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寫作。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認識錯誤就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然而當代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又說:「如果我們過於爽快的承認錯誤,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和思考,請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注意:①選好角度,確定立意。 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少於800字。
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學生整體感知材料,從材料中提煉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根據主旨,自選角度進行寫作,切不可偏題。對於名言警句、詩句、歌詞等材料,審題時要善於全面準確,提煉觀點的原則有兩個,一是要做到準確,並力求新穎,離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觀點;二是力爭所選觀點要有話可說、有例可證、有理可議。
【審題】
材料第一句話告訴我們應當充分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改正錯誤,拯救自己;第二句話告訴我們應當真正認識自己的錯誤,重新估量錯誤的價值,不要急於承認錯誤,因為錯誤往往孕育正確和成功。因此,面對錯誤,應當敢於嘗試。
【立意】
①重估錯誤。錯誤也許已經非常接近正確了,所以對於錯誤的價值要重新評估,要學著去觀察錯誤,明辨錯誤;
②認識錯誤,走向成功。認識錯誤是為了從錯誤中吸取教訓,邁出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再一步步地達到成功,這是對待錯誤的明智做法;
③勇於嘗試,勇於試錯。不管是非常接近於正確的錯誤,還是正確反面的錯誤,錯誤都是和正確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所以不要害怕犯錯,勇於嘗試,在試錯中逐步走向正確,這種面對錯誤的態度,應是題中之義。
範文:認識錯誤,走向成功
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而我們的智慧的古人,也給出了第二步——《左傳》中寫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這兩句名言相當於這個世界的公理。知錯就改,這是在我們小時候,父母經常教育我們的一點,因為這能夠使我們改善自己的行為、思想,使我們能夠更好地在這個社會上生存。
最近有一則新聞非常火:醫院竟然也被黃牛,也就是號販子,給「佔領」了。這些號販子們在火車站被嚴打了之後,雖然依舊猖狂,但是也轉移目標所在地,去了醫院。儘管掛號都實行了實名制,但號販子們依舊猖獗:幫人排隊,倒賣掛號條。這些都能牟取暴利。而由於這種形式的違法程度較輕,一般最多也就拘留7天。而通常都是號販子們前一天剛被抓,今天早上放了出來,又去倒賣掛號條了。這使許多人產生了不便,但是他們卻不改正自己的錯誤,依舊我行我素。表面上是觸犯了法律,深層次卻是丟失了道德素養。知錯不改,會使人變成過街老鼠。
因此,如何「拯救」自己,如何才不會在這個社會上被人人唾棄,知錯就改,是最好的選擇。
然而,當代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又說:「如果我們過於爽快地承認錯誤,就可能使自己發覺不了我們非常接近於正確。」難道我們意識到錯誤了之後應該死不承認?不是,卡爾波普爾的意思是,我們不能「無腦」的認錯——我們需要一個認識到錯誤、發現自己的漏洞、改正自己的錯誤的過程。過於爽快地承認錯誤僅僅只是說明了你不僅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還為了自己的名聲,或是面子假裝認錯道歉,之後又依舊我行我素。這也是一種無道德的表現。
其實伊壁鳩魯和卡爾波普爾所說的話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反省自身的錯誤,而不是自甘墮落。首先,我們要自發地意識到自己身上缺點的存在。不能非常「灑脫」地說「我知道我有錯,我會改的」來敷衍自己。其次,我們需要知道,我們的失誤、缺點其實給我們指明了一條通向成功的道路,我們以自身的不足引以為戒,才能完善自己,只有先反思了,改正了,才「善莫大焉」。
無論如何,人無完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斷進步,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
行文思路:
緊扣材料中心擬定題目《認識錯誤,走向成功》,然後引用材料和《左傳》名言,指出我們應當認識錯誤,然後改正錯誤。藉助列舉「黃牛」事例,反面論述知錯不改,導致變為「過街老鼠」。過渡後,進一步分析哲學家卡爾波普爾名言的含義,指出伊壁鳩魯和卡爾波普爾所說的話的目的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反省自身的錯誤,而不是自甘墮落。最後,明確觀點——無論如何,人無完人,只有在生活中不斷進步,才能夠擁有更好的生活。
【素材】
名言:
1、最好的好人,都是犯過錯誤的過來人;一個人往往因為有一點小小的缺點,將來會變得更好。——莎士比亞
2、正確的結果,是從大量錯誤中得出來的;沒有大量錯誤作臺階,也就登不上最後正確結果的高座。——錢學森
3、有錯誤要逢人便講,既可取得同志的監督幫助,又可以給同志們以借鑑。——周恩來
4、一個人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犯過錯誤,並不是壞事,更不是什麼恥辱,要在實踐中勇於承認和改正錯誤。——愛因斯坦
5、我能想像到的人的最高尚行為,除了傳播真理外,就是公開放棄錯誤。——利斯特
6、一個人知道了自己的短處,能夠改過自新,就是有福的。——莎士比亞
7.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改之,善莫大焉。--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左傳 宣公二年》
原句是:三進,及溜,而後視之,曰:「吾知所過矣,將改之。」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譯文:走了三次,到了屋簷下,晉靈公才抬頭看他,並說:「我已經知道 自己的過錯了,打算改正。」士季叩頭回答說:「哪個人能不犯錯 誤呢,犯了錯誤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大的好事了。
8、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西漢學者伏生口述《尚書·伊訓》
譯文:對人不求全責備,檢查身體如果不到。
9、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宋·朱熹《論語集注·學而篇第一》
譯文:指對於別人指出的缺點錯誤,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沒有,就用來勉勵自己,好讓自己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10、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唐代宋祁、歐陽修《舊唐書·魏徵列傳》
譯文:用銅作鏡子,可以正衣冠;以歷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用人作鏡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11、過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北宋·李覯《易論第九》
譯文:經過而不知道,這是不明智的;知道了而不能改,這是不勇敢的。
名人素材:
負荊請罪:
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後,儘量迴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衝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將軍。我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後面啊!」
仁義胡同:
明朝年間,山東濟陽人董篤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說家裡蓋房為地基而與鄰居發生爭吵,希望他能借權望來出面解決此事。董篤行看後馬上修書一封,道:「千裡捎書只為牆,不禁使我笑斷腸;你仁我義結近鄰,讓出兩尺又何妨。」家人讀後,覺得董篤行有道理,便主動在建房時讓出幾尺。而鄰居見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樣效法。結果兩家共讓出八尺寬的地方,房子蓋成後,就有了一條胡同,世稱「仁義胡同」。
貞觀之治:
有一次,李世民在後宮玩鳥(部下剛剛送來的一隻很名貴的鳥),剛好魏徵來了,看到皇帝在玩鳥不高興了,就與他說了很多話。而李世民見魏徵來了趕緊把鳥塞進衣袖裡,導致最後鳥被憋死了。魏徵就說「皇上呀,現在是困難時期,我們應該艱苦奮鬥,而不是享樂的時候!」李世民以後也就在也沒弄過名花異草了,而專心政事,從而出現了「貞觀之治」!
【點睛】
材料作文準確審題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讀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點:單則材料要從整體上把握其主旨;多則材料應弄清它們的異同,從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義;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選擇角度,準確立意。主旨單一的材料據材料立意即可。蘊涵豐富的材料,可從多角度立意,即發散思維多向立意。一般說來,一則材料至少可從肯定與否定兩個角度審視。「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幾個「人」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幾個「因」往往就有幾個審視角度。一個事件,針對其背景、寫作目的不同,就產生了幾個不同的審視角度。
宿老師教作文:關於校園欺凌事件
寫作教學:中小學生該不該化妝,學校如何懲戒
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致敬最美逆行者
寫作教學:居安思危
高三寒假寫作指導:87歲老人的捐款該不該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