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中的最高成就連中三元, 歷史上共計有17名才子連中三元

2020-12-25 張再坤

解釋「連中三元」前,先簡單了解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

科舉考試是從府、州、縣基層開始,叫做童試。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後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由於童試在古代是基層考試,所以其第一名案首尚算不得「元」。鄉試才是科舉正式考試的開始。

鄉試是正式科考的第一關。按規定每三年一科。遇上皇帝喜慶亦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鄉試在省城進行,考期在八月,分三場,又稱「秋試」、「秋闈」。各地秀才雲集省城一爭高低,考中之後稱舉人,中了舉人便具備了做官的資格。舉人的第一名是「解元」。

再高一級是會試,因由禮部主持在春天舉行,所以又稱「禮部試」、「春試」、「春闈」、「禮闈」。會試在京師舉行,赴考者是舉人,考中之後稱貢士,會試的第一名是「會元」。

會試揭榜後,被錄取的貢生須於下月應殿試。殿試又稱御試、廷試,即指皇帝親自出題考試。殿試在皇上的金鑾殿舉行,參加考試者是貢生,此考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以後一甲叫進士及第、二甲叫進士出身、三甲叫同進士出身。殿試的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一個考生只有在這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才能稱之為「連中三元」。想想全國有多少人才在競爭,再有才華的考生也很難保證每考皆榜首啊,只要有一次考個第二,就不是「連中三元」了。

儘管非常之難,歷史上仍有17名學子過關斬將而「連中三元」!(一說有18位,其中15位文三元,3位武三元)

他們是:

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寘、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黃觀、商輅、王名世、尹鳳;

清朝的錢檠、陳繼昌、王玉璧。

其中,尹鳳、王名世、王玉璧是兩位「武三元」。

尹鳳(1523-1598),字德輝,別號在竹,江蘇南京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丙午科武舉鄉試第一名,嘉靖二十六年(1547)丁未科會試、殿試中,連獲第一,官拜參將。後隨抗倭英雄俞大猷在福建、浙江地區抗倭,屢建大功,萬曆年間官至都督僉事。尹鳳的事跡,為南京人津津樂道,今南京現有"三元巷"存世,以紀念其連中三元的。

(尹鳳)

王名世是浙江永嘉人,在明萬曆年間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千戶。他博通經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貴。

王玉璧也是浙江人,在清朝順治年間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採斐然,也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有17人連中三元,卻籍籍無名,學習最好的不一定成就最高!
    古裝電視劇中經常有狀元、榜眼、探花的詞眼,這是指皇帝在殿試欽點的前三名。科舉考試中最牛的其實是「連中三元」,連中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三頂桂冠為同一人所摘取。古代科舉考分為鄉試、會試、殿試。考秀才是初級考試,俗稱「小考」。
  • 中國歷史上有多少人連中三元,哪個朝代的學霸混的最好
    除此之外,學霸每次的考試還必須名列前茅,成為所有學生的羨慕對象!當然這些學霸也是家長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自己孩子學習的榜樣。現代人都如此看重學霸,那麼古代人對學霸的是怎麼看待的呢?其實也和現在差不多,尤其是古代能夠讀書的人比較少,學霸的更是眾人仰望的存在。那麼中國歷史上又有哪些人可以稱得上是學霸呢?
  • 高考來臨,你知道古代考狀元有多難嗎?有幾個是連中三元的?
    每年的高考都會有一批優秀的學子踏入國家重點大學的校門,為國家儲備不同的人才。那你有了解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看狀元有多難嗎?連中三元的人又有多少?中國古代歷史上,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也是選拔官吏的制度。
  • 古代第一考神,連中六元創歷史紀錄,卻因得罪朱棣被剝奪狀元名號
    在中國古代,形容一個人才華出眾的詞語很多,比如「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但最高等級的卻是「連中三元」。 何為「連中三元」? 以清朝為例,在府、州、縣舉辦的基層科舉考試稱作童試,赴考者稱作童生,考中之後就成了我們常說的秀才,秀才中的第一名稱作案首。
  • 三元及第是何含義?1200多年科舉史中竟只有16人獲此稱號?
    而對於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而言,連中三元無疑是最大的殊榮,人們對於連中解元、會元、狀元的考生,也會給予無限的誇讚,"三元及第"的說法也由此而來,不過三元及第的難度可不小。從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末年,前後一千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只有16位學子摘得此項桂冠。
  • 明朝歷史上有兩個連中三元的人,朱棣卻將其中一個划去,為什麼?
    科舉是古代讀書人最為神聖的事情,也是寒門士子的唯一出路。科舉制的誕生為朝廷選拔人才提供了最好的途徑,從唐朝開始科舉制受到了天下人的擁護,「萬物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深刻反映了古代人的價值觀,天下人以中舉為最大目標。
  • 連中三元有多難?中國歷史上只有21位三元及第
    我們經常會在古裝影視劇中,看到一些考取科舉的書生,期待能連中三元。那麼到底是什麼是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是用於形容古代科舉考試中的一種情況,指某個考生參加考試過程中,在鄉試、會試、殿試三次考試中均考得第一名,接連考得「解元」、「會元」、「狀元」。
  • 「連中六元」有多難,在我國科舉史上,只有一個人真正做到了!
    讀書,然後考取功名,這一千多年來,幾乎成了每一個人所奮鬥的目標,但是在古代,想考取一個功名,何其難,真的難於上青天。正常來講,三年一考,每次錄取的人數雖然不等,但一般不會超過三四百人,每一屆都那麼多的人考,想要進入前幾百名,談何容易?而且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有資格上京趕考的,你必須去獲取這資格,想要獲取這資格,你又必須通過縣試,府試,院試,鄉試的考核。你才有資格參加會試,然後競逐最後的殿試。
  • 一千三百年的科舉,「連中六元」的只有這一位,卻被誅九族
    中國古代的選拔人才,最重要的當數科舉制,從隋唐創立科舉以來,到清光緒年間廢除,科舉制實行了1300年。清代科舉制度,分三級考試,中試者的第一名分別給以「解元」、「會元」、「狀元」的頭街,如應試舉子在三級考試中,連取三個第一名,即所謂「連中三元」,這在封建社會是無上的榮寵。
  • 小說演義裡三元及第狀元郎比比皆是,真實歷史中鳳毛麟角
    小說演義中之所以這樣寫,是因為華夏歷史雖然非常悠久,但能夠三元及第的人,卻鳳毛麟角。所以人們就把對這種無上殊榮的渴望,寄托在了小說演義中。 看了上面這些數據,都會長嘆一聲,三元及第真是太難了!正是因為三元及第很難,歷史上獲得這一稱號的人鳳毛麟角,所以才會有詩曰: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省卻佔其二位?他們是誰?
    這也導致了在廣西桂林的靖江王城南面,有一塊寫著「三元及第」的牌匾,在向世人宣示著廣西在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史上所創造出來的輝煌歷史,也在記錄著這一時刻。什麼是「三元及第」呢,跟現在的考試制度不一樣的是,現在考試排名第一的叫做第一名,而且還會分全國第一、全省第一、全市第一、全區第一等等,但是在古代,名列第一的那個人會被稱作「元」,並且三元指的就是這個人同時在鄉試、殿試、會試中都考取了第一名,才能夠獲此殊榮,這也可謂是當時科舉制下每個讀書人所想要追求的偉大目標了。
  • 歷史上的狀元之最盤點:有天才,有奇葩,總有一款驚到你
    1、第一位科舉狀元孫伏伽: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河北故城縣人孫伏伽有幸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科舉狀元。2、最後一位科舉狀元劉春霖: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河北肅寧縣人劉春霖趕上了科舉考試的末班車,成為末代狀元。
  • 廣西這兩個狀元郎都是「三元及第」,放眼中國歷史也屈指可數
    三元及第牌匾在始於隋唐終於清朝的中國科舉取士歷史長河中,所誕生的文科狀元總共不到600人,其中在鄉試、會試和殿試中「三元及第」的有17人。這17人中,又有2人來自廣西,他們分別是馮京和陳繼昌。這兩人不僅是老鄉,而且連時代意義都極為相似,前者是宋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後者是清朝最後一位「三元及第」狀元。
  • 中國科舉史上「三元及第」僅13人,廣西佔其二!
    在廣西桂林靖江王城南面的正陽門樓闕上,有一塊題有「三元及第」的牌匾,它記載著廣西在1300年科舉史上的輝煌時刻。
  • 一個詞語引發的陰差陽錯:第一名與狀元失之交臂,第四名連中三元
    宋朝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鄉試、會試、殿試,第一名分別是解元、會元、狀元。慶曆二年的殿試,參加的有兩個名氣出眾的青年才俊。一個是王安石,酷愛讀書,過目不忘,下筆成文,文章立論高深奇麗,旁徵博引,有移風易俗之志,後來主導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
  • 三元街的由來你知道嗎?原來與舊時科舉考試「連中三元」有關!
    將街道命名為「三元」,是取舊時科舉考試「連中三元」之意。舊時科舉考試,鄉試第一名稱解元,會試第一名稱會元,殿試第一名稱狀元,三級考試連得第一名稱「連中三元」。「三元街」的命名就是期望這一寶地能借城市崛起的東風,在社會經濟發展中「連中三元」。
  • 五子登科墨盒、宋代抄手硯……「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亮相姜堰
    清代的可攜式油燈、考生號舍用的號爐、五子登科墨盒,宋代的抄手硯……近日,泰州姜堰舉辦「三元及第」科舉文化展。此次展覽由江蘇省文物局主辦,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姜堰區博物館承辦,主題為「家國之夢與大運河文明傳承」。
  • 古代的高考狀元,連中六元是什麼概念?歷史有幾人達到?
    既然是考試就必定會出現名次之分,每年高考分數線出來的那幾天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各省也會陸續公布本年度的高考狀元,自然,古代科舉製成績最好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探花。科舉制選拔人才也是層層遞進的,雖然隋唐時期就已經設立了科舉制,但是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改革,明清時期才開始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因此以清朝科舉制的模式為例子。
  • 「三元及第」,古代士子最高榮譽?但你知道古代有幾人獲此殊榮?
    要是排名第一名的話,就稱之為"元",但是如果是在鄉試考試中得到第一名的話,就稱之為解元,如果是在會試中取得第一名的話,那就稱之為會元,但是若是在殿試中得到第一名的話,就稱為狀元。所以在科舉考試中,無論是鄉試還是會試還是殿試都是第一名的話,那麼就稱之為三元及第。在我們國家古代的科舉制度經過了很多次改革,到明清的時候形成了比較正規,也是最具有規模的科舉考試。
  • 說說中國古代的三元及第是什麼意思?
    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三元及第有哪些人?我國歷史上獲「三元及第」殊榮的至少有16人。唐崔元翰河北定州人(公元729—795年)張又新深州陸澤人(生卒不詳)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唐書宰相世系表》、《金石錄》。府選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