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C是人體正常體溫?科學家發現基礎體溫正在下降

2020-12-18 澎湃新聞

醫學界

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

在醫學科學界,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

最近,被架在放大鏡下觀察的,是「人體基礎體溫」。

生物醫學及生命科學期刊eLIFE刊發最新研究稱,美國史丹福大學發現,近百年來,美國人的基礎體溫隨著時間推移,逐漸下降。

將37°C作為正常體溫的「生理點」,這一理論可能不再適用。

eLIFE期刊截圖

37℃的由來

健康成人的舌下溫度是37°C——這個標準源於1851年。彼時,德國醫生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對數萬人、進行百萬次腋溫測量。

他發現,體溫可隨晝夜變化而波動。人均標準體溫為37℃(浮動範圍在36.2°C-37.5°C)。超過38℃,即為發熱。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 Science Museum

1992年,美國馬裡蘭大學醫學歷史學教授Philip Mackowiak意外發現,這個數值並不標準。

他找到Wunderlich使用的溫度計,發現誤差高達2℃。且,只要稍稍離開待測物表面,所示溫度就會受影響。此外,Wunderlich測的是腋下溫度,而非現代所認為更精確的舌下或肛門溫度。

Philip Mackowiak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Medicine

Philip Mackowiak重新設計實驗,給出答案:對40歲以下健康成人來說,人均舌下標準體溫為36.8°C;清晨時分,體溫上限為37.2°C;從全天來看,體溫上限為37.7°C。

Mackowiak在1992年和1994年發表相關論文。此後,醫學界關於「基礎體溫是36.8°C還是37°C」,展開一系列研究和討論。

「37 ℃的標準已存在很長時間。但關於發燒,人們想要的並不是一個複雜而深奧的答案,他們想要的是一個標準數字,以便判斷自己是否發燒了。」Mackowiak在《發燒:基礎代謝和管理》一書中寫道。

Philip Mackowiak著有《發燒:基礎代謝和管理》一書。/Wikipedia

每十年,基礎體溫下降0.03°C

史丹福大學在其論文中指出,20世紀至今,大多數關於體溫的研究(達27個),都不支持37°C這一觀點。其中,被論證最低的人均基礎體溫,為36.6°C。

是測量方式的差異?是體溫計的誤差?是人種或性別的差異?

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更傾向於:這是因為,人體的基礎體溫在「自然」下降。

為驗證這一觀點,他們收集、對比3組隊列的體溫數據,包括:

UAVCW隊列:23710萬名退伍軍人的醫療記錄,測量時間為1860年–1940年,研究人員據此計算出一個世紀前的基礎體溫;

NHANES隊列:20世紀70年代初的《美國國家健康和營養普查(第一次)》數據,覆蓋15301人,測量時間為1971年-1975年;

STRIDE隊列:21世紀初斯坦福轉化研究集成資料庫150280份數據,測量時間為2007年–2017年。

研究小組發現,調整年齡、身高、數據採集時間和方式等影響因子後,能得出結論:性別、體重、出生時代不同,人均基礎體溫會發生變化。尤其是出生年代,影響深遠。

總體而言,太爺爺輩的人,體溫就要比曾孫子高。在3組隊列中,出生於21世紀的STRIDE隊列男性,其平均體溫相比19世紀初者,低0.59°C。

女性的體溫也有類似情況。自19世紀90年代以來,已下降0.32°C。

每10年,男性基礎體溫平均下降0.03°C,女性則為0.029°C。

控制出生日期,按出生年份劃分的人均體溫模型(白人男性和女性)/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為排除體溫表設計或使用等引起數值差異,研究人員核對了每個隊列內體溫的變化趨勢。然後發現,不論人種如何,其體溫下降趨勢相同。

研究人員推測,隊列內相關人可能使用相似的方式測量體溫。由此可以排除溫度表使用差異的可能性。

黑種和白種人的平均體溫,呈現相同的下降趨勢。人均體溫由1800年代早期的約37.16°C,降至2000年時約36.6°C。/圖片來源: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此外,研究人員再次證實,體溫如指紋,人人各有特點。這和Philip Mackowiak等人的結果一致。

具體包括:女性基礎體溫高於男性;體溫在24小時內會波動,清晨(6時)為最低點,下午4-6時則為最高點;年輕人的體溫往往高於老年人。

但,史丹福大學也有自己的獨特發現:都是日常浮動,然而不同時代的人,其體溫漲幅/跌幅,有差異。

21世紀生人,每小時的體溫漲幅達0.02℃。上世紀70年代者,同期漲幅達0.01℃。

圖片來源: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研究人員發現,體重和環境溫度對人均基礎體溫的影響,不具統計學意義。在眾多可能導致發熱的疾病中,只有結核患病史對基礎體溫影響較大。

圖片來源: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人為什麼「冷」了?

體溫下降的原因「尚未證實」。

研究人員推測,這可能和體內炎症反應有關。炎症反應能產生各種蛋白質和細胞因子,提高人體新陳代謝速度,使體溫上升。

自19世紀以來,經濟發展,生活和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創傷引起的慢性感染減少,牙齒衛生狀態大幅提升,結核病和瘧疾感染減少,以及抗生素時代到來,都有助於減輕慢性炎症反應,從而穩定體溫。

此外,環境溫度的變化,能解釋日常體溫波動。環境溫度和基礎體溫差異過大,人體就要消耗更多能量,以維持正常體溫。現代人住的好了,供暖、空調等已經覆蓋大部分人口,身體溫度的變化就會減少。

「從結果看,現在的我們與過去的我們不是一回事。我們生活的環境發生變化,包括室內溫度、日常接觸的微生物,以及食物。」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傳染病與熱帶醫學系Julie Parsonnet表示,體溫是評估新陳代謝率的重要指標。它亦是一個切入點,或許能幫助我們理解,過去157年人均壽命和總體健康狀態的改善。

同行評議

eLIFE期刊稱,史丹福大學這一研究,先後得到4人同行評議和編審。

eLIFE創辦時間不長,由The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HHMI,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刊發。它定位為CNS中檔子刊以上,有自定義的審稿機制,在生物精英圈的認可度高。

相關刊發決定稱,這一研究很有趣,寫得不錯。雖然不能證明相關條件的因果關係,但這些論點足夠有說服力,且數據可靠。因此,這一結果值得反思。

但刊發決定也指出,在一些細節上,研究還需提供更多數據。比如,在UAVCW組隊列中,基礎體溫的測量頻次並不清晰。仍是在該隊列中,所有人都是在同一地點,量的體溫嗎?

研究人員接受部分意見,並做修改。

2020年1月7日(當地時間),該文在線發布。截至本文發布時,該文被瀏覽8575次。

資料來源:

1.Myroslava Protsiv, et al. Decreasing human body temp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Life 2020;9:e49555 DOI: 10.7554/eLife.49555

2.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Wikipedia

3.Mackowiak PA, et al. A critical appraisal of 98.6 degrees F,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ormal body temperature, and other legacies of Carl Reinhold August Wunderlich. JAMA. 1992 Sep 23-30;268(12):1578-80.

4.Stephen J. Dubner. Bad Medicine, Part 1: The Story of 98.6 (Ep. 268). Freakonomics

作者:燕小六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責編:鄭華菊

原標題:《37°C是人體正常體溫?科學家發現基礎體溫正在下降》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人類體溫「涼涼」了,科學家發現:人類體溫正在不斷下降
    Hello大家好我是小楠,科學家們發現人類的體溫正在下降,因為在19世紀的時候,德國醫生卡爾從25000位患者中,獲得人類正常體溫是37℃左右,但是在20世紀,研究小組又抽查了148人,平均體溫在36.8℃,2017年的時候,英國又對3.5萬人抽查得出,人類平均體溫到了36.6℃,
  • 37℃不再是正常體溫?人體的體溫持續降低,到底意味著什麼
    論文中提到,自工業革命以來,美國人的平均體溫逐漸下降,不到 200 年間,人體體溫下降了 0.4℃,從 37℃ 降至 36.6℃。下圖從左至右依次是三個時間段樣本的基礎特徵。最後通過數據分析:每隔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溫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最後表明:人類正常體溫已不再37℃,而是36℃。
  • 最近天天測體溫才發現: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來源:都市快報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
    不過人類或許忽略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人類的體溫如果過低,並非是一個很好的徵兆,很有可能會發生一些特別的事情,科學家認為,人類正常的體溫早就不是37度了,那為什麼人類感覺自己的正常體溫還是37度呢?實際上人類平均體溫37度,這個認證是一位德國的醫學家卡爾文德力西所證明的,當時這位醫生做了一個試驗,統計了大概25,000名人類的體溫,人類正常體溫可能不再是37度?這意味著什麼?他發現人類正常的體溫實際上是在35度到37.7度之間左右,因此人類的平均體溫大概在36.8度。
  • 真的不是 37℃了,多項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包括絕大多數醫生在內的許多人都認為,我們的正常體溫是 37℃。但生活中我們又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在沒有發燒的情況下,自己量出來的體溫往往是 36℃多,而不是 37℃。
  • 體溫37℃,或在發低燒……研究發現人類體溫一直在下降
    因為,一個多世紀以來,37℃(98.6華氏度)一直被用作人類健康的體溫標準,但這個標準卻在不斷受到懷疑。近日,發表在《eLIFE》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研究通訊作者、史丹福大學醫學研究員Julie Parsonnet教授說:「我們的體溫並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雖然每個人都知道,人體正常體溫是37攝氏度,但這並不是正確的。」
  • 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餃餃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巧合的是,就在今年的1月7日,史丹福大學醫學院教授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和她的團隊剛剛發布了一項研究成果: 發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你的體溫還有37度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3招或有幫助
    在量體溫的時候,你有沒有發現,你的體溫並沒有37度!而是在36度多一點。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的溫度是37度。那麼,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呢?人體正常的體溫是37度的說法,起源德國的一個內科醫生,他叫溫德利希。1851年,他收集了大約26000名正常人的體溫數據,發現大家的體溫基本上都是37度。
  • 37℃正常體溫或成歷史:人類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交匯點訊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出入小區、超市、地鐵等公共場所都要測量體溫,但小張發現,無論自己還是身邊同事,體溫區間都在36℃多一點,很少出現37℃的情況。  巧合的是,今年1月7日發表在科學期刊《elife》上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研究表明,現在我們的體溫正在穩步下降,現自19世紀以來,成年人的平均體溫在持續下降,不到200年間下降了0.4℃,從37℃降到36.6
  • 你的體溫還好嗎?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體溫在200年內不斷下降
    那麼,我們如何用體溫來衡量健康程度呢?這一點大家都知道,那就是有一個標準體溫。一般來說,只要腋下的溫度在37℃左右,那麼這個人就相對健康。如果高出去比較多,那就是發燒了。這個37℃的標準,其實最早來自於一位德國醫生——溫德裡希。他在1851年的時候,對2500人進行了體溫的調查,最後得出了這個數據。
  • 每天測溫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了嗎?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員工在進入產區時需挨個測量體溫。
  • 正常體溫本來是37度,為什麼大家普遍達不到?體溫低,說明什麼?
    雖然37度一直以來都被大家認為是正常的體溫,但其實人的體溫也會發生變化,受到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比如說年齡、所處的環境等。37度的體溫是科學家測量的人體平均體溫,而測量不同的部位,體溫是略微的差別的。為什麼大家普通達不到正常的體溫?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怎麼提高免疫力?
    這就有點納悶了: 我記得小時候生物課上講過,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 37℃已經成為歷史 體溫下降並非好事 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 · 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我們正在變得「涼涼」?
    一直以來的常識告訴我們,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身邊所有人的體溫都不到37℃呢?溫德利希取中間值,確定了人體溫度大約為37℃的標準數值。溫德利希幾乎找到了所有他能找到的人,無論他們身體健康還是正在生病。然後,他寫了一本關於疾病引發人體溫度變化的書。37℃的標準體溫就這樣被課本收錄,也成為了人們的常識。體溫計不同當年測量數據不準?
  • 較真丨人體正常體溫37度已成歷史是真的嗎?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較真鑑定: 11851年一名德國醫生經過大規模的體溫測試後,計算出人體的基礎正常腋下體溫大約在36-37攝氏度。這個體溫值被各國使用至今,成為普通人也知道的常識。
  • 37度的正常體溫已成歷史,為什麼人類的體溫在降低?說明什麼?
    自去年疫情開始以來,量體溫可以已經說是我們平時生活中的家常便飯。量體溫時,我們會發現現在大家的體溫都是在36.5攝氏度左右。記得以前37度才是標準體溫,但現在會發現,多數人普遍達不到這個體溫。而有研究發現,近幾十年來,人類的基礎體溫在降低,已經從37度,降到了36.5度左右。那麼,威懾麼人類的體溫在降低?這說明什麼?
  • 你的體溫還有36度8嗎?研究表明:體溫下降1度,免疫力下降30%
    由於受到相關肺炎的影響,很多人都養成了每天測體溫的習慣,正常來說人的體溫應該是36度8左右,接近37度,但是經過長期測體溫會發現現在人的體溫都有所降低,基本上都在36度3或者4左右。體溫下降會給人體帶來什麼影響?
  • 最近天天被測溫槍打才發現:我們的正常體溫不再是37℃了?人體變涼...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2月29日訊 據都市快報消息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每天進出小區都要測量體溫。不少人發現每次測量結果都是36℃多,很少會高於36.7℃。這就有點讓人納悶了。小時候課本上說,人的正常體溫大約是37℃,但為什麼現實中大部分人的體溫都不到37℃?
  • 人類正常體溫37℃已成歷史:體溫普遍降低意味著什麼?
    人類體溫在170年間下降了0.4℃ 1851 年,一位名叫卡爾 · 溫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溫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溫為37 ℃,這種說法一直延續至今。
  • 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100年降0.3℃,低於37℃意味著啥
    根據科學家的研究人類體溫在神秘下降,短短的100年內就降低了0.3℃,低於37℃意味著什麼呢?出現這樣情況的具體原因還未被查清,因為生命系統對於現在的科技水平來說依然是一個難以攻克的難題,人類所掌握的程度只是一個初級程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