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考古看中國古代磚的起源

2020-12-19 銀馬智能機械

偌若有人問,中國古代最早什麼時候發明了磚?由於沒有明確記載的文獻資料,要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依靠考古資料來予以證明。

秦都鹹陽出土磚

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在戰國至秦代時期(公元前476年-前206年),磚的製作和使用已經相當普遍。如在秦都鹹陽宮殿遺址以及秦始皇帝陵等地點,就曾發現過大量的磚。當時的磚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長方形或方形實心磚,另一種是體形更大的長方形空心磚。

西周巨型空心磚

不過,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國春秋戰國至秦代時期的建築物還主要為土木結構,其牆體大都用黏土夯築而成。因此,磚在當時主要用於鋪設地面、臺階或建造墓室,而不是砌牆。

騎射圖磚畫

其實,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早在西周時期(約公元前11世紀-前771年),就已經有了磚。考古人員發現的西周磚的遺址共有六處,主要分布在陝西寶雞地區的周原遺址範圍內。目前發一的西周磚多為殘塊,完整者僅3件。

商代與夏代時期(約公元前21世紀-前11世紀),目前尚未見有發現磚的報導。夏代以前中國處於原始社會,亦稱史前時期,考古人員亦發現泥磚坯,推測應當採用木質模具成型技術。

從考古資料來看,我國至遲在仰韶文化晚期,即史前時期就已經發明了磚。磚的製作和使用至少有了5000多年的歷史。而西周早期時制磚技術已經漸趨成熟,當時不僅能夠燒制小型的長方形磚,而且已經較熟練地掌握了燒制大型空心磚的技能。到了戰國與秦代時期,制磚技術較西周時期又有了顯著的進步和提高。這個時期不僅磚的出土數量和花式品種日益增多,而且磚的質量也較以前大幅提高。當時已不局限於用磚來構築皇家宮殿與帝王陵墓,就連平民百姓也已經能夠用磚建造自己的墳墓,說明磚的製作和使用在當時已經相當普及。

西安銀馬磚機生產的環保磚

當人類來到21世紀,制磚設備已經自動化、數位化、智能化。而做為專業致力於大宗工業固廢處理技術及高端環保混凝土磚/石成套設備的研發、製造、銷售、服務於一體的西安銀馬公司,也正在利廢事業的徵途上馳騁,為守衛祖國的美好河山奮力拼搏。

相關焦點

  •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起源:世界最早水稻在哪   從考古發現看中華文明的起源  編者按:幾乎每一個中國人都知道悠悠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但事實上,我們卻只有商周以後4000年文明史的考古證明。
  • 賀雲翱: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與三位考古大師的殊途同歸
    回看近現代中國考古學史,從王懿榮發現殷商甲骨文,到安特生發現史前仰韶文化,李濟尋找夏墟及夏文化,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挖掘殷墟遺址,吳金鼎發現龍山文化,施昕更發現良渚文化,蘇秉琦通過陶鬲尋求周文明的來源,直到新中國考古界持續對夏、商、周乃至龍山時代或五帝時代或玉器時代再及仰韶時代乃至國家設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等,展現出一百多年來中國考古學界對國家文明形態起源問題的苦苦求索。
  • 南島語族起源與中國東南沿海考古
    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南島語族的起源與擴散、食物生產的起源、經濟考古學理論及其在中國考古學中的應用、當代西方考古學理論和概念等,出版《中國東南沿海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起源簡史》《福建與南島語族》等多部中英文著作,發表專題研究論文90餘篇,並主持多項亞洲-太平洋考古研究、教學和培訓項目,曾獲美國哈佛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美國2007年度The Philip and Eugenia Chu亞洲研究傑出成果獎。
  • ...貝丘遺址、古代宮室形態的源頭...考古中國再次聚焦新石器時代...
    出土的黍則是中國北方地區粟黍馴化和旱作農業起源的重要證據。  中國沿海地區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  在井山頭遺址沒有發現之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孫國平主任一直在思考:中國海洋文化從哪裡、在何時起源?之前為什麼浙江、江蘇、上海沒有發現貝丘遺址?河姆渡文化來自於哪裡?  直到有一天,孫國平無意中在田螺山遺址不遠處發現貝殼和早期陶片在一起,於是有了井山頭遺址的考古發掘。
  •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試論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 劉式今 《考古與文物》1982年第4期第63—70頁 作者認為中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並不局限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具備了文化發祥的條件。
  • 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中國古代:語言文字的——起源,語言是人類區別於其它動物的重要特徵。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中國56個民族的語言文字,絢麗多彩,無比豐富。我們在這裡集中討論的是中華民族漢語言文字的傳統。迄今為止,我們所能看到的有關漢字起源的文獻記載,最早來自周秦的典籍.而且大都是傳說,有的還帶有神話色彩。從這些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原始漢字發生的因由,以及由原始漢字向成熟的文字體系過渡的一些歷史狀況。在這些傳說中,「結繩」說和「倉頡造字」說最值得注意。
  • 河南這4個考古項目,哪個能最終入選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 張弋在過去的2020年,河南考古界可謂是收穫頗豐。這一年的累累碩果,哪些能夠躋身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呢?1月11日,頂端新聞·大河報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202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正式啟動。
  • 中國古代對語言起源的傳說
    中國古代經學家沒有對現代人所稱的「語言」作正面的考察,主要是從語言的書面形式論證文字的起源。但是,中國的通行文字並不相當於拼音文字的字母,而相當於詞素和詞。詞素和詞通過組合規則構成語言,成為信息的載體。中國古代經學家考察文字,實際上是把文字作為文化信息的載體來進行的。
  • 中國終於KO了印度-水稻,起源,中國,印度,考古 ——快...
    普通野稻這個種在印度和中國都有廣泛分布。根據著名農史學家遊修齡對中國古代文獻的研究,它的分布北界曾經遠達河北滄州,但今天只分布在約北緯28度以南,最北的分布點是江西省東鄉縣。德康多爾因為印度有很多野生稻,就把水稻的起源地判給印度,但他同時也謙虛地寫道:「植物學家還沒有充分地研究過中國的植物,所以我們不知道在耕田之外的地方是不是也能常常找到野生稻。」
  • 「考古中國」不斷探索未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2020年「考古中國」連續發布了四期共16項重要考古發現,加上2018年和2019年的重要項目,共有31項,內容非常豐富,新發現新突破很多,令人振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有哪些特點?在「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將有哪些新的舉措?
  • 象棋真的不是起源中國?「將帥不能碰面」等規則來自中國古代人民
    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傳統棋類益智遊戲,屬於二人對抗性遊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它的起源非常富有爭議性。有蘇聯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他在《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於公元569年的中國,並列舉了很多實例以證明自己的觀點,雖然我很相信他的話,但最後仍被證實出有誤的地方,所以在國際上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
  • 中國古代七聲音階的起源
    眾所周知,宮gōng、商shāng、角jué、徵zhǐ、羽yǔ這五音是中國古樂基本音階。最早出現在《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相當於西樂的Do(宮)、Re(商)、Mi(角)、Sol(徵)、La(羽)(沒有Fa與Xi),亦稱為五音。
  • 考古2019︱舊石器考古:新發現層見疊出,探起源精彩不斷
    【編者按】2019年中國考古精彩紛呈,成果眾多。在201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即將揭曉之際,澎湃新聞·私家歷史欄目特別邀請9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者,撰寫10篇總結性稿件,對去年中國的重大考古發現做全時段、全方位梳理,以饗讀者。
  • 藍田發現中國最早的磚 距今已有5000多年(圖)
    近日,經過專業機構檢測,在藍田出土的5塊殘磚塊,被確認為中國最早的磚,距今已有5000年,堪稱「中華第一磚」,這將會把我國用磚歷史提前2000多年,為我國磚類建材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實物依據。  1 怎麼發現的?
  • 中國文明的起源簡介
    中國文明作為龐大的集體人格,是什麼時候起源的呢?字裡經典 中國文明的起源起源因為太遠,所以缺乏考證,如詩如夢,所以交給如詩如夢的人從考古現場抬起頭來,告訴我們一些簡單的結論。對於早期,朦朦朧朧地分三個印象。
  • 中國考古告訴我們什麼
    考古取得的成就與貢獻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三個方面。作出了有別於文獻史學的特殊貢獻通過大量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及分析,實證了中國超百萬年的人類史、1萬多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及其發展演變歷程,掌握了中國人類起源、文化起源、文明起源、國家起源研究的主動權和話語權。
  • 「中國考古·鄭州論壇」探討考古70年,婦好墓青玉戈等展出
    1921年,經當時的北洋政府批准,考古學家對三門峽澠池縣的仰韶村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一批以彩陶為主要特徵的古代遺物,這創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發掘研究的先河,同時也標誌著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誕生。1928年,當時的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考古學者董作賓,在河南安陽小屯村進行了考古發掘,這是安陽殷墟發掘之始,也是中國學術機關獨立進行科學考古發掘的開端。
  • 2021年考古學和文博專碩考古學常考核心題
    : 九、其他5   緒論 1 論述中國古代墓葬形制的發展歷程。145 試論漢長安城和唐長安城的布局及其特點146 試述唐宋喪葬習俗的重要變化147 簡述我國古代城市裡坊制度的變革148 論述中國古代都城布局形制的演變149 結合考古資料和文獻論述中國古代外藏制度150 結合考古調查與發現的材料,分析先秦時期都邑布局規劃的基本思想151 試比較漢鏡與唐鏡在形制與紋飾上的不同特點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打造世界一流考古學科體系
    北京2020年12月23日 /美通社/ -- 2020年,吉林大學考古DNA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首次對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及黑龍江流域近6000年時間跨度下連續的古代人群進行全基因組高精度測定和分析,探討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地區的古人群互動,更科學、客觀地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
  • 考古發現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
    後者跟一般考古資料一樣,已成為專門的學問,也是歷史學家不能忽視的研究對象。筆者強調的是中國史前史和先秦史因考古材料而得以重建。其實,整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也離不開考古學的發展和進步,這一點從任何一本當代中國古代史中都能看出來。不僅如此,中國考古學也已經為我們理解世界歷史作出了重大貢獻。人類起源、農業起源和文明起源等世界性研究課題均無法脫離中國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