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安與「內捲化」搏鬥的局部坍塌

2021-01-12 36氪

本文來自:先知堂(公號ID:gudaolundao)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2019下半年的中國平安(SH:601318)」——蔫,可能再適合不過。

股價八九十之間徘徊倒是其次,更重要的是核心業務雄風不再。其保費裡的先驗指標「個人新業務同比增速」有點坍塌的意思:十一月同比下滑18.9%至76.6億元。

個人新業務是平安最關鍵的增長密碼之一,它快速下滑意味什麼不言而喻。所以你看到平安十一月保費出來後,即使再堅定的支持者也忽而失聲。

到底發生什麼?

所有人處於懵幣狀態。

我認為當前平安遇到的問題是「內捲化」(什麼意思後面會解釋),解決內捲化的過程中出現副作用造成局部坍塌。

01、什麼是內捲化

內捲化源於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最開始是說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人力,但邊際收入遞減。

舉個例子:

1個人種二十五畝水稻,搞不好一部分土地得拋荒;

效益肯定遠低於5個人或者10個人種二十五畝水稻;

但若把人數增至30個、50個?畝產值仍然是1000+人民幣,怎麼著也到不了馬道長畝產1000美元的小目標,說不定50個和尚挑水沒水喝!

這個淺顯易懂的道理可推廣到方方面面,張五常的《經濟解釋》裡面也有好多處普及相同類型的概念,體現規模不一定經濟。

當前中國平安的困難,其實就是早期成功要素之一的保險銷售代理人制度開始內捲化。

02、中國平安的內捲化

此前中國平安的發展模式,就是靠保險代理人在各自人脈關係鏈裡轉化保單。

這套中國平安首創的模式,核心公式是「保單=代理人數量*人脈*轉化率」,其中人脈是代理人自身關係鏈附帶的,轉化率主要看情感(親情、曖昧和友情)紐帶是否強烈,整體上與個人能力關係並不太大。

所以歸根結底,想做大保險業務,效果最好的方式就是代理人規模最大化。過程中可能穿插著交叉銷售中國平安綜合金融範疇內的其他產品(比如貸款),但別被迷惑!做大代理人規模才是根本。

有了目標還要有方法,中國平安的方法很「人性化」:給代理人配上層層抽傭制度,上級能在下級的保單裡抽傭,你如果招聘的人夠多就可以躺賺。這讓代理人有無窮動力發展下線,呃不對,是發展新同事。

中國平安披露的代理人數據能佐證上述言論,2005年-2018年:

代理人從20.02萬人增長到141.74萬人,人數增長是核心;代理人個險新單數(件/月)從2.3下降到1.22,個人素質應該是下降的;代理人首年保費(元/月)從4446增長到8373(2017年數據),趕不上通貨膨脹的水平。

你可以思考一下,更多人賣保單&更多人種地,它們之間有本質區別嗎?發展到最後都不可避免的面臨內捲化。

所以你能看到代理人制度結果,2019下半年個人新業務保費增速的坍塌:

7月4.0%

8月-6.0%

9月-4.9%

10月-10.1%

11月-18.9%

中國平安的基礎是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它為集團貢獻的營運利潤高達65%(2019中報數據)。而決定壽險及健康險業務增長的是個人新業務(佔壽險及健康險保費收入大頭的續期保費,可視作過去的新業務),它的增速決定了前者的未來,乃至整個中國平安的未來。

以上,我們解釋中國平安保險代理人發展模式的內捲化,以及影響的重大,但為什麼是今年呢?

03、社會性因素助推內捲化

過去講的比較多的「AB、生命們」亂拳推動保險姓保,這裡不再贅敘。當前的保險行業,正經歷一個最大的範式變化,投保人年輕化。

慧擇大數據顯示,2015-2017年90後的保費貢獻迅猛提升,人均客單價從547元提升至2193元,增幅高達4倍。人均持有4張保單,其中2.7張是健康險,其次是意外險,壽險和教育金。

第一批90後(集中在26-28歲)進入婚育高峰期,大多會為自己和家人進行保險規劃,他們是保險消費主力。

中國平安的運營數據也能體現投保人年輕化的趨勢,近年來平安人壽保險公司近年50%以上的新客戶年齡在20到35歲!針對這一情況,前幾個月平安聯席CEO李源祥(已離職)接受採訪時表示:

「我們看到現在80後、90後、00後在未來幾年會成為整個社會的銷售主力群體,未來新增消費中65%將來自於他們,許多保險公司開始關注年輕人的需求,加大對年輕客群產品與服務的研發,這會成為一種趨勢」。

(李源祥與B站互動)

這屆年輕人真怕了,真的要買保險了。從《滾蛋腫瘤君》到《我不是藥神》的癌症電影到網易辭退癌症員工,再到轟炸朋友圈的癌症水滴籌,癌症離他們前所未有的近。

為什麼中國平安遭遇內捲化,問題就出在這。

80後、90後、00後受教育水平越來越高,青年亞文化越來越強,平安的代理人跟得上嗎?來來來腦補畫面:

網際網路大廠的TFboy(TF即TensorFlow,一種神經網絡框架)程旭元,與平安喜愛搓麻將吹牛bee的代理人張偉,能聊得來嗎?從前平安代理人的關係鏈情感牌可能並不適用了,來自程旭元的確定性保險需求最終花落誰家?

要麼是代理人素質更高的友邦,華為百度網易等公司35歲離職員工出身的友邦代理人,在和程旭元一起吐槽TF2.0版本的過程中達成交易;

要麼是慧擇這樣的網際網路保險,2019年前三季度保險客戶105萬,保費13.72億(全年翻番沒問題),收入90%來自壽險,高學歷人群衝破了壽險複雜度構築的防線,他們網際網路買保險;

要麼是比價找到性價比產品,中國平安的保險產品最受詬病的就是價格貴,尤其是平安福。你都無法想像,程旭元能找到一款農行的全網最低價重疾產品,買到就是賺到。

在投保人年輕化趨勢加快之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產生導致周期性波動,當前共度時艱的主要旋律也是內捲化的主要成因。

坐以待斃並不是有幾次進化經驗的中國平安的選擇,主動對抗內捲化才是王道,而這恰恰使得其個人新業務保費坍塌。

04、與內捲化的鬥爭

當前中國平安與內捲化的鬥爭,幹的事有兩個:

往個險期繳轉型。

好消息是新業務價值和價值率都會上升,保單的質量會提高。2019年前九個月,平安新業務價值588億元,同比提升4.5%;新業務價值率48.1%,上升了5.3個百分點。

壞消息是新業務保費會降低,因為在戰略上聚焦高價值業務,輕視低價值保單,相應低價值新單保費自然會降低。

代理人減員增效,重塑發展模型。

2005年-2018年,平安代理人數量從20.02萬人一路提升到141.74萬人。2019年情況變了,保險代理人數量從上年末的141.74萬人,下降到年中的128.64萬人,下降到三季度末的124.5萬人,少了17.24萬人。

減員增效是對從前核心發展模式動刀,打破代理人拉新的正反饋機制,對低效代理人強關係鏈人際轉化模式的顛覆。

這兩個層面VS原有增長方式,產生的巨大摩擦疊加投保人年輕化的範式變化以及周期波動,造成新業務保費局部坍塌的結果。

有的保險公司已經捨棄「保險姓保」,捨棄發展高價值率業務的路線重走老路,雖然短期業績和數據會好看些,但卻犧牲了長期的可能性。

中國平安堅持抵抗內捲化,堅持革新,那麼中短期內新單保費必然不會太好看。這也是我在中國平安三季報披露後,撰文《中國平安Q3:業績是浮雲,低估是幻覺》的原因。我仍然堅持之前的觀點,平安市值的催化劑有三道:

新業務價值yoy+10%以上,業務預期扭轉;旗下獨角獸加速上市,IPO豐富的信披讓投資人認識科技價值(最近金融壹帳通上市,如果其被爆炒,或者再來其它平安系獨角獸,市場應該會對其科技能力全面重估);Q3新來的8.5萬韭菜被熬走。

相關焦點

  • 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
    「內捲化」近期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學術界與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老師借用內捲化概念(involution)用於分析中國小農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著作的中譯本在大陸出版,便使用「內捲化」作為譯文。近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黃宗智老師的一系列著作,並邀請黃老師就「內捲化」展開討論。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內捲化焦慮
    1985年,中國社會學家黃宗智在《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中,引入了「邊際效用」一詞更為準確地界定了內捲化的內涵和外延。黃宗智認同俄國恰亞諾夫對小農經濟的解釋。恰亞諾夫認為,「在沉重的人口壓力之下,小農經濟會幾乎無限地投入更多的勞動力來提高土地的產出,直到邊際報酬接近於零,為的是家庭成員自身的生存」。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無發展的增長」是歷史學家黃宗智對於「內捲化」概念的另一種描述,增長是指「量」的積累,發展則是指「質」的改變和提升。中國的傳統農業社會,為了促進農業的快速發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造成了人口數量的井噴式增長,但當農業發展到一定水平之後,人口數量的增長並沒有帶來農業社會在「質」上的改變和提升,反而陷入了重複勞動、「邊際效益遞減」的境地,因此也被稱之為「無發展的增長」。
  • 為什麼說「內捲化」在現代中國是個造詞偽概念
    依他在1985年提出的「內捲化」視角,似乎中國命運是很悲觀的,1985年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比印度都要低很多,老百姓為吃飯穿衣而發愁。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之後,社會主義大陣營沒了,僅存5個國家在搞,1992年我們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還在流通著糧票度日。
  •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避免「內捲化」?
    從國際層面,美國對中國企業加大了打壓和制裁力度,一時之間「脫鉤」論調甚囂塵上。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央提出了「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滑)雖然是雙循環,然而人們對於內循環仍然存在疑問,主要認為這是自我封閉,其結果會使得中國經濟出現「內捲化」,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甚至還會出現倒退。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經濟的「內捲化」呢?
  •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增長。
  • 談談內捲化。
    雖然猛地一看看不大懂這分數線,但歸根到底,這高考是全省範圍內的競爭,就是看排名來的,在我高考那年,好像是分數考進全省前百分之11左右可以是在一本線之上,分數在全省排名前百分之25左右是在二本線以上……高考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很符合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內卷」,所謂「內卷」這個概念比較好理解,但是不好用通俗點的語言描繪,大概就是在某個範圍內,已經是一個飽和狀態,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幹得好或者壞沒什麼意義了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如何避免陷入「內捲化」的系統
    但如果高考放開大綱的限制,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學習10個小時跟5個小時,報三個班和不報班,就有差別了,就不存在「內捲化」了。所以,升學競爭的「內捲化」的原因是目標與規則的不匹配,高考這種典型的選拔型考試,採用的卻是合格型考試的大綱模式,導致考試的區分度太低,學生陷入過度「精細化」的內卷式學習。
  • 什麼是社會內捲化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可能是中國內捲化第一篇股票研報
    內捲化的出現是由資源的有限性和欲望的無限性來決定的,大家都想要,都不擇手段,最後提高了難度但都要不著,都要不到。就像美國前總統歐巴馬說的,如果中國14億人都過上美國人這樣的生活,那對世界來說是個災難。於是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人出國創業去了,出國賣貨去了,移民就業去了,之前浩浩蕩蕩形成潮流,但是呢,隨著新冠疫情、中美關係、中印關係幾座大山的降頭,去國外市場的風險越來越高,尤其是美國和印度市場,作為超優質的市場,都在向中國人關上大門,這可以說是創業必然內捲化的標誌性事件。那麼內捲化有沒有出路呢?當然有,那就是技術進步加創新。
  • 什麼是企業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通俗易懂的講「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史,其實是一場內捲化進程
    從整個歷史的發展角度而言,中國王朝不斷更迭,就如同歷史的輪迴一般,但是換個角度而言,這也是中國封建王朝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內捲化,而最終導致清朝最終走向封建王朝的極端,從而走向滅亡。01.內捲化指的是一種文化模式說著一種社會狀態發展到一種非常成熟且固定的形式之後,社會發展停滯不前,且無法轉變為一種更為高級模式的狀態,稱之為內捲化,別稱為「過密化」。這一觀點最早是美國人類學家基爾茨在研究印尼的農業內捲化最先提出。隨後在黃宗智先生的《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一文中得以運用。
  • 最近很火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
  • 象牙塔陷入內捲化的道場?
    996、高房價、長通勤時間、低生育率,在這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我們的象牙塔也失去了曾經的模樣,甚至成為內卷的「集大成之地」。最近三聯的《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揭示了清北高校天之驕子的內卷現象:學生以績點為中心,採用各種手段,展開競爭,消耗精力和時間。
  • 教育內捲化,是基礎教育的一大悲哀
    教育內捲化,已經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內捲化,又譯為&34;,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吉爾茲提出&34;這種現象叫&34;。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
  • 陳瑋:如何防止「內捲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