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
——《莊子·列禦寇》
莊子他老人家最初創造的「能者多勞」,其實是一個貶義詞,意思是能幹的人做的事就多,勞累也多。
現在我們用「能者多勞」,則多是用來表達對能力強者的讚譽。當然,讚美「能者」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能者」多付出。
「能者多勞」主要用於安慰過勞者,或是要求別人做事時說的一句恭維的話。這個詞本意是貶義詞,現在雖然用作讚美能力強的人,但這種讚美多是帶有目的性的讚美,並不一定真的發自內心,因此也算不上褒義。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就是「忙的忙死,閒的閒死」。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貝勃定律」效應,說的是當人經歷強烈的刺激後,再施予的刺激對他來說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
比如:
你的老公每天早上都會親自給你準備一杯鮮榨果汁。
起初的幾次你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開心,幸福...
1個月後,你已經習慣了他每天早上給你做鮮榨果汁,感覺習慣、自然、理應如此...
突然有一天,他起晚了沒有來得及給你準備。
你一定會有些失落甚至會非常生氣,感覺他不在乎你了,然後兩人爭吵,兩人鬥氣、兩人冷戰、兩人BLA...BLA...
同理:一個人如果在工作中效率高、表現好,就會被領導分配更多的任務,最終讓自己難以承受。
貝勃定律加重了「能者」的負擔。
作為一名單位的「能者」,不僅同事會經常找其幫忙,領導也傾向於把急難險重的工作任務壓在其身上。
而一些「能者」為了保持自己的這種能力強的形象,經常有求必應、來者不拒,儘管有時未必情願,但總是礙於情面不好拒絕,後期即便想拒絕,迫於貝勃定律造成的壓力,也不能拒絕了。
久而久之,「能者」越幹越多、越來越辛苦,最終變成了「能者過勞」「勞逸不均」的不可持續局面。
因此每個人在工作中都應該隱藏自己的實力嗎?雖然大家都知道這樣的結果是不對的,但如何解決呢?
1.既要能者多勞,也要多勞多得。
高曉松在《奇葩說》裡有個觀點:「自然界裡最忙活的是什麼動物,是能力最低的動物,螞蟻,蜜蜂,從早到晚一直都不在停的;能睡覺的是什麼動物,是能力頂層的動物,是獅子老虎,你好不容易進化到獅子老虎了,有這麼高能力了,然後說能者多勞,你還得去奔忙呀,那我進化這幾萬年有這麼高能力幹嘛呢,我要早知道能者多勞我別進化了,我就當一螞蟻挺好的呀,我費什麼勁呢。所以只有能者多得才是一句順應人類的話。」
「得」在廣義上包括物質上的獲取、個人能力的提升、領導的賞識、同事的認可以及職業的發展等。不僅包括近期利益,也包括遠期利益。
每個人的付出都希望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這是最基本的人性。
我們既要頌揚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也要尊重老莊「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的遁世情懷;
我們既要頌揚一些人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高尚品德,也要尊重其他人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追求美好生活的權利。
2.既要能者多勞,也要勞其所能。
諸葛亮在《論諸子》一文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老子長於養性,不可以臨危難。商鞅長於理法,不可以從教化。蘇、張長於馳辭,不可以結盟誓。白起長於攻取,不可以廣眾。子胥長於圖敵,不可以謀身。尾生長於守信,不可以應變。王嘉長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許子將長於明臧否,不可以養人物。」
哪怕是像先秦諸子這樣的不世之材,如果用不好也會適得其反。
能者多勞一定要有明確的邊界,包括工作內容的邊界和工作時長的邊界。邊界之外的事情,應儘量不要讓其去做。
畢竟能者並非萬能者,而且能者的時間也是有限的,只有任人以長,才能實現「能者」效用的最大化。
3.既要能者多勞,也要發動旁觀者多勞。
從領導角度,因為「能者」工作效率高且工作效果好,可以有效降低自己的機會成本和管理風險。因此以下級的工作效率和效果作為分配的基本標準,往往會把更多的工作分配給「能者」。
那些不被領導認為是「能者」的人,就逐漸喪失了多勞的動力和能力,成為了職場上的「旁觀者」。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上講,人的能力從來都是用進廢退的,如果一味的強調能者多勞,那麼不僅會消磨「能者」的工作熱情,也會打壓一些能力不那麼強的勞動者的工作積極性,使其逐步退化為職場中的「旁觀者」。
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上講,「能者多勞」的背後是另一部分人的能力被閒置,他們的積極性和潛能處於「休眠」狀態,無人關注,從而導致人力資源的浪費。
君子不患寡而患不均,能者不患多勞而患不安。
最後:梁啓超先生1900年2月在《清議報》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呵旁觀者文》的文章。
對旁觀者,分為六大派:
第一種叫「渾沌派」,就是渾然不知自己想做什麼,應該做什麼的人。
第二種叫「為我派」,就是那些知道該做什麼,但是如果這件事對我沒有好處,那我就只作旁觀者而已。
第三種叫「嗚呼派」。這些人只會唉聲嘆氣、痛哭流涕而再不會做其他事情。就好像看見火燒起來,不做努力去撲滅,而只是嘆息火勢太大。
第四種叫「笑罵派」。這派的人自己不去做事情,還站在真正做事情的人背後,指指點點嘲諷抨擊。就好像航船在大洋裡遭遇颱風,他們就罵風、罵浪、罵船、罵大洋,甚至罵船上同行的人,但你要問他們怎麼辦,他們就瞪著眼睛啞口無言了。
第五種叫「暴棄派」。暴棄派的人呢,總是期望別人不期望自己。這種人的想法是,單位那麼多能人,聰明的不知道多少,有事情讓那些能人去做就行了,我做不做都無所謂。
第六種叫「待時派」。就是那些不做什麼都要等一切條件都具備以後才會開始著手做事的人。只要遇到任何困難,他們就會以條件不成熟為由拒絕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