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編《傷寒論》方歌括

2021-02-06 傷寒探微

歌括是由我本人,一位中醫愛好者原創,自認為還是比較膾炙人口的,很好記憶。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沒有方名和煎服法,又不好記,字數又多,我認為不可取,所以就編了這篇歌括。我把《傷寒論》一百一十三方全編成了歌括,有每一味藥的劑量和每一個方子的方名及煎服法,共兩千餘字。我已經一一和原文校對過了,沒有錯誤。由於背誦的需要,許多字詞為省略語,如:「麻黃」會省略為「麻」,「桂枝」會省略為「桂」,等等,請仔細參照傷寒論原文進行理解。本歌括一律為七言,便於學習《傷寒論》的人學習。本歌括我已經背完了,所以我敢說很好記憶,韻味十足,不是粗鄙之作。我的歌括是為想背《傷寒論》及書中經方的好學者和有水平有修養的人而編的,請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亂罵人的低俗者不要跟帖。版權所在,翻版必究:本人鄭重申明,任何人等不得剽竊我的著作權,可以使用,但不得將原創權據為己有,違者必究。
——公元二零一零年三月十四日

桂枝湯
桂枝湯用草二兩,桂芍姜三棗十二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加附用原方,加炮附一枚去皮

桂枝加桂湯
桂枝加桂五兩桂,原方桂枝添二兩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去芍原方減,水七煮三溫服一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加附湯,去芍湯加附一枚

桂枝加厚樸杏仁湯
桂枝加樸杏仁湯,原加樸二杏五十

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加芍芍六兩,水七煮三溫服一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黃黃二兩,餘同桂枝加黃湯

小建中湯
小建中湯為桂枝,加芍三兩飴一升
(上九個方子煎服法相同)

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
桂加芍姜參新加,芍姜各四參三兩
鬥二煮三溫服一

桂枝甘草湯
桂甘湯為桂四兩,草二水三煮一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甘大棗湯,桂四草二苓半斤
棗十二入甘瀾水,一鬥減二三服一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麻各半棗四枚,桂兩十六杏廿四
麻芍姜草各一兩,五水升八合服六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二麻一杏十六,芍姜兩六麻十六
桂兩十七棗五枚,草兩二水五二一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二越一姜兩二,麻芍桂草各十八
石膏廿四棗四枚,五升水取二服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去桂加苓術湯,去桂加苓術三兩
水八煮三溫服一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去芍加漆三兩,牡蠣五兩骨四兩
水鬥二升減二升,納諸煮三溫服一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甘龍骨牡蠣湯,桂一牡草骨二兩
水五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桂枝加葛根湯
桂加葛湯葛四兩,桂芍減一水一鬥
減二取三溫服一
(煎服法同苓桂甘棗湯)

麻黃湯
麻黃湯中三兩麻。桂二草一杏七十
九減二取二升半,服八合覆微似汗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杏甘石膏半斤,草二麻四杏五十
水七減二二服一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棗十二,桂草二膏如雞子
麻黃六兩姜三兩,九升減二三服一

小青龍湯
小青龍湯夏半升,桂麻姜草細芍三
五味半升水一鬥,服如苓桂甘棗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
麻黃細辛附子湯,麻細二兩附一枚
(煎服法同苓桂甘棗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草二兩附一枚
(煎服法同桂枝加芍藥湯)

葛根湯
葛根湯為桂加葛,加麻三兩服法同
(煎服法同桂枝加葛根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二兩葛半斤
芩連各三八升水,減二取二分再服

葛根加半夏湯
葛加夏湯夏半升,服法劑量同葛根
(煎服法同葛根湯)

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柴半斤,芩參姜草各三兩
棗十二枚夏半升,鬥二取六餘三一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枳實四,姜五柴半芩芍三
棗十二枚夏半升
(煎服法同小柴胡湯)

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柴四兩,芩芍桂參姜兩半
夏二合半草一兩,棗六服同桂加芍
(煎服法同桂枝加芍藥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加龍牡棗六枚,龍骨姜參苓兩半
桂芩鉛丹牡兩半,柴四黃二夏二合
八水取四納黃一

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桂乾薑柴半斤,乾薑牡草各二兩
栝樓根四桂芩三
(煎服法同小柴胡湯)

柴胡加芒硝湯
柴加芒硝夏廿銖,硝二芩參姜草一
柴二兩十六棗四,水四煮二納再服

梔子豉湯
梔子豉湯梔十四,香豉四合水四升
先得二升半再豉,取一升半分再服

梔子甘草豉湯
梔子甘豉湯草二
(煎服法同梔子豉湯)

梔子生薑豉湯
梔姜豉湯姜五兩
(煎服法同梔子豉湯)

梔子乾薑湯
梔子乾薑梔十四,乾薑二水三升半
取一升半分再服

梔子厚樸枳實湯
梔樸枳實湯樸四,枳實四枚梔十四
(煎服法同梔子乾薑湯)

梔子柏皮湯
梔子柏皮草一兩,梔十五柏二水四
(煎服法基本同上,僅水從三升半改為四升)

枳實梔子豉湯
枳實梔豉梔十四,枳實三枚豉一升
漿水七升空煮四,取二下豉沸再服

大承氣湯
大承氣湯硝三合,黃四樸半斤鬥水
枳實五煮五納黃,得二納硝分再服

小承氣湯
小承氣湯黃四兩,枳實三枚樸二兩
水四得升二再服

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草二,硝半升黃四水三
取一去渣納硝沸

桃核承氣湯
桃核承氣桃五十,芒硝桂草二黃四
七取二升半去渣,納硝服五合日三

抵當湯
抵當湯用黃三兩,蛭虻三十桃二十
水五取三服一升

抵當丸
抵當丸用黃三兩,蛭虻桃仁各二十

十棗湯
十棗平分芫遂戟

大陷胸湯
大陷胸遂一錢匕,芒硝一升黃六兩
六升得二納芒硝,沸後納遂服一升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黃半斤,葶藶硝杏各半升

小陷胸湯
小陷胸湯連一兩,栝樓實一夏半升
先栝樓水六取三,再諸得二分三服

白散
白散桔貝三巴一

麻仁丸
麻仁丸用杏一升,枳芍半斤黃一斤
麻仁二升樸一尺,每服十丸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
生薑瀉心夏半升,參草芩三姜四兩
乾薑連一棗十二,鬥取六去渣煮三
溫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草四,乾薑芩三夏半升
大棗十二枚連一
(煎服法同上)

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棗十二,芩參乾薑草各三
黃連一兩夏半升
(煎服法同上)

大黃黃連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黃二連一麻沸泡

附子瀉心湯
附子瀉心附一枚,黃二連芩各一兩
(煎服法同上)

黃連湯
黃連湯用夏半升,乾薑連草桂各三
人參二兩棗十二,一鬥取六溫服一

黃芩湯
黃芩湯中芩三兩,草芍二兩棗十二
一鬥取三溫服一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黃芩加夏生薑湯,半夏半升姜三兩
(煎服法同上)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乾薑連芩人參湯,四味各三水六升
取二去渣分再服

旋復代赭湯
旋復代赭湯姜五,代赭一兩草旋三
棗十二枚夏半升,參二同生薑瀉心
(煎服法同生薑瀉心湯)

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厚樸姜甘夏參湯,厚樸生薑各半斤
草二參一夏半升
(煎法同黃芩湯,服法不同)

白虎湯
白虎湯粳米六合,石膏一斤知母六
草二一鬥服一升

白虎加人參湯
白虎加參參三兩
(煎服法同上)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竹兩把,石膏一斤夏半升
麥冬一升草參二,粳米半斤同黃連
(煎法同黃連湯,服法不同)

五苓散
五苓散澤瀉兩六,豬茯苓術十八銖
桂枝半兩日三服

豬苓湯
豬苓湯豬茯苓一,澤瀉阿膠滑石一
水四煮二溫服七

文蛤散
文蛤散文蛤五兩

茯苓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草一,苓桂各二姜三兩
水四煮二分三服

四逆湯
四逆湯用附一枚,乾薑兩半草二兩
水三取升二再服

四逆加人參湯
四逆加參參一兩
(煎服法同上)

通脈四逆湯
通脈四逆湯草二,乾薑三兩附一枚
(煎服法同上)

乾薑附子湯
乾薑附子附一枚,乾薑一兩如桂甘
(煎服法同桂枝甘草湯)

白通湯
白通湯為乾薑附,加蔥四莖分再服
(煎法同上,服法不同)

白通加豬膽汁方
白通加膽汁一合,尿五合同白通湯
(煎服法同上)

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苓四,乾薑兩半附一枚
草二參一水五升,三服七合日三服

四逆散
四逆散須日三服,枳芍柴草各十分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棗廿五,芍桂歸辛各三兩
甘通草二有煎同
(註:指和前面有煎法相同的)
(煎法同桂去桂加苓術湯,服法不同)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加吳姜,茱萸二升姜半斤
水六酒六五分五

理中丸
理中丸為日三服,乾薑術草參各三

真武湯
真武湯中附一枚,術二苓芍姜三兩
八取三分三七合

附子湯
附子湯用附二枚,術四參二苓芍三
(煎服法同桂去桂加苓術湯,僅多「日三服」三字)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桂四,術草二兩附二枚
六升水取三服一

桂枝附子湯
桂附湯中棗十二,桂四草二姜三兩
附子三枚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湯
桂附去桂加術湯,術四服同桂附湯
(煎服法同上)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苓桂術甘湯苓四,術草各二桂枝三
(煎服法同甘草附子湯)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甘附湯附一枚,芍草各三水五升
取一升五分三服

桂枝人參湯
桂參湯桂草各四,參術乾薑各三兩
九取五納桂取三,服一日再夜一服

赤石脂禹餘糧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皆一斤同桂附湯
(煎服法同桂附湯)

炙甘草湯
炙草湯麥冬半升,薑桂三生地一斤
麻仁半斤膠參二,棗十二草四酒七

甘草乾薑湯
甘草乾薑湯草四,乾薑二兩水三升
一升五合分再服

芍藥甘草湯
芍甘湯芍甘各四,服同甘草乾薑湯
(煎服法同上)

茵陳蒿湯
茵陳蒿湯梔十四,蒿六黃二水一鬥
蒿減六納三服一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麻黃連軺赤豆湯,麻連軺姜草二兩
赤豆梓白皮一升,棗十二枚杏四十
(煎法基本同黃芩湯,服法不同)

麻黃升麻湯
麻黃升麻麻二半,升麻歸一兩一分
萎蕤知芩十八銖,術膏乾薑芍天冬
桂苓甘草各六銖
(煎服法基本同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唯服時時間有別)

瓜蒂散
瓜蒂散瓜赤豆一

吳茱萸湯
吳茱萸湯茱一升,參三姜六棗十二
七取二七合日三

黃連阿膠湯
黃連阿膠湯連四,芩芍二雞黃二枚
膠三六取二服七

桃花湯
桃花湯赤石一斤,乾薑一粳米一升
(煎服法複雜不述)

半夏散及湯
半夏散及夏桂草,等分合寸匕日三

豬膚湯
豬膚湯豬膚一斤,水鬥取五加蜜粉

甘草湯
甘草湯甘草二兩,水三升半七合二

桔梗湯
桔梗湯桔一草二,水三取一分再服

苦酒湯
苦酒湯雞子一枚,夏十四枚加苦酒
(煎服法複雜不述)

烏梅丸
烏梅丸枚三百枚,椒歸四兩阿膠十
附桂參柏細六兩,黃連一斤日三服

白頭翁湯
白頭翁湯翁二兩,連柏秦皮各三兩
水七取二溫服一

牡蠣澤瀉散
牡澤散漆栝樓根,葶藶商陸海藻均

蜜煎導方
蜜煎導方蜜七合

豬膽汁方
豬膽汁方大膽一

燒褌散
燒褌散服方寸匕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添半合如通四
(煎服法同同脈四逆湯,唯加豬膽後服)

版權聲明:文章、圖片源於網絡,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微信:18774084180

註:本平臺所有內容僅為中醫公益性分享,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漫談《傷寒論》
    說到《傷寒雜病論》,醫界人士有誰不知?從古至今,《傷寒論》在中醫學中都佔有絕對重要地位,時下中醫被大致分為學院派、民間傳統派,但無論哪一派別,都尤其重視傷寒論的學習,可謂不學傷寒論,不足以稱中醫!傷寒論有宋本(現已遺失),桂林古本,長沙古本,涪陵本,白雲閣本,後幾本流於民間的內容都類似。
  • 郝萬山講傷寒論05 —學習《傷寒論》的方法和要求
    那麼第一個把《傷寒雜病論》整理成《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晉朝的太醫令王叔和。那麼第一次校定、刻印、刊行《傷寒論》十卷二十二篇的是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的林億、孫奇、高保衡。能夠使我們今天看到宋版《傷寒論》那就歸功於明代的趙開美,他在萬曆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599 年刻了《仲景全書》,《仲景全書》裡包含了有四部著作,第一部就是翻刻宋版《傷寒論》,第二部是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那麼第三部是宋雲公的《傷寒類證》,第四部是《金匱要略》。所以在《傷寒論》流傳沿革的過程中,王叔和是第一功臣。宋代國家校正醫書局由於刊印了《傷寒論》,是《傷寒論》得以廣泛流傳一直到今天。
  • 淺談如何自學《傷寒論》
    在講《傷寒論》的過程中,我又閱讀了一些學習《傷寒論》的資料。我結合自己學習《傷寒論》的心得,談一談該如何自學《傷寒論》。《傷寒論》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也是最能體現中醫辨證論治和辨病論治特色的一部臨床醫學著作。古往今來,有不少學中醫者對《黃帝內經》有非議,如日本的一些醫學家,中國民國時期的陸淵雷等,都認為《黃帝內經》的價值不大。
  • 劉渡舟:怎樣學習《傷寒論》
    因此,要想學懂、學深《傷寒論》,就必須首先學習好現代編寫的《中醫學基礎》以及《內經》、《難經》等古典醫籍。同時,還要學習《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成書在《傷寒論》之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它所論述的有關藥物性味功能的理論,與《傷寒論》的用藥規律最為接近。故此,學習《神農本草經》對探討《傷寒論》的用藥與治療,則有著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 學好《傷寒論》的三部曲!
    《傷寒論》成就了無數名醫,也難倒了無數想成為名醫的學子。
  • 學《傷寒論》必備的童子功
    學習中醫背下《傷寒論》有多大用處?網友:喬墩明所謂對經典的課時「不少於40學時」,對於《傷寒論》這樣的經典來說,學時如此短暫,沒什麼可值得自信的。相信不少現在的大學生一周的時間都大於這40學時。 學習《傷寒論》的知友都知道已故的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劉渡舟教授,劉老是五版教材《傷寒論講義》的副主編,我們來看看他是怎樣讓徒弟單志華先生學習傷寒論的:先生對我要求嚴格,「背功」是最基本的,用先生的話講:我的學生就得講究「背」,什麼叫學問?肚子裡得有幾本書。
  • 【傷寒基石】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仲景經方》第201808016期學習《傷寒論》的基本功
  • 傷寒論學習的步驟和方法
    同時把《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這是第一步。必備熟讀《黃帝內經》並背誦經典條文段落背誦:《醫宗金鑑·寒心法要訣》、《長沙方歌括》 第二步、直接看傷寒論原文(白話古文)整體把握在第一步的基礎上,再看白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
  • 圖說傷寒論
    四、大青龍湯證與小青龍湯證大青龍湯證38.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 我們為什麼要學《傷寒論》
    提供一百多個臨床好用的經方,並不是《傷寒論》的最大貢獻。《傷寒論》的精髓,或曰最大價值,就在於它是闡述複雜性辨證論治最好的一部醫書。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講了30年的《傷寒論》,有兩個問題一直在思考,也一直在困擾著我: 作為老師,我們到底要教《傷寒論》的什麼東西?作為學生,他們究竟要學《傷寒論》的什麼東西?
  • 《傷寒論》六經非《內經》六經
    正確理解傷寒論的六經,是解讀傷寒論的前提,是學習經方的基礎。有許多學者認為張仲景是根據《素問·熱論》關於「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以及「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等論述,創立了六經辨證論治體系。
  • 《傷寒論》:跳出「經絡」看「六經」
    宋代,朱肱在研究《傷寒論》的時候,以經絡解《傷寒論》,認為不識經絡,則猶觸途冥行,不知邪氣所在,明確提出了「六經」一詞。後世凡讀《傷寒論》者,皆雲仲景是六經辨證,應源出於朱肱的《類證活人書》。宋金時期,成無己專以《內經》的臓腑經絡理論解讀《傷寒論》,所著《註解傷寒病論》流傳甚廣,對後世醫家影響巨大,成為解讀傷寒理論的主流學派,目前仍佔據中醫院校傷寒論教材一隅。
  • 《傷寒論》辨汗
    《傷寒論》有關汗證條文眾多,研究汗證的辨證對理解仲景學說及指導臨床治療均有著重要意義。
  • 如何學習中醫經典《傷寒論》
    同時把《醫宗金鑑·傷寒心法要訣》和陳修園的《長沙方歌括》學懂吃透,並要背誦如流,牢記不忘。第二步:看條文(指不帶註解的原文)。《傷寒論》原文,是以條文形式寫成。據趙開美復刻的宋本《傷寒論》有398條之多。
  • 歐陽衛權:什麼是《傷寒論》六經實質
    要給病找去路 | 劉希彥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中用的81味藥《傷寒論》中記載東漢末年醫療事故頻發傷寒論主要方劑精簡版讀懂《傷寒論》之辨寒熱蔡長福: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如何快速入門?2018年,73歲郝萬山說:我來告訴你怎樣學習《傷寒論》!
  • 中醫泰鬥任應秋:初學《傷寒論》秘訣
    學習中醫,必須要讀《傷寒論》的重要意義,已經為大家所熟知了。但是究竟如何閱讀才好?我想從以下幾方面談一下,僅供初學《傷寒論》者的參考吧。選本一般讀《傷寒論》的,往往都是讀注本的多,很少有從《傷寒論》白文本著手。其實這是研究傷寒論的關鍵問題,不應該忽略。
  • 《傷寒論》六經辨證及臨床應用1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同仁們,大家晚上好,非常開心,也非常感謝,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盛情邀請,所以今天讓我有這個機緣做一個我自己學習《傷寒論》心得方面的講課。今天晚上以及明後天,我們都是講這個,關於《傷寒論》六經方面的,那麼我們從現在開始就直接進入主題,我給大家供同行探討的有兩個題目,一個關於《傷寒論》六經實質的探討,一個是關於《傷寒論》六經辨證臨床應用。
  • 宋以前傷寒論考(8)
    作為急診臨床醫學書籍的《傷寒論》,無疑當時主要是應對疫病的流行。張仲景根據漢末臨床經驗總結出來的《傷寒論》,和宋代林億等校訂印刷的《宋版傷寒論》是否是同樣的書,有必要著重從疫病史角度作出探討。蘇軾(1036--1101年)和其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是宋代文人的代表,也是政治家。
  • 論傷寒辨證的十大關係
    本文在綜觀全論的基礎上,概括出十大辨證關係,旨在進一步揭示疾病的內在聯繫,以有助於理解《傷寒論》的精神實質。一、陰與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陰陽的對立統一是自然界的普遍現象。對人體而言,陰陽對立統一的破壞是疾病的本質所在。
  •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傷寒論》的氣化學說     作者:劉渡舟       研究《傷寒論》的理論,可稱豐富多採,美不勝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