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升至8% 對職工有利

2020-12-22 央廣網

「這對企業和職工而言,都是絕對的利好!」聽聞職工教育經費提取比例提升,一位在地方工會分管職工教育的負責人興奮不已。

5月10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公布《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明確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而在此之前,這一比例是2.5%。

不少專家和業內人士對此表示,這不僅有助於一線職工素質技能的提升,為企業發展提供人才保證,還將助力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實現中國製造2025的戰略目標。

對職工有利,對企業更有利

提及職工教育經費,雖然不少職工表示茫然無知。但它不是一個新鮮詞彙,是企業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提取用於職工教育事業的費用。

早在2002年,國務院就曾發文明確,「企業應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2.5%提取教育培訓經費」。

2006年下發的《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明確企業應按規定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並按照計稅工資總額和稅法規定提取比例的標準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職工教育培訓經費的60%以上應用於企業一線職工的教育和培訓。

「本次將稅前扣除限額從2.5%提高至8%,是用稅前減免的政策優惠,鼓勵企業增加職工教育培訓的支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李長安告訴記者。

「不論是實現中國製造2025戰略,還是推動高質量發展,最核心的還是人才。」中國就業促進會原副會長陳宇認為,所需人才不僅是研發人員,更要有大量的高素質的一線製造人員。

而技能人才的培養,已經不僅局限於學校教育。陳宇表示,隨著技術突飛猛進和產業升級換代,生產的設備、方法、技藝都在不停地更新,充足的技能人才必不可少,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已經提上日程。一線職工的技術知識和操作水平的提高,有可能不再是一般性的提升,而是「系統重啟」,必須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培訓。這時,用於技能提升的職業教育經費顯得尤為重要。

陳宇的觀點得到了上述這位工會人士的認同,她認為,搞好在職培訓,提高職工技能,必須調動起企業積極性。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必須依靠人才,而人才也存在知識和技能更新的問題和需要,要通過不斷的學習,才能保持與高技術的同步。

「過去,職工教育經費的稅前扣除限額是2.5%,這部分錢雖是企業出,但不收稅,攤入生產成本。如今這部分比例提高至8%,實際上是提高並鼓勵企業增加人力資源的研發費用。」陳宇肯定道,「將來企業就得『拼』這個」。

 經費未足額計提,使用上「重上輕下」

不少專家表示,職工教育經費的設置及這次調整,對全面提高產業工人隊伍素質、培養一大批能把藍圖變為現實的能工巧匠大有裨益。

有數據顯示,我國產業工人有2億左右,其中近八成集中在製造業和建築業,農民工佔六成左右。製造業人員中74%的農民工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六成以上沒有接受過非農職業技能培訓。

福建省總工會在對全省產業工人隊伍調研時發現,產業工人隊伍技術等級結構不合理。全省普通職工中技術工人僅佔22.7%。技術工人中初級工佔52.5%、高級工佔12%、高級技師佔1.5%。技術工人總量偏小、結構不合理,初級工佔比大,高技能人才偏少,與「機器換工」相適應、熟悉和掌握智能製造新技術新工藝的高素質人才明顯短缺。

李長安介紹,產業工人隊伍的平均受教育情況集中在中學階段,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這與實現製造強國的目標有很大差距。這種背景下,大力加強職工教育培訓十分必要。

然而,職工教育經費在企業中的實際使用情況不甚樂觀。另一份福建工會開展職工技能培訓和學歷教育的調研發現,企業存在「重使用輕培養」的現象,部分企業沒有足額計提,而且有限的經費在使用上「重上輕下」,多向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傾斜,特別是在勞動密集型企業,用於一線職工的經費少之又少。

同時,使用經費進行培訓時還存在「內外有別」,中高層人員大多參加社會培訓機構組織的外部培訓,以管理創新為主,層次較高,而一線職工大多參加企業組織的內部培訓,以崗位基本要求、安全生產知識為主,層次較低。

然而,一線職工越來越關注自身的教育培訓。上述調研顯示,63.1%的職工擔心目前的職業技能在未來會過時,有94.2%的職工有興趣學習新職業技術、知識或能力。參加培訓的職工中,有90.1%表示提高了技術等級或專業技能,48.6%表示增加了工資收入,78.3%表示提升了就業競爭力,44.8%表示調到了更理想的工作崗位。

建議拓展經費使用範圍

根據《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與使用管理的意見》,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列支範圍包括:上崗和轉崗培訓;各類崗位適應性培訓;崗位培訓、職業技術等級培訓、高技能人才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等費用開支。

而針對企業職工參加社會上的學歷教育以及個人為取得學位而參加的在職教育,所需費用應由個人承擔,不能擠佔企業的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對此,工會人士表示,現在的情況和文件出臺的2006年大不一樣,很多職工參加技能培訓的願望和方式都有變化。不少企業將收入、晉升,與學歷掛鈎,導致一線職工自願參加繼續教育提升自己。

「現在經費比例增加了,費用向一線傾斜的更多了。」上述這位工會人士建議,職工教育經費應拓展用途,支持職工參加與企業、產業發展相符的繼續教育,以適應形勢需要和職工多樣性的需求。

此外,有地方工會調研顯示,職工教育培訓費用包括職工教育經費和工會經費中的職工業餘教育費,多數企業是由人力資源部門負責職工教育經費,職工業餘教育費用由工會負責,因此出現了職工教育培訓費用未統一規劃使用的情況。該工會為此建議,整合職工教育經費與職工業餘教育費,統一使用。

針對不少民營企業擔心開展技能培訓後的人才流失問題,李長安認為,這樣的企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視不夠,依靠大量投入勞動力要素獲取效益,從長遠來看將制約企業發展。

李長安表示,由於人才是流動的,「如果大家都對職工進行教育培訓,大家都受益,如果都不願培訓,那勞動力流動到哪兒,都是缺乏技能和技術能力的」。

相關焦點

  • 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提升至8%
    「這對企業和職工而言,都是絕對的利好!」聽聞職工教育經費提取比例提升,一位在地方工會分管職工教育的負責人興奮不已。  5月10日,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公布《關於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明確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 2018年開始,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的比例提高,不再是2.5%
    4月25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再推出7項減稅措施,支持創業創新和小微企業發展,其中涉及到一般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的優惠政策為: 將一般企業的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與高新技術企業的限額統一,從2.5%提高至8%。
  • 職工教育經費的計提和稅前扣除問題
    我公司是一家內資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一直按工資總額的1.5%計提,並且每年都有餘額,已累計達7萬多元。2006年,國家出臺了職工教育經費的新政策,規定企業每年按2.5%的比例計提並使用,如果沒有使用完,不能稅前扣除。而之前的規定是,只要按規定比例計提的教育經費都可以在稅前扣除。請問,企業是否必須按照2.5%的比例計提職工教育經費?
  • 職工教育經費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問題的思考
    《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在會計實務中,職工教育經費的計提和實際發生易導致稅會差異,進而涉及遞延所得稅問題。而負債類科目「應付職工薪酬——職工教育經費」的餘額如何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在相關處理上有其特殊性,涉及大量複雜會計判斷,同時也是企業納稅籌劃的重要環節,應區分具體情況,在獲取合理、有效證據後進行相關處理。
  • 【浩瑞恆泰】我們是一家動漫企業,請問職工培訓費是按工資總額8%扣除還是全額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網上答疑38)
    董紅巖/原創整理浩瑞恆泰解析:首先梳理一下,職工教育經費企業所得稅前扣除政策:1、工資薪金總額2.5%及8%扣除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
  • 實務| 職工教育不能少,扣除標準知多少
    小編的小夥伴最近都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會計從業或各種會計職稱的繼續教育,對於每一個會計人,考下證書是攻克了一座大山,繼續教育則是在山上深耕細作。企業會計人員每一年各種繼續教育的經費是否可以稅前扣除,如何進行稅前扣除都有很大的講究哦。
  • 【熱難問答】哪些是以工資薪金總額為基數的限額扣除項目?
    3、職工教育經費扣除限額=工資薪金總額*2.5%或8%(時間性差異)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二條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 職工教育經費和培訓費分不清?發生涉稅風險就晚了……
    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5)特種作業人員培訓;(6)企業組織的職工外送培訓的經費支出;(7)職工參加的職業技能鑑定、職業資格認證等經費支出;(8)購置教學設備與設施;(9)職工崗位自學成才獎勵費用;(10)職工教育培訓管理費用;(11)有關職工教育的其他開支。
  • 企業所得稅12項費用稅前扣除比例大全
    ★ 費用三項目名稱:職工教育經費支出扣除比例:8%也就是: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在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間,再按照實際發生額的75%在稅前加計扣除;形成無形資產的,在上述期間按照無形資產成本的175%在稅前攤銷。
  • 企業經營活動中哪些項目可以稅前扣除?扣除標準是什麼?
    】工資薪金是據實扣除的,沒有限額,而職工福利費是限額扣除的。(國家稅務總局公告2012年第18號)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據實支出,限額控制。(1)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的部分準予扣除。扣除基數是「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總額」,不包括三項經費本身以及五險一金。
  • 哪些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結轉後可年度扣除?
    特殊規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高新技術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政策的通知》——財稅〔2015〕63號高新技術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財政部稅務總局商務部科技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將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所得稅政策推廣至全國實施的通知》——財稅〔2017〕79號經認定的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8%的部分,準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 特別提醒 ▍5個以工資薪金總額為基數的限額扣除項目
    〔2009〕3號)第二條規定,《實施條例》第四十、四十一、四十二條所稱的「工資薪金總額」,是指企業按照本通知第一條規定實際發放的工資薪金總和,不包括企業的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工會經費以及養老保險費、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
  • 這是我最新的稅前扣除標準
    二、對籤訂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分攤協議(以下簡稱分攤協議)的關聯企業,其中一方發生的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稅前扣除限額比例內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可以在本企業扣除,也可以將其中的部分或全部按照分攤協議歸集至另一方扣除。另一方在計算本企業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限額時,可將按照上述辦法歸集至本企業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不計算在內。
  • 限定標準的稅前扣除項目_稅務網校_中華會計網校
    (摘自財稅字[1999]258號)  (2)從2000年1月1日起,北京市企業所得稅計稅工資稅前扣除限額調整到每人每月960元,即全年每人計稅工資限額11520元。  (摘自財稅字[1999]258號)  二、工會經費、福利費、教育經費  (一)提取比例  納稅人的職工工會經費、職工福利費、職工教育經費,分別按照計稅工資總額的百分之二、百分之十四、百分之一點五計算扣除。
  • 職工教育經費要不要計提?
    職工教育經費還需不需要計提,大家在印象中這肯定是要計提的啊,那到底要不要計提呢?這部分的知識點你知道嗎?如果不了解,就和會計網一起來學習吧。職工教育經費需不需要計提?企業發展過程中會產生各種費用,會計人員就需要根據企業發展的實際情況來為企業產生的各種費用內容進行全方位的處理,職工教育經費不需要計提,在實際支付時實報實銷,所以要在應付職工薪酬下設立職工教育經費二級科目明細核算。
  • 淺析職工教育經費計提及財稅處理
    有何風險呢……一、法規規定1、財建[2006]317號:切實執行《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02]16號)中關於「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列入成本開支」的規定,足額提取職工教育培訓經費。
  • 業務招待費稅前扣除的幾點特殊規定
    一、從事股權投資業務企業業務招待費的計算基數問題 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於貫徹落實企業所得稅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10】79號)第八條的規定,對從事股權投資業務的企業(包括集團公司總部、創業投資企業等),其從被投資企業所分配的股息、紅利以及股權轉讓收入,可以按規定的比例計算業務招待費扣除限額
  • 為職工支付旅遊費能否作為福利費稅前列支?
    為職工支付旅遊費能否作為福利費稅前列支?——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解答納稅諮詢熱點新華網北京9月24日電(記者何雨欣 侯雪靜)企業為職工支付的旅遊費能否作為職工福利費稅前列支?西部地區開設的分支機構是否享受稅收優惠?企業融資租賃費是否可以稅前一次性扣除?24日,國家稅務總局納稅服務司針對近期納稅諮詢熱點進行了統一解答。
  • 深度解析企業所得稅9大費用「稅前扣除限額」!
    扣除規定: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實操解析:(一)職工教育經費支出範圍有何規定?
  • 2012注稅考試稅法二預習:應納稅所得額扣除原則和範圍
    2.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  規定標準以內按實際數扣除,超過標準的只能按標準扣除。  【解析1】軟體生產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中的職工培訓費,全額扣除。45萬,超標準3萬,則應該依法調增所得額3萬;工會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是6萬,會計也是6萬,沒有差異,不調整;教育經費,稅前扣除限額是7.5萬,會計實際發生7萬,在限額內,所以,據實扣除,不調整;則工資和三費調整合計為3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