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先知堂(公號ID:gudaolundao)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2019下半年的中國平安(SH:601318)」——蔫,可能再適合不過。
股價八九十之間徘徊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核心業務雄風不再。其保費裡的先驗指標「個人新業務同比增速」有點坍塌的意思:十一月同比下滑18.9%至76.6億元。
個人新業務是平安最關鍵的增長密碼之一,它快速下滑意味什麼不言而喻。所以你看到平安十一月保費出來後,即使再堅定的支持者也忽而失聲。
到底發生什麼?
所有人處於懵幣狀態。
我認為當前平安遇到的問題是「內捲化」(什麼意思後面會解釋),解決內捲化的過程中出現副作用造成局部坍塌。
01、什麼是內捲化
內捲化源於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最開始是說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但邊際收入遞減。
舉個例子:
1個人種二十五畝水稻,搞不好一部分土地得拋荒;
效益肯定遠低於5個人或者10個人種二十五畝水稻;
但若把人數增至30個、50個?畝產值仍然是1000+人民幣,怎麼著也到不了馬道長畝產1000美元的小目標,說不定50個和尚挑水沒水喝!
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可推廣到方方面面,張五常的《經濟解釋》裡面也有好多處普及相同類型的概念,體現規模不一定經濟。
當前中國平安的困難,其實就是早期成功要素之一的保險銷售代理人制度開始內捲化。
02、中國平安的內捲化
此前中國平安的發展模式,就是靠保險代理人在各自人脈關係鏈裡轉化保單。
這套中國平安首創的模式,核心公式是「保單=代理人數量*人脈*轉化率」,其中人脈是代理人自身關係鏈附帶的,轉化率主要看情感(親情、曖昧和友情)紐帶是否強烈,整體上與個人能力關係並不太大。
所以歸根結底,想做大保險業務,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代理人規模最大化。過程中可能穿插著交叉銷售中國平安綜合金融範疇內的其他產品(比如貸款),但別被迷惑!做大代理人規模才是根本。
有了目標還要有方法,中國平安的方法很「人性化」:給代理人配上層層抽傭制度,上級能在下級的保單裡抽傭,你如果招聘的人夠多就可以躺賺。這讓代理人有無窮動力發展下線,呃不對,是發展新同事。
中國平安披露的代理人數據能佐證上述言論,2005年-2018年:
代理人從20.02萬人增長到141.74萬人,人數增長是核心;代理人個險新單數(件/月)從2.3下降到1.22,個人素質應該是下降的;代理人首年保費(元/月)從4446增長到8373(2017年數據),趕不上通貨膨脹的水平。
你可以思考一下,更多人賣保單&更多人種地,它們之間有本質區別嗎?發展到最後都不可避免的面臨內捲化。
所以你能看到代理人制度結果,2019下半年個人新業務保費增速的坍塌:
7月4.0%
8月-6.0%
9月-4.9%
10月-10.1%
11月-18.9%
中國平安的基礎是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它為集團貢獻的營運利潤高達65%(2019中報數據)。而決定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增長的是個人新業務(佔壽險及健康險保費收入大頭的續期保費,可視作過去的新業務),它的增速決定了前者的未來,乃至整個中國平安的未來。
以上,我們解釋中國平安保險代理人發展模式的內捲化,以及影響的重大,但為什麼是今年呢?
03、社會性因素助推內捲化
過去講的比較多的「AB、生命們」亂拳推動保險姓保,這裡不再贅敘。當前的保險行業,正經歷一個最大的範式變化,投保人年輕化。
慧擇大數據顯示,2015-2017年90後的保費貢獻迅猛提升,人均客單價從547元提升至2193元,增幅高達4倍。人均持有4張保單,其中2.7張是健康險,其次是意外險,壽險和教育金。
第一批90後(集中在26-28歲)進入婚育高峰期,大多會為自己和家人進行保險規劃,他們是保險消費主力。
中國平安的運營數據也能體現投保人年輕化的趨勢,近年來平安人壽保險公司近年50%以上的新客戶年齡在20到35歲!針對這一情況,前幾個月平安聯席CEO李源祥(已離職)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們看到現在80後、90後、00後在未來幾年會成為整個社會的銷售主力群體,未來新增消費中65%將來自於他們,許多保險公司開始關注年輕人的需求,加大對年輕客群產品與服務的研發,這會成為一種趨勢」。
(李源祥與B站互動)
這屆年輕人真怕了,真的要買保險了。從《滾蛋腫瘤君》到《我不是藥神》的癌症電影到網易辭退癌症員工,再到轟炸朋友圈的癌症水滴籌,癌症離他們前所未有的近。
為什麼中國平安遭遇內捲化,問題就出在這。
80後、90後、00後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青年亞文化越來越強,平安的代理人跟得上嗎?來來來腦補畫面:
網際網路大廠的TFboy(TF即TensorFlow,一種神經網絡框架)程旭元,與平安喜愛搓麻將吹牛bee的代理人張偉,能聊得來嗎?從前平安代理人的關係鏈情感牌可能並不適用了,來自程旭元的確定性保險需求最終花落誰家?
要麼是代理人素質更高的友邦,華為百度網易等公司35歲離職員工出身的友邦代理人,在和程旭元一起吐槽TF2.0版本的過程中達成交易;
要麼是慧擇這樣的網際網路保險,2019年前三季度保險客戶105萬,保費13.72億(全年翻番沒問題),收入90%來自壽險,高學歷人群衝破了壽險複雜度構築的防線,他們網際網路買保險;
要麼是比價找到性價比產品,中國平安的保險產品最受詬病的就是價格貴,尤其是平安福。你都無法想像,程旭元能找到一款農行的全網最低價重疾產品,買到就是賺到。
在投保人年輕化趨勢加快之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產生導致周期性波動,當前共度時艱的主要旋律也是內捲化的主要成因。
坐以待斃並不是有幾次進化經驗的中國平安的選擇,主動對抗內捲化才是王道,而這恰恰使得其個人新業務保費坍塌。
04、與內捲化的鬥爭
當前中國平安與內捲化的鬥爭,幹的事有兩個:
往個險期繳轉型。
好消息是新業務價值和價值率都會上升,保單的質量會提高。2019年前九個月,平安新業務價值588億元,同比提升4.5%;新業務價值率48.1%,上升了5.3個百分點。
壞消息是新業務保費會降低,因為在戰略上聚焦高價值業務,輕視低價值保單,相應低價值新單保費自然會降低。
代理人減員增效,重塑發展模型。
2005年-2018年,平安代理人數量從20.02萬人一路提升到141.74萬人。2019年情況變了,保險代理人數量從上年末的141.74萬人,下降到年中的128.64萬人,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4.5萬人,少了17.24萬人。
減員增效是對從前核心發展模式動刀,打破代理人拉新的正反饋機制,對低效代理人強關係鏈人際轉化模式的顛覆。
這兩個層面VS原有增長方式,產生的巨大摩擦疊加投保人年輕化的範式變化以及周期波動,造成新業務保費局部坍塌的結果。
有的保險公司已經捨棄「保險姓保」,捨棄發展高價值率業務的路線重走老路,雖然短期業績和數據會好看些,但卻犧牲了長期的可能性。
中國平安堅持抵抗內捲化,堅持革新,那麼中短期內新單保費必然不會太好看。這也是我在中國平安三季報披露後,撰文《中國平安Q3:業績是浮雲,低估是幻覺》的原因。我仍然堅持之前的觀點,平安市值的催化劑有三道:
新業務價值yoy+10%以上,業務預期扭轉;旗下獨角獸加速上市,IPO豐富的信披讓投資人認識科技價值(最近金融壹帳通上市,如果其被爆炒,或者再來其它平安系獨角獸,市場應該會對其科技能力全面重估);Q3新來的8.5萬韭菜被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