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者多勞,這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句話,這句話,會頻繁地出現在需要多人分工做事的場合,比如職場。用大白話來說就是:「你能力強,你就多幹一點。」
「能者」,是對一個人能力的肯定。
能幹,這是一種被認可的積極的評價,會讓一個人具有較好的資格感,內在的自信慢慢地升起,促進一個人的良性成長。
「多勞」,卻是在告訴你,需要做一些在職責、本分之外的事情,在精力、體力、智力等方面,你需要比其他人承擔得更多一些,奉獻更多一點。
「你能幹,你就多幹」,卻有了一種被道德綁架的感覺。
可能當事人也會點頭接受,沒有異議,但是這句話說出來的一瞬間,當事人的內心,多少也會有一些說不出來的不舒服。
因為說這句話時,說話者可能只是一種無心的、習慣性的表達,或者僅僅為了傳遞一種善意的肯定,但是再往意識深處挖,潛臺詞就是:這事有你,就沒我啥事了。我就不用為沒有多做一些,有負疚感。我也不用為了,沒有再努力一下,感覺到壓力了。
這是在集體工作中,我們為自己找到的豁免感,這會讓我們有一種卸下了包袱的輕鬆感。
而當一個人把另外一個人定位為「能者」,並認為他(她)的 「多勞」是自然而然的時候,其實已經陷入了某種對別人內心感受的覺察和關照的缺失。
同時,也可能把自己定位成了一個「不能」的人,給自己套上了一個心理枷鎖,間接地迴避了一些個人職業成長、技能學習的可能性。
從能幹的人他(她)的角度講,那些在公司裡比其他人承擔了更多工作量的人,他們心甘情願去多做一點的行為,不排除也有為集體去分擔事務後,產生的心理滿足感,因為他們會從奉獻中拿到力量,找到新的人生意義,這也是他們內心需要的一部分。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把一些人偶然性的、額外的積極承擔,變成了另外一些人習慣性地理所應當,這會讓那些勇於承擔的人,有被綁架、被傷害的感覺。長此以往,再能幹的人,也會「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
為什麼,你總有幹不完的活?
你敬業奉獻的工作,卻一點都感覺不到幸福?
因為你被「能者多勞」所困,卻沒有看到能者多勞的後半句:多勞多得。
在現實中,經常多幹活的人,有很多並沒有學會什麼是愛自己,什麼是適當的拒絕。因為適當的拒絕,是基於對自己的理解,對自己的體諒,也會給別人發揮光和熱的機會。
「智者憂而巧者勞」,這是《莊子.列禦寇》中的文字,說明了技能專精、思慮深厚的人,可能逃不脫外界更多的綁縛。在現實中,如果你免不了要當「能做多勞」型的人,也請給自己爭取一些「多勞多得」的權利,讓付出,有所得。
只有你的勞動與收穫開始平衡的時候,內心也慢慢變得平順自由,體會到流動的幸福感。
(本文由「一隻慢流」原創,文內配圖來自網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