了。」
留下爸爸在家中凌亂、焦慮、擔憂,李賀媽媽追了幾條街,這才把「離家出走」的李賀帶回了家。
父母的「威脅」教育,不但會激化孩子的逆反心理,而且會讓親情疏遠很多,孩子從小就有一種畏懼感。
以至於到現在,李賀和他爸,每天都沒有話說,距離感特別強。
他至今都記得他爸爸威脅撕他卷子,面目猙獰的畫面。
父母的威脅成了習慣,經常性對孩子施以的諷刺、侮辱、謾罵。
25歲的李賀,到了這個年紀,父母仍舊每天訓斥,沒完沒了地數落他。
稍微犯一點錯誤,就把過去全都推翻,把李賀說的一無是處。
李賀從他們面前走過去,他們也能把他三歲時沒吃完的一碗飯拿出來數落。
在父親的威脅教育下,導致李賀思維上產生依賴感,反正到最後橫豎都得聽他爸爸的。
他膽小怯懦,生怕做錯事而畏首畏尾,沒有主見。
做什麼事總是要徵求父母的眼光,即使這件事很小。
家長喜歡威脅子女,無非是想子女順服、聽從他們,但威脅、語言暴力,真的不是明智的教育方式。
「不聽話,就給我滾」,扼殺了孩子的自尊;
「再這樣,就別回來了。」,扼殺了孩子的自由;
「不許跟他在一起」,扼殺了孩子的愛情。
孩子長大後,他們既憎恨權威,又缺乏獨立思考能力;
既喜歡大包大攬替別人決定,又特別喜歡推卸責任;
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珍愛自己。
在這樣複雜的情感的碰撞中,形成嚴重的依賴和逆反的心理。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時對他最大的要求是」聽話「,這讓多少孩子成年後,永遠活在別人的眼光裡和世俗的標準裡。
很多父母在孩子做完任何事後,都缺乏正面反饋,這讓多少孩子成年後永遠對自己沒有自信。
中國式家長特別喜歡「雙標」,把自己的缺點視為透明,卻要求子女達到理想標準。
這種不問原因上來就主觀臆斷威脅的教育方式;
從來不換位思考的教育方式;
堂而皇之推脫責任的教育方式;
可能才是「中國式教育」的最大悲哀之處吧。
一流父母:
言傳身教,讓教育更有效
教育形式千萬條,言傳身教第一條。
在孩子教育上,語言有時候是蒼白的,行動和事例會悄悄印進價值觀。
董卿在央視《面對面》的一期節目中說了一句話:
&34;有時候說得天花亂墜,都不如一句發自肺腑的低語,都不如一個觸動人心的行動。」
託爾斯泰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父母身上。
當孩子問你:
「為什麼你能說髒話,我不可以?」
「為什麼你能抽菸喝酒,我不可以?」
「為什麼你一直在玩手機,我不可以?」
父母又如何作答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信任的,接觸時間最長的,就是父母。
父母的拳頭讓孩子心靈飽受創傷;
父母的威脅讓孩子逆反畏首畏尾;
父母的行動讓孩子靈魂受益匪淺。
你的言行舉止,決定了你孩子未來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