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七旬老人二十年搜集225首大別山民歌

2020-12-16 中安在線網站

 2013年11月27日 16:52  稿源:中安在線  

  合肥沈大爺,今年已經71歲,老人家有獨特的愛好,那就是搜集大別山民歌。昨日上午,記者在沈大爺家中,看著沈大爺搜集了近二十年民歌的本子上,記有225首。說到高興處,沈大爺還現場哼起了這些民歌小調。不過,沈大爺一直有件心事,因偶然機會看到一篇講民歌的文章,署名是「崔琳」,「我想託記者找到這個大師,交流一下。」

  陸陸續續靠記憶記下225首民歌

  沈大爺是六安人,20歲時,在六安農村務農,「那時是上世紀60年代初,很多人都喜歡唱這樣的大別山民歌。」沈大爺拿出自己的自製歌本,跟記者介紹。

  「『巳時已過午時中,小乖姐送飯過田衝』,不同的時段唱不同的山歌,這句就是提醒東家到吃飯的時間了,東家也會做回應,唱著『豎切蘿蔔橫切蔥,一碗燉蛋在當中』。」

  沈大爺退伍回來之後,耳朵邊時常會響起年輕時聽到的小調,他便根據回憶,一句一句地開始記錄,直到現在陸陸續續已經記錄了225首。

  老人怕民歌失傳不住地惋惜

  「民歌的內容都是根據周邊生活創作的,非常形象,你看,太陽落土一枝花,手搭蔭棚忘婆家,望著大俳才會走,望著小叔才會爬,望著親丈夫排揸揸,這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等婚女子的形象。」

  沈大爺在與記者梳理歌本上的民歌時,不時地露出惋惜,「年輕人都不唱了,再往後恐怕就要失傳了。這些歌曲記錄了一段歷史,也反映出一方的風俗。因此應該把它們記錄下來,而不是被遺忘。」

  2008年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大爺看到一篇標題為《山歌本是古人留》的文章,落款為「崔琳」,「文章說的是民歌,我非常想與崔琳交流一下,但是問了好多人都沒什麼消息。」(市場星報 陳紅 記者 祁琳)

相關焦點

  • 大別山民歌走進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中安在線訊 據六安新聞網報導, 大別山民歌依山而生,以水相傳,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千百年來經久不衰,並被傳承至今。5月22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難忘中國之聲》啟動國家級非遺傳承大型系列採訪活動走進六安,大別山民歌專家管亞偉接受專訪。管亞偉就大別山民歌源流、特點、演變、傳承意義、面臨的現狀以及困境進行了詳細論述,其間除正解了掙頸紅的定義,大別山民歌的地域界限,《八段錦》的前世今生,還不時舉例範唱《太陽一出遍地金》、《十二月花》、《八段錦》、《十二點紅》等傳承曲目,全方位展示了大別山民歌的魅力。
  • 大別山民歌崑山展風採
    12月3日下午,第五屆「巴城杯」長三角民歌邀請賽在崑山巴城舉辦。 本次大賽匯聚了江浙滬皖四省市的12支民歌隊伍,帶來了地域特色鮮明、表演風格迥異的民間文藝精品。
  • 王和泉:一生痴絕處魂牽大別山——懷念作曲家雷遠生
    遠生弟小我一歲,所以四十年來他一直稱呼我為「我哥」。我們相識相攜相知,皆是緣於大別山。 1979年,徐向前元帥回大別山視察,回京前表示,希望當時的武漢軍區能夠創作出一組像《長徵組歌》那樣的作品,唱一唱大別山和大別山的紅軍。因為雷遠生剛從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回到部隊,這個任務就落到了他的身上。
  • 湖北:曾流傳3000多首紅色歌謠 紅色歌謠再度唱響大別山
    90年前,這首歌誕生在七裡坪,當地小學教員根據大別山小調《八段錦》填詞改編,原名《慶祝蘇維埃》,隨著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轉戰南北,很快流傳全國各地,成為紅色歌謠中的經典。  1986年出版的《紅安革命歌謠選》中記錄,紅色經典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曲調最早也誕生於此。
  • 「客家山歌王」李重明:讓四會民歌走出廣東唱響全國
    81歲高齡仍下鄉搜集民歌李重明回憶說,他9歲那年,鄉裡舉辦民歌大賽,比賽的前幾天,隔壁村都鑼鼓喧天,歌聲嘹亮,而自己村裡卻靜悄悄的。村支書坐不住了,早上7點不到,李重明還在睡覺,村支書就把他從床上叫起來,讓他去教村民們唱四會民歌。李重明頓時來了勁,僅僅一個上午,他就教會了村民們唱4首山歌。
  • 芬芳人生——江蘇民歌《茉莉花》搜集加工者何仿傳
    前線歌舞團接到了解放軍總政治部調他們到北京向中央軍委和總政治部做匯報演出並公演的任務,分配給何仿的任務除指揮氣魄雄偉的《雨花臺》和等兩首合唱外,還要指導有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的「民歌小組唱」的排練。因南京軍區覆蓋浙江、安徽、江蘇三省,何仿選了安徽民歌《姐在田裡薅豆棵》、浙江民歌《李三寶》,江蘇民歌選什麼呢?
  • 74歲老人抗癌14年創作近300首民歌
    30年前,彭澤民患上癌症,從那開始他就通過創作民歌來激勵自己抗癌,如今他創作了300多首歌曲,抗癌成功同時還成為了音樂界的名人。 【樂觀抗癌30餘年 經歷寫成歌曲激勵癌友】 今年74歲的彭澤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南京人,童年時父母喜歡唱民歌,這讓他耳濡目染也愛上了民歌。
  • 名曲賞析:新疆民歌《青春舞曲》,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二十年前的我也是正直青春,也喜歡這首《青春舞曲》,我拉著手風琴一群孩子圍在身邊,邊歌邊舞,好像就在昨天,幾乎每天都哼著這首歌曲的旋律工作生活,對歌曲太熟悉了,印象也是很深很深。不禁感嘆人生苦短,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回來。
  • 富陽搶救性挖掘40餘首本土民歌,精選出11首加以改編並演出
    它在漁民們長期馴養鸕鷀捕魚的生活中誕生、傳唱,在富春清風碧水上流淌了千百年。但隨著漁業資源保護日趨嚴格,鸕鷀這種傳統的捕魚方式早已從富春江上消逝,與之相伴相生的鸕鷀調也沉寂了。  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丘陵,魚米之鄉杭州富陽曾有著豐富的本土民歌。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還有多少人能記得它們,能吟唱它們呢?
  •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二十):挺進大別山-約法三章
    「醫」起學四史|紅色故事誦讀(二十):挺進大別山-約法三章 2020-09-17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商南的民歌
    由此可見:一首歌就是一部史詩,一段曲就是一幅畫卷,一個音符就是一則動人的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勞動人民的天才創造,又經過千百年時間的錘鍊與打磨,這些民歌每一首都是像寶石一樣的藝術珍品,是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瑰寶,也是世界文藝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民歌直接表達人民的心聲,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
  • 專訪臺灣「民歌之母」陶曉清:民歌運動讓創作者被看見
    1975年6月6日,楊弦和胡德夫二人在臺北中山堂舉辦了新作發布會暨「中國現代民歌之夜」演唱會。會上所推出的幾首新作均被收錄於楊弦的首張專輯《中國現代民歌集》中。後來這被認為是臺灣民歌運動的序幕,「中國現代民歌」這個提法也因此引起關注。陶曉清的名字在當年的臺灣廣播界、音樂界如雷貫耳,她家的客廳常有聚會,堪稱民歌運動的「據點」,吳楚楚、李宗盛、蔡琴都曾是其中一員。
  • 退休教師32年搜集千首傳統童謠 希望能傳承下去
    在王公理中牟縣的家中,他的書房搭在一個寬約1.5米的陽臺上,這裡有三四個紙箱,裡面是他32年搜集的傳統童謠。如今,他已搜集了近千首傳統童謠,寫滿了23個教案本。老王愛上童謠,受了自己奶奶的影響。小時候,老王愛纏著奶奶玩兒。他的眼中,奶奶是個不識字的文化人,性格幽默開朗,能說會唱,就連自己學說話,也是從奶奶的童謠開始。「天上有啥?星星。地上有啥?月餅。河裡有啥?小魚螞蚱亂軲蛹。」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白銀日報記者 李豔 李倩 「會寧民歌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2014年《會寧民歌》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
  • 馬克選:把會寧民歌唱進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
    「會寧民歌的搜集和整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其過程也是十分艱難的。從陸陸續續摘抄到系統性地整理,我花了十多年時間。2014年《會寧民歌》由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2015年,『古韻新聲祖厲情』會寧民歌專場錄製演出在甘肅省文理學院舉行,至此會寧民歌登上了舞臺。」談起會寧民歌,馬克選滔滔不絕。會寧民歌是會寧人民在生產生活中運用會寧方言,通過口傳心授,並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不斷加工完善而逐漸形成的民間音樂,是會寧人民充滿才情與智慧的藝術創造,是兼具民俗、文學和音樂價值的民間藝術瑰寶。
  • 大別山東南部為什麼那麼平直?
    大別山,位於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基本成東西走向,東西綿延約380公裡,南北約175公裡,主峰白馬尖海拔1777米。大別山整體輪廓呈不規則的大三角形,是淮河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山北麓的水匯入淮河,山南麓的水匯入長江。大別山雄踞我國東部、江淮之間,西望武漢、東瞰合肥,襟扼三江,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陝北民歌博物館用最嘹亮的歌喉,「聲」情告白榆林大地!
    陝北民歌在充滿詩情的唱詞中,大膽而質樸、濃鬱而深沉。這是社會歷史的忠實記錄,這也是萬千群眾集體創作出來的一部生活的史詩。從幾十首到幾百首,從幾百首到幾千首......每一首經典都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歷史敘事,值得令人再挖掘、再深思。
  • 大別山地區有了「尋寶圖」
    2012年07月03日 05:20  稿源:中安在線-新安晚報   分享到:   再過10年,再提及大別山區,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不會再是「貧困地區」之類的字眼了。
  • 天下民歌匯左權 左權民歌響天下——2020年左權民歌匯總決賽 暨...
    9月5日晚,民歌閃耀的左權再次迎來高光時刻,2020年左權民歌匯總決賽暨頒獎晚會在左權蓮花巖景區舉行。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乘著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的浩蕩東風,邁著市委「四個百裡」重大工程的鏗鏘步伐,2020年左權民歌匯在2019年「一炮走紅」的高起點上再出發,敞開懷抱邀約四海,縱情放歌英雄太行。
  • 六安: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圓滿上演
    原標題: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圓滿上演7月10日,紅色題材民歌劇《大別山之戀》在金寨縣上演。劇目以大別山民歌為主要音樂載體,以波瀾壯闊的大別山革命歷史為背景,以金剛臺婦女排八姐妹、105歲李桃榮等為人物原型,用音樂劇的形式,講述了女主人公桂花送郎出徵、三年苦鬥、痛失愛子、百年守候的故事。現場長達2小時的劇目表演,通過光、影、聲和精美考究的舞臺道具及服裝等元素,再現鄂豫皖蘇區波瀾壯闊的革命鬥爭場景,充分展示了老區人民「堅貞忠誠、犧牲奉獻、一心為民、永跟黨走」的大別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