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進行具體的研究設計寫作時,必須先培養研究的思維,只有了解其內部的邏輯,才能靈活運用一切研究設計題的模板。因此,本文前半部分,花了較大篇幅論述研究設計的基本思路,主要是幫助大家告別生搬硬套。
為了方便大家更形象具體的理解這類題,在本文的最後,也附上了以「問卷調查法」為主的研究設計實例。「問卷調查法」是社科類比較常見的研究方法,也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最容易學會的方法,以此為例,希望你們能快速突破這類題型!
1.詳版介紹(小白服用):
在進行具體的研究設計前,我們應該有一個想法或者一個理論,這個想法或者理論會涉及一些概念和變量,比如,你想研究網民對網絡暴力的認知,「認知」在這裡就是一個「概念」,類似的的還有「偏見」、「同理心」、「疏離」等你要研究問題中涉及的抽象名詞(在上圖中,字母ABCD就代表這些變量或概念)。
在正式開始研究之前,你對這些變量(或概念)之間的關係有一個初步想法(上圖中的箭頭代表變量之間的關係),它們不一定正確,你接下來的研究就是論證你的這個想法。這是你的一種研究目的,即,對問題進行探索或解釋。除此之外,圍繞某一個現象進行描述,也可以構成你的研究目的,比如,探究「某一事件中的輿論特徵和規律」。
在界定了研究的目的後,你需要對抽象的概念進行操作化處理,也就是轉變成可以測量的指標,比如,你要測量一個人的「人生觀」。「人生觀」是一個非常抽樣的概念,你需要把它轉化成職業、婚姻等形象的指標,才能進行量化處理,這個轉化過程就被稱為操作化。
在進行操作化的同時,還需要圍繞你所研究的問題或者想要達到的目的,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常見的四種研究方法是: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文獻研究。在這四個維度劃分中,還有很多子維度的研究方法(參照下圖)。每一種研究方式都有優缺點,重要的是選擇你能夠操作,且能達到研究目的的方式。
有了可供測量的指標和合適的研究方式後,你還需要界定你所研究的對象,你是研究微博用戶對網絡暴力的看法,還是知乎上用戶的觀點。為了接觸你的研究對象,你需要用什麼抽樣方法,隨機抽樣還是系統抽樣?(如果你抽樣方法不太清楚,可以參照下圖)
最後你開始對收集的資料進行處理,分析出最終的結果,它可能和你之前的假設背道而馳,也或者幫你解釋了一個現象。
小貼士:
如果你對以上涉及的各種名詞仍然處於模糊狀態,建議儘早的查閱相關資料,這裡就不再多加解釋了~
2.簡版介紹:
明確研究問題→尋找題目中的變量→參照相關理論,假設變量之間的關係→選擇適合的研究方式→確定研究的對象以及抽樣的方式→將變量進行操作化處理,確定變量的測量方式(比如,問卷、量表)→對目標對象進行測量,收集資料→分析與討論→研究總結
該研究是為了解釋一個現象、驗證一個理論、還是為解決某一問題提供一個參考標準
圍繞題目設置問題(或者題目直接給定研究的問題,如果題目的問題太大,需要自己細化提出研究問題)
說明所依託的理論,比如,框架理論、「鏡中我」、暴力的三種假說、涵化效果、議程設置理論(所學過的理論中,只要可以用來解釋這個問題,都可以用來做假設)
說明選擇的研究方式,如何設計整個研究,包括研究中的各個變量和操作化的指標、測量的方式、抽樣的方式。可以參照以下模板:
1、研究方式:
介紹使用的研究方式。eg: 本文使用問卷調查法對某某現象進行調查,問卷先以隨機抽樣的方式抽取微博中少數人,再以滾雪球的方式發放在微博中。
2.1自變量、因變量
根據研究的問題確定。eg:研究「不同網民對網絡暴力的認知」
①自變量為「不同的網民」,因變量為「網絡暴力的認知」
②「不同的網民」可以根據人口變量指標劃分,或者不同平臺、社區的網民
③「網絡暴力的認知」可以從網絡暴力的概念出發,將其操化為各種量表,即「你認為暴露他人的生活照算網絡暴力麼」、「你認為在網絡中隨意的批判別人生活算網絡暴力麼「
2.2控制變量
在以上案例中需要保證測量對象有長期上網的習慣,常見的控制變量還可以是「人口變量指標。
3、問卷的設計
問卷的設計並不用寫的大而全,在考場有限的時間只需要展現最扣題的幾道題目設計即可。
由於考場上並未真正進行研究,這部分主要是對整個研究方案的反思,比如,存在哪些問題,具體可以怎麼解決。這部分可有可無,不過若前文不是很充實,建議不要省略這一步。
小貼士:
以上提供的步驟並不是每一步都必須嚴格遵守,研究方案的設計是可以靈活變動的,以上步驟只是提供一個參考標準,切忌生搬硬套,舉個例子:有些問題並不能形成假設,是在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對於這類研究,就可以省略研究假設的步驟。比如,研究某一事件的輿論特徵與規律,就可以直接將「特徵和規律」轉化為可以測量的指標,不用進行假設。
題目:圍繞「不同消費者在雙十一的消費習慣」設置一個研究方案。
「雙十一」購物節是一年一次的購物狂歡活動,本研究旨在調查不同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的消費習慣,並研究其規律,為之後有關「雙十一」購物狂歡的研究提供參考。
在「雙十一」 期間購物的人群。由於「雙十一」購物狂歡活動最初是在網絡中發起,且現在還是以網購的形式為主,因此,線下的「雙十一」購物活動不納入本次研究的範圍,本次研究的對象,默認為參與線上「雙十一」購物的人群。
本研究使用問卷調查法,採取隨機發放問卷的方式,搜集「雙十一」不同消費者的購物傾向表現,具體的指標測量以及問卷設計如下:
1、變量的設計與測量
1.1自變量:
本文的自變量為「在『雙十一』期間購物的不同消費者,通過人口變量指標,比如性別、年齡、職業、收入等來進行測量。另外,在區分不同消費者時,本文還增加了一個頻率維度,即,根據參與「雙十一」購物活動的次數,將消費者區分為:「雙十一」忠實消費者、「雙十一」普通消費者、「雙十一」潛在消費者」
1.2因變量:
本文的因變量為「購物傾向」,本文從商品的偏好、品牌的偏好、消費行為方式的偏好三個維度來測量「購物傾向」。
商品的偏好是指,消費者在選擇購買的商品時,傾向選擇哪種品類的,比如:服裝服飾類、護膚彩妝類、手機數碼類、家具廚具類等。另外,還需要增加一個測量指標,即,消費者為什麼傾向選擇這類商品,比如,生活必需、促銷力度大。
品牌的偏好是指,消費者在選擇所購買的商品時,所持有的品牌傾向,包括,品牌的檔次,以及是否為國內品牌。
消費行為方式的偏好是指,消費者在購物時選擇的購物平臺、花費的金額和支付方式、以及參與購物花費的時長。
1.3控制變量
由於本文測量的是不同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的購物傾向,因此一個重要的控制變量為:在「雙十一」期間有過購物經歷。此外,還將增加上網的時長、網購的時長等指標
人口變量部分:
1) 您的收入
2) 您的職業
3) 您是否參與過雙十一消費活動
4) 您參與過幾次雙十一活動
商品的偏好部分:
5)您在雙十一最熱衷於購買哪類產品(限三個)
6)為什麼習慣於選擇該類商品
品牌的偏好部分:
7)從品牌的產地來看,您習慣性購買哪類品牌(國內品牌vs國外品牌)
8)從品牌的價格定位來看,您習慣性購買哪類品牌(高端奢侈類vs中端類vs平價類)
購物行為傾向部分:
9)您習慣於參與哪個平臺的雙十一活動?(多選)
10)您在雙十一期間一般消費多少金額?
11)您在雙十一期間習慣於使用哪種支付方式?
12)您每次參與「雙十一」購物活動的時長?
通過對整個研究設計方案的反思,發現的以下幾個問題:
1、受個人主觀因素的限制,本文所界定的測量「購物傾向」的三個維度不能較全面的概括消費者在「雙十一」期間的購物傾向,在之後的研究設計中,還需要擴展出新的維度;
2、本文測量的維度較多,導致問卷題目設計過長,可能會影響問卷的回收質量,之後的問卷設計將探討如何壓縮問卷,提高問卷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