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怎麼判斷

2020-12-17 中國網河南頻道

5月以來,美國及歐洲多國和地區的一些兒童出現了高燒、皮疹、淋巴結腫大、精神不好等類似「川崎病」的全身炎症反應症候群。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被喻為「兒童特殊心臟病」的川崎病。

發病率逐年升高

川崎病過去被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是一種主要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的急性發熱出疹性疾病。該病在1967年由日本兒科醫生川崎富作首次描述,隨後世界各地陸續報導,但以亞裔兒童更多見。近年來,川崎病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日本連續監測發現,川崎病的發病率近40年逐年升高。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該病在我國也越來越多。據北京兒童醫院統計,北京自1995年至今發病率增長了近6倍,已經屬於兒童住院的常見病。

該病對身體危害最大的地方是患兒發病時伴隨全身性血管炎,以心臟冠狀動脈炎症最常見,未經正規治療患兒冠狀動脈損傷的發生率達25%,嚴重者或延誤治療者可以引起冠狀動脈瘤,造成死亡或遺留長期後遺症。川崎病目前已經取代風溼熱,成為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誘發因素。

感染是常見誘因

川崎病的病因至今不清,但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該病的病因可能是一種或多種病因微生物感染了易感人群引起的一種免疫異常反應。其中病毒感染屬於原因之一,引發新冠肺炎的冠狀病毒也可以引起川崎病。雖然病因不清,但大劑量人血丙種球蛋白治療可以迅速改善患兒的症狀。正規使用丙球後,冠狀動脈併發症大大降低,極大地改善了患兒的預後。因此,提高臨床醫生及家長對該病的認識,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改善川崎病的關鍵。

5個症狀可診斷

川崎病雖然沒有特異性的檢驗方法,但它有比較特異的臨床表現,只要醫生想到該病,診斷並不難,多數能夠及時診斷。目前全世界公認的川崎病診斷標準主要根據臨床表現,孩子如果發生沒有誘因發燒持續5天以上,再出現如下4種或5種表現就可以診斷為川崎病:

1.雙眼發紅,結膜充血,多數沒有分泌物;

2.口唇紅腫、皸裂,口腔黏膜充血,楊梅舌;

3.身體出現皮疹,沒有水皰或痂皮,小的孩子在卡介苗接種部位出現紅腫;

4.雙手指、腳趾末端紅腫,掌心和腳心紅斑,10天左右出現手指和腳趾自甲溝開始的片狀脫皮;

5.頸部淋巴結腫大,有的皮膚發紅。

如果不夠以上的標準,但高度懷疑川崎病,可以通過血化驗、超聲心動檢查進一步確證。

應在發病10天內及時治療

川崎病一旦診斷應該在發病10天之內給予治療,超過10天還未接受治療者發生冠狀動脈瘤的危險極大。治療的主要方法包括丙球蛋白靜脈輸注和阿司匹林口服。丙球蛋白的推薦劑量為每千克體重輸注2g,12小時內一次靜脈輸注。阿司匹林的用量為每日每千克體重30至50mg,分3至4次口服,熱退後改每日每千克體重3至5mg。無冠狀動脈併發症患兒口服阿司匹林至病後2個月,有冠狀動脈併發症者應該口服到冠狀動脈內徑恢復正常。約20%左右孩子對丙球治療不敏感,可能需要激素或其它二線藥物治療,這些孩子也更容易發生冠狀動脈損傷。目前還沒有針對川崎病的疫苗注射。

總之,川崎病如果早發現早治療,絕大多數兒童可以治癒。據報導,本次歐美國家「類川崎病」症狀的兒童即使按川崎病正常治療,仍情況危重,與典型川崎病不符。

我國、日本等很多亞洲國家參與的亞洲川崎病研究協作組對最近半年的川崎病患兒調查發現,亞洲川崎病並沒有因為新冠肺炎流行明顯增多,住院的川崎病孩子中也沒有篩查出新冠肺炎病毒或者抗體。所以歐美國家的「類川崎病」仍需進一步研究才能確證,國內的家長不必因此過於緊張。

(作者:北京兒童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

相關焦點

  • 川崎病是什麼病 當心兒童患上這種病或至死亡
    相信很多朋友對於川崎病這種疾病都不是很清楚,事實上這是一種兒童容易患上的疾病,下面就讓我們看一看川崎病是什麼病,川崎病的症狀,川崎病的危害,川崎病的病因,以及川崎病的治療方法,希望大家都能了解這種疾病。川崎病是什麼病川崎病是一種血管炎綜合症,也稱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症。
  • 小兒川崎病是什麼病?以下症狀符合5條就是患川崎病了!
    原標題:小兒川崎病是什麼病?以下症狀符合5條就是患川崎病了!   小兒川崎病事實上是一種全身性的血管炎,多見於5歲以下的孩子,尤其是1-3歲的孩子比較常見。小兒川崎病若沒有及時得到治療,是會引發嚴重心血管併發症的,因此當家長發現孩子出現一些川崎病的症狀表現時,一定要及時帶孩子去醫院檢查治療。
  • 【回顧】川崎病怎麼治療,可以治癒嗎
    小編語:首都兒科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更換了新的帳號,為了讓新老朋友能夠學習並查找到更多的科普知識,我們將逐步回顧以往的科普內容。   如果孩子得了川崎病,應儘早治療,分為急性期和恢復期治療兩個階段。急性期以抗炎、免疫抑制治療為主,治療主要藥物有:   (1)阿司匹林:該藥具有抗炎、抗凝作用,是川崎病首選藥物。
  • 川崎病是種什麼病
    醫生在這些患兒體內檢測到新冠肺炎病毒,但與典型川崎病症狀不同的是,這些孩子出現嚴重呼吸困難,不少住進了重症病房,甚至需要ECMO搶救,目前尚無確切證據表明這種「類川崎病」就是川崎病。川崎病的名字大家聽上去可能比較陌生,但其實在兒童中的發病率並不低。今天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被喻為「兒童特殊心臟病」的川崎病。
  • 擊垮一個媽媽需要什麼?孩子得一次川崎病就夠了
    昨天講了「二胎」的問題,家長們可以戳下圖了解哦☟接下來,就是今天的內容了:在2020年,有種病,一直被提起,從未被科普。主要是因為這種病,比較罕見,很多媽媽可能不知道。所以,科大大希望:看到的媽媽,都能看完,並且轉發出去。它就是——川崎病!
  • 什麼鬼,霧霾真會引起川崎病?
    近日,一篇題為《我眼中的川崎病,霧霾啊,你首先傷害了我們的孩子》的文章在朋友圈瘋轉,作者是一位1歲左右孩子的爸爸,用圖文的形式記錄了自己孩子患川崎病治療的過程。這篇文章隨後被多個微信公號轉發,標題也被直接改成《霧霾!川崎病!什麼鬼哦!》《霧霾帶來的疾病——我眼中的川崎病》等。
  • 川崎病會留後遺症嗎 這種食療法治川崎病有用
    相信很多朋友對於川崎病這種疾病都不是很清楚,事實上這是一種兒童容易患上的疾病,那麼請問川崎病會留後遺症嗎?川崎病的症狀有哪些呢?川崎病的食療方法又有哪些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但是從整體上來說,什麼情況的小孩會發生後遺症,或將持續多久等,目前醫界尚未有任何定論,這非得等到得川崎病的小孩長到八、九十歲,資料齊全後才行,目前是無法歸納出結論的。因此醫生們也無法斷言患此病的病人絕對不會再有問題,萬一有何不測,豈不有遭人訴訟的憂慮。因此醫生們才會要病人每年回醫院做一次檢查以減輕責任。
  • 嬰幼兒川崎病越來越多 治療延誤或有嚴重後遺症
    最近,無錫媽媽朋友圈裡,一篇《我眼中的川崎病》熱傳,想起自己女兒也曾被這種病折磨,任女士在記者面前也忍不住再次落淚。川崎病,對不少家長來說是個陌生的字眼。儘管總體發病率不高,但近年來發病的數量卻在不斷增加。它最大的危害是冠狀動脈損害,更可怕的是,其症狀與感冒發燒很相似,常易被誤診、漏診。昨天記者採訪的有關專家表示,川崎病是種「看得見」的病,家長只需多留個心,經過恰當治療多數得到良好的恢復。
  • 治療幼兒急疹和川崎病退燒消炎藥最常用!
    這種病即使你帶著寶寶去醫院,很多時候醫生也不能明確給出診斷,只能作病後診斷。等寶寶熱退疹出,就是燒了3~4天,疹子出來了,醫生根據這些表現,才能夠判定寶寶患的是幼兒急疹。這種病對身體傷害沒有那麼大,如果在高燒時用退燒藥退燒以後寶寶精神狀態挺好,就不用太著急。疹子出來以後寶寶就沒有什麼症狀了,疹子通常也不疼不癢的,也就不用對疹子進行特殊治療了。
  • 川崎病的食療方法有哪些
    疾病是需要好好的治療和控制的,對於很多的疾病,我們還是不常見的,比如,川崎病這種疾病,我們都不是很清楚,事實上這是一種兒童容易患上的疾病,那麼請問川崎病會留後遺症嗎,川崎病的症狀有哪些呢,川崎病的食療方法又有哪些呢,感興趣的朋友就請看下文吧。
  • 寶寶反覆發燒,當心這種高危病
    如果發燒反覆不退,麻麻要小心近來逐年多發的「川崎病」,被稱為寶寶心臟第一殺手。容易被誤診的「川崎病」估計大多數麻麻看到「川崎病」都覺得不熟,早前它還屬於一種少見的低發病,但是近年來發病率越來越高。◆川崎病是什麼鬼簡單來說就是一種全身血管炎為主的小兒急性病,正經名字叫做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症候群。
  • 「川崎病」、IL-6:顏寧、張文宏等對話清華免疫學家祁海
    5月25日,知名生物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在主持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發起的第十一期「《理解未來》科學講座:病毒與人類健康-專題科普」時表示,新冠讓科研工作者意識過去的知識是多麼的局限。很多學生物的校友一起討論,都後悔當初沒有學免疫。為此,她邀請清華大學終身教授祁海從基礎免疫角度介紹了新冠病毒及其引起的疾病。
  • 歐美超300名兒童現川崎病症狀 科普:什麼是川崎病?
    當地時間5月18日,美國紐約市長表示,該市145名兒童出現類似川崎病症狀川崎病又稱黏膜皮膚淋巴結症候群,臨床症狀表現為發熱、眼睛發紅等,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美國疾控中心已正式將這種疾病與新冠病毒進行關聯。
  • 川崎病罕見嗎?
    川崎病這個病的名稱由來不是因為首先發現病例的地點在川崎,而是最早發現這個疾病的人是日本醫生川崎富作,由他的名字命名而來。 這個病的首發症狀是高燒,身上同時伴發有疹子,所以常常會被誤診為感冒、麻疹、手足口或猩紅熱。 因為以往歐美不高發,因此最近新冠期間,歐美也在提醒兒科醫生注意這種病,以避免誤診。
  • 孩子高熱不退,當心得了川崎病!#專家說
    前幾天接到姐們兒電話,一上來就帶著哭腔問:「你知道川崎病嗎?這到底是個什麼病?是不是特嚴重?怎麼一上來就要住院啊?」   一番安撫過後才問明白:她家寶寶當時在醫院被診斷為川崎病,醫生讓住院治療,把她嚇懵了。
  • 川崎病不是小病,當心兒童患上這種病,久拖有風險
    川崎病是一種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小兒疾病,因為這種疾病最先發布報導的是日本的川崎醫生,因而以其命名。這種疾病多見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會引發各種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對嬰幼兒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雖然現如今的治療水平大幅提升,但是川崎病的死亡率依然很高。
  • 小兒高燒不退須防川崎病
    1967年,日本的川崎富作醫生發現並首次報告此病病例,故此病以他的名字來命名。  以前,川崎病很罕見,發病率是十萬分之三四十,而現在從臨床上看,發病率明顯上升。鄭州大學三附院兒內科主任醫師李豔告訴記者,過去她每年只遇見幾個川崎病患兒,現在一年接診三四十個,而且幾乎都曾被誤當感冒治。
  • 醫生:與感冒發熱類似,可能是川崎病
    那麼,到底什麼是川崎病,它與感冒有什麼區別?孩子又該如何預防和應對這種疾病的發生呢? 一、什麼是川崎病 先說個笑話吧,我以前和別人提到川崎病的時候,有人會說「川崎病是啥?火鍋病?」,他們還以為是因為吃火鍋引起的。 其實,這個川崎病與火鍋並沒有關係,可見這種疾病很少被人了解。
  • 新冠病毒,會引起兒童嚴重的川崎病?別慌!
    因為這個疾病很類似川崎病的表現。而且有部分兒童檢測出有新冠病毒陽性。所以,有懷疑是不是這種川崎樣的疾病,是否是新冠病毒所導致的。為了增強了解,川崎病是一種兒童血管炎,成人少見。最早是由日本的兒科醫生川崎富作首次報導。這個病的發病機制不是很清楚,認為遺傳基礎上,有一些感染因素觸發導致全身免疫反應。
  • 寶寶高燒不退,難道是川崎病?網上搜索率高的疾病,不可不慎!
    什麼是川崎病?誰比較容易得到川崎病?症狀與影響分別有哪些?川崎病較易與哪些疾病混淆?曾經得過川崎病,就永遠不會再次得了嗎?一旦得過川崎病,治癒後也必須持續追蹤?什麼是川崎病?到目前為止,川崎病確切的引發原因仍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