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如何防止「內捲化」?

2021-01-07 前瞻網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陳瑋  來源|瑋哥說書(ID:weigetalk)

防止「內捲化」需要新觀點、新洞見!

最近有個詞好像很時髦,內捲化!

內捲化的英文是 involution,據說是evolution(進化)這個詞的對立面。在醫學上,它表示萎縮或者退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內捲化很可能就是低水平的優化、複雜化和精細化。內捲化就是無法真正進化,長時間處於量變而無法產生真正的質變;長時間嘗試錯誤,努力去迭代更新,看起來有迭代,但其實沒更新;看起來有效果,實際上都是表面上、細枝末節式的優化,而沒有真正達到tipping point(破局點)。

為什麼長時間的努力和勞作,卻無法換來真正意義上的進化?

為什麼努力到無能為力,還是無法破壁、破圈和破局?

我認為造成這一內捲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未能產生並抓住新觀點、新洞見和新本質。

無法產生新觀點(point of views)、新洞見,就只能通過非差異化地堆積資源來「優化」:投入更多的時間加班加點;投入更大的市場廣告預算來獲客;增加更多網點來刺激銷量;內部排名末位淘汰來激發活力等等。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沒辦法的辦法,是黔驢技窮的表現,產生不了真正意義上的進化和破局,於是只能「內卷」!

這種主要靠苦幹實幹拼命幹的方式,簡直就是霸王硬上弓,完全是路徑依賴、線性思維、低水平重複!那要怎樣才能巧幹,怎麼才算是巧幹?

巧幹其實就是基於洞見的創新!這些新發現、新觀點和新洞見,可大可小,可以覆蓋到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

福特發現,如果把汽車製造過程專業化切段,然後用流水線方式把工人組織起來,可以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結果成就了現代汽車業甚至製造業;

傑克韋爾奇提出數一數二戰略原則,基於「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企業沒前途這樣的觀點,全面扭轉了GE前進的方向;

我的老東家可口可樂史上最偉大的CEO羅伯特顧祖塔提出,不應該只看可口可樂在飲料市場的佔有率,而應該審視可口可樂在人的液體攝入中的佔比率,完全顛覆了可口可樂人的戰略想像力;

谷歌和3M都提出要讓工程師擁有15-20%的自由支配時間,用於自定義的創新活動。這一點大大激發了組織創新的巨大活力和動力;

亞馬遜提出不在會議中使用PPT,相關議事者準備一份6頁紙的文件,供參會者會議開始時閱讀,完全改造了開會的方法,顯著提升了會議的效率;

……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都是新觀點、新洞見帶來新進化的案例。

因此,要避免內捲化,個人、團隊和組織,首先要捫心自問,我們和我們的團隊,最近產生了什麼新新發現、新觀點、新洞見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如果有,怎樣用於我們的實踐!

如何產生新洞見,突破「內捲化」困境?

產生新發現、新洞見可能是突破「內捲化」困境的關鍵,那怎樣才能產生更多、更好的新洞見呢?

首先洞見是一種新鮮的想法,至少對你來說,你看到了不一樣的事物、對一種事物或現象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新視角、進入到一種新的認知境界和格局。新的洞見有時來得很快,使人產生頓悟的興奮感,「朝聞道夕死可矣」!

有人說,半秒鐘看清本質與一輩子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一定不一樣(電影教父中的臺詞)。但其實人人都擁有產生新洞見、看到新本質的能力。因此我們大可不必過度羨慕別人的聰明,因為別人擁有很強的洞見能力。是的,這一方面存在個體差異,這些個體差異有些來自於基因,但產生洞見、看清本質的能力絕對可以在後天培養。

問題是,我們如何與自己比,在現在已有的腦力基礎上持續提升產生洞見的能力?

重中之重當然是充分意識到洞見的重要性!任何有意義的增長和成長都基於洞見,而非一味基於苦幹與拼命。勤能補拙,是說給那些思維上懶惰的人聽的。我們常說苦幹加巧幹,苦幹絕對需要,也許永遠都重要。但如果缺了巧幹,就只能低水平重複,量變無法產生質變,這就進入到所謂的「內捲化」困境了!

產生更多、更好的洞見,其實有規律可循。中外理論和實踐都有涉獵。

中國古代經典「禮記 中庸」中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產生洞見的框架和模型。

博學:如果一個人涉獵廣泛,達到博學的程度,就很有可能把看起來不太相關的事情「連點成線」,就是賈伯斯所說的「connecting the dots」,也可能是芒格所說的需要掌握100多個不同學科的模型,才能進行有效的多元思維。洞見常常產生於連接處、產生於不經意的地方、那些看來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間。

審問:審問可能是一種深思熟慮式的提問,一種突破式的提問,一種看似愚蠢其實可能是靈魂的拷問。牛頓就問了「蘋果怎麼都是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飛?」,伊隆馬斯克就問了「怎樣才能使人低成本地殖民火星或太空?太空火箭的真正成本是多少等等」,蔦屋書店的創始人曾田問「什麼感覺能夠讓人在店裡流連忘返?」,英特爾前CEO安迪格羅夫問了自己的夥伴「如果董事會把我們幹掉,新的董事長和CEO會幹什麼?」,傑夫貝索斯問了「在變化的時代,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東西?」,賈伯斯可能問了「既然客戶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

這些問題導致了洞見的產生、促進了本質的發現、加快了戰略的轉折。儘管我們未必能提出上述世界級甚至劃時代的問題,但養成多提問題的習慣,絕對有利於新洞見的產生。

慎思:認真的深度思考很重要。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人擁有系統一和系統二思考。

系統一思考簡單來說就是直覺思考。拍腦袋、憑印象,相信自己的直覺,喜歡自己的直覺。系統一思考的好處就是快、直接、消耗能量少。因此人每天大量的思考主要靠系統一思考。但系統一思考的缺點是路徑依賴、老辦法解決新問題,容易用過時的經驗和框架處理當前的挑戰,因此很容易把自己帶到溝裡去。

而系統二思考是刻意思考、深度思考,比較燒腦的那種思考。我們不可能每件事、每時每刻都進行深度思考,否則很快就會神經衰弱了·jjniuvggg。但重要的是,棋到緊要處,我們需要運用深度思考或刻意思考。

就像下棋打牌一樣,有時我們可以憑直覺、拍腦袋下隨手棋,但有時我們需要進行「長考」。

我聽過麥肯錫的前主席分享的思維訣竅:每周需要有2✖️2的「長考」時間,即深度思考或系統二思考時間,也就是每周兩次、每次兩小時的獨處和「長考」。有些朋友在這種「長考」中,新的洞見不斷流淌或噴湧。

明辨:人還需要對事物進行高水平的判斷。既然是判斷,就有可能進行比較,在不同的選項中進行比較。

在事物之間進行比較和判斷,自然能夠看出差異,差異本身就是矛盾和衝突。這種自己跟自己在矛盾和衝突中的對搏,很容易讓人產生洞見。如果找一幫擁有多元背景的人,互相辯論對搏,就更有可能在衝突中產生洞見了!

篤行:光說不練於事無補。在實踐中與真實世界進行碰撞,理想被現實碾個粉碎,這種殘酷的遭遇常常使人洞見噴湧。想像中的世界,與現實中的世界大相逕庭。這種差異和衝突,有時候像被人當頭棒喝,使人容易產生頓悟。

由上可見,人要持續產生洞見,需要跨界博學、保持好奇、提出問題、在直覺思考和深度思考之間交替轉換、比較判斷與辨別、躬身入局參與實踐。

於是,即使天性愚鈍,也能夠從大量與世界的交互作用中、與多元背景的夥伴們的對搏過程中、在深刻的批判性自我反思過程中,產生大量洞見,以突破「內捲化」困境。

作者:陳瑋,北大滙豐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北大滙豐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原滴滴出行高級副總裁、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兼CHO,合益集團Hay Group東北亞區總裁

本文來源瑋哥說書,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的成因是什麼?
    很多人說中國社會的內捲化越來越嚴重了。我們能不能克服內捲化,重新高速發展?1、什麼是內捲化?家裡的孩子考慮98分,結果家長就說了,「我知道你們班的誰誰誰考了一百分,為什麼你才98分?」這個孩子就被迫陷入了內捲化。
  • 如何避免陷入「內捲化」的系統
    但如果高考放開大綱的限制,考察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學習10個小時跟5個小時,報三個班和不報班,就有差別了,就不存在「內捲化」了。所以,升學競爭的「內捲化」的原因是目標與規則的不匹配,高考這種典型的選拔型考試,採用的卻是合格型考試的大綱模式,導致考試的區分度太低,學生陷入過度「精細化」的內卷式學習。
  • 程式設計師真的「內捲化」了嗎?如何應對?
    這個問題目前共有6029位關注者,瀏覽量達到500多萬,從關注量和瀏覽量上來看,大家對之後的職業發展的趨勢還是非常關心的,那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程式設計師如何應對「內卷」這個問題。內卷是什麼?內卷又稱「內捲化」,譯自英語involution,本是社會學術語,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更高級模式的現象。2020年下半年,有幾張圖片刷屏: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床上鋪滿了一摞摞書……「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被稱為「卷王」登上熱搜。
  • 內捲化焦慮
    人類千年內捲化,慣性勢能極強大。當村落的圍牆擴大到網際網路,村民口水升級為輿論海嘯,人們很難分清,社會性死亡到底是言論自由過了火,還是內捲化的餘孽。「萬物皆可內卷,人人均可社死」,似乎每個人都可能遭遇低成本的社會性死亡。社會性死亡與內捲化社會的根源均是公共制度缺失。在傳統的信用體系崩潰後,如何構建公共信用體系?
  • 學術分享 | 如何避免學術研究的內捲化?
    近期,內捲化(Involution)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各類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內捲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由康德、戈登維澤提出,到格爾茨成型。
  • 當「內卷」席捲中國?!黃宗智回應「內捲化」概念與「去內捲化」發展
    「內捲化」近期成了一個網絡熱詞,被頻繁地用於學術界與社交媒體針對諸多社會熱點事件的討論之中。20世紀80年代,黃宗智老師借用內捲化概念(involution)用於分析中國小農經濟,80年代末90年代初,其著作的中譯本在大陸出版,便使用「內捲化」作為譯文。近期,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推出黃宗智老師的一系列著作,並邀請黃老師就「內捲化」展開討論。
  •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避免「內捲化」?
    (下滑)雖然是雙循環,然而人們對於內循環仍然存在疑問,主要認為這是自我封閉,其結果會使得中國經濟出現「內捲化」,經濟社會發展陷入停滯,甚至還會出現倒退。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經濟的「內捲化」呢?經濟內捲化,就是經濟低效的發展,長期處於一個狀態模式之下,不斷重複,自我懈怠,根本沒有漸進式的增長,沒有突破式的發展。
  • 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卷:一種系統性的退化最近我們看到媒體上「內捲化」這個詞出現的非常頻繁,令人不知所以。怎麼出來這麼玄妙的一個詞彙?如果做一些搜索的話就不難發現,「內捲化」這個詞首先是一些學術研究者在研究亞洲經濟,包括印尼的水稻生產、中國的小農經濟時候首先使用的一個概念。它所指的是這麼一種現象,在這些有限的土地上通過不斷投入時間精耕細作來獲得總量增長。
  • 「內捲化」的時代,我們該如何實現人生躍遷?
    是的,我們開始進入了一個「內捲化」的時代。那什麼是「內捲化」呢?內捲化,原本是社會學家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它是指一個社會,長時期停留在一種簡單的自我重複的狀態。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文化人類學家利福德·蓋爾茨把「內捲化」這個詞引入了社會生活領域。他發現在印尼的爪哇島,人口眾多,大家都種植水稻。
  • 談談內捲化。
    雖然猛地一看看不大懂這分數線,但歸根到底,這高考是全省範圍內的競爭,就是看排名來的,在我高考那年,好像是分數考進全省前百分之11左右可以是在一本線之上,分數在全省排名前百分之25左右是在二本線以上……高考這個東西,其實真的很符合最近很火的一個詞「內卷」,所謂「內卷」這個概念比較好理解,但是不好用通俗點的語言描繪,大概就是在某個範圍內,已經是一個飽和狀態,在這個範圍內的人幹得好或者壞沒什麼意義了
  • 「內捲化」效應的理解與破解
    「內捲化」效應的溢出是一個長期性和總體性的過程,只有從一個大的時段內來反思其社會發展模式才有意義,它是我們對於社會發展模式所進行的有意識的「反思」,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是「無意識」地參與到了這一「內捲化」的過程。
  • 楊東平:「教育內捲化」的秘密
    「內捲化」是最近媒體出現的一個熱詞。 為什麼大家喜歡用這個詞來表達教育? 比如類似高考「內捲化」、 幼兒園也「內捲化」的說法, 其背後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 什麼叫做「內捲化」
    「內捲化」這個詞,最近頻繁出現在我們的眼前,許多人常常這個詞用來形容各類競爭環境惡化、個人發展受限等情況——但是這個「內捲化」的詞,比較難去「顧名思義」,完全不具備博大精深的中文的內涵,既不形象又不形聲,有點像「形上學」一樣讓人摸不著頭腦。
  • 什麼是內卷現象 內卷是褒義還是貶義?如何理解內卷
    什麼是內卷現象內捲化(involution),又譯為「過密化」,指「農民在人口壓力下不斷增加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勞動投入,以獲得較高的產量。然而,勞動的超密集投入並未帶來產出的成比例增長,出現了單位勞動邊際報酬的遞減「的現象。
  • 什麼是社會內捲化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 什麼是企業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通俗易懂的講「內捲化」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什麼是內捲化?百度了一下,百度詞條對內捲化的解釋是:內捲化,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也叫過密化。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 教育內捲化,是基礎教育的一大悲哀
    教育內捲化,已經發生並且愈演愈烈。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內捲化,又譯為&34;,最早出自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的《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吉爾茲提出&34;這種現象叫&34;。什麼是教育的內捲化?
  • 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
    (原標題:教育內捲化危機到來,閱讀如何助力素質教育成功破局?)經濟內捲化、企業內捲化、學術內捲化….. 我們進入了一個「萬物皆可卷」的時代,連教育都開始內捲化了。可是,究竟什麼是「內捲化」呢?什麼是「內捲化」?「內捲化」(involution)現象最初由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在其著作《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中提出。
  • 最近很火的「內捲化」,用英文怎麼說?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農業內捲化》(Agricultural Involution)。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