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中院執行法官使用電信運營商平臺給「老賴」定製失信彩鈴。徐志毅攝
湛江法院在高鐵站曝光「老賴」。徐志毅攝
資訊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財產形式等發生重大變化,如何破解新形勢下執行難題?廣東法院大力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執行領域的廣泛應用,推動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網上執行格局智能化,實現全領域、多維度搜索查控,智能研判被執行人履行能力,精準銜接辦案流程,讓申請執行人成為明白人、被執行人成為透明人、執行法官成為智慧人。今年1至10月,廣東法院共執結案件77.8萬件,佔全國執行結案數的10.7%,結案平均用時為95天/件,同期減少13%,司法網拍成交金額426.5億元,溢價率達190.5%.
■精準查控
實現全智能搜索
「第一執行小組,我們監測到被執行人車輛出現在南海區越優停車場,請立即前往現場查扣!」今年10月13日14時許,佛山市禪城區人民法院執行指揮中心發出指令。
半小時後,屏幕上就出現了執行幹警現場貼封條和拖車的實時畫面。
機動車輛查封容易,但由於車輛隱蔽性、移動性強,依靠傳統人力查找難度大、扣押難。
「為解決車輛查封易、扣押難的問題,我們將執行指揮中心與佛山市智能泊車大數據平臺對接,目標車輛一旦駛入停車場,就能精準鎖定並自動發出預警信號。」禪城區法院執行局副局長曹彥告訴記者。
大數據分析和運用查找、鎖定「消失了的人和物」,為禪城區法院執行指揮中心裝上「千裡眼」和「順風耳」。這是廣東法院不斷升級執行查控體系智能化改造,持續完善全領域多維度精準查控機制的一個縮影。
「法院執行原先上門查控耗時費力,有時還效果不佳,現在『E鍵查控』,大大提高了執行效率,執行更高效、辦案更透明。」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汕尾市政協副主席李秉記表示。
無獨有偶,恩平市人民法院借力科技解決「查人找物」難點,通過信息化網絡查控順利執結一起「骨頭案」。
「為了躲法院更改姓名17年,為什麼還能找到我?」去年9月,梁某在得知自己的銀行帳戶全部被凍結後,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該案執行法官岑達輝根據申請執行人提供的可靠消息,在公安機關的配合下,查詢獲知被執行人梁某在升級二代身份證時更名為梁某友,確認身份信息後,通過全領域多維度智能搜索,第一時間查控了梁某名下7個金融帳戶。
為了解除凍結帳戶,梁某隻好主動找法院履行生效判決,繳納了8萬多元執行款。
信息化技術為精準查控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率先在全國實現全省不動產數據與「總對總」聯網,入庫信息已超809萬項;全省188家地方性銀行聯網「總對總」查控系統,全部實現線上查詢、凍結、扣劃等功能,金融、房產、納稅、信用、交通等領域的網絡查控機制不斷完善。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展「送必達、執必果」試點,可查全市1300萬條地址信息和900多萬外來人口暫住信息;深圳法院「鷹眼查控」、珠海法院執行查控系統V3.0、佛山法院「天平」網等不斷升級,打通與政府部門、金融機構、通信運營商、網際網路企業等數據對接,讓執行人員眼更亮、腦更靈、手更快,極大地提升了執行效率。
■精準畫像
讓「老賴」無處遁形
被執行人銀行帳戶餘額顯示只有幾十元,名下沒房沒車,真的沒履行能力嗎?
今年9月,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執行局法官劉啟就順利執結了一起「霧裡藏花」隱匿財產執行案。
被執行人馮某聲稱自己失業在家,暫無能力償還。劉啟通過常規網絡查控,查到其確無可供執行財產。而後劉啟啟動「E鏈雲鏡」系統,對其近半年行動支付數據進行分析,顯示半年來網絡消費支出近40萬元,特別是在某直播平臺打賞144次達3萬餘元。
劉啟把查控情況告知馮某,在鐵一般的分析結果面前,馮某承認了錯誤,並第一時間將執行款項匯入法院帳戶。
據了解,廣州網際網路法院創新開發「E鏈雲鏡」系統,通過與多家網際網路企業建立司法協助執行機制,調取被執行人行動支付、網絡活動等海量碎片化的動態數據,進行智能整合分析研判履行能力。
「廣州網際網路法院智能執行通過大數據、雲計算,實現了精準畫像,讓申請執行人成為了明白人,『老賴』成為了透明人,執行法官成為了智慧人。」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劉濤認為。
據悉,「E鏈雲鏡」系統自今年6月19日運行以來,共分析數據達1800萬餘條,案均7800餘條,累計對2309名被執行人進行精準畫像。
廣州網際網路法院運用大數據智能分析對被執行人精準畫像,讓「老賴」無處遁形,在廣東法院已不是個例。
去年10月16日,王某戶籍所在地安徽省某縣某鎮的今日頭條APP用戶都收到了系統推送的一條消息:家住安徽省某鎮的居民請注意,看到失信人王某請舉報!
僅過了4天,廣州中院執行局法官馬偉鋒便收到了被執行人王某的電話:「法官,我願意交錢。能不能快點把那個消息刪掉,太丟人了!」
原來,執行過程中,馬偉鋒通過網絡查控,發現王某名下並無可供執行財產,且王某的實際住址不詳,其戶籍地址更是遠在千裡之外的安徽。
王某雖已不在戶籍地居住,但收到頭條新聞的都是他老家的鄉裡鄉親,這讓他在親朋好友面前抬不起頭來,王某慌了神,連忙主動聯繫法院還錢。
廣東法院注重運用信息化「編織」失信聯合懲戒大網,去年8月廣東高院與今日頭條籤署協議,全省法院可通過今日頭條APP向失信被執行人戶籍所在地、經常居住地推送失信信息,截至目前累計發布曝光信息1.8萬篇,點擊量1200萬餘次,總曝光量近3億次,促使大量被執行人自動履行義務。
同時,廣東高院還與省發展改革委合作,在信用廣東網搭建「法院執行曝光臺」,將失信名單嵌入全省各級聯動單位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了「自動比對、自動攔截、自動懲戒」。據統計,2016年以來,全省法院共發布失信被執行人名單159萬人次、限制高消費211.6萬人次,其中43.2萬人迫於失信聯合懲戒壓力自動履行。
■精準銜接
暢通全流程「微循環」
隨著執行工作的不斷發展,執行與審判、各法院之間、執行各個環節之間的「微循環」成了提高執行效率的關鍵節點。廣東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在「雲上執行」模式的有力支撐下,在執行立案、線上查控、線上支付、執行指揮等方面,通過辦案系統和各法院之間精準銜接,讓「零接觸執行」「不間斷執行」「跨地域執行」成為常態。
「今年6月2日,下午5點多才提交的凍結股權申請,雲浮市中級人民法院第二天上午就辦結了,還幫我們辦完了企業信用信息公示手續。」提起這起委託執行案,深圳中院執行局法官陸山很是感慨。
「如果我自己跑過去凍結,來回耗時兩天只能辦這一件案件,而這兩天如果我在深圳,幫其他法院辦理類似委託事項可以完成20餘件,相當於效率提高了20餘倍。」
聯動執行,在廣東法院已是普遍做法。通過信息化實現辦案流程銜接、辦案環節銜接,廣東全省上下級法院之間、同級法院之間通過強化執行信息化建設,健全完善互聯互通機制,實現無縫對接。從2017年6月至今,全省各級法院通過執行指揮中心辦理省內外執行委託事項達44萬件。
「真沒想到,在家就能領到執行款!」今年2月6日,因勞動爭議糾紛,牛某向東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後來款項執行到位。牛某告訴執行法官傅沛佳自己急著用錢,但人在安徽老家,無法到法院領取。
傅沛佳引導牛某用「微信刷臉線上發款」遠程辦理,利用微信發款刷臉精準識別身份的安全性、智能性、即時性,讓牛某足不出戶即便捷、安全領到了執行款。
今年8月,廣東高院組織全省法院「一案一帳號」執行款管理系統升級改造,實現對所有執行款統一監控管理、網上收繳、網上退付,系統功能在全國居領先地位。
為提升辦案質效,廣東法院將執行的主戰場由「在路上」轉移到「在網上」,大力推進「網上執行局」建設,依託案件流程管理系統,盯緊案件流程節點內容,實體化運行執行指揮中心這部「終端機」,注重運用「智慧執行APP」這個「助推器」為執行工作賦能加速,集約辦案資源,拓展智能查控,推動案件高質量、高速度地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