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館內的「可園」
如果您是南京的文史愛好者,一定知道陳作霖的大名,《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這些流傳至今的南京方志都出自這位晚清著名史志學家之手。
如果您不鍾情於歷史,穿梭於南京時,也不該忘記這位先人為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所作的貢獻。因為是他在告訴我們,南京怎樣從歷史中走來,讓我們明白眼前看到的高樓大廈百年甚至千年之前是什麼。
最近,南京可園史志館在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免費對外開放。可園,是陳作霖在南京曾經的住所,也是他的晚號。史志館的開放,讓「可園」重現朝天宮,市民們可以通過這裡走進陳作霖的世界,也可以通過這裡了解朝天宮的往事。
陳作霖其人
陳作霖(1837-1920),南京人,字雨生,號伯雨。生於世代書香之家,聰穎好學,13歲隨父親入鬥門橋私塾讀書。15歲前幾乎讀完主要的儒家經典。肄業於鐘山、惜陰兩書院。1868年,陳作霖隨著名學者汪士鐸學習古文。其間,他參加了由汪士鐸主持的金陵官書局校勘刊刻經史書籍的工作,得以博覽群籍。1875年參加江南鄉試,中第八名舉人,中舉後,曾三次北上參加禮部會試,未被錄取,遂絕仕途之念,立志撰述,並以授讀、校書、修志、著書為業。他的著作總計近三十種、二百卷之多。其中《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等有關南京方志文獻的著述為傳世之作。文學方面,除撰有《可園文存》《可園詩存》《可園詞存》《可園詩話》等外,他還與甘元煥、秦際唐等人,編校刊行了《金陵詩徵》《國朝金陵文鈔》《國朝金陵詞鈔》,搜集、保存了南京作者的大量詩、詞和文章。其著作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許多國家大學、研究機構圖書館都有收藏。1920年病逝於南京,葬於清涼山古林庵後,後遷葬於邁皋橋,其墓地現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古朝天宮
南京版《清明上河圖》中有朝天宮兩處地名
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位於朝天宮街道轄區內的甘雨巷,為什麼可園史志館選址建在這裡?「陳作霖昔日的住所可園正是位於這一片區,今天的門牌號是安品街20號,和可園史志館的直線距離不過100米。」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站長翟春紅說。
走進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一進大門,就看到地上印著一張朝天宮地區的地圖。翟春紅介紹,這張地圖大有來頭,是根據陳作霖在《運瀆橋道小志》中所繪的地圖而繪出的。《運瀆橋道小志》是記錄朝天宮街道範圍最全的一部志書。據記載,古運瀆的起點就在秦淮區的內橋西。其兩支流經鴿子橋、笪橋、鼎新橋、道濟橋、文津橋等橋梁,都能在這張地圖中看到。
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到,朝天宮地區街巷密集,地名繁多,打釘巷、走馬巷、糯米巷、絨莊巷……朝天宮街道工委書記張振榮告訴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朝天宮地區的地名歷史上有400多個,今天街巷只有96條。這一帶的繁茂從《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可見一斑。《南都繁會圖》享有「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圖》」的盛譽,圖中描繪的是明朝晚期陪都金陵商業興盛的場面,圖中在朝天宮地區標明了兩處地名,「南市樓」「北市樓」,就在評事街西側,今天「南市樓」的地名還留存了下來。為此,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特意複製放大了《南都繁會圖》,放置在一樓的櫥窗之內。
除了這些歷史元素之外,在樓外還有一棵梧桐樹不能不提。相傳,張學良、趙四小姐曾在此漫步。據張振榮考證,民國時期,東北軍駐南京辦事處的舊址就在朝天宮地區的紅土橋,那時沿著紅土橋,張學良栽了不少梧桐。有意思的是,位於文體中心的梧桐只有孤獨的一棵,其餘的十幾棵相距大約150米,在鼎新路邊,也是當年栽種的。
走進可園
複製「可園」,向南京史志學家致敬
走到二樓,開始走進陳作霖的世界。從一樓到二樓通道的牆壁上,就畫著陳作霖人生四個重要階段的彩繪——「束髮遊學」「而立志學」「不惑著述」「花甲傳道」,牆上還有他各種著作的影印件。
二樓的一間屋子被命名為「可園」。這裡是陳作霖歷史資料的陳列室,也是史志館的核心所在,擺放著陳作霖所著的各種地方志書籍,而桌面上、牆壁上也貼著各種關於陳作霖的介紹。他的著作總計近三十種、二百卷之多。在他眾多著作中,《金陵通紀》《金陵通傳》兩部著作的地位尤其卓著。陳作霖以《金陵通紀》記金陵大事,以《金陵通傳》傳金陵人物,被認為是首次對南京地方歷史文化進行全景式研究。
到陳作霖睌年,他所生活的可園已成金陵名園,因此陳作霖晚年又號「可園老人」。
「可園很小,可園很大。」張振榮這樣形容可園,「就在可園這處彈丸之地,陳作霖為南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他的書,後人了解了南京的歷史變遷、人文掌故。而他的詩詞也頗有功力,他對教育的貢獻也可圈可點。另外他還是家庭和睦的典範,原配夫人去世後,陳作霖將她安葬在自己讀書處的後面,可見夫妻情深。」把市民文體中心叫做可園史志館,就是向這位偉大的南京史志學家致敬。
可園中遇陳作霖後人
可園史志館讓「可園」重現,那陳作霖生活的真實的可園是什麼樣呢?可園原址位於安品街20號,記者來到這裡,發現眼前的「可園」早已面目全非,沒有了昔日名園風採。不過令人驚喜的是,還有兩位陳作霖的後人居住在這裡。
陳鳴瑾,今年60歲,她是陳作霖的重孫女。「我的父親陳祖耄是陳作霖的孫子,他已經去世了。他出生那年,陳作霖八十歲,所以我父親名字叫祖耄,取耄耋的意思。」陳鳴瑾的母親陳似倬今年已經94歲高齡,她也是現在陳作霖家族裡最年長的人。
據陳鳴瑾介紹,過去可園是一個好幾進的大宅子,有花廳,有廂房,後面還有一個花園,裡面種著很多果樹,附近的小孩都到可園裡面來玩。陳作霖的兒子陳詒紱曾在《金陵園墅志》描摹過可園的樣子,建築及景點有二十多處,如養和軒、望蔣墩、延清亭、蔬香圃、棠芬書屋、瑞華館、凝暉室等。隨著歲月流逝,這些繁華早已無蹤。
後人講述
八十高齡出任江蘇省通志館總纂
南京五中實驗初中的歷史老師陳頡,也是陳作霖的後人,他和大哥陳頤都是陳作霖的玄孫(第五代)。
兄弟兩人稱陳作霖為高祖,是陳作霖的長房子孫。關於高祖的事情,他們都是過去聽自己的父親陳鳴鐘說起的。陳作霖生於書香世家,他的祖父、叔祖為同榜進士,父親是舉人。陳作霖聰明穎悟,深得父輩喜愛。13歲時他隨父親入私塾讀書,在此期間,他常常遊覽南京風景名勝,每到一處,都詳細記下其自然風貌、人文掌故,對家鄉的山川勝跡,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因為太平天國戰亂,安品街的老宅被毀,高祖舉家避居江淮之間,太平天國失敗後,他們又重新回到南京,重修了在安品街的宅子,就是後來的可園。」陳頡說。
在1875年陳作霖江南鄉試中舉之後,他蟄居不出,潛心地方史志著述。《金陵通傳》作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金陵地方人物傳記,在可園前後歷時近30年完成。全書共45卷,補遺4卷,共50萬字,共記春秋以來2000年間的3000人,受到廣泛好評,並在1910年傳入歐洲。
1918年,陳作霖還以81歲高齡,應馮煦之聘,出任江蘇省通志館總纂,直至1920年去世,為南京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後世子孫不少人從事文史研究
作為陳作霖的後世子孫,陳頤和陳頡對高祖為南京所作的貢獻深感自豪。而治學的家風也沿襲下來,子孫後代中不少人從事歷史研究。比如陳作霖的孫子陳祖同是江蘇省志的編纂者之一,記錄陳作霖口述,整理、出版《可園備忘錄》,而陳作霖的重孫陳鳴鐘也是史學家,曾任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記者 王凡/文 趙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