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自己較勁很幸福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王林實習生莫昕楠
聽到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時,全國人大代表、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塗裝車間西區面漆工段操作技工黃波「渾身充滿了力量」。他拿起筆,把政府工作報告中與製造業、技術工人相關的部分圈了起來。
「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需要依靠一線技術工人。好比一臺汽車,以前開3年可能就會出問題,但如果由技術更精湛的人參與製造,車的質量肯定更好,開5年甚至10年都沒問題。」黃波說,在從製造業大國到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年輕一代技術工人要面臨各種挑戰,「需要不斷跟自己較勁」。
「不過,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最開心的。」這名年輕的「成都好工人」稱號獲得者笑著說。
在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黃波主要負責車身漆膜優化工作,為汽車裝扮高品質的「外衣」。2011年,公司新建了一個自動化汽車噴漆生產車間,使用德國杜爾集團製造的劍刷擦淨機器人、內外表面噴塗機器人、膜厚檢查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
和機器人「搭檔」幹活,黃波高興不起來。黃波和其他長期手工噴漆的技工學徒都不會操作這些自動化設備。因為語言、專業背景不同,廠家派來指導的德國工程師「老David」不願意給他們詳細講解這套自動化系統的運作機制,只是簡單列出幾個操作步驟,讓他們照此操作。
於是黃波沒日沒夜地拼命提升自己的英語水平,經過10個月努力,終於可以和「老David」無障礙溝通。
一開始,「老David」很驚訝。因為作為一線操作工人,黃波根本沒有必要將整套系統都學懂弄通。但隨著求教的次數多了,他發現,這個只有大專學歷的年輕人身上,有一股可怕的較真勁兒。
兩年後,黃波完全掌握了整套自動化設備的原理和操作。
黃波「喜歡和自己較勁」。他代表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塗裝車間參加一汽集團組織的質量改進活動,提出了「消除本色靜電機器人手指積漆、提高車身質量」的改進項目,使量產爬坡中的速騰面漆生產線的產能每天提升64臺,由此,他被評為「一汽集團質量改進明星」。
「老David」已經70歲了,卻仍然工作在一線,這樣做既為了培訓年輕技工,也為了了解本行業最新的技術進展,讓自己在工業自動化的時代潮流中不掉隊,黃波因此很受觸動。「不逼自己去學習,去奮鬥,將來很容易就會被機器取代。」
「但機器最終是為人服務的,在具體操作中,如果機器出現問題,也要人去排查故障,去弄明白是軟體的問題還是機器構造出了問題。」以黃波所在的汽車噴漆車間為例,利用自動化系統,每秒鐘可以為93輛汽車噴漆,但如果系統出現問題,甚至會影響整個車間的生產節奏。
黃波表示,製造業技術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要求越來越高。這給年輕一代產業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你必須不斷學習,才有可能創新。」
在聽取政府工作報告和其他人大代表的審議意見後,黃波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國家出臺更多政策支持弘揚工匠精神。
他明白,對於行業進步來說,工匠精神太重要了。2017年,黃波通過對汽車塗料罩光油漆溶劑壓力、清洗頻次設定、清洗程序等方面的優化改進,使罩光溶劑每年節約80餘噸。那一年,他榮獲成都市「工匠」稱號。
黃波還不打算停下「較勁」的腳步,他的夢想是成為能為「來一場中國製造的品質革命」作出貢獻的「大國工匠」。
本報北京3月8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