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走出去需邁翻譯坎 有影響譯著鳳毛麟角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國文化走出去 急需邁過翻譯坎

  「中國儒家經典著作《五經》將被翻譯成9種語言,在世界範圍內傳播。」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五經》研究與翻譯國際學術委員會工作會議上,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布,將組織海內外學者共同翻譯《五經》,並計劃3年半推出英譯本。這是我國政府加強對外文化傳播的又一新舉。然而,業內專家認為,目前中國文化的世界影響力,仍無法與中華文化自身的內涵和底蘊媲美,文化翻譯工作任重道遠。

  有國際影響的譯著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和傳播大量「入超」,文化赤字較大。以出版業為例,我國出版業進出口貿易一直呈逆差狀態。據統計,2007年全國圖書、報紙、期刊累計進口2億多美元,累計出口僅有3700多萬美元;在版權貿易方面,2008年中國引進圖書版權15776種,輸出圖書版權2440種。

  「版權貿易上的逆差由諸多因素造成,但歸根結底還是翻譯問題。」中國外文局副局長黃友義坦言,中國圖書乃至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翻譯工作是唯一一座橋梁,同時也是一道屏障。中國文化能走出去多遠,很大程度取決於翻譯的效果。

  有關專家分析,能否用地道的外文、用外國人能理解的方式,貼切地表達中文原著的意思,是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有無立足之地的關鍵。

  以文學作品為例,目前中國作家的作品在國外讀者中的影響並不樂觀,由於「中譯外」的滯後,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無法譯成地道的外文,難以出版。曾獲得老舍文學獎的長篇小說《受活》,2004年底分別與日、法、意、英4國出版機構籤訂了版權輸出合作協議,因為翻譯的問題,4個譯本至今無一問世。

  「在國外書店,經常看到介紹氣功、菜譜的中國圖書,而體現中國文化價值的譯著卻鳳毛麟角。」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西平感嘆。

  中譯外高端人才奇缺

  「中國圖書在國際市場上表現不佳,除了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的限制,深層次的原因是人才問題,特別是高水平中譯外人才的匱乏。」黃友義強調,如果跨不過這個坎,中國文化就不可能大踏步走出去。

  據統計,目前中國在崗聘任的翻譯專業人員約6萬人,另有數十萬人以不同形式從事翻譯工作,但是現有的翻譯人員無法滿足中國日益增長的中譯外工作需求。翻譯工作者一般擅長把外語翻譯成自己的母語,而將母語翻譯成外語,被公認是一項高、精、尖工作,能夠勝任中譯外工作的高端人才嚴重不足,估計缺口高達90%以上。

  目前,從事中譯外工作的中堅力量主要是老一輩翻譯家,優秀中青年譯者嚴重不足,翻譯隊伍「斷層」令人擔憂。

  此外,社會的誤解也使翻譯工作受到不少阻礙。「外語專業出身不一定就能當好翻譯。人們常常誤以為懂外語就能做翻譯,基於這一認識上的誤區,社會上缺乏對翻譯質量的有效管理和監督,致使譯著質量下降問題日益突出。」黃友義說。

  需加強合作「借船出海」

  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中譯外人才隊伍成為業界共識。

  黃友義提出,加強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實力,應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政府應從作品翻譯數量、品種、人員組織、培訓到作品發行及市場運作等環節制定一系列總體規劃,為目前較為分散的中譯外工作體系提供明確的指導思想。

  同時,為了培養中譯外青年人才,提高翻譯的高等教育水平迫在眉睫。「但在短期內人才缺口無法彌補的情況下,海外漢學家可以成為我國文化翻譯隊伍中的一支有生力量。」海外漢學研究專家張西平認為,國外的漢學家既精通自己國家的語言,又了解中國文化,我們可以組織一批這樣的海外漢學家參與中譯外工作,並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合作,「借船出海」,擴大中國圖書的海外影響。

  當前,針對中國文化翻譯的各項工作正在積極開展中。其中「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自2005年實施以來,共資助出版中國圖書翻譯項目990種、1381部,涉及36個國家的156家出版社,推薦目錄的圖書已達2000多種;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家協會正在籌劃組建專門的翻譯研究機構,將團結文化、傳播和翻譯界精英,開展理論研究和實務工作。

  李 蓓 盧榮榮

相關焦點

  • 版權、翻譯……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還需「爬坡過坎」
    「世界上從未有過這麼多人閱讀中國網絡文學作品。」正在熱帶濱海旅遊城市海南省三亞舉行的首屆海南島國際圖書(旅遊)博覽會上,諸多受訪者都談到中國網絡文學作品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廣受歡迎,為中國網絡文學走出去提出看法。
  • 翻譯,如何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
    新華社上海6月10日電(記者 孫麗萍)「現在國內有一種傾向,似乎只要把中國作家的作品,或者中國的文學作品,翻譯成外語,在國外出版就好,甚至在越多的國家出版就越好。然而,這個翻譯的水準精不精良,這個作家或這部文學作品在海外究竟有多少讀者閱讀,有沒有產生文化上的影響,人們似乎並不關切。」
  •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中國文學翻譯「走出去」 2018年10月12日 07:4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查建國 仝薇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文學的對外譯介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 文化走出去,別被「神翻譯」絆一跤
    這段對話,發生在記者昨天在南京參加的一個文化沙龍上。以「文化走出去」為主題的漫談,很快就聚焦到當下層出不窮的「神翻譯」上。在劇院工作的韓明還舉了一個例子:「有次我陪外國友人去看戲,發現《單刀會》竟然被翻譯成『LordGuan Goes to the Feast』(關老爺去宴會),想想也是醉了!」
  • 中醫藥「走出去」 翻譯難題怎麼破
    中醫藥走出去,特有詞彙怎麼翻譯?中醫藥翻譯人才如何培養?11月2日,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翻譯專業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吸引了150餘名海內外學者參加,旨在進一步推進中醫翻譯領域的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探討中醫藥與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策略。  中醫是一門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醫學體系,因此一些專業術語難以在西方話語體系中找到對應詞語。
  • 德語翻譯家朱雁冰逝世,政治哲學類譯著對國內影響深遠
    長期教學,使得朱雁冰沒有時間進行翻譯。1997年退休後,朱雁冰將全部精力投入翻譯事業,二十年來碩果纍纍,發表譯著三十餘種,涉及文學、哲學、政治、宗教、音樂等諸多領域。朱雁冰先生對中國學術界影響最大的譯著在於政治哲學領域,主要譯著有舍勒的《同情感與他者》《世界觀與政治領袖》,施特勞斯書信集《回歸古典政治哲學》,施米特《遊擊隊理論》《論斷與概念:在與魏瑪、日內瓦、凡爾賽的鬥爭中》《霍布斯國家學說中的列維坦》《從囹圄中獲救:1945—1947年間的體驗》、邁爾《隱匿的對話:施米特與史特勞斯》等。
  • 高校文學翻譯人才培養:翻越母語坎 闖過創新關
    正著手翻譯一本語言學外文書籍的尹靜坦言,她的翻譯計劃完全是出於個人興趣,「譯著未被納入職稱評定的考核範圍之內,更加挫傷高校教師參與文學翻譯的積極性」。「難被完全尊重」的譯著行為,還在被不規範的市場行為所影響。「哈利·波特」系列第8部《哈利·波特與被詛咒的孩子》簡體中文版在全國統一上市前,就有不法書商根據英文版「攢」出了侵權圖書,在淘寶網上公然叫賣,銷量好的已經賣出了千餘冊。
  • 南哲新聞|對話賴永海:中國佛教文化走出去需要優秀的「翻譯」
    2019年8月10日至12日,《中國佛性論》翻譯暨在海外出版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召開。《中國佛性論》是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的專著,是我國學術界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佛性論的專著,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
  • 淨因法師:翻譯已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
    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淨因法師。淨因法師表示,外國的文化走進來需要翻譯,中國當代的學術研究成果和中國的文化走出去,同樣需要翻譯,高質量的翻譯已經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瓶頸。
  • 鄒馨磐:一帶一路:讓文化翻譯「走出去」
    鄒馨磐:一帶一路:讓文化翻譯「走出去」 2017年07月21日 15: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鄒馨磐 字號 關鍵詞:文化翻譯;中介;漢語;需要;
  • 與世界對話的中國文化符號——專家談中國文化名人如何「走出去」
    原標題:與世界對話的中國文化符號   「中國傳記文學作家的優秀作品傳播出去,是我們的一份文化責任。」日前,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何建明在中國傳記文學「走出去」論壇暨「中國歷史文化名人傳」叢書第六輯首發式上這樣表示。   中國歷史文化名人要「走出去」首先面臨的是語言障礙。
  • 文化"走出去"呼喚翻譯精品意識
    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迅速,電影、電視劇、圖書出版物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在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的同時,也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產品。
  • 中國文學「走出去」不只是一個翻譯問題
    中國文學、文化要切實有效地「走出去」,有三個問題和兩個特殊現象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翻譯的目標在於促成相互理解和有效交流   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影響中國文學、文化有效「走出去」的,主要有以下幾個實質性問題。首先是對翻譯的認識有失偏頗,以為只要翻譯成外文,中國文學、文化就「走出去」了。
  • 淨因法師:打造優秀翻譯團隊 讓中國文化真正走出去
    本次國際研討會對於推動漢傳佛教學術經典的翻譯事業,促進漢傳佛教在西方世界的傳播具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研討會期間,鳳凰網佛教對話了淨因法師。淨因法師表示,想要中國文化走出去,就需要一支優秀的翻譯團隊,團隊中需要有優秀的人才,有共同理念,共同信仰,且行動一致,建立這樣一支優秀的翻譯團隊,是要有機緣和積累的。
  • 全民學外語,為何難有好譯著
    此外,我國文學翻譯選題不平衡,小語種譯著嚴重缺乏。現在學英語的人太多了,把所有學其他語種的人加起來,可能也不到學英語的人的20%。我也做編輯,見到的英語作品譯稿通常還可以,小語種作品譯稿水平就比較差。但人家有興趣去翻譯就不錯了。    中國青年報:為什麼年輕人不願意做文學翻譯?    餘中先:文學翻譯稿費低是主要原因。
  • 中國文論「走出去」路徑探析
    -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字號關鍵詞:列印推薦近年來,中國文學如何「走出去」已引起學界關注,而中國文論在經過長時間的「引進來」之後,也要逐步建立「走出去」的意識。推動中外文論對話交流中國文論「走出去」離不開對古代文論的現代闡釋,同樣也離不開對中國文論的翻譯,以及中外文論的對話與交流。為了更好促進中國文論「走出去」,我們需要激活中國傳統文論,探索中國文論跨文化傳播的有效途徑,積極嘗試運用中國文論闡釋中外文學作品,促進中外文論融合會通,以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中外文論間的生成性對話。
  • 陳月紅:歐美主動譯介對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啟示
    與會的三峽大學副教授陳月紅梳理了歷史上歐美主動譯介中國古籍經典的過程,探討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出路。「中國文化走出去」作為一項國家戰略,成為塑造中國形象、提高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由此也受到了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翻譯領域,與之相關的討論不斷深入,從最開始以原語文本為導向的「怎麼譯」,逐漸發展為關注目的語讀者的接受問題。
  • 翻譯為橋,助推中國文學「走出去」
    日前,由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主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中國文化譯研網承辦的「2018年中外文學出版翻譯合作研修班」在北京、天津兩地舉辦,包括杜光民在內的來自35個國家和地區的41名出版翻譯界代表、出版家和漢學家,在為期6天的研修活動中與中國作家、出版商、學者圍桌共話,共商中國文學作品翻譯出版,為中國文學「走出去」鋪路架橋。
  • 「漢學翻譯,請多關注當代中國」
    「典籍的翻譯者身份是很特殊的,他不是普通的翻譯者,而是一種文化使者,因為他要推廣中國的文化價值,使讀者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及了解中國文化為什麼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來自布加勒斯特大學的白羅米教授說,更好地推進他們的工作,對中華文明進一步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義。
  • 《單口相聲故事選》:中國傳統幽默藝術「走出去」的一次嘗試
    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中國文學出版社適時地推出了旨在推動中國文學和文化「走出去」的「熊貓叢書」。這套叢書包括了兩本專門針對相聲的譯作,即《單口相聲故事選》(Traditional Comic Tales)和《對口相聲選》(Comic Sketches)。    說起《單口相聲故事選》,就不能不提到其所屬「熊貓叢書」的出版性質。「熊貓叢書」緣起《中國文學》雜誌。