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中應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2020-12-14 原點微觀察

——關於「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教學的一點體會

一位學者在談到學習的目的時,闡述了這樣一個觀點:「學習的目的,是獲得一種在沒有了路標以後,還能找到路的能力」。我們知道,在數學教學中,作為知識的數學,學生也許出校門不久就會遺忘,但那些銘記在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思想、研究方法等,卻會使人終身受益。學生通過數學學習,形成一定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課程的一個重要目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一直是我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在教學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九冊 「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後,我有了一些啟示。這個內容的教學目的之一,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怎樣做才能達到這一目標呢?我將《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梯形面積的計算》三個教學內容整合起來,進行了統籌安排。

《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實錄(片斷)

小組活動:利用手中的學具,求出平行四邊形紙片的面積。

反饋:學生1:我們是用量具量出來的。每1小格是1平方釐米,不足1格按半格算,數出有多少小格就有多少平方釐米。

學生2:我是沿著平行四邊形的高剪開,將這個三角形平移到另一端就拼成了一個長方形,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就能算出它的面積。

學生3:拼出來的長方形的長就相當於原來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就相當於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用長乘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

師小結:我們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一個長方形,從而找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像這種把要求面積的圖形轉化成會求面積的圖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

在這一片斷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與研究,找到了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他們運用的就是「轉化」的數學思想,儘管學生自己並不知道,但是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有了初步的感性體驗,於是教師在小結時適時地點出:「把要求面積的圖形轉化成會求面積的圖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這既是對學生探究活動的充分肯定,又為後面的學習埋下了伏筆。

《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實錄(片斷)

小組活動:利用手中的學具,求出手中的任一三角形紙片的面積。

活動伊始,有的學生試著沿三角形的一條高剪開,發現不能拼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有的同學發現了有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試著一拼,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迫不及待地舉起手。

「老師,我發現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一邊說一邊演示)

師:「這有什麼用呢?」

另一學生馬上補充:「我們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用求出來的面積除以2就得到一個銳角三角形的面積。」

師:「方法不錯,但如果是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呢」

生:「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兩個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只要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就可以了。」

生:「既然任意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都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那麼三角形的面積就可以用底×高÷2 。

「我只用一個三角形也能拼成平行四邊形。」又有一個學生一邊說一邊演示:「把三角形的這個頂點折到它的對邊(摺痕即中位線),沿摺痕裁開,翻下來就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就是三角形的底,平行四邊形的高只有三角形高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就是底×高÷2 。話音剛落,同學們不禁對這位同學發出嘖嘖的讚嘆聲。

師:「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到了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想一想,你們方法有相似的地方嗎?」

學生交頭接耳,一位同學站起來:「雖然有的是用兩個三角形拼成的,有的是對摺、裁開的,但是他們最後都拼成了平行四邊形(長方形)。」

師:「為什麼他們都要拼成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呢?」

生:「我們已經會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師:「這就是把未知——」 「——變成已知」。

在這一次的學習活動中,由於有了一定的經驗,學生就能從已有的經驗出發,用類似的辦法解決新問題,當遇到矛盾之後,他們不得不另僻新徑,這時他們的思維意識依然是想把三角形變成會求面積的圖形,這種意識已經成為他們解決問題的指導思想。為了進一步加深這一方法在同學們腦海中的印象,教師在最後安排了一個小結,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把未知變成已知」。

《梯形面積的計算》教學實錄(片斷)

師:我們在研究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的面積時,所用的方法是什麼?

生:「把要求面積的圖形變成會求面積的圖形」。

師板書:未知 已知

師:「今天我們就用同樣的方法研究梯形的面積。請大家利用學具,求出任意梯形紙片的面積。

反饋:生1: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就得到一個梯形的面積。

生2: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個長方形,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2就得到一個直角梯形的面積。

生3:我是將梯形對摺,然後撕開翻轉下來,就拼成了一個平行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上底加下底,高等於梯形高的一半,梯形的面積等於(上底+下底)×高÷2 。

生4:我沿梯形的對角線剪開,得到兩個三角形,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上底×高÷2,另一個三角形的面積等於下底×高÷2,把兩個三角形的面積加起來就是梯形的面積,也是(上底+下底)×高÷2 。

師生一起對前面兩種方法進行推導,最後歸納總結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上底+下底)×高÷2 。

師:這種把未知→已知的方法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方法,即轉化。(教師板書:未知 轉化 已知)

從這個片斷我們可以看出,前面兩次的探究活動使學生對「轉化」思想有了明確的認識,能夠在新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大膽運用,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教師水到渠成地點出「轉化」概念時,學生不僅能夠接受,而且理解了它的基本含義。在今後學習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圓的面積計算、圓柱的體積計算,以及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時,都能自覺地運用這一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

作者:中南大學第一附屬小學 張志紅老師

相關焦點

  • 數學思想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滲透研究
    摘要:為加強小學生的數學思維邏輯,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需採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保證數學思想的有效滲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帶領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小學數學;滲透教師在以往數學課堂內注重學生的數學成績,未將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的數學方法進行充沛的指導,使得學生對數學問題具有一定的思想偏頗,加大教師的教學難度,無法全方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 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實現數學與德育結合,學習與德育共同發展
    在小學教學中,實現德育滲透是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要求,而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實現德育的滲透是小學數學課程特殊性和德育方法特殊性共同的要求。我們要理順小學數學教學和德育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繫,找到德育滲透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切入點,利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成功地將德育滲透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實現小學數學教學與德育的完美結合,讓學生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同時加強自己的德育發展。
  • 在定理(公式、法則)的學習過程滲透運用數學思想方法
    定理(公式、法則)的教學應遵循「過程教學原則」,即一個命題怎樣被提出來,提出來後又如何加以證明,證明之後如何加以應用,這一思維過程都應充分展現,並啟發學生去感受、體驗,弄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在這一過程,必然結合著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運用。
  • 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小學數學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引入,學校和教師應與時俱進,轉變學習觀念和教學觀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形結合」的思想可以更具體地解決傳統教學的刻板印象問題,也是幫助學生提高理解數學規律能力的一項重要措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形結合教學法,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 在小結複習過程運用數學思想方法
    證明幾何題,或向量的運算、性質、法則,命題用幾何圖形解釋,因此在這一章小結時,要明確數形結合思想方法的兩面性:「遇數思形,借形釋數」,使學生在後繼的學習中能有意識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一、滲透數學思想方法進行基礎知識複習,豐富基礎知識內涵,優化知識結構。1、在總結基礎知識的複習時,應注意揭示、總結其中蘊含的數學思想方法。
  • 20210220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入與滲透
    欄目的教學,教師可以教授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的方法與技巧,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養成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習慣,在閱讀感悟數學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數學文化素養。(3)歸納整理,完善知識       對於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讓其對部分「你知道嗎」欄目進行整理,這既是對課堂教學的延伸和升華,也有助於增長學生的見識、擴充學生的視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養。
  • 思想品德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教學大綱明確規定:「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激發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熱情,培養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要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 高中化學學科中滲透的哲學思想
    滷族元素中氟元素無正化合價,氟單質與水反應產生氧氣,與二氧化矽反應等等。碳族元素中大多數元素的正四價化合物是穩定的,但鉛元素的正二價化合物是穩定的,正四價化合物很活潑。這一學科思想的滲透,對青年學生科學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很有益處。4.
  • 重視數學史在數學教育中的作用
    形成數學素養的關鍵是要在知識傳授、才能培養以及有目的、有計劃的素質教育中讓學生理解數學中蘊涵的精神、思想、觀念、意識等內容,並培養他們運用數學的思想和方法去處理數學問題和現實問題的意識。而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數學研究中的科學精神以及數學的美,首先是從數學的發展史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因此,學習數學史對於深刻理解數學的內容、思想、方法、語言及其應用,對於提高教師的數學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思想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和聯繫?
    事實上,數學教育存在著主要兩條教學思路:一是「明線」的數學教育即數學知識的教學,教師和學生直接從直觀的角度去學習具體的數學知識;二是「暗線」的數學教育即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我們初步掌握好數學知識,通過例題學習等手段掌握好方法技巧,再進一步領悟和掌握數學思想。因此,數學思想要高於數學知識和數學方法技巧,屬於更高層次的數學學習。
  • 小學低年級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新探
    目前,小學數學教學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數學課堂效率的提高。很多教師在應用數形結合思想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很好地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習特點,使得數形結合思想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應用的效果不好。
  • 走進數列 談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
    中學數學教學內容從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個稱為基礎知識,另一個稱為深層知識.基礎知識包括概念、性質、法則、公式、公理、定理等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層知識主要指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基礎知識是深層知識的基礎,是教學大綱中明確規定的,教材中明確給出的,以及具有較強操作性的知識.學生只有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在掌握和理解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後,才能進一步的學習和領悟相關的深層知識。
  • 小學數學學習方法匯總
    一、集合的思想方法   把一組對象放在一起,作為討論的範圍,這是人類早期就有的思想方法,繼而把一定程度抽象了的思維對象,如數學上的點、數、式放在一起作為研究對象,這種思想就是集合思想。集合思想作為一種思想,在小學數學中就有所體現。在小學數學中,集合概念是通過畫集合圖的辦法來滲透的。
  • 解讀解二元一次方程組中的數學思想方法
    新《課程標準》突出強調: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在學習概念的基礎上,掌握數學規律包括法則、性質、定理、數學思想方法。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中,應加強對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教學。下面舉例說說解方程組的一些數學方法。 一、轉化的思想方法 解方程組中的消元,其實質就是將二元一次方程組轉化為一元一次方程來求解。轉化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
  • 讓模型思想在學生的思維中紮根——基於小學數學的思考
    模型思想的教學,不是作為像具體知識點那樣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數學內容來進行專門教學的,而是融入到具體數學知識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經歷問題學習過程逐漸領悟的。同時,模型思想的建立,需要經歷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需要老師們長時間的重視和不斷滲透,針對具體問題進行教學,學生才能經歷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領悟過程,以促進能力的提升和數學素養的發展,也為學生今後深入學習數學奠定基礎。
  •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都有哪些?
    教師招聘考試-常見的數學思想方法都有哪些?數學思想與方法為數學學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從布魯納的基本結構學說中來看數學思想、方法。一、用字母表示數的思想這是基本的數學思想之一,在代數第一冊第二章「代數初步知識」中,主要體現了這種思想。
  • 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教學準備
    所以,真正聚焦數學知識所蘊含的數學思想,應該是開展「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活動的重要任務。「新課改」近20年來,我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把「數學思想方法」的學習作為教學要點甚至重點,幾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是,由於理解上的偏差,實際的效果可能是,數學方法得到了強化,而數學思想卻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實,數學思想方法是一個有機整體。
  • 淺談小學高年級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
    數學基礎知識與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的兩條主線,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對學好數學是至關重要的。下面我就以我所任教的五年級數學為例,淺談一下我對小學生數學思想方法培養的認識。符號化思想。數學符號是數學的語言,用符號化的語言來描述數學的內容,這就是符號思想。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通過拼擺得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學生自己思考總結會很容易得出計算公式,並在此基礎上想起三年級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從而自己得出結論。這樣將所有的數據實例集為一體,把複雜的語言文字敘述用簡潔明了的字母公式表示出來,便於記憶,便於運用。
  • 小學數學教學中落實德育的策略淺析
    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明確德育的要義,在數學教學中把握落實德育的重要性,把握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貫徹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將思想品德教育落到實處,為小學生打造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一、什麼是德育德育,對於小學生來說就是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也是小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必要一環。
  • [趣味數學]淺說數學中的分層教學
    二、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對後進生的情意素質培養  1.溝通師生情感,調動積極因素  情意素質的培養,首先是師生間在教學中進行情感交流,在初入學時,他們上進心、模仿性和學習積極性都教高,但在經過長期的、反覆的「失敗」後,往往產生畏難情緒,失去學習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