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乘悉陀修行詩試解——薛克翹

2020-12-25 佛教在線

關於金剛乘八十四悉陀(成就者)以及他們的修行詩,筆者已發表過多篇文章,今再譯幾首並予討論,望就教於方家及有興趣的讀者。

本文主要試圖通過對幾位悉陀的修行詩分析,說明金剛乘中後期的發展變化軌跡,以及在不同的發展節點上,他們在觀念和修法上的取捨與變更。金剛乘悉陀們是沿著佛教大乘——真言乘——金剛乘(包括易行乘和時輪乘)的發展軌跡一路走來的。他們的詩歌不乏浪漫而奔放的情懷、神奇而豐富的想像,以及神秘而晦澀的隱喻。這些詩歌表達了他們自己的修行體會,目的是教誨弟子和世人,但同時又留下了歷史的痕跡。分析他們的詩歌,對於深入了解印度佛教金剛乘及其演變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一、修行詩和有關悉陀的簡介

所謂「修行詩」(Carya,或Caryapada)是指金剛乘悉陀們寫的短歌。1907年,印度學者哈爾普拉薩得?夏斯特裡(Hariprasad Shastri)先生在尼泊爾得到一個有50首修行詩的手抄本。它們都是金剛乘悉陀們用阿波布朗舍語①寫的。後來,印度學者師覺月(Prabhodha Candra Bagchi)先生找來了藏文譯本,對夏斯特裡先生的文本作了補充和校訂,並按照藏文本的原意,定名為《修行詩庫》(Caryagiti-kosha)。從藏文譯本可知,將這些修行詩匯集起來的是牟尼達多(Munidatta,約13世紀),也是他寫的梵文註解。最初由稱月(Kirticandra,約13世紀?)在尼泊爾的閻布城(Yambunagar)翻譯為藏文。②在師覺月之後,還有一些印度學者對修行詩進行了轉寫、注釋、翻譯和研究,並將這些詩歌重新排列。本文所引用的詩,主要依據這個本子。僅有少量出自《雙行詩庫》。③

本文所引詩歌,出自下列悉陀的手筆,即薩羅訶巴(Sarahapa)、坎訶巴(Kanhapa)、蒂洛巴(Tilopa)、菩蘇俱巴(Bhusukupa)、盧伊巴(Luipa)、維那巴(Vinapa)和闍耶難提巴(Jayanandipa)。關於他們的生平事跡,幾乎沒有可靠資料。他們都在印度金剛乘八十四悉陀之列。而關於這八十四悉陀,印度、尼泊爾和西藏都有一些傳說,能開列出好幾種名單,但以藏文文獻中保存的《八十四大成就者傳》為最詳,也為世界學術界所重視。④不過,該傳記雖然被翻譯為多種文字,其本身仍然以傳說為主。所以,著名藏傳佛教史家多羅那他也認為不大可靠。⑤

1.薩羅訶巴

悉陀們的名字後面一般都加一個「巴」(pa)字以示尊敬,「巴」是「巴陀」(pada,印度佛教密宗悉陀的頭銜,意思是有德行者)一詞的簡稱,在今藏傳佛教中依然使用。

根據有關資料和學界的推斷,薩羅訶巴大約生活於八九世紀,被稱為「最初的悉陀」(adisiddha)。⑥相傳,他出生於東印度一個叫拉吉尼的地方,父母屬於婆羅門種姓。皈依佛教之前,他的名字叫羅睺羅賢(Rahulabhadra),因為對佛教感興趣,到中印度出家,後來成為那爛陀寺的上座阿闍梨。他反對印度教的種姓歧視,與一個土著女孩結為瑜伽修行的夥伴。該瑜伽女出身於一個製作箭的種姓,後來成為他的妻子。從此他的名字成為薩羅訶,意思是「做箭人」。西藏有多幅古代唐卡繪有薩羅訶的形象:手中持箭,身邊有瑜伽女陪伴。據說他的著作有32種之多,但最可靠的是他的《雙行詩庫》(Dohakosha,音譯多訶俱舍)和修行詩(Caryapada,音譯恰梨耶波陀)。⑦

2.坎訶巴

坎訶巴,又名黑行者(Krishnapa),約九世紀人。關於他的生平事跡,沒有確切記載。如西藏保存的《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傳》及印度保存的相關資料中,基本都是一些神奇傳說。我國藏族學者索南才讓在《西藏佛教史》中介紹了黑行者的生平,大意是:黑行者,東印度孟加拉所轄歐提毗舍人,剎帝利種姓。早年隨一上師學喜金剛法,後來偶遇阿闍梨持燃(即闍爛陀羅巴,Jalandharapa),拜為上師,受勝樂灌頂。經努力,修成四種看視法。不久即獲得履石陷足和離地行走的成就,遂產生自大傲慢之心,於是在過海去楞伽城時功力全失,落入海中。之後,他遵上師之囑去尋找一位織師,織師在寒林(shmashana,焚屍場、墳場)授法。得織師真傳後,黑行者到東印度孟加拉和索姆普裡等地傳法,廣化外道。但在一次與外道女咒師比賽神通時染病身亡。⑧索南才讓先生的介紹,基本取自《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傳》。⑨

關於坎訶巴的著作,據印度學者室利羅睺羅(Shri Rahula)依據《丹珠爾》統計,有74種之多,其中有6種是用阿波布朗舍語寫的。⑩英國學者渥德爾認為,他最主要的著作是對《大悲空金剛王經》的注釋。(11)此外,坎訶巴還有文學作品行世,即《雙行詩庫》和修行詩,均用阿波布朗舍語寫成。

3.蒂洛巴

關於蒂洛巴生平事跡的可靠資料極少。據傳說,他大約生活於九至十世紀,出生於東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他自幼好學,長大後週遊五印度,四處拜師求學,並在一所寺院中皈依佛教,法名智賢(Prajnaabhadra,或譯慧賢)。他曾到南印度的寒林中修行密法,又從事過六年榨芝麻油的工作,因而得名蒂羅巴,意思是榨芝麻油的。被藏傳佛教噶舉派奉為第二祖師。(12)

4.菩蘇俱巴

關於菩蘇俱巴,學者們有多種說法,很不統一。但他很有可能出生於南印度,而大部分時間在東印度度過。他大約生活於八九世紀。據《布頓佛教史》,他出身南印度的王族,放棄王位而到那爛陀寺出家為比丘,法名寂天(Shantideva),後來到東印度傳法,還曾到南印度吉祥山(Shriparvata,在今安得拉邦)修煉密法,並與外道辯論獲勝。傳說其著作多達上百種,而譯為藏文的有八種。(13)

5.盧伊巴

盧伊巴,約八九世紀人。關於他的身世有多種傳說。其中之一是,他是斯裡蘭卡的王子,本來可以繼承王位,但他放棄王位繼承權而潛逃出宮,來到印度。在佛教聖地菩提伽耶(Buddhagaya)得到空行母的指點,並開始在寒林中修煉。後來他又在恆河邊修煉了12年,並以吃魚的內臟維持體力。所以他的名字叫做盧伊巴,意思是吃魚內臟的人。在藏傳佛教中被認為是勝樂教法的開創者。(14)

6.維那巴

維那巴,約生活於十至十一世紀,據說是北印度某國的王子,自幼喜歡音樂,擅長彈奏維那琴(vina),故得名維那巴。後得到一位瑜伽士的剃度,皈依佛門,並通過九年修行,證得大手印成就(Mahamudra siddhi)。(15)

7.闍耶難提巴

根據藏文資料,闍耶難提又名遮耶南達(Jayananda),中印度摩揭陀國人,婆羅門出身,約生活於十二世紀。他曾在宮廷為官,並暗中修行密法。他曾念過一首偈頌:「無上俱生之智慧,由上師恩始能生。我乃大樂之大臣,輪迴流轉我不住。本性明光之國王,摧毀二元之大敵。切莫貪著輪迴樂,悲哉迷愚痴眾生。」(16)

  二、對大乘「空有說」的堅持

在空和有的問題上,悉陀們的詩歌有充分的表達,而且表現出一致性,就是堅持並綜合了大乘佛學空有兩宗的觀點,認為世界上萬法皆空,唯識無境。

我們可以舉出多個例子。例如,薩羅訶巴這樣寫道:

風吹水波興,水波與河同。

風止水波平,河與水波同。

長河納滴水,滴水有真性。

真性深且秘,誰說復說誰?

洞裡飄塵埃,自落洞穴裡;

心中波瀾起,平息在心裡。

這裡,真性指最本質、最高的要素,長河比喻世間,其道理深邃玄秘,誰能說清,又能對誰說?因此,它是不可言說,只能意會的東西。個人的真性猶如長河之水的一滴,來自於長河,回歸於長河,無論怎樣的起伏,其本質不會改變。詩人又把空比作洞穴,把世間萬象比作塵埃。而心識本身也是空,通過心感受到的一切猶如塵埃之泛起,最後都歸於空。正如龍樹《中論》第二十四品中的名句:「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詩中的「風吹」、「風止」都是因緣,「波興」、「波平」都是因緣所生。

再如,坎訶巴在詩中這樣寫道:

心靈天然充滿空中,元素溶化莫要苦痛;

怎能說上帝不存在,他始終將三界充盈。

景物毀滅愚人傷懷,浪花興滅豈傷大海?

愚人不見其中道理,奶油本包含於牛奶。

輪迴中不是往往來來,坎訶修士的話語明白。

這裡,詩人也表達了大致相同的觀點:心是被空所包容的,世間的萬物都要溶化於空。這是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因此完全不必有任何苦痛和傷感。宇宙間有一個上帝,他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他卻充滿三界,是永恆的實體。世間的景物變幻由他一手導演,只有愚人才大驚小怪。這正如大海的波浪,雖然起伏興滅,變化無常,但大海仍是大海,本質不變。又如奶油出自牛奶,兩者不同,但來源唯一。世間生命的輪迴也是一樣,看上去不過是來來往往,然而萬變不離其宗。這首詩,又如龍樹《中論》第七品中所說的,「若法眾緣生,即是寂滅性。是故生生時,是二俱寂滅。」(17)由於萬法是因緣合和而成,所以生與滅並存,有生必有滅。

薩羅訶巴也否定心和世界的差別,堅持認為二者是一不是二。他說:

是一不是二,莫作分別觀,

內部和外部,本質一瞭然。

十四世界(18)裡,永恆自存放,

本質獨在心,多樣是迷茫。

在分析世界的本質的時候,悉陀們在一些地方暗示出唯識學派所承認的住處、蘊、部多和根(感官)。這些意識(cetana)像一條河一樣流淌,像一個不間斷的源泉一樣,可以把它叫做輪迴之河。所以,為了渡過它,要有波羅蜜多的規定。悉陀遮蒂羅巴在自己的修行詩裡提到它時說:

輪迴之河深,奔流急且劇;

兩岸是汙泥,沒有停留地。

闍耶難提巴則在修行詩中描繪了通過真如自性來淨化心,他說:

世界為心幻,猶如夢假象。

意識得解脫,斷絕來和往;

水火不侵體,刀兵不能傷。

鑑此尚迷惑,世人難解放。

若作有無爭,故有幻、身、影。

闍耶難提說,道理自然明;

滌以真如性,心靈常潔淨。

這首詩裡,「幻、身、影」是三個諧音字,梵文分別是maya(摩耶)、kaya(迦耶)和chaya(查耶)。在詩人看來,整個世間都存在於內心,在末那識中,在阿賴耶識中,就像夢裡看見影子,是幻上加幻。如果意識(末那識)從它得到解放,那麼由與外界交流而帶來的束縛就會破碎斷裂。於是,水火刀兵都不能損傷他。如果一個人看到這個仍受迷惑困擾的話,那就難以解脫了。正因為人們太計較有、無等問題,才產生了各種識,也正因為這各種識,幻、身、影等世俗的東西才起作用。闍耶難提的意思很清楚,要清潔心靈,只能靠真如自性,而不是別的。

我們從這首詩可以看出,悉陀闍耶難提在空有之辯的基礎上強調了真如自性的淨心作用。他的觀點,顯然是與大乘空宗和有宗的觀點一脈相承的。

三、對真言乘「菩提心說」的演繹

我們知道,「菩提心說」並非真言乘的發明,早在公元二三世紀的《無量壽經》中就多次提到「發菩提心」(19)。但是,《大日經》所總結的「以菩提心為因,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20)卻是真言乘的核心思想。金剛乘的悉陀們也在各種場合不時提出的「心」、「心王」、「心寶」等,指的就是這個菩提心。

在空的自性(Svabhava)中,充滿的心被說成是純潔的心,因為它從痛苦、煩惱和欲望的蓋障下被解放出來。但它在本質上是純潔的。在自我實現(Svasamvritti)面前,迷戀斷絕之後心就像夜空中顯示的月亮一樣潔淨。躁動的心消失於世俗習慣中,而堅定純潔的心則駐於空的永恆。對於無障礙的心,這個世界就是迷戀之網,虛幻之網。對於解脫了的純潔之心,就轉而進入輪迴的最高形式——涅槃中。在坎訶巴的一首修行詩中,他藝術地描繪了這個解脫了的純淨之心——菩提心。這首詩的原文已佚,但師覺月博士據藏文予以還原:

潔淨心王展新容,猶如月輪之初升;

師尊教導碎煩惱,感官廟堂納於空。

心如主人之種子,又在主體中消溶,

自我之樹成陰涼,三界之內盡充盈。

猶如太陽之升起,黑夜退去了無蹤;

迷戀之暗亦遠遁,遠離輪迴海波洶。

坎訶巴說:

如天鵝飲用乳水,須享受世俗人生。

其大意是:純淨了的心王是那麼純潔,就像初升的月亮。師尊教誨使迷戀的汙穢粉碎,所有的廟堂(居所Ayatana)感官(Indriyadi)被容納於空。這樣,心,作為主人的種子,消失於主人之中。自我之樹的蔭涼在三界中擴大充斥。就像太陽的升起,夜——令人迷濛的黑暗從輪迴之海遠遠退去。坎訶巴說,就像天鵝從牛奶中分離出水喝那樣,應該享受世界的輪迴。

再如,悉陀菩蘇俱巴的詩中有這樣幾句:

水中加水無影蹤,如心寶包容於空;

哪有自己和他人之別?哪有死亡輪迴和始終?

在他看來,心的最高境界就是被「空」所收容,心和空應該是一體的,就像水和水摻到一起變得了無痕跡一樣。心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就是平等無分別的境界,即所有的差別意識都會消滅,無論是我還是他人,也無論主觀世界還是客觀世界,都平等無二了。到達這種境界以後,生、死、輪迴的差別也會消失。

除了菩提心等同於空的思想而外,他的平等思想也與真言乘的思想相吻合。正如唐代密教大師一行所說:「心、虛空界、菩提,三種無二。……皆為發明自心求菩提義。今復結言,虛空無垢即是心,心即是菩提。相本同一相,而有三名耳。」(21)

同樣,蒂洛巴也說:「無垢心所感,靈魂即世間。」他還說:

他人與自我,差別是迷惑;

莫作分別看,永存唯佛陀。

也就是說,他人和自己本質上都是無差別的,有人所以覺得有差別,那是幻覺,是迷惑。由此推論,一切諸相都無差別,都有生有滅,最終都歸於佛陀,佛陀是唯一的、永恆的存在。他的這種觀點,已經多少與印度古代吠檀多哲學有些相似了。

菩蘇俱巴的另一首詩說:

世界無始終,錯覺人迷濛;

懼蛇疑繩者,世俗噬生命。

其如手中鹽,不必有怪驚;

如此認世界,欲望自然輕。

世界如蜃樓,亦如乾陀城。

如與石女嬉,亦如鏡中影;

沙油兔生角,如花開空中。

相關焦點

  • 金剛乘與現代人
    金剛乘的修學是非常困難的事,如今在很多地方,由於環境和傳統習俗的影響,成為一名具器的金剛乘弟子並不容易,因為金剛乘跟你的家庭背景、生活富裕、社會地位、聰明才智和事業成功等都沒有關係。唯一有關的是你是否獲得了金剛乘的清淨傳承,對上師的虔誠心和清淨觀達到怎樣的程度。
  • 密宗金剛乘上師的資格
    密宗金剛乘的上師密宗金剛乘的上師密宗金剛乘的上師資格要求極其高。(一)相續清淨,淨持律儀。未違犯外別解脫戒,內菩薩戒,密乘三昧耶戒。沒有違犯灌頂時所受持的誓言和其他戒律。(二)廣聞博學。精通經續論典,精通經律論三臧,精通內密四續部的所有儀軌。精通一切密宗金剛乘基,道,果的一切續部意義。密乘的經典稱為續。(三)具大悲心。
  • 金剛乘中的三根本是指什麼?
    在金剛乘中,內相的皈依,三根本為所皈依之處。上師、本尊、空行三根本中,修行加持的根本是上師,修行成就的根本是本尊,修行事業的根本是空行。上師、本尊、空行實為加持、成就、事業的三根本。一、上師上師,是指善知識。
  • 《金剛上乘》法脈之《阿含藏經》秘密修持法要
    作為一個如實修證佛陀殊勝教義《金剛上乘》法脈的聖弟子們,必須如實於禪坐中善起正觀察智,心莫要放逸於外。用善法正念攝受其心,勿令懈怠和散亂。也只有這樣,意識才會被徹底降伏,以至達到徹底的調伏,建立梵行,所作才能夠圓滿,才不會復受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純大苦集,才能夠徹底自在,心得解脫。下面,我們繼續秘密闡述《金剛上乘》法脈中《阿含藏經》文字背後的如實義。
  • 走進金剛乘 頭腦清醒的決定
    你可能會問:這跟金剛乘認為上師是最主要的有任何衡突嗎?這個答案值得一而再地重複:在金剛乘中,你將上師轉化成為不僅只是一個人。上師即是法道。當今,上師——弟子關系所產生的一些問題,就是心靈尋道者隨便找個人就認定他為金剛乘上師,完全不考慮其後果所致。在金剛乘的典籍裡,從未說過你一見到某個自稱為金剛乘上師的人,就必須馬上認他為上師,聽從他的指示。這不只不可行,而且還會帶來痛苦。完全不加分辨是危險而愚蠢的,就像餓犬看到肉就胡亂吞食一般。佛法是所謂的「善逝之道」,「善逝」的意義,是指其終究的特質是大樂,而非痛苦。
  • 寫好格律詩十二方法試解,寫詩不是無病呻吟
    試解:梁秀芬 編輯:指尖花花一、意境深邃解釋:意境:指文藝作品中客觀景物和主觀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藝術境界。三、詞語美妙就是用語恰當、有特色,有詩味,讀起來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四、用韻精準指一首詩用平水韻還是中華新韻還是通韻要專一,不許竄韻,不能雜用。
  • 試帖詩是古人的高考作文 評選最好的試帖詩 大多數人會選擇這一首
    其中的詩就是試貼詩,但試貼詩並不是從隋朝而是從唐朝開始的。 《新唐書·選舉志上》介紹說,科舉考試考詩賦起於唐高宗永隆二年(公元681年): 永隆二年,考功員外郎劉思立建言,明經多抄義條,進士唯誦舊策,皆亡實才,而有司以人數充第。乃詔自今明經試帖粗十得六以上,進士試雜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後試策。
  • 初解道德經32——修行的終點在哪裡?
    很多人可能對修行很好奇,那修行最後的終點在哪裡?修行的成果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將帶你們在這一篇找到這個答案:來,我們先來看老子怎麼說: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制:做名詞解是制度,做動詞解是規定,製造。比如《千字文》中「始制文字,乃服衣裳」。有名:在第一章裡,老子寫道「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在第二十八章,老子寫道「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無論什麼東西,如果沒有名字,你就沒辦法駕馭它。
  • 合肥地鐵5號線南段開啟試乘:市民周末試乘 注意避開高峰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12 月18 日上午,合肥軌道交通5 號線南段如期開啟為期三天的市民試乘活動。試乘首日,不少居住在沿線的市民紛紛前來體驗家門口的「地鐵速度」。昨天上午的試乘活動中,記者再次體驗,發現跑完單程大約要43分鐘。早上9:26,一列5 號線列車自望湖城西站開往南段底站貴陽路站,到達貴陽路站10:09,耗時約43分鐘。途中只有合肥南站未做停靠,其餘19 座車站均正常停靠。
  • 【金剛辨經】017-「簡單」和「傻」的區別
    二、【南傳和菩薩乘,學傻了是正常的】 金剛老師:為什麼學佛人普遍會有你們上面談到的「是非不分」、「傻」的症狀?我們來分析一下源頭。金剛老師:@偉宏 對!所以,首先是選擇。因為人的心只有一個,凡是「有念有觀」的法門,都與世間法是相衝突的。從這點講,倉央嘉措那唏「世間哪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是很有道理的。「有念有觀」的時候才是修行,那「無念無觀」就不是修行。所以修行的前提就必須是先給自己創造出「有念有觀」的條件。
  • 青島地鐵11號線順暢迎客 試乘第二日整體秩序良好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婁花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王濱  山海泉林盡收眼底,11號線試乘活動迎來第二日,現場依舊是人山人海,客流數量遠超首日,但秩序整體平穩。4月14日,記者從地鐵集團了解到,僅截止到當天14點,11號線試乘7.9萬人次就已經超過了首日全天的6.5萬人次,11號線採取了增加上線列車,增配人手,完善配套應對等多項措施,保障了試乘第二日整體秩序良好。
  • 大圓滿耳傳金剛橋(29) (丙二)以法為道
    版依、發心、供曼達拉,修金剛薩埵等四加行是以法為道。龍欽傳承所修的加行,主要就是這些再加上師瑜伽和十萬個大禮拜,而仁珍才旺諾布的科判中,上師瑜伽已經屬於息滅道惑的部分,包括:共同的上師瑜伽法、不共的上師瑜伽法、秘密的上師瑜伽法等等,這些跟大圓滿有關,有些是大圓滿的前行、有些是大圓滿的正行,所以這裡的上師瑜伽法比較特別,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分的非常詳細,這也是傳承特色之一。
  • 金剛乘中一切的技巧均有賴於上師的加持丨大手印教言 20
    依照金剛乘的說法,上師是指剛剛提到的第三種,把你的老師當作是真的活佛來看待他,必須具足信心視上師為三世諸佛的合集,這是非常必要的;但在你做這樣的了解之前,並不需要強迫自己去相信上師就是三世諸佛的合集。有一個金剛乘的上師是相當重要的,因此一旦我們開始修習金剛乘,很多人都想要立刻、快速去找到一個老師,但事實上是沒必要立刻去找到一位上師的,因為上師並不是「尋找」出來的。
  • 雙線試乘 青島地鐵一路向北
    對運行情況高水平評估後,地鐵1號線北段與8號線北段,同期開啟試乘階段。據了解,此次試乘過程中,地鐵1號線開放站點青島北站、滄安路站、永年路站、興國路站、南嶺站、遵義路站、瑞金路站、仙家寨(汽車北站)、流亭站、鳳崗路站、小寨子站、正陽中路站、農業大學站、溝岔站、東郭莊站。
  • 5號線南段試乘,走起!
    12月18日上午,5號線南段正式揭開神秘面紗,面向市民開展免費試乘活動。記者探訪發現,雖然試乘第一天是工作日,前來體驗的市民也並不少。目前,5號線南段全程耗時大約42.5分鐘。為了讓更多乘客來體驗5號線,除了用試乘券,掃碼也可以輕鬆進站。
  • 解詩,解學問,解教育——孫玉石老師訪談
    另外我開設了「現代詩導讀」、「穆旦詩導讀」,我先講自己關於現代解詩學的思想,進行解詩舉例,然後讓學生選擇我規定的一些較為複雜難懂的新詩作品,進行一首首詩的解詩報告,大家進行討論,課後再將報告寫成文章作為作業交給我。
  • 5號線南段周五開始免費試乘
    記者昨天獲悉,為廣泛徵集廣大乘客對合肥軌道交通5號線南段的意見建議,有效提升運營服務品質,12月18日至20日7:00~20:00,市軌道集團將開展「繽紛5號線」免費試乘活動。據了解,5號線南段共20座車站,19座車站參加試乘活動。
  • 修行的最高境界——無我
    修行達到佛果可以說是人性的「目的」,因為還是有相的著落,只要有目的就不會徹底解脫,無論怎麼解釋這種佛性是「自由」的,是空性的,是解脫的,還是讓修行的過程帶有一絲的「功利性」,哪怕只有一絲,也達不到另一種徹底「無我」的狀態,無我才是一種自性最高的自由。
  • 丘祖說,修道有三乘法,你的修行屬於第幾乘
    祖師立教,言其法有三乘,遵依本教而行,量力而進,立志而守,苦志而修,方為出家人之正路也。由此可知,修心、修身即修真養性,無疑是修道之人最上乘的修道之法了。我們不難感知祖師大慈悲,發大悲憫心開示後輩門人,凡具大根器清靜法緣者修上乘之法了道成真的戒勉苦心。
  • 《金剛經解義》卷上(一)
    後之學者,讀經有疑,見此解義,疑心釋然,更不用訣。所冀學者,同見礦中金性,以智慧火鎔煉,礦去金存。我釋迦本師,說《金剛經》,在舍衛國,因須菩提起問,佛大悲為說,須菩提聞法得悟,請佛與法安名,令後人依而受持,故經云:「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如來所說金剛般若波羅蜜,喻法為名,其意謂何?以金剛世界之寶,其性猛利,能壞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