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也沒有辦過大案要案,但案件只要到他手中,總能得到有效處理且讓人信服。他所經辦的案件,無一被改判或發回重審,無一涉法上訪。他叫劉化勤,是文成縣人民法院珊溪人民法庭庭長。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對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予以表揚的通報》,授予劉化勤「全國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人物名片
劉化勤,男,出生於1969年。他於1990年被分配到文成縣人民法院珊溪法庭工作至今,先後擔任書記員、助理審判員、審判員、副庭長、庭長。珊溪法庭在劉化勤的帶領下,先後被評為省級五好法庭、縣級文明單位,榮獲兩次集體三等功,多次被評為法院先進集體。他深深紮根在偏遠山區法庭30多年,先後榮獲「全省法院司法規範化建設先進個人」「全省法院民事審判工作先進個人」「全省法院法庭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
預約上門立案
調解結案的案件全自動履行
11月27日,記者來到文成珊溪採訪劉化勤。
他介紹,珊溪法庭是一個山區法庭,管轄兩鎮一鄉,人口居住分散,地域較廣,加上辦案人員少,任務重,辦公條件和生活條件都較為艱苦。他和同事們懷著對工作的熱愛,安心紮根山區法庭。
因為老百姓居住在山區,行路不便,打官司難的問題較為突出。為方便群眾訴訟,在他擔任庭長期間,珊溪法庭相繼出臺「遠程調解」「假日法庭」「晚間法庭」「巡迴法庭」「預約上門立案」「全天候值班」等一系列便民制度與便民措施。
無論是清晨、中午、晚上,還是雙休日、假日,法庭裡一直有他的身影,就怕當事人來了,沒人接待。這30多年來,加班加點成為家常便飯,他甚至沒請過一次年休假。
在法庭工作的30多年來,他所經辦的案件,無一被改判或發回重審,無一超審限,無一涉法上訪。
他分析道,農村宗族觀念強,家事糾紛牽連廣泛,單靠剛性司法手段效果不好,所以他探索建立法庭與鄉村互聯互通解紛渠道,從糾紛源頭引入各方力量,包括人民調解員、村兩委幹部等參與糾紛化解,力求「案未立、事已了」。近十多年來,珊溪法庭家事案件以調解結案或調解後撤訴的比例高達66.96%,所有以調解結案的案件,自動履行率為100%,沒有一件進入強制執行程序。所有以判決結案的案件,上訴率為0,當事人均服判息訴。
為30多名工人討工資
遠程視頻審理跨國涉僑案件
談起自己這幾年辦的案子。劉化勤說,隨著經濟發展,這幾年珊溪法庭處理的經濟類案件大幅增加。2020年1月,他在村裡走訪時,了解到當地一家服飾公司拖欠了32名工人的工資,臨近農曆春節,這些工人的情緒非常激動。
劉化勤調查了解到,這家公司的負責人為朱某和周某,他倆給義烏一家公司供貨,但那家公司被下家騙了,拿不出錢還給朱某和周某,他倆就欠著工人們的工資不知去向。
「無論什麼理由,工人們的工資不能拖欠。我通過中間人聯繫上朱某和周某,告訴他們欠薪跑路可能涉嫌刑事犯罪,如果能主動回來交代清楚事實,尋找解決辦法,對大家都有好處。」劉化勤說,在他們的普法與心理工作下,朱某和周某主動回到珊溪籌集資金補發工資。
考慮到朱某和周某手上流動資金有限,劉化勤還做通了一家銀行的工作,在各方幫助下,32名工人被拖欠的十幾萬工資都還清了。為辦好這件事,劉化勤前後奔波了一個多月。
文成是個知名僑鄉。針對當地華僑長期存在的訴訟難問題,他大膽進行改革創新,採用遠程網絡視頻方式開庭審理跨國涉僑案件,因海外義大利米蘭調解聯絡點與國內存在七個小時的時間差,遠程網絡視頻開庭往往持續到晚上七八點才結束,這種創新模式不僅方便了華僑訴訟,也解決了海外華僑訴訟難問題。
在鄉鎮紮根30多年
走在街上大家都跟他打招呼
採訪中,記者留意到,劉化勤走到鎮上時,街上的老百姓紛紛向他打起招呼,他也時常與路邊的老年人寒暄幾句。
在現階段,基層司法權力鄉土化中,往往案子一進門,兩邊都說情。劉化勤和同事們互相監督,在日常工作中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不受經濟利益所驅動,不為人情關系所左右,堅持原則依法辦案,始終拒說情,拒吃請,拒收當事人的一切財物,不辦關係案、人情案,認真履行好一個法官的職責。
2020年2月2日,珊溪鎮確診了文成縣域內首例新冠肺炎病例,整個小鎮的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劉化勤主動請纓前往戰疫一線。劉化勤參加了涉疫人員排查、消毒滅菌、疫情宣傳的工作,他還曾作為帶班負責人進駐文成縣仰山卡點,從事往返文成縣與泰順縣的車輛人員的檢查和勸返工作。
算算日子,劉化勤已在珊溪工作31年,當記者問到為什麼一直留在珊溪?劉化勤回答:「首先是因為我對這個地方有一種感情,我覺得這個地方需要我,另外一個是因為我熟悉這片土地,有利於工作的開展,能夠更好服務這一方的百姓。我愛這片熱土,喜歡這裡,願意和當地的老百姓共同生活,處理他們的糾紛,與他們一起創建和諧社會。」
請掃碼
給個關注
文成縣人民法院
新浪微博:@文成法院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在法庭工作的30多年來,他所經辦的案件無一涉訴上訪》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