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看到一個問題:「職場上有哪些常見的坑?」高贊答案是:能者多勞。
深表認同。
你為什麼總有幹不完的活兒?能者多勞,不僅是一條職場「潛規則」,在家庭內部、甚至在一切有組織存在的地方,這似乎都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現象。你能幹,當然要多幹一點。
公司裡大家公認的「能者」,不僅同事會經常找其幫忙,領導也傾向於把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壓在其身上。而一些「能者」有求必應、來者不拒,儘管有時未必情願,但總是「心太軟」,礙於情面不好拒絕。久而久之,「能者」越幹越多、越來越辛苦。
能者多勞,詞典上的解釋為能幹的人做事多,勞累也多;另指能力強的人酬勞也多。盯著「能者多勞」這四個字看,越看越覺得彆扭,這話既像是表揚,又像是敷衍,通過這四個字,仿佛看到了一個個點燈熬油、眼圈發黑的背影。
這時候,你一般期待這樣的讚許,「哇,這年輕人不錯啊,有擔當。」或者是這樣的,「喲呵,想不到啊,還是個多面手,幹什麼都行!」
然而現實是,你承擔了分外的任務,低價值的工作,並沒有得到多少鍛鍊的機會,只展現了自己的服從意識,沒有回報,說不定還要背鍋。
喜歡說能者多勞這句話的人是誰呢?可能是你的領導。他們為什麼喜歡這句話?不是因為它合理,而是因為它划算。
為什麼領導都特別提倡能者多勞?那是因為招聘一個人,培訓一個人,把他變成熟練工可以用,是有成本的。這看起來是非常有效率,但這不是你我這些平凡人的效率。這是老闆的效率,公司的效率,甚至是資本的效率,不是你的效率,它並不是在認可你的能力,而是要耗盡你的實力。
柏拉圖曾經說過;「一切背離了公平的知識都應叫做狡詐,而不應稱為智慧。
有人說:「所謂能者多勞,不過是聰明人欺負老實人名正言順的藉口,卻大多出自懶惰人之口。」
能者多勞,意味著能者要比普通人做出更多的犧牲,這是對能者的不公平,是一種強盜邏輯。能者之所以成為能者,是因為比別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如果因為自己的優秀背負更多的責任,能者將不再願意成為能者。
我的多勞是以犧牲個人的閒暇時間,和身體健康為代價的,如果能者多勞,多的只是工作量而沒有酬勞,那就是一種不公平。
能者可以多勞,但前提是多勞多得。能者多勞,就是偷換概念,把「多勞多得」的概念混在了能者希望多得的概念裡,造成了一種能者的道德困境。這難道還不是坑嗎?
用現在流行的話說,一個人奶了一整個部門。領導確實對他不錯,但是工資,幾乎沒漲過。那不叫能者多勞,那叫欺負老實人好嗎?
更可氣的是,那些幹不明白活的人,永遠幹不明白,後來甚至連學都不想學了.
我弱我有理,你行你就上。反正最後大家拿工資都一樣。啥也不幹的落得清閒,做個沒能力的自由人,真愉快。
這個時代大家只會說,能者多勞,卻沒有告訴我們多勞的上限,和多勞的好處。能者多勞,是一句未完待續的話,它的後面必須接上另一句才成立。
就是,多勞多得!
能者多勞,希望不要再是一個藉口,而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知人善任。
其實,能與不能,不是一種靜態,沒有誰天生就能。可是我們怎麼樣變成一個能的人,不是我已經很擅長了,然後我繼續去做。而是我讓那些不能者、無能者、不擅長的人也得到機會去試一試。
作為能者,要時刻保持危機意識,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作為弱者更應該拼搏奮鬥,迎頭趕上。
只有強者和弱者,在相對公平的激勵的環境下共同發展,我們才能進步,才能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