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損福的行為,很多人都會想到,作惡最損福報,比如殺生、偷盜、妄語這些,其實還有一件事,損福我們的福報也非常快,卻很少有人 知道,一定要注意。
這件事不是作惡,但卻耗福最嚴重,看看你有沒有做過?這件事就是不去惜福。不惜福的行為就是在損福,甚至損福非常嚴重。
清朝的紀曉嵐曾講過一個案例,有兩位婦女,他們的生辰八字完全相同,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分析,他們的命運應該相差不多。其中一位婦女,卻嫁到了豪門,年輕時活得非常瀟灑,可到了晚年卻落得個晚景悽涼
而另一位婦女,嫁給了一個窮人,雖然一生都在奔波忙碌,沒享受多少福報,但晚年卻落得個兒孫滿堂,坐享天倫之樂,壽命也很長。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福報不可以隨便消耗,有了福報要懂得惜福才行,如果你提前透支了自己的福報,到了晚年自然就沒有福報可以享受,如果能懂得節儉使用自己的福報,福報才會伴你長久。
福報這東西跟儲蓄不同,你有很多存款不去使用,便失去了價值,甚至還會貶值,而福報不同,再多的福報你不去消耗它,它就永遠不會消失,也不會過期,早晚都會被你用到。所以,我們要懂得惜福的道理,不要提前把自己的福報都給用完了。
袁了凡居士有一位善良的妻子,有一年冬天,她給自己的兒子做棉衣時,卻把家裡的絲棉賣掉換成了棉絮。了凡問她為什麼?她說:「絲棉太貴了,賣了可以把錢送給別人,反正用棉絮也一樣可以保暖,就算冷點也凍不壞身子。」了凡聽了非常高興,因為這樣做,不僅是惜福的行為,還會惠及子孫,將來子孫後代也能有福可享。
古代,有一戶富人家裡喜得貴子,算命先生說這孩子命很好,將來必能大富大貴。富人聽後非常高興,並在孩子滿月後,歡歡喜喜的辦了一場滿月酒,滿月酒辦得非常鋪張浪費,甚至還因此殺害了很多無辜的生命,從那以後,那孩子沒活幾年就意外離世了。
後來那富人找了一位高僧詢問原因,高僧說:「這孩子本來命運很好,但因為他不知惜福,福報則損太嚴重,所以才福盡而死。」
人活一世,一定要懂得惜福才行,吃穿夠用就好,千萬不要鋪張浪費,更不能貪圖享受福報,福報一享就沒了,古人常說:「消耗福報時,有福報的人就會減少福報。沒有福報的人就會減少壽命。一旦福報耗盡,生命也就走到了盡頭。
弘一大師說:「我們即使有十分福氣,也只好享受三分,所剩餘的可以留到以後去享受。」末法時代,人的福報本來就很薄了,積福本來積已經很不易了,千萬別再去浪費了。
俗話說:「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如果你的物質生活非常富足,可以把節省下來的財富布施給那些饑寒交迫中的其他人,這樣不僅可以給自己積累到更多福報,也能因此做到了惜福的行為,堅持這樣做,你的福報就會越來越多,如江河之水一般,永不枯竭。
感恩閱讀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