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留學而共鳴 交夥伴共前行
小友君留學的過程中,就對咱們赴美留學的前輩相關生活非常感興趣,所以也整理了不少相關資料,今天就和大家一些聊聊關於留美學生的海外求學的那些事。
留學熱門院校選擇
首先,我最好奇的還是中國留學生都喜歡在哪裡留學呢?這個問題我都真的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還是看看下面這些內容吧。
在1872年—1920年間,美國共有72所大學和20所中學招收中國學生,其中中國留學生人數排名前五的學校依次是: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康奈爾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
1920年代以後留美學生越來越多,而1922年和1933年的數據顯示,哥倫比亞大學仍然是北美大陸最受中國留學生歡迎的學校。
1922年和1933年中國留學生人數前十名高校統計。註:1933年排名第一為夏威夷大學,但北美大陸高校中排名最高的仍是哥倫比亞大學。
以上數據來自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中文部主任王成志博士的報告。他表示,自19世紀末接收留美幼童以來,哥大的中國留學生人數眾多、出類拔萃,胡適、蔣夢麟、唐紹儀、馬寅初、金嶽霖、蔣廷黻、孫科、陳公博、顧維鈞、康同璧等知名人士均畢業於該校,對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
哥倫比亞大學著名校友顧維鈞、唐紹儀、康同璧。
其中康同璧是哥大第一位中國籍女畢業生。截止到抗戰爆發,中國留美學生人數不下萬人,上述考察樣本只是中國留美學生中的一小部分,但他們是當時上海社會活動能力最強的一部分人,有一定代表性。「總的趨勢是實用性知識日益受到重視,如工商管理碩士和醫學中齒科醫學博士人數急劇增加。」王立誠指出,「這也與當時中國社會需要,尤其是上海的社會經濟狀況有關。」
橋梁專家茅以升、醫學家顏福慶、銀行家陳光甫
教育是留學生尤其活躍的一個領域。據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研究員林孝庭介紹,37%的歸國留學生從事教育事業,成為近代中國大學師資的主要來源。
1920年以後,大批留美學生歸國,國內教育制度逐步美國化,如實行學分制,推行六年小學、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的制度等等。
1931年的統計顯示,1103位教育界名人中有904人是「海歸」,如胡適、蔣夢麟、馬寅初、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等等。
總體而言,留美學生的身影遍及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全國重要事業無不有留學生在其中」(1920年代舒新城語)
「哈佛幫」VS「哥大幫」
「哥大幫」胡適、蔣夢麟;「哈佛幫」梅光迪、吳宓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許紀霖在分析1920年代的中國思想界時指出,受西方教育的留學生一般被認為是新派,但主要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學衡派知識分子(梅光迪、吳宓、胡先驌、湯用彤等)卻是一群文化保守主義者,這個反差值得注意。
而許紀霖認為,20世紀的中國思想界分為三個陣營:理性主義、浪漫主義和古典人文主義。
理性主義主要是留學英美的知識分子,以胡適為代表的「哥大幫」就是其中之一;浪漫主義主要是留學德法的知識分子;而學衡派是對前兩種啟蒙思潮的反彈,他們的立場是受到了白璧德影響的古典人文主義。
「哥大幫」中不少人是學習理工農科,或者先學農科、再轉人文,如胡適、蔣夢麟,因此有很強的科學主義思維特徵。而推崇文化保守主義的學衡派,作為「哈佛幫」與「哥大幫」有顯著不同,是「新派中的舊派」。
在「哈佛幫」看來,西方文明最精髓的部分是古希臘的人文主義傳統,而胡適等人引進的以科學為中心的機械主義,和盧梭發端的、濫情式的近代浪漫主義是西方文明的末流。
學衡派知識分子對中國古代文明傳統懷有深切的敬意,因為他們認為西方文明中最好的傳統是古希臘人文主義,而它與儒家文明、佛教文明的古典主義是相通的。當然,也有一些「人生贏家」在哈佛和哥大都接受過教育,比如宋子文。
在和五四啟蒙派知識分子的對峙中,「哈佛幫」堅持的文化的貴族氣質和精英傳統終究抵不過平民化、世俗化的時代大勢,日趨邊緣化。但許紀霖指出,邊緣的未必沒有價值,在現代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學衡派堅守的人文主義古典精神正放射出反思性的思想之光。
最後,小友君想說,每一位前輩都是我們留學生海外求學的榜樣,在路上做到認真和堅持,便是學有所成的最大訣竅,同樣期待大家分享更多的留美求學相關故事和案例,願所有的同學都能在留學生活中收穫知識和快樂!
小友君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