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陳瑋 來源|瑋哥說書(ID:weigetalk)
一
防止「內捲化」需要新觀點、新洞見!
最近有個詞好像很時髦,內捲化!
內捲化的英文是 involution,據說是evolution(進化)這個詞的對立面。在醫學上,它表示萎縮或者退化。
百度百科對內捲化的描述中,有如下內容:
內捲化一詞源於美國人類學家吉爾茨(Clifford Geertz)《農業內捲化——印度尼西亞的生態變化過程》(Agricultural Involution: The Processes of Ecological Change in Indonesia)。
根據吉爾茨的定義,「內捲化」是指一種社會或文化模式在某一發展階段達到一種確定的形式後,便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這一概念最早是用來研究爪哇的水稻農業。在殖民地時代和後殖民地時代的爪哇,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原地不動,未曾發展,只是不斷地重複簡單再生產。不能提高單位人均產值。
內捲化很可能就是低水平的優化、複雜化和精細化。內捲化就是無法真正進化,長時間處於量變而無法產生真正的質變;長時間嘗試錯誤,努力去迭代更新,看起來有迭代,但其實沒更新;看起來有效果,實際上都是表面上、細枝末節式的優化,而沒有真正達到tipping point(破局點)。
二
為什麼長時間的努力和勞作,卻無法換來真正意義上的進化?
為什麼努力到無能為力,還是無法破壁、破圈和破局?
我認為造成這一內捲化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未能產生並抓住新觀點、新洞見和新本質。
無法產生新觀點(point of views)、新洞見,就只能通過非差異化地堆積資源來「優化」:投入更多的時間加班加點;投入更大的市場廣告預算來獲客;增加更多網點來刺激銷量;內部排名末位淘汰來激發活力等等。
以上這些方法,都是沒辦法的辦法,是黔驢技窮的表現,產生不了真正意義上的進化和破局,於是只能「內卷」!
這種主要靠苦幹實幹拼命幹的方式,簡直就是霸王硬上弓,完全是路徑依賴、線性思維、低水平重複!那要怎樣才能巧幹,怎麼才算是巧幹?
巧幹其實就是基於洞見的創新!這些新發現、新觀點和新洞見,可大可小,可以覆蓋到企業運作的方方面面。
福特發現,如果把汽車製造過程專業化切段,然後用流水線方式把工人組織起來,可以大大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結果成就了現代汽車業甚至製造業;
傑克韋爾奇提出數一數二戰略原則,基於「卡在中間不上不下」的企業沒前途這樣的觀點,全面扭轉了GE前進的方向;
我的老東家可口可樂史上最偉大的CEO羅伯特顧祖塔提出,不應該只看可口可樂在飲料市場的佔有率,而應該審視可口可樂在人的液體攝入中的佔比率,完全顛覆了可口可樂人的戰略想像力;
谷歌和3M都提出要讓工程師擁有15-20%的自由支配時間,用於自定義的創新活動。這一點大大激發了組織創新的巨大活力和動力;
亞馬遜提出不在會議中使用PPT,相關議事者準備一份6頁紙的文件,供參會者會議開始時閱讀,完全改造了開會的方法,顯著提升了會議的效率;
……
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都是新觀點、新洞見帶來新進化的案例。
因此,要避免內捲化,個人、團隊和組織,首先要捫心自問,我們和我們的團隊,最近產生了什麼新新發現、新觀點、新洞見嗎?如果沒有,為什麼?如果有,怎樣用於我們的實踐!
三
如何產生新洞見,突破「內捲化」困境?
產生新發現、新洞見可能是突破「內捲化」困境的關鍵,那怎樣才能產生更多、更好的新洞見呢?
首先洞見是一種新鮮的想法,至少對你來說,你看到了不一樣的事物、對一種事物或現象擁有了前所未有的新視角、進入到一種新的認知境界和格局。新的洞見有時來得很快,使人產生頓悟的興奮感,「朝聞道夕死可矣」!
有人說,半秒鐘看清本質與一輩子看不清本質的人,命運一定不一樣(電影教父中的臺詞)。但其實人人都擁有產生新洞見、看到新本質的能力。因此我們大可不必過度羨慕別人的聰明,因為別人擁有很強的洞見能力。是的,這一方面存在個體差異,這些個體差異有些來自於基因,但產生洞見、看清本質的能力絕對可以在後天培養。
問題是,我們如何與自己比,在現在已有的腦力基礎上持續提升產生洞見的能力?
重中之重當然是充分意識到洞見的重要性!任何有意義的增長和成長都基於洞見,而非一味基於苦幹與拼命。勤能補拙,是說給那些思維上懶惰的人聽的。我們常說苦幹加巧幹,苦幹絕對需要,也許永遠都重要。但如果缺了巧幹,就只能低水平重複,量變無法產生質變,這就進入到所謂的「內捲化」困境了!
產生更多、更好的洞見,其實有規律可循。中外理論和實踐都有涉獵。
中國古代經典「禮記 中庸」中提出「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就是一個很好的產生洞見的框架和模型。
博學:如果一個人涉獵廣泛,達到博學的程度,就很有可能把看起來不太相關的事情「連點成線」,就是賈伯斯所說的「connecting the dots」,也可能是芒格所說的需要掌握100多個不同學科的模型,才能進行有效的多元思維。洞見常常產生於連接處、產生於不經意的地方、那些看來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間。
審問:審問可能是一種深思熟慮式的提問,一種突破式的提問,一種看似愚蠢其實可能是靈魂的拷問。牛頓就問了「蘋果怎麼都是往下掉而不是往天上飛?」,伊隆馬斯克就問了「怎樣才能使人低成本地殖民火星或太空?太空火箭的真正成本是多少等等」,蔦屋書店的創始人曾田問「什麼感覺能夠讓人在店裡流連忘返?」,英特爾前CEO安迪格羅夫問了自己的夥伴「如果董事會把我們幹掉,新的董事長和CEO會幹什麼?」,傑夫貝索斯問了「在變化的時代,什麼是永恆不變的東西?」,賈伯斯可能問了「既然客戶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我們怎麼才能知道?」……
這些問題導致了洞見的產生、促進了本質的發現、加快了戰略的轉折。儘管我們未必能提出上述世界級甚至劃時代的問題,但養成多提問題的習慣,絕對有利於新洞見的產生。
慎思:認真的深度思考很重要。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提出,人擁有系統一和系統二思考。
系統一思考簡單來說就是直覺思考。拍腦袋、憑印象,相信自己的直覺,喜歡自己的直覺。系統一思考的好處就是快、直接、消耗能量少。因此人每天大量的思考主要靠系統一思考。但系統一思考的缺點是路徑依賴、老辦法解決新問題,容易用過時的經驗和框架處理當前的挑戰,因此很容易把自己帶到溝裡去。
而系統二思考是刻意思考、深度思考,比較燒腦的那種思考。我們不可能每件事、每時每刻都進行深度思考,否則很快就會神經衰弱了·jjniuvggg。但重要的是,棋到緊要處,我們需要運用深度思考或刻意思考。
就像下棋打牌一樣,有時我們可以憑直覺、拍腦袋下隨手棋,但有時我們需要進行「長考」。
我聽過麥肯錫的前主席分享的思維訣竅:每周需要有2✖️2的「長考」時間,即深度思考或系統二思考時間,也就是每周兩次、每次兩小時的獨處和「長考」。有些朋友在這種「長考」中,新的洞見不斷流淌或噴湧。
明辨:人還需要對事物進行高水平的判斷。既然是判斷,就有可能進行比較,在不同的選項中進行比較。
在事物之間進行比較和判斷,自然能夠看出差異,差異本身就是矛盾和衝突。這種自己跟自己在矛盾和衝突中的對搏,很容易讓人產生洞見。如果找一幫擁有多元背景的人,互相辯論對搏,就更有可能在衝突中產生洞見了!
篤行:光說不練於事無補。在實踐中與真實世界進行碰撞,理想被現實碾個粉碎,這種殘酷的遭遇常常使人洞見噴湧。想像中的世界,與現實中的世界大相逕庭。這種差異和衝突,有時候像被人當頭棒喝,使人容易產生頓悟。
由上可見,人要持續產生洞見,需要跨界博學、保持好奇、提出問題、在直覺思考和深度思考之間交替轉換、比較判斷與辨別、躬身入局參與實踐。
於是,即使天性愚鈍,也能夠從大量與世界的交互作用中、與多元背景的夥伴們的對搏過程中、在深刻的批判性自我反思過程中,產生大量洞見,以突破「內捲化」困境。
作者:陳瑋,北大滙豐商學院管理實踐教授、北大滙豐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主任,原滴滴出行高級副總裁、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兼CHO,合益集團Hay Group東北亞區總裁
本文來源瑋哥說書,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