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因為我國一切法律法規都要依據憲法制定,違背憲法的各種法律法規都是錯誤的和無效的。因而,憲法具有歷史性與現實性、概括性與原則性、適應性與廣泛性、綱領性與權威性。「啟發式教育法」也是全世界教育教學方法的「根本大法」,是教育教學方法的「根」,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法都是從這個「根」上生長出來的枝葉和花果。因為,「啟發式教育法」也具有深遠的歷史性、廣泛的適應性、權威的原則性。
「啟發式教育法」是中外傳統的教學法:具有深遠的歷史性
「根本大法」不可能是「奇兵天降」或者一蹴而就的,一定是源遠流長的,經過了長期檢驗從而證明了它的正確性的,因而「根本大法」往往具備了深遠的歷史意義。「啟發式教育法」發諸古代,歷經數千年,沿用至今,常用不衰;中外教育的歷史事實證明了它深遠的歷史性。
「啟發式教育法」自古而然,中外一律。「啟發式教育法」是中國人對世界教育的一大貢獻。「啟發」一詞最早出自我國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早在《論語·述而》中就有這樣的記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的是「啟發」的條件和時機,「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則說的是「啟發」的要求和標準。戰國晚期的《禮記·學記》中也有「善喻」的闡述:「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其中「弗牽」「弗抑」說的是不要「綁架」學生,不要「壓抑」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思考、探索、實踐、創造;而「開而弗達」則更加明確指出,啟發、開導而不要把結論和盤託出,而應該啟發他自己尋找。中國古代教育家對「啟發」智慧的提出、深刻的理解和準確的詮釋是全世界教育家難以企及的。自此以後,歷朝歷代大多尊崇孔子為聖人,繼承和發揚「啟發式教育法」。
在西方,首先倡導啟發式教育的是蘇格拉底。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積極倡導「啟發式談話」,他認為,教師的功能在於幫助學生,導引學生尋找、體會、理解、掌握、建構知識。教師的任務,並不是臆造和傳播知識,而是做一個新生思想的「產婆」。真理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自己身上發現真理。教師就應採用對話和提問的方法,幫助學生發現存在於自我內心世界的真理,並將其引導出來。他稱這種方法為「精神助產術」。後來,他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被他的學生柏拉圖繼承和發揚,柏拉圖積極倡導「歸納法」,倡導啟發、誘導,指引學生自我發現知識,自我發現真理。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則明確主張,教師不應直接把「思想成衣」交給學生,而要使學生學會「思想服裝」的裁剪,使學生在歸納推理中獲得能力的發展。
「啟發式教育法」是普遍使用的教學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某一種教學法常常具有相當的局限性。而「啟發式教育法」卻上下幾千年,經久而不衰;縱橫數萬裡,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啟發式教育法」具有廣泛的適應性。
從時空來說,從中國到外國,無不使用「啟發式教育法」。因此,「啟發式教育法」具有適應古今、適用中外的特性。從這個角度上說,「啟發式教育法」具有廣泛的時空適應性。
從學科來說,「啟發式教學法」適用全學科。語文學科的「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則、「情境教育」的教學設計等都是「啟發式教育法」的運用和延伸。數學學科「數學思維」的培養與訓練依靠的是邏輯,而邏輯是「啟發式教育法」的實施路徑,正是這樣嚴密的邏輯性引領、啟發著學生走進數學的殿堂。其餘,理化生政史地,沒有哪一個學科不需要「啟發式教育法」。就連音體美這樣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沒有「啟發式教育法」的支持,也不會有很好的效果。從這個角度說,「啟發式教育法」也具有廣泛的學科適應性。
從施事和受事上說,「啟發式教育法」也是全員適應的。學生,不管學習基礎強弱、學科成績好壞、性別不同、個性差異等,都適應和需要「啟發式教育法」的啟發教育。教師,無論男女老師、新老教師、先進與否、成名與否,都可以使用甚至離不開「啟發式教育法」。
「啟發式教育法」是國家倡導的教學法:具有權威的原則性
「根本大法」需要具有權威性,其餘的「法」無法比擬,不能挑戰;需要具有原則性,是其他「法」行事的準則,不能違背。而「啟發式教育法」就具有了這樣的意義。
首先,「啟發式教育法」具有權威性。新《義務教育法》第三十五條指出:「國家鼓勵學校和教師採用啟發式教育等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啟發式教育」在《義務教育法》裡是唯一被單獨提出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教育教學方法。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其他教育教學方法都只能在「等」列之中。這種表述方式暗示著「啟發式教育法」具有重要性和權威性,無可替代,無可比擬。
其次,「啟發式教育法」具有原則性。也就是說,任何教育教學方法如果違背了「啟發式教育法」將會降低效益,甚至失去意義。看看一個似是而非的所謂的「啟發式教學法」的例子,一位語文教師在課堂上提問:「這篇文章可以分為幾段啊?」甲同學回答,「分為六段」,語文老師搖搖頭,繼續問:「有沒有同學有不同意見?」乙同學回答,「分四段」,老師又搖搖頭,這時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師高興了:「完全正確!」這樣的例子,荒唐之處在於用了提問的方式卻沒有「問題性」,於是沒有真正的「啟發式教育」,因為違背了「啟發」的原則。
當下,有許多學習方法,之所以低效甚至無效,主要原因就是違背了「啟發式教育法」的啟發原則。一些探究式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在淺層次上徘徊,也是由於教師給予的啟發性指導不夠,於是學生「盲人騎瞎馬」,不知所從,不知所終。而一些優秀的教育教學方法之所以被肯定、被追捧,主要是因為用好、用足、用巧了「啟發式教育法」,洋思中學的「先學後教,當堂訓練」。讓學生先學,發現問題並帶著問題學習,於是教師的啟發就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總之,「啟發式教育法」具備了深遠的歷史性、廣泛的適應性、權威的原則性,因而也就具備了「根本大法」的特性。所以,「啟發式教育法」應該成為我們研究和規範各種教育教學方法的基礎和準則。
(作者單位:南京市教學研究室)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