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5月12日,重慶召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第七十二場),重醫附二院護理部主任甘秀妮作為重慶市第17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領隊,分享了她馳援孝感的點滴。
一天之內將119名護士分配到不同崗位
甘秀妮作為重慶市第17批支援湖北醫療隊的領隊,帶領了183名醫護人員馳援孝感,其中護理人員119位,分別來自不同的醫院,不同的科室。同時他們的專業背景也不同,有重症的,有呼吸的,有感染的,同時還有消化的,心血管內科等其他專業。職稱不同,年齡也不同,年齡最大的有50多歲,年齡最小的只有20出頭,而大家面臨的挑戰,就是要在一天以內要把119名背景不同、職稱不同的護士分配到不同的醫院、不同的崗位,包括重症隔離病區和普通隔離病區。
怎麼讓合適的人走到合適的崗位,並且還能夠與團隊中的其他護理人員配合到位?甘秀妮結合大家的專業,配合重慶市衛健委選擇了護理組長,並且結合他們的能力,牽頭制定了《重慶市赴孝感新冠肺炎防治對口支援隊醫療質量與安全管理控制要點》及醫療護理評價標準供孝感市5個醫療救治點支援隊使用,這一點極大的強化落實了質量監管要點,實現了不同醫院不同病區的同質化護理。
「讓我很欣慰的是,我們的護士在孝感期間無一例不良事件發生,保障了病人安全。」甘秀妮說。
護士是患者病情變化的偵察兵
「我認為護士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救治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甘秀妮介紹,在前線,護士待在隔離病房紅區與患者近距離接觸最多、時間最長,不僅是患者病情變化的偵察兵,同時還要「多功能角色「轉換,承擔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專科護理、病區消毒、外送患者檢查等工作。
「可以用『專業』和『全能』兩個詞來概括,」甘秀妮說,工作難度高、強度大、風險高。護士們穿著厚重的防護服,既要做餵水、餵飯、翻身拍背這些基礎護理,還要做氣管切開護理,呼吸機管理、ECMO護理等高風險的專業護理。
除了疾病的護理之外,人文關懷和心理護理在這次新冠疫情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這是護理工作中常說的「同理心」。甘秀妮在深入紅區多次和患者交流中發現,新冠患者孤獨感和焦慮恐懼特別明顯,本著「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的本能,醫護人員通過開展天使之聲醫患雲交流會,融入音樂表演、健康宣教、康復訓練等內容,給患者有益的陪伴,獲媒體報導2次,得到病員表揚數十次,醫患關係非常融洽友好。
有一位病員朋友給甘秀妮發來微信:「一個月來的朝夕相處,你們的專業,敬業,精心,細心,體貼,照顧,陪伴與奉獻精神給我們孝感患者留下了永生不可磨滅的印象,孝感病友會記住你們,孝感人民也會記住你們。」一位當地的後勤保障工作人員給甘秀妮發來微信說:「謝謝您們為我們孝感人民拼過命,渝孝一家親,歡迎親人們常回孝感看看。謝謝!」
如果永遠留在孝感,將捐獻軀體幫助病理研究
「我們也是血肉之軀,說一點都不怕是不可能的。」甘秀妮說道,作為重慶市第十七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更是肩上責任重大,臨行前領導們語重心長地囑咐她,在圓滿完成救治任務的同時,一定把每個隊員完好無損的帶回去。
剛到孝感時,甘秀妮一位在武漢醫院的朋友打電話對她說:「你的年紀也不小了,抵抗力沒有年輕人好,千萬不要進紅區,看著身邊的老專家倒下去,我們心裡太難受了。」甘秀妮回應道:「我已經進了好幾次紅區了,沒事兒,我不怕。」
她說:「你們重慶人真是不怕死!」
在與朋友的電話結束後,甘秀妮心裡其實是不太平靜的,她禁不住在想,如果真的在紅區被感染,永遠留在了孝感,那她一定要把軀體捐獻出來,幫助病理學家們更好、更快地搞懂新冠病毒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雖然這樣想過,但甘秀妮也相信,只要認真做好防護,保護好自己,一定是能回去的,並且才能夠救治更多的患者。
一根頭髮絲外露都要重做,被稱為史上最嚴苛考核
甘秀妮說,因此在到達孝感後,他們對所有隊員進行防護服穿脫的再次培訓及再次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上崗,考核中連一根頭髮絲外露都要被叫停重做,被隊員稱為史上最嚴苛考核。
另外,在支援孝感期間,大家牢記前方指揮部三條鐵的紀律,「聽指揮、講團結;做好自身防護——同進同出同監督,生存第一、勝利第一;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執行規範操作」,還在每個病區設置了院感監督員崗位,並且把重醫附二院開展成熟的病區6S管理帶到了孝感前線,在教學樓改造的,條件非常有限的隔離病區裡進一步完善了三區兩通道,使隔離病區臨床一線護理工作快速上手,同時工作高效且安全,充分契合了戰疫醫療救治的特點。
「這也是我們能夠實現醫護人員零感染目標非常重要的關鍵點;當然,還要特別感謝的是孝感當地的醫院領導,他們說,最好的防護物資一定要留給重慶來的隊員,他們有力的支持保障了我們隊員的安全,也要感謝我院黨委在後方給予我們隊員們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各種保障。」甘秀妮說。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錢也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