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能者多勞是不是坑」,對於這個辯題,不同階段不同立場的人都有很多話要說。恰巧,我身邊有兩個年輕人,在她們身上能窺探一二。
小A是總部派到分公司的應屆生,人美嘴甜,相關專業本科生,很快贏得了部門同事的好感。一段時間後,小A說手上工作太雜,忙不過來。評估工作後,很快,招聘同事招進來小B。小B野雞專科學校畢業滿一年,長相甜美,很愛笑。入職後,兩人因為年齡相仿,工作交集多,很快成為工作夥伴。小A負責員工關係與績效實施工作,小B負責行政工作,都是基礎且需要服務意識的工作。
小A是典型的按照「任職標準」做事的人,但是工作嘛,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有各種突發狀況或臨時事項。對於臨時增加或者流程變動產生的職責內工作,哪怕一點點小A都會巧妙的避開,因此,耽誤了不少進度。她在觀念裡,把臨時狀況還有別人交辦的事當做「坑」,腦子裡想的是怎樣不被坑。慢慢地,小A的工作中沒有了「臨時需求」,相應的,個人成長難免受限。
反觀小B,性格開朗,責任心強,很多工作都是主動push,交代的任務保質保量完成。利用工作閒暇時間梳理了各類工作對接流程,甚至主動承擔了公司內同事的報銷事宜(分公司沒有財務,各項報銷需提報總部),解決了分公司同事報銷流程長、出錯高的問題。
故事的結局相信明眼人已經猜到了,在融資未果的前提下,很多人紛紛離職,小A和小B也在其中。小B憑藉能力的積攢和超強的自驅力,拿到BAT的offer,薪資翻倍,而小A,看過了幾個機會,選擇回家發展。
就像趙帥在奇葩說裡講的「在灰色地帶中的不確定任務,能者應該主動踏入,展現自己的能力,作為自己在職場上的名片。」在拒絕「多勞」的同時,也在拒絕成長。所謂的「多勞」,我理解還有一個層次,是主動踏出舒適圈,拓寬自己的認知,自我增值,達到「多勞者能」。
在自我增值這件事情上,還有一點很重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接納與嘗試。作為一個招聘領域的HR,我見過很多畢業前三年成長很快,畢業三年後原地不動的人。對比分析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很多人在初出校園進入職場時,願意花費時間學習與請教,技能會快速增長。在工作三五年後,即便遇到新的事物,也很難放低姿勢去學習去接納。帕累託法則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定律很好的解釋了這一現象,我們會用20%的時間實現80%的能力增長,但是真正拉開距離的是餘下的20%技能。因為那20%,才是核心技能。
初入職場,多勞可以讓我們快速增值;職場浸淫多年,多勞可以讓我們掌握核心技能,讓能者的標籤依舊在我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