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娘來教學新論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課如何滲透啟發式教學方法
作者 陳娘來
因循守舊的傳統式思想政治課教學方法,教師教得費勁,學生學得吃力,教學很大程度停留在「高耗低效」的水平上。隨著社會對人本教育的呼喚與回歸,新課標與新課程的頒布實施,教學的實踐對我們高中一線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在這偉大的時代背景下,以提高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為目標的啟發教學方法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
在教學實踐中,各種具體的啟發教學方法具有矛盾的個性,但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個性離不開共性,不包含共性的事物是沒有的。啟發教學方法的共性是指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一系列多種形式的開放的探究式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
它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而不是一般的記憶、理解和掌握,更強調學生通過參與探究問題的體驗,加深對學習價值的認識,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華。啟發教學方法的實質是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而不是追求課堂形式上的活動。
近些年來,在教學實踐中,啟發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並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新潮教學方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實踐中,啟發式教學也不失為一種值得推崇的教學方法。
一、啟發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
啟發教學法是既古老又新鮮的教學方法。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倡:「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要求教師要善於啟發學生學習。《學記》中還提出啟發教學的三原則:「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啟發、引導學生而不能牽著他走;策勵學生而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途徑而不幫下結論。因為,引導學生又不牽著走,師生關係才融洽;策勵學生又不壓抑他,學習起來才會感到舒暢;啟發學生而不代替作結論,學生才能獨立思考。師生關係融洽,學生學習積極、有興趣,又能獨立思考。這才算是善於啟發誘導。
近年來介紹西方布魯納倡議的發現法,主張引導學生發現知識,也被看作是啟發式教學法。有人把啟發式當作一種教學指導思想和注入式相對而言。有人把啟發法作為傳統教育派的教學法與進步教育派的問題法一起歸結為啟發式教學法。有人認為灌輸式的講演也可以包含啟發性的提問或提示思路引導思考。總的來說,由於啟發教學法的內涵豐富,外延又難以確定,只有依靠實踐去逐步獲得統一認識。筆者從教以來,在這方面作了一定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不揣冒昧,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和理論學習,談談啟發式教學法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運用,田夫獻曝,未免見笑於大方之家。
(一)哲學基礎
哲學是一切科學研究的理論基礎,自然也是啟發教學的理論基礎。例如,啟發教學強調教學的著眼點應放在學習主體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這正是內因與外因辯證關係原理的應用。又如,啟發教學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並且認為「主導」與「主體」在一定條件下又是可以轉化的。從矛盾關係上看,在「教」與「學」的矛盾中,「學」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學生積極學習,教師從旁點撥;從教學活動方面來看,教學活動的主體是「人」,「教」與「學」都是主體,教師主「教」,學生主「學」。
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的「教」往往制約著學生的「學」且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因為如此,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關鍵才在於教師。只有教師從「我講你受」的陳舊教學觀念中解放出來,才會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落實其「主體地位」。在這裡,充滿著矛盾主次方面的辯證法。
(二)教學論基礎
啟發教學是一種教學觀念或思想,又是一種教學原則,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啟發教學既吸取了優秀的傳統教學思想,如「相機誘導」、「舉一反三」的思想;又蘊含著先進的現代教學理念,如系統論、控制論的整體控制原理、有序原理等。在教學實踐中,它沒有固定的模式,每一位教師運用時都可以大展身手,其中的區別只是「上乘」與「下乘」之分。由此可見,啟發教學需要教師的日積月累、廣採搏取。
(三)心理學基礎
啟發教學法的心理學基礎比較廣泛。既有聯想心理學的實驗研究成果,也包括完形心理學和發生認識論的某些理論,還有前蘇聯思維心理學的一些研究結論。值得一提的是,啟發教學法十分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十分注重學生學習心理狀態的調控,也十分注重教師心理狀態的變化。這些都是以心理學角度來考慮的,包含著豐富的心理學內容。
(四)管理學基礎
管理學,是專門研究管理活動及其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人是管理活動的主體,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是現代管理活動成功的保證。而啟發教學法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主要靠啟發學生的覺悟,促使學生自覺地採取符合組織目標的行為,這與現代管理的人本原理相吻合。管理學有個基本原則叫「規則運動」。這種「規則運動」在啟發教學中是十分常見的。從某種意義上說,啟發就是通過立規矩、定規則、樹規範,以保證教學朝著既定方向有序運行。「啟發」就是一種課堂教學的管理行為。
二、啟發教學方法的基本要求
進行啟發式教學,基本要求是:(一)做好課前準備。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然後,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知識基礎,確定如何運用原有知識或提供直觀材料幫助學生思考;如何設置疑難啟發思考;如何安排實驗、實習或練習使學生思維更趨活躍,並得到有條理的訓練。(二)教學時要抓住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幫助學生不斷明確學習目的、要求,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心態,培養他們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和間接興趣。逐步引導他們從內心產生對知識的追求和衝動。另一方面,在講授新知識過程中,不斷設「障」、立「疑」,開拓思路,培養他們探究的能力。
一般的說,學習是在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的。教師的提問和講解注意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提出使他們感到疑難和困惑的問題,又通過各種方法加以點撥,提供思路,把他們引進追求知識的門檻,既幫助他們獲取新知,又使他們的思維經受鍛鍊。例如,在教學「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係」時,我形象生動地講述了「田忌賽馬」的典故,然後問學生:「田忌賽馬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有的學生說:「事物在總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其排列組合的不同,必然引起質變。」在這裡,學生顯然混淆了「必然性」與「可能性」的區別。為此,我進行了如此的激疑:「事物的任何排列組合的不同都必然引起事物的質變嗎?」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由此激活,並展開了爭論,但誰也說服不了誰。我適時提出:「如果田忌最好的馬也不如齊威王最差的馬,其結果會怎樣呢?田忌能取勝嗎?」學生豁然開朗——如果這樣,即使重新排列組合,也不會發生質變。因此,事物在總體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只是其排列組合的不同,也能夠引起質變,但不具備其質變的必然性。至此,我又提出:「田忌賽馬的故事還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有的學生根據上面的分析,認為這一故事說明:「人的意識具有能動性,但意識能動性的發揮要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意識離不開物質,物質決定意識。」我對此給予了肯定。有的學生則提出:「這一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只要運用巧妙的方法就能成功。」這顯然忽視了田忌取勝的一個重要條件: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比田忌的馬快不了多少。有的學生根據前面對其必然性與可能性的分析,發現這一提法的片面性,並給予了糾正:方法的正確只是辦事情成功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其充足條件。
三、啟發教學方法的特點和實踐
(一)啟發教學方法的第一個、也是主要的特點是尊重學生,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設法引導學生主動地參加教學活動,自覺地、有興趣地思考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孔子講「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憤」是學生通過學習、思考,想弄明白道理而還沒有想通的心理狀態。這時教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弄清道理叫做「啟」。「悱」是經過思考,想要表達而又表達不出來的困難狀態。這時教師指導他把想說的內容表達出來,叫做「發」。也就是說,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憤」和「悱」的境地,然後又啟發他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完成教學的任務。
只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相信學生能通過思考解決問題,才能有效運用啟發教學法。例如,在教學中我曾這樣導入新課:許多人都認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會對我國經濟提出嚴峻的挑戰,甚至會對脆弱的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導致一些行業或一大批企業淘汰出局。那麼,中國為什麼還要積極加入世貿組織?世貿組織是一個什麼性質的組織?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有哪些利與弊?它會給老百姓帶來什麼好處?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世界性貿易與金融組織」。
這樣的問題層層遞進展開,既融入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最新信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民族危機感,又為主題部分的展開提供了知識基礎。學生學完本課後,對導入部分的諸多問題「豁然開朗」,他們能以經濟全球化、國家長遠利益、民族未來發展的高度認識中國入世的緊迫性,從而增強了歷史責任感。
(二)啟發教學方法必須具備兩個前提條件
一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要善於將教師的主導性與學生的主體性相結合,教師在心目中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看做是一個自覺能動的、具有獨立人格和創造精神的人。就啟發教學而言,目前存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而是要研究如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如在講述「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的關係」時,我在課堂上講了阿凡提的一例趣事。
阿凡提是新疆民間故事中一位富有正義感、智慧出眾的傳奇式人物。有一天,阿匍肩扛一匹白布來到阿凡提家,想刁難阿凡提,讓他出一回醜。阿匍對阿凡提說:「聰明的阿凡提,我知道你有非凡的才華。我想請你給我染一匹布。染的顏色既不是紅色,也不是藍色;既不是綠色,也不是黃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一切所能見到的顏色。阿凡提,你能辦到嗎?」阿凡提冷靜地思考片刻,就爽快地答應下來。在談到什麼時候取貨時,阿凡提說:「哦,高貴的阿匍,神明的真主告訴我,請你在一個星期中的這天前來取貨。既不是星期一,也不是星期二;既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既不是星期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禮拜日,也不是習慣的一個星期七天的任何一天。」阿凡提以他的機智,使阿匍灰溜溜地走了,並損失了一匹白布。「
阿匍與阿凡提的對話,你能用哲學的道理加以分析嗎?」問題提出後,頓時教室裡氣氛趨向活躍。學生們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緊接著,我及時加以小結。「顏色」和「一個星期」都是矛盾共性,它存在於矛盾的個性之中。即存在於具體的紅、藍、綠、黃、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到禮拜日這一個性之中。阿凡提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這正是阿凡提的機智、聰明之處。學生聽後,茅塞頓開,印象深刻。
二是通過直觀和提問,幫助學生憑藉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去領會新知識。學生對深奧原理的不理解,往往是因為缺乏這一方面的生活感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列舉有關背景材料作為輔墊,則無疑有利於學生對深奧原理的理解。例如,教學「矛盾」概念時,我引用《北京人在紐約》中的主題詞加以說明——「如果你愛一個人,你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一個人,你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從而引導學生學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觀察和分析問題。
而幫助學生獲得新知識,最重要的是從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出發,在預習的基礎上,步步深入。如在講授我國現階段所有制結構時,結合學習黨的十五大文件,我是這樣進行啟發教學的。
師問:我國現階段是實行怎樣的所有制結構?
生答: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師問:為什麼要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生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區別於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特徵。
師問:如何體現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生答: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
師問:那麼,為什麼又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呢?
生答: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要與生產力狀況相適應,當前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不高,而且發展不平衡,需要多種所有制經濟與之相適應。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擴大就業、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活躍市場、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和資金積累有重要作用。
師問: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有沒有前提條件?
生答:必須在公有制為主體,國家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和競爭力得到增強的前提下。
師問: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會不會動搖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生答: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佔優勢,經濟實力強大的情況下,發展一些非公有制經濟不會左右我國經濟的全局,衝擊不了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只要我國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變,我國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的性質就不會改變。
通過師生以上問答對話,從而得出結論:現階段我國必須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這樣進行教學,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三)啟發教學方法的多樣化。一般地說,教師通過講述、演示使學生理解教材,或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發現新知,都可以用啟發的方法。也就是說,教師可以通過直觀教具或生動的語言去啟發學生領會新知識;也可以通過比喻或嚴密的邏輯推理,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還可以通過設疑問難,激發學生的思維與想像;或者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對知識產生興趣,樂於追求。總之,無論是講述法、談話法、參觀法、發現法,還是實驗法、練習法都可以運用啟發的方法。
綜上所述,啟發教學方法偏重於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促進智力發展。它既重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又承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啟發時要遵循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的規律。承認這種方法必須有前提條件,而且可以創造前提條件,整個過程離不開從已知到未知,從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規律。承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方式的多樣化。這些都是符合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觀點的。我們對待教學方法,一定要從實際出發,列寧曾經說過一段頗有啟發的話。他說:「有人開了一種藥方,或者定出這樣一般法則,聲明他似乎適用於一切情況。這是荒謬絕倫的。每個人的肩膀上都應該長著自己的腦袋,以便他能夠在各種特定的情況下進行考察和分析。」運用啟發教學法也一樣,必須根據教學條件、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