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可園"重現朝天宮 原主陳作霖為著名史志學家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史志館內的「可園」

  如果您是南京的文史愛好者,一定知道陳作霖的大名,《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這些流傳至今的南京方志都出自這位晚清著名史志學家之手。

  如果您不鍾情於歷史,穿梭於南京時,也不該忘記這位先人為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所作的貢獻。因為是他在告訴我們,南京怎樣從歷史中走來,讓我們明白眼前看到的高樓大廈百年甚至千年之前是什麼。

  最近,南京可園史志館在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免費對外開放。可園,是陳作霖在南京曾經的住所,也是他的晚號。史志館的開放,讓「可園」重現朝天宮,市民們可以通過這裡走進陳作霖的世界,也可以通過這裡了解朝天宮的往事。

  陳作霖其人

  陳作霖(1837-1920),南京人,字雨生,號伯雨。生於世代書香之家,聰穎好學,13歲隨父親入鬥門橋私塾讀書。15歲前幾乎讀完主要的儒家經典。肄業於鐘山、惜陰兩書院。1868年,陳作霖隨著名學者汪士鐸學習古文。其間,他參加了由汪士鐸主持的金陵官書局校勘刊刻經史書籍的工作,得以博覽群籍。1875年參加江南鄉試,中第八名舉人,中舉後,曾三次北上參加禮部會試,未被錄取,遂絕仕途之念,立志撰述,並以授讀、校書、修志、著書為業。他的著作總計近三十種、二百卷之多。其中《金陵通紀》《金陵通傳》《金陵瑣志五種》等有關南京方志文獻的著述為傳世之作。文學方面,除撰有《可園文存》《可園詩存》《可園詞存》《可園詩話》等外,他還與甘元煥、秦際唐等人,編校刊行了《金陵詩徵》《國朝金陵文鈔》《國朝金陵詞鈔》,搜集、保存了南京作者的大量詩、詞和文章。其著作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許多國家大學、研究機構圖書館都有收藏。1920年病逝於南京,葬於清涼山古林庵後,後遷葬於邁皋橋,其墓地現為「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懷古朝天宮

  南京版《清明上河圖》中有朝天宮兩處地名

  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位於朝天宮街道轄區內的甘雨巷,為什麼可園史志館選址建在這裡?「陳作霖昔日的住所可園正是位於這一片區,今天的門牌號是安品街20號,和可園史志館的直線距離不過100米。」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站長翟春紅說。

  走進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一進大門,就看到地上印著一張朝天宮地區的地圖。翟春紅介紹,這張地圖大有來頭,是根據陳作霖在《運瀆橋道小志》中所繪的地圖而繪出的。《運瀆橋道小志》是記錄朝天宮街道範圍最全的一部志書。據記載,古運瀆的起點就在秦淮區的內橋西。其兩支流經鴿子橋、笪橋、鼎新橋、道濟橋、文津橋等橋梁,都能在這張地圖中看到。

  從地圖上還可以看到,朝天宮地區街巷密集,地名繁多,打釘巷、走馬巷、糯米巷、絨莊巷……朝天宮街道工委書記張振榮告訴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朝天宮地區的地名歷史上有400多個,今天街巷只有96條。這一帶的繁茂從《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可見一斑。《南都繁會圖》享有「南京本土《清明上河圖》」的盛譽,圖中描繪的是明朝晚期陪都金陵商業興盛的場面,圖中在朝天宮地區標明了兩處地名,「南市樓」「北市樓」,就在評事街西側,今天「南市樓」的地名還留存了下來。為此,朝天宮街道市民文體中心特意複製放大了《南都繁會圖》,放置在一樓的櫥窗之內。

  除了這些歷史元素之外,在樓外還有一棵梧桐樹不能不提。相傳,張學良、趙四小姐曾在此漫步。據張振榮考證,民國時期,東北軍駐南京辦事處的舊址就在朝天宮地區的紅土橋,那時沿著紅土橋,張學良栽了不少梧桐。有意思的是,位於文體中心的梧桐只有孤獨的一棵,其餘的十幾棵相距大約150米,在鼎新路邊,也是當年栽種的。

  走進可園

  複製「可園」,向南京史志學家致敬

  走到二樓,開始走進陳作霖的世界。從一樓到二樓通道的牆壁上,就畫著陳作霖人生四個重要階段的彩繪——「束髮遊學」「而立志學」「不惑著述」「花甲傳道」,牆上還有他各種著作的影印件。

  二樓的一間屋子被命名為「可園」。這裡是陳作霖歷史資料的陳列室,也是史志館的核心所在,擺放著陳作霖所著的各種地方志書籍,而桌面上、牆壁上也貼著各種關於陳作霖的介紹。他的著作總計近三十種、二百卷之多。在他眾多著作中,《金陵通紀》《金陵通傳》兩部著作的地位尤其卓著。陳作霖以《金陵通紀》記金陵大事,以《金陵通傳》傳金陵人物,被認為是首次對南京地方歷史文化進行全景式研究。

  到陳作霖睌年,他所生活的可園已成金陵名園,因此陳作霖晚年又號「可園老人」。

  「可園很小,可園很大。」張振榮這樣形容可園,「就在可園這處彈丸之地,陳作霖為南京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通過他的書,後人了解了南京的歷史變遷、人文掌故。而他的詩詞也頗有功力,他對教育的貢獻也可圈可點。另外他還是家庭和睦的典範,原配夫人去世後,陳作霖將她安葬在自己讀書處的後面,可見夫妻情深。」把市民文體中心叫做可園史志館,就是向這位偉大的南京史志學家致敬。

  可園中遇陳作霖後人

  可園史志館讓「可園」重現,那陳作霖生活的真實的可園是什麼樣呢?可園原址位於安品街20號,記者來到這裡,發現眼前的「可園」早已面目全非,沒有了昔日名園風採。不過令人驚喜的是,還有兩位陳作霖的後人居住在這裡。

  陳鳴瑾,今年60歲,她是陳作霖的重孫女。「我的父親陳祖耄是陳作霖的孫子,他已經去世了。他出生那年,陳作霖八十歲,所以我父親名字叫祖耄,取耄耋的意思。」陳鳴瑾的母親陳似倬今年已經94歲高齡,她也是現在陳作霖家族裡最年長的人。

  據陳鳴瑾介紹,過去可園是一個好幾進的大宅子,有花廳,有廂房,後面還有一個花園,裡面種著很多果樹,附近的小孩都到可園裡面來玩。陳作霖的兒子陳詒紱曾在《金陵園墅志》描摹過可園的樣子,建築及景點有二十多處,如養和軒、望蔣墩、延清亭、蔬香圃、棠芬書屋、瑞華館、凝暉室等。隨著歲月流逝,這些繁華早已無蹤。

  後人講述

  八十高齡出任江蘇省通志館總纂

  南京五中實驗初中的歷史老師陳頡,也是陳作霖的後人,他和大哥陳頤都是陳作霖的玄孫(第五代)。

  兄弟兩人稱陳作霖為高祖,是陳作霖的長房子孫。關於高祖的事情,他們都是過去聽自己的父親陳鳴鐘說起的。陳作霖生於書香世家,他的祖父、叔祖為同榜進士,父親是舉人。陳作霖聰明穎悟,深得父輩喜愛。13歲時他隨父親入私塾讀書,在此期間,他常常遊覽南京風景名勝,每到一處,都詳細記下其自然風貌、人文掌故,對家鄉的山川勝跡,有著濃厚的興趣。「後來因為太平天國戰亂,安品街的老宅被毀,高祖舉家避居江淮之間,太平天國失敗後,他們又重新回到南京,重修了在安品街的宅子,就是後來的可園。」陳頡說。

  在1875年陳作霖江南鄉試中舉之後,他蟄居不出,潛心地方史志著述。《金陵通傳》作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金陵地方人物傳記,在可園前後歷時近30年完成。全書共45卷,補遺4卷,共50萬字,共記春秋以來2000年間的3000人,受到廣泛好評,並在1910年傳入歐洲。

  1918年,陳作霖還以81歲高齡,應馮煦之聘,出任江蘇省通志館總纂,直至1920年去世,為南京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歷史財富。

  後世子孫不少人從事文史研究

  作為陳作霖的後世子孫,陳頤和陳頡對高祖為南京所作的貢獻深感自豪。而治學的家風也沿襲下來,子孫後代中不少人從事歷史研究。比如陳作霖的孫子陳祖同是江蘇省志的編纂者之一,記錄陳作霖口述,整理、出版《可園備忘錄》,而陳作霖的重孫陳鳴鐘也是史學家,曾任第二歷史檔案館研究館員。記者 王凡/文 趙傑/攝

相關焦點

  • 南京歷史上有過「二十四橋」 都在朝天宮西街中段
    帶著這張手繪圖,你可以把朝天宮街道近3平方公裡當作一個大的開放性博物館,兩百多塊地名牌會告訴你一個個傳奇來歷,近百處歷史遺存會向你訴說2000多年來的歷史變化,二十餘座橋的變遷也將為你講述傳奇典故。  首個「地名」博物館,找找羊地名  走進位於甘雨巷26號的可園史志館,記者就走進了一個老地名的世界。
  • 南京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打造「五微文化」浸潤民心 文化滴灌,老舊...
    中國江蘇網訊 在南京城南朝天宮地區的街巷裡轉悠,你會發現,這裡每一條道路都有自己的「身份證」,訴說著自己的前世今生。小小的「地名牌」背後,是一個堅持數年的文化「滴灌工程」。從微地名起步,延伸到微博物館、微文化街區、微文化小區、微園區,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的「五微文化」讓城南舊事添新韻,讓老舊街巷小區找回了「自信」。
  • 千年歷史朝天宮 南京人忘不了的「石頭滑梯」又能滑了
    2010年10月,朝天宮景區提檔升級,「萬仞宮牆」以內的部分需要購票才能參觀。此次免費開放的區域,和2010年前朝天宮景區免費對外開放的部分幾乎一樣。不同的是,2010年之前,這些區域是著名的朝天宮古玩市場,有很多古玩鋪子。而「德配天地」坊、「道貫古今」坊之間是道路,市民還可以騎自行車來往。但此次免費開放後,這些區域僅用於遊覽參觀。
  • 南京:600歲明代琉璃窯搬進朝天宮 景區國慶開放
    市民期待已久的南京朝天宮提檔升級工程即將竣工,「十一」國慶喜迎第一批遊客。昨日,記者再次來到這座國家4A級旅遊景區,看見龐大的古建群維修已告一段落,精心製作的六個展覽也已基本布展到位,鎮館之寶「三大梅瓶」也於「三稀殿」內布展到位。景區門票也於昨日確定,大門票20元,《聖塔佛光》特別展票價為40元。
  • 金陵第一勝跡,南京朝天宮,建在古代宮殿建築裡的博物館
    明清時期的建築想必大家也看過不少,南京,大家應該不陌生吧,目前全國有兩所博物館是建在古代宮殿建築群裡的,其中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館,那麼另一個就是南京市博物館了,接下來小編就帶你去見識下建在古代宮殿裡的博物館究竟如何南京朝天宮古建築群,江南金粉地
  • 江蘇南京朝天宮,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為「拜天」、「見天子」而命名
    朝天宮是長江南岸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相傳這裡原是吳王夫差建造的冶煉城,此後,各朝代都在這裡修建了土建工程,並修建了一些亭臺樓閣,這就是現在的南京博物館,朝天宮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水西門一山,它是江南地區海拔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朝天宮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為「拜天」、「見天子」而命名的。
  • 南京老地名:朝天宮、朝天宮西街
    六朝古都的南京,它的地名也處處透露著恢弘的歷史底蘊和人文感懷。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其地名之眾多,內涵之深廣,有些地名標記了金陵山水相映的地理特徵,有些地名沉澱了金陵帝王州的政治色彩與歷史滄桑,有些地名凸顯了金陵市井文化與商貿經濟的發達,還有些地名表達了金陵人崇文尚書的價值取向。歷史地名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銘刻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印記,是一座城市的脈絡,也是一座城市獨有的「城市名片」。
  • 還原朝天宮歷史格局,將朝天宮商業區搬到堂子街
    金陵晚報記者 姚媛媛  金陵晚報報導南京作為歷史古都,南京的博物館太少,日前,民主促進會南京市委向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提交提案,建議以朝天宮為藍本,打造一個全新的文博展示中心,並建議把朝天宮的商業規劃放在堂子街,還原重現朝天宮的歷史格局。
  • 南京巨資打造朝天宮文化商貿區
    記者近日在現場看到,圍繞該區域的朝天宮西街、石鼓路西街、倉巷三條特色文化商業街的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到今年底,一個煥然一新,集旅遊、休閒、娛樂、商貿為一體的朝天宮文化商貿區將呈現在市民面前。據初步估計,整個改造資金將超過8個億。  朝天宮是南京最早的城邑雛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也是目前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古建築群。
  • 南京古建築朝天宮:「金陵第一勝跡」
    南京,簡稱「寧」,古稱金陵、建康,有2500多年建城史和前後近500年建都史,先後有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等是個朝代及政權定都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南京是一個旅遊文化景區,其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讓不少人前來遊觀。初到南京,想了解這座城的歷史,朝天宮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 江蘇南京瞻園、南京白鷺洲公園、朝天宮、南京博物院等旅遊景點
    南京白鷺洲公園實拍圖二篔簹湖古老而著名的港口,以前與海相連,20世紀70年代從海上開墾土地,修建了從扶餘到東渡的西堤。西岸建成後,漁火消失了,今天的「端夜」是以白鷺島為主體,人民大會堂為中心,文物為歷史文化內涵,湖兩側的高層建築為依託,仙嶽山為屏障,周圍為空間、雕塑、花木的大型公園和森林綠地,以潮汐、白鷺為裝飾,以時代意識和新時尚為潮流,集旅遊、觀光、觀光、白鷺於一體,休閒、娛樂、健身、購物、餐飲等功能於一體,是新舊城區的中心地帶,是人們的集散中心、理想的休閒場所,也是這個城市急劇變化的見證。
  • 南京:朝天宮 紅牆碧瓦巍峨殿閣
    導讀:朝天宮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街道水西門內冶山,是江南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一組古建築群,現為南京市博物館。南朝時曾為總明觀太學所在地,明朝時為朝廷舉行盛典前練習禮儀的場所,也是官僚子弟襲封和文武官員學習朝見天子的地方。清代以前建造的朝天宮毀於太平天國戰亂期間。
  • 朝天宮的八爪金龍--古宅重重書香溢溢的南京倉巷
    八爪倉巷倉巷位於南京市秦淮區朝天宮正南,因直通苑倉得名 又叫將軍倉巷,如今為南京文玩市場所在,古宅重重,書香溢溢。夫子廟,南京書業最盛之處。自南宋乾道四年始建貢院以來,夫子廟一帶就漸成書市,明清兩朝更達至極盛,書肆書坊林立,生員士子絡繹不絕。如今沒有了文人學子的夫子廟,唱的仍是文化大戲,賣的卻幾乎和文化無關,再沒有什麼閒地方來擺那些如廢紙般的破舊書籍,這舊書市場自然也挪了地方。
  • 南京朝天宮街道:「五微文化」造就詩意家園
    提到朝天宮,不少老南京人首先想起的是堂子街。這個著名的跳蚤市場和舊貨集散地,也是周邊居民眼裡朝天宮街道變化的一處典型代表。原來的堂子街,雨天漲水,環境髒亂,私搭亂建佔道經營嚴重,偷車、買賣黑車猖獗……「近年來,經過多次大力整治,如今的堂子街,私搭亂建、佔道經營問題得以解決,舊貨市場更加規範,整條街面貌煥然一新。」朝天宮街道止馬營社區主任馬萬明介紹。
  • 南京現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朝天宮
    南京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厚。但作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南京在改朝換代時往往成為戰爭的焦點,城市多次遭到嚴重破壞。因此,儘管南京歷史悠久,但保存下來的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其實並不多,我們今天要說的朝天宮就是其中之一。
  • 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為何朝天宮能在南京眾多景點中脫穎而出
    南京的熱門景點太多,但朝天宮為什麼能脫穎而出。朝天宮坐落在南京市秦淮區水西門內冶山,是江南地區現存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朝天宮」之名是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御賜,取「朝拜上天」、「朝見天子」之意。
  • 金陵第一勝跡,南京朝天宮,藏龍臥虎
    六朝古都,南京!自古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自明清時期,中國一半的狀元出自江南貢院。南京的文人墨客,隨處可見又深藏不露。在朝天宮附近隨便轉轉,都會看到練習書法的大爺。一桶水,一支海綿毛筆,揮灑自如。一句詩詞,一方碑帖。書寫著老人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我們後輩,也要向這位他們好好學習。
  • 訪朝天宮,問六朝興衰,尋南京史蹤
    朝天宮位於南京秦淮區王府大街朝天宮4號,是江南地區現存建築等級最高、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清代以前,朝天宮附近主要是道觀。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改建元「永壽宮」,賜名「朝天宮」,為皇家道觀,此名沿用至今。清初,朝天宮仍是南京最有名的道觀,同治四年後,被改為江寧府學,祀孔子,朝天宮今天的建築布局大致由此而來。圖為朝天宮內孔子行教像。
  • 小小社區文化牆,圖說南京朝天宮歷史
    小小社區文化牆,圖說南京朝天宮歷史 來源:現代快報全媒體編輯:劉魏2019-03-26 21:48分享 摘要:近日,冶山道園社區剛完成建鄴路旁的文化牆裝飾
  • 南京朝天宮老字號夜市再綻光芒 直播間拓展文玩市場
    南京,也有這樣的傳統。「北有潘家園,南有朝天宮。」簡單的一句話,足以彰顯「朝天宮」在全國古玩收藏界的地位。到朝天宮淘舊貨、買古玩、尋舊書,是老南京人的傳統,更是國內很多人的集體記憶。百年來,朝天宮古玩市場不僅承載著南京的歷史脈絡與南京人的傳統記憶,濃厚的歷史氣息也吸引了全國各地收藏家聚集於此。「在南京,特別是老城南這一帶,逛古玩市場可能是三代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