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家園三區居民通過「愛心歡樂購」平臺購買的食品被送至小區「黨群微家」。受訪單位/供圖
民主與法制社記者 陳和秋 報導
清晨,葉女士像往常一樣晨練回到小區。她拐進了小區「黨群微家」,這裡原本是物業辦公處,而現在,入口處的房間被改造成了一間小食堂,食堂窗口前正圍著不少買早餐的小區居民,窗口後的李大姐正忙不迭地將一籠熱氣騰騰的包子分給眾人。
「李大姐,又來這裡做早餐啊。」葉女士笑著打招呼。李大姐並不是食堂的專職廚師,她也是小區居民,閒時就來食堂做早餐,自製的早點備受居民歡迎。葉女士買了三個包子,一家的早餐輕鬆搞定了。
這一幕正是浙江溫州洞頭區北岙街道海灣家園三區的日常。2018年7月,海灣家園三區開啟了以黨員志願服務為核心的「海霞紅管家」住宅小區自治模式,「黨群微家」裡的食堂就是小區自治模式開展的成果之一。
目前,海灣家園三區已組建形成包括小區拓展黨支部、小區婦聯、小區業委會、小區社會服務中心、小區監督小組在內的「五位一體」管理模式,將黨建引領落實到社區治理的方方面面。
黨員提供貼心服務
實際上,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前,「黨群微家」裡的食堂原本是為小區老人開設的愛心食堂,配有專職廚師,由小區黨員居民捐款,用於採購食材,免費向老人們提供中餐、晚餐。
「這主要是方便一些缺少家人照顧的老人。」海灣家園三區拓展黨支部副書記郭海鏈說,對於腿腳不便的老人,就由黨員輪流送餐上門。每周雙休日,黨員們還會輪流陪老人吃飯。
出於防疫需要,愛心食堂暫時關閉,但一些小區居民可以在此做早餐,售賣自製的麵包、包子等早點。「生意特別好,尤其是周日早上,晚點來就買不到了。」葉女士說,「都是居民自己做的,吃起來放心。」
走出愛心食堂,不遠處立著一塊寫有「海灣三區定製公交」的標牌,地上還畫有公交專用停車位,這是專門為小區60多名就讀於附近溫州市洞頭區實驗小學的孩子們準備的。小區與公交運輸公司合作,開設了一個公交專線,定製公交早晚接送孩子們上下學,由幾名黨員家長輪流跟車到站,護送孩子們到學校、回小區。
「這讓我們省心不少。」葉女士說,疫情前,每個工作日的早上,家長們只需將孩子送到站點,等候專車來送。下午也不必擔心下班太晚,耽擱了接孩子回家,回到社區的孩子們可以先到「黨群微家」專設的自習室,寫作業、看書、下棋,等候家長。
而在雙休日、寒暑假,「黨群微家」的愛心食堂還可以作為教室,面向孩子們開展免費興趣班,由小區內的黨員教師教授音樂課、繪畫課等。食堂一角的桌子上,還可以看到孩子們製作的巖石畫、扇面畫等工藝品。
「我也是其中一名老師。」郭海鏈自豪地說。這支教師隊伍正是由他組織起來,名為「立德樹人志願服務隊」。小區裡像這樣的志願服務隊共有8支,是「海霞紅管家」住宅小區自治模式的核心力量。郭海鏈介紹說,小區內的148名黨員居民,根據業主需求及黨員各自的特長優勢,組建不同的志願服務隊。
其中,由公檢法司等單位黨員幹部組成的「法律幫扶志願服務隊」還曾代表業主開展住宅維修談判,為業主爭取維修資金90餘萬元,妥善解決了業主房屋維修問題。
除了這兩支志願服務隊,還有敬老愛親志願服務隊、信息技術志願服務隊、文化體育志願服務隊、生態環境志願服務隊、平安巡防志願服務隊和健身康養志願服務隊,服務內容幾乎囊括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服務隊成員的照片、姓名、聯繫方式、工作單位等信息都被公示在小區入口處的展示牌上,方便群眾了解和聯繫。
在如此細緻繁雜的志願服務要求下,如何調動黨員的積極性?海灣家園三區的秘訣就在於洞頭區自2018年開始推行的「兩地雙評議」機制,即全區機關事業黨員向居住地、原籍地所在村(社)黨組織報到服務,並接受兩地黨組織對其進行雙重評議。海灣家園三區則成立小區拓展型黨支部,開展小區常態化服務活動。
「區裡對此非常重視。」郭海鏈說,「兩地雙評議」情況納入黨員民主評議、幹部年度考核、幹部提任「兩圈」考察的範圍,作為幹部「8小時」外社會評價的重要依據。由兩地黨組織對機關黨員居家表現、服務成效等情況作出綜合評議,及時反饋給所在單位黨組織。其中幹部提任「兩圈」考察時,「兩地雙評議」綜合表現認定較差的幹部可不予提任。
為量化評判標準,海灣家園三區推行黨員積分管理制度,黨員的志願服務被換算成不同積分,以評分結果作為向上級組織推薦黨員評優評先、職務晉升、幹部提任的參考依據;而積分低於4分的,將在黨員年終民主評議中,失去被評為優秀的資格。此外,累計到一定積分,還可以兌換獎品。
織密治理與服務網絡
在拓展黨支部的引領下,小區社會服務中心、監督小組、小區婦聯、業委會進一步織密社區治理與服務網絡。
「如果說拓展黨支部是彌補業委會的功能缺失,那麼社會服務中心就是彌補物業公司的缺位。」洞頭區委政法委副書記倪小龍說,小區社會服務中心開設了多個居家服務平臺。比如愛心「家政幫」社會服務中心服務,就是由小區社會服務中心收集市場上的維修、裝修、家政等信息,篩選出服務較好的幾家,以低於市場的價格推薦給業主,有需要的業主只需撥打平臺專設熱線電話,就能得到靠譜的上門服務。為了保證服務質量,中心還會收集業主們的評價,及時剔除服務不佳的品牌。
再如愛心「歡樂購」居民互助服務,主要是由服務中心搭建食材、日用品等貨品嚴選平臺,聯繫貨源、質量審核、打包配送。在居民自發建立的「歡樂購」微信群中,中心工作人員和居民會不時發送貨物信息和貨物需求。商家將貨品送至「黨群微家」,由中心工作人員24小時看守,居民可隨時前往領取。
「我們不出小區,就能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郭海鏈說,「歡樂購」服務開展至今,不少商家開始主動聯繫中心,以低價提供貨品。此外,中心還與一些附近村社結對,公益銷售農作物,由中心工作人員上門採購,向居民提供更新鮮便宜的農產品。
而服務之外,監督機構同樣是海灣三區治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監督小組的設立正是該小區自治模式的一大亮點,其主要負責對項目開支的監督。「比如小區建電動車棚、整修地下車庫等工程,涉及資金數額較大,需要監督小組保證資金使用的公正透明。」郭海鏈說,監督小組的工作具體包括制定財務清單,在每月末審議每一筆資金的使用情況,並在公示欄上公示資金使用清單、小區財務報銷清單和工程量清單,接受業主監督。
此外,監督小組還配合黨支部的作風監督工作,動員小區居民參與監督評議,一旦接到涉及黨員幹部的投訴信息,立即啟動溫馨提醒機制,消除黨員幹部「8小時」外的監督死角與盲區。
該小組也由業主構成,包括黨員和非黨員,並吸納具有會計專業背景的成員,保證監督的專業性與公正性。
小區婦聯則承擔起糾紛調解工作。郭海鏈介紹說,小區婦聯的周愛玉,儘管已經退休,但依舊熱心協調鄰裡關係。小區婦聯成立了「她管家」工作室,由周愛玉負責,專門調解家庭、鄰裡矛盾糾紛。「這裡大部分居民她都認識,大家也很信任她,願意和她拉家常,接受她的調解勸導。」郭海鏈說。
此外,小區婦聯還擔任樓長助理的工作,與樓長共同化解鄰裡糾紛。該小區每棟單元樓設有一名樓長,由該樓黨員業主擔任,在一名樓長助理的協助下,展開工作。除了矛盾調解,同時也發布小區維修、建設、選舉等活動通知,收集居民的意見和反饋。
不過,談起樓長,令郭海鏈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小區組織的趣味運動會,以樓棟為單位,組成24支隊伍展開競技。「以前大家都不認識,活動之後,樓裡的氛圍熱鬧多了。」郭海鏈說。
像這樣的文化活動還有很多,比如一年一次的鄰裡節。郭海鏈還記得,首屆鄰裡節舉辦了一場盛大的晚會,節目全由小區居民親自排演。「我們在小區空地上搭建起舞臺,擺了桌椅,有百來桌。」他回憶道,報名參加的居民還需交10元錢,但即便如此,每桌都坐滿了人。
在五位一體管理模式與各類文化活動中,小區鄰裡關係明顯和諧了許多。葉女士說,此前,漏水、噪音等常見的鄰裡問題在海灣家園三區很常見。「不過現在,樓上樓下都認識,有了矛盾,由樓長牽頭調解,或組織矛盾雙方坐下來聊一聊,大家都能互相理解,問題就好解決了。」
作為洞頭區首個創新服務實驗小區,海灣家園三區的治理模式顯然是成功的。目前,洞頭區嘗試將海灣三區的治理經驗在全區其他住宅小區深入推廣,「希望出現更多和諧融洽的新型社區治理共同體。」倪小龍說。
【民主與法制時報版權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